学术投稿

COX-2和Ki-67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黄小雄;赵卫华;邹循辉;蔡志凌

关键词:COX-2, Ki-67, 尖锐湿疣, 人乳头瘤病毒
摘要: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和增殖指标Ki-6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OX-2蛋白和Ki-677蛋白在38例CA组织和15例正常上皮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OX-2蛋白在CA组和正常皮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8.4%(26/38)和0,表达强度分别为3.921±0.254和0.883±0.088,二者在阳性率及表达强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Ki-67蛋白在CA组和正常皮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4.2%(32/38)和60.0%(9/15),表达强度分别为0.234±0.021和0.05±0.006,二者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表达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COX-2蛋白和Ki-67蛋白之间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97,P<0.01).结论COX-2在CA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与细胞的增殖有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趋化因子SDF-1及其受体CXCR4在皮肌炎皮损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SDF-1及其受体CXCR4在皮肌炎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及图像分析观察22例皮肌炎皮损和15例正常对照皮肤石蜡切片中SDF-1和CXCR4的表达.结果SDF-1和CXCR4在皮肌炎皮损中的表皮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及腺体、血管平滑肌中均有较强表达,而在正常皮肤中表达下降,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SDF-1和CXCR4可能与皮肌炎的发生和发展相关,SDF-1和CXCR4为皮肌炎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分子.

    作者:冯昭;涂亚庭;曾凡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A型肉毒毒素消除面部上三分之一皱纹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观察其去除面部上三分之一皱纹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产生额纹、鱼尾纹、眉间纹、鼻背纹的局部肌肉内,注射浓度为4 u/0.1ml的适量A型肉毒毒素.结果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部上三分之一皱纹有效率为100%,显效率90.32%,疗效维持时间3~10个月.副作用局限、轻微、短暂.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部上三分之一皱纹是安全、有效、简单非侵入性疗法.

    作者:柯友辉;陈浩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L-2受体和TNF受体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白介素2受体(IL-2R)、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30例确诊的CIU患者和30例正常人,收集PBMC,提取RNA.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IL-2R和TNFR mRNA水平.结果CIU患者TNFR mRNA水平比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5).而IL-2R mRNA水平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t=1.16,P>0.05).结论CIU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受体表达的异常.

    作者:高建明;解士海;杨雪源;李遇梅;姚煦;陈敏;陈志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美满霉素与氨苯砜联合治疗囊肿性痤疮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美满霉素和氨苯砜治疗囊肿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57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开放对照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病例57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27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3.33%和3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美满霉素联合氨苯砜治疗囊肿性痤疮疗效优于美满霉素.

    作者:刘丁;田惠迪;任建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成人水痘22例

    水痘多发于儿童,成人偶见.近年来成人水痘发生率有增多趋势[1].笔者将1998年10月~2004年10月所接诊的22例成人水痘报告如下.

    作者:罗秀亭;杨兴仁;钱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早期梅毒67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早期梅毒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676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一期梅毒患者335例,男女比例为3.14:1,二期梅毒患者267例,男女比例为1:1.88;男性一期梅毒硬下疳单发性皮损占87.80%,两个以上皮损占12.20%;潜伏梅毒仅占10.10%,大多在产前、婚检、健康检查及手术前检查或配偶一方患梅毒时被追查出来;梅毒再感染只占0.89%.一、二期梅毒同时存在占0.89%,值得注意的是,这与梅毒的一般病程不同,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关.结论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变化,必须掌握它的特殊性全面分析,提高早期梅毒的诊断率,正确判断血清学结果,以免误诊、漏诊.

    作者:李爱馥;李亚平;王虹;鲍志渊;冯丹红;刘兵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冰黄肤乐软膏联合维A酸霜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冰黄肤乐软膏联合维A酸霜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用冰黄肤乐软膏联合0.1%维A酸霜,对照组仅外涂冰黄肤乐软膏.2周为1疗程.结果用药1个疗程,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用药2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有效率为68.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冰黄肤乐软膏联合维A酸霜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好,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赵淑肖;陈强;刘春平;金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同一家庭2个儿童患犬小孢子菌病报告

    患儿男,11岁;患儿女,5岁.近1月来相继在颜面及躯干出现皮疹,患儿女有2个圆形断发区.家庭养猫.依靠真菌镜检及培养,确诊为犬小孢子菌病.

    作者:王国江;张海清;胡阳;陈丽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抗组胺药抑制长波紫外线辐射诱导HaCaT细胞生成IL-6

    目的观察长波紫外线辐射对体外培养的HaCaT细胞产生IL-6的影响及抗组胺药的作用.方法用不同剂量长波紫外线辐射培养的HaCaT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异丙嗪及西咪替丁(分别为0,10-8,10-7,10-6,10-5mol/L),在不同时点收集上清液,ELISA检测IL-6浓度.结果与未辐射组相比,HaCaT细胞经50,100,200及500KJ/m2剂量的长波紫外线辐射后12 h开始IL-6分泌均显著增加(P<0.05);与未加抗组胺药组相比,HaCaT细胞经200KJ/m2辐射加入异丙嗪或(和)西咪替丁后24 h均可显著抑制IL-6的产生(P<0.05),且异丙嗪加西咪替丁组及异丙嗪组比西咪替丁组更显著(P<0.05).结论长波紫外线辐射可刺激HaCaT细胞产生IL-6,抗组胺药可抑制这种作用.

    作者:张洪明;孙万林;徐文灿;武进萍;商干伟;单长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妇女性病422例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妇女性传播疾病(以下简称性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方法随机选择2004年1~12月本院妇科门诊患者,常规妇科检查,对疑有支原体、衣原体或淋球菌感染者,取宫颈或尿道口分泌物;有疱疹病毒或乳头瘤病毒感染者,取病变部位或溃疡部位的分泌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5种常见性传播疾病进行了检测,外阴阴道有明显赘生物者取活检病理确诊.结果共确诊阳性患者422例,其中单纯病原体感染的373例,占88.39%;混合性病原体感染的49例,占11.61%.结论在5种性病中以UU感染为多见,其次是HPV感染,各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以UU+CT为多见.

    作者:陈孝桂;贺爱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吖啶橙染色方法检查线索细胞

    目的探讨吖啶橙染色法检查线索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用吖啶橙染色法对187例女性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线索细胞的检查,同时做革兰染色进行对照.结果吖啶橙染色法、革兰染色法的一致程度尚可(Kappa=0.5548).结论吖啶橙染色法检查线索细胞结果可靠,与革兰染色具有一致性,可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线索细胞检查方法.

    作者:李沂轩;纪岩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硒与氟对体外培养的人头皮毛囊丙二醛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离体培养条件下氟与硒对人头皮毛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影响.方法构建人头皮游离毛囊培养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氟化钠和亚硒酸钠,筛选浓度后分为7组;用硫代巴比妥酸(thibabituric acid,TBA)法测定毛囊培养基中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0.1 mmol/L氟化钠不能增加游离毛囊培养基中MDA含量,1 mmol/L和10 mmol/L的氟化钠能增加MDA含量;0.01 mmol/L的亚硒酸钠能拮抗1 mmol/L氟化钠的上述作用,但不能拮抗10 mmol/L氟化钠对MDA水平的影响.结论一定浓度的氟化钠能增加培养基中MDA的水平,0.01mmol/L亚硒酸钠能拮抗一定浓度的氟化钠对毛囊培养基MDA水平的影响.

    作者:邢喆;杨壮群;薛瑛;屠军波;虎小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妊娠期尖锐湿疣55例的治疗

    1临床资料1998年~2003年本院确诊的妊娠期尖锐湿疣患者55例(排除合并其他性病者),年龄18~26岁,平均22.4岁;病程1~7月,平均4.3月;早期妊娠38例,中期17例;已婚者45例,未婚者10例;仅1例承认婚外性生活史.配偶同患尖锐湿疣54例,均承认有婚外性生活史.皮损数目由数个至数十个不等,粟粒至鸭蛋大.皮损部位:大、小阴唇50例,阴道壁27例,宫颈18例,尿道口23例,阴蒂9例,阴阜9例,大阴唇外侧皮肤15例,会阴部19例,肛周2例,双侧腹股沟1例.

    作者:邵群;曾玉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梅毒螺旋体Tp0453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免疫活性研究

    目的表达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0453(28-288aa),纯化表达产物并进行免疫活性分析,为探索Tp0453重组蛋白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挑选Tp0453抗原的优势表位,进行诱导表达;以Western-blot和间接ELISA法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用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纯化后获得了相对分子量约为32×103的融合蛋白.Western-blot检测其能与梅毒患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同时以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法,检测梅毒诊断试剂参考血清,其阴阳性符合率均为100%.用纯化的Tp0453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能诱导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ELISA法测定免疫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在1:1280以上.结论基因重组表达的Tp0453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和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双全;吴移谋;赵飞骏;顾伟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肤痒冲剂联合火把花根治疗结节性痒疹

    目的观察肤痒冲剂联合火把花根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方法35例患者,每日冲服肤痒冲剂并口服火把花根片共30天.结果患者经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率74%,无不良反应.结论肤痒冲剂联合火把花根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满意.

    作者:梁玉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局限型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患者女,75岁,手、足起红斑、大疱伴瘙痒8月.皮损局限于手足,结合组织病理、免疫病理确诊为局限型大疱性类天疱疮.予口服氨苯砜、四环素、烟酸片及外用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作者:阎衡;尹锐;邓军;谢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的比较

    目的建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初步分析其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方法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总蛋白质,凝胶经银染显色后,Imaging Master 2D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①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凝胶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685±34和592±27,平均匹配的点数分别为593±29和483±22,匹配率达86.6%和81.7%;②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两种细胞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得到平均匹配蛋白点数为315±25.差异表达蛋白点数为281个,其中117个点仅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124个点仅在角质形成细胞中表达,126个点在成纤维细胞中为高表达,145个点在成纤维细胞中为低表达.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发现两者间存在一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皮肤蛋白质组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陈斌;毕志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及外周血IL-4和sVCAM-1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对30例吸入组皮肤试验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并观察疗效,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IL-4和sVCAM-1的血清水平.结果病例组经特异性免疫治疗3个疗程,有效率83.33%.病例组治疗前IL-4和sVCAM-1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0.01),经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浓度下降,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1和0.001).sVCAM-1与IL-4血清浓度无直线相关关系(r=0.0268,P>0.05).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安全有效.IL-4和sVCAM-1可作为监测慢性荨麻疹病情变化指标之一.特异性免疫治疗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达到其治疗作用.

    作者:董萍云;魏春波;王莹莹;荣在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分别用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组)和盐酸西替利嗪(对照组)治疗慢性荨麻疹,比较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左西替利嗪组有效率(84.84%)高于西替利嗪组(80.6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作者:全小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丙酸氟体卡松乳膏治疗局限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丙酸氟体卡松乳膏治疗局限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试验,局限性湿疹42例,神经性皮炎18例.外用0.05%丙酸氟体卡松乳膏1次/d,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前皮损面积为19.59±18.61 cm2,治疗后皮损面积为4.11±9.13.治愈率43.33%,有效率88.33%,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外用0.05%丙酸氟体卡松乳膏治疗局限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起效快、疗效高、安全性好且有较好,的依从性.

    作者:黄怀球;赖维;朱国兴;顾有守;钟山;邱梦桃;谷梅;陈红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