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连生;魏志平;刘彦群;李凤朝
报告1例臀部皮肤巨大褥疮继发鳞状细胞癌及全身转移.患者女,33岁.车祸后臀部巨大褥疮22年,继发鳞状细胞癌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3个月,下腹部皮肤转移1个月,全身骨转移半个月.组织病理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作者:王文鑫;王晓彦;王革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女,14岁.右手拇指出现斑块4年,无自觉症状.有抠剥皮疹习惯.病理显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单一核细胞浸润,真皮内结缔组织正常,未见增生粗大的胶原纤维.诊断:假指节垫.
作者:吴军;何威;唐召奎;黄海;杨进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儿男,5岁.全身泛发性红斑、糜烂、渗出、结痂6天.诊断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入院第2天后高热,在原有皮损外周出现小米至绿豆大小红色丘疱疹,中央脐状凹陷,周围红晕.经抗病毒治疗后好转.补充诊断:SSSS合并Kaposi水痘样疹.
作者:霍佳;耿松梅;肖生祥;薛晓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报告1例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女22岁,躯干、四肢出现结节、丘疹1月,可自愈.组织病理提示有异形性细胞浸润,伴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异形性细胞CD3(+)、CD30部分(+).
作者:陈柳青;王玮蓁;姜一化;陈红英;马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阿维A胶囊与0.1%维甲酸软膏联合治疗毛发苔藓的疗效.方法 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25例,口服阿维A胶囊20 mg/次,1次/d,同时每晚患处外用0.1%维甲酸软膏1次;B组24例,仅口服阿维A胶囊,用法用量同A组;C组25例,每晚患处外用0.1%维甲酸软膏1次.治疗开始后每2周复查1次,共6周.结果 三组患者在治疗第2,4,6周时的有效率分别为:A组24%,64%,80%,B组8.33%,33.33%,41.67%,C组20%,36%,52%.结论 阿维A胶囊与0.1%维甲酸软膏联合治疗毛发苔藓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裴广德;李爱枝;秦科科;黄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异维A酸治疗面部扁平疣的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口服异维A酸胶丸10 mg/次,2 次/d;对照组40例,聚肌胞肌注2 mL/次,2 次/周,口服溶菌酶片5片/次,3 次/d;两组均局部外涂柴胡注射液2 mL/d,分3次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78.75%,对照组为57.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8.16,P<0.05).结论 异维A酸治疗面部扁平疣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朱立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阿维A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囊肿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6例囊肿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口服阿维A和阿奇霉素;对照组57例,口服螺内酯片和阿奇霉素.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 治疗结束时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x2=15.66,P<0.01).结论 阿维A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囊肿性痤疮疗效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作者:李月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28岁.全身出现蓝色皮疹23年,头昏、倦怠、乏力、面色苍白5年.查体见全身皮肤散在大小不等的蓝色结节,压之不退色,结节质软如橡皮,可被压缩,部分有轻压痛.组织病理检查示海绵状血管瘤的特性.胃镜检查示胃体、胃窦可见两个血管瘤样肿物.诊断:蓝色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
作者:郝小军;李真;丁秋蕾;陈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 38例均为2007年3~5月本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芒果皮炎的患者,男14例,女24例;年龄3~42岁,其中3~12岁者29例,占76.3%;12岁以上者9例.
作者:温苏荣;王世民;卫仿泽;谭升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冷冻联合α-2b干扰素凝胶治疗肛周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复发率.方法 66例肛周尖锐湿疣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冷冻去疣后外用α-2b干扰素凝胶,B组采用激光去疣后外用α-2b干扰素凝胶,C组涂派特灵液去疣后外用α-2b干扰素凝胶,3组均治疗3个月,随访6个月.结果 有效率比较:A,B两组,A,C两组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冷冻联合α-2b干扰素凝胶治疗肛周尖锐湿疣的疗效更好.
作者:陈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176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及128例健康人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结果 急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尤以伴有发热和心肌损伤者升高更为明显.结论 急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升高,这可能与皮肤炎症反应有关,伴发热和心肌损伤者升高更明显.
作者:李慧忠;唐浩熙;刘翔;练霭云;陈波;金少芬;缪志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成纤维细胞在皮肤黑素瘤成瘤中的作用.方法 以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系L929与小鼠皮肤黑素瘤细胞系B16为研究对象,细胞共培养体外诱导L929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学检测a-SMA的表达,Western blot证实表型的变化;建立C57小鼠皮肤黑素瘤移植瘤动物模型,研究L929成纤维细胞对B16黑素瘤移植成瘤率的影响.结果 B16黑素瘤细胞可以诱导部分L929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变化;L929成纤维细胞可提高B16黑素瘤细胞移植成瘤率.结论 肿瘤细胞外基质中的成纤维细胞与皮肤黑素瘤细胞的成瘤性有关.
作者:崔荣;冯捷;阎小宁;李文彬;张彩晴;胡刚;史丙俊;魏玉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热休克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产生IL-6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分别置于42℃,44℃或46℃水浴箱中30 min,然后恢复37℃,5%CO2恒温培养,24 h后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6的表达;在相同温度的热休克(44℃)处理后的不同时间点检测HaCaT细胞分泌IL-6的水平.结果 热休克可刺激HaCaT细胞分泌IL-6增加,24 h后细胞上清液IL-6表达呈温度依赖性上升,44℃热休克刺激HaCaT细胞后,与对照相比,其IL-6的分泌在6 h时开始明显增加,并呈时间依赖性增高.结论 热休克可诱导体外培养的人HaCaT细胞IL-6分泌增加,此异常增多的IL-6可能在皮肤光老化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文海;张建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一般资料 本院2003年1月~2007年6月83例带状疱疹患者,男48例,女35例,年龄23~78岁.肿瘤、器官移植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引起的患者除外.将83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38例,两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病变部位及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上无显著差异.
作者:岳秀俊;王艳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入选标准:年龄18~76岁,均有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和体征,病程1~7天,无紫外线光疗禁忌症及光敏性疾病;无肝、肾功能障碍和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非妊娠期或哺乳期;治疗前未使用过治疗本病的药物.共80例,均为2005年3月~2006年11月本科门诊患者,根据初诊就诊号采用计算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作者:沈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解脲脲原体及人型支原体感染与药敏情况,为临床支原体感染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支原体诊断试剂盒对拟诊为NGU的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56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阳性(45.24%),其中UU阳性324例(32.14%),MH阳性36例(3.57%),UU+MH 96例(9.52%);UU阳性率明显高于MH(P<0.01),女性支原体阳性率高于男性(P<0.05).药敏试验显示UU、MH以及UU+MH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阿齐霉素均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重视STD门诊支原体的培养与药敏检测,对指导临床用药、控制其传播、防止耐药性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CD4+CD25+Treg是近年来日益受关注的T细胞亚群之一,参与维持机体免疫内环境的稳定.研究表明,该亚群T细胞在包括寻常型银屑病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紊乱性皮肤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将对深入探索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策略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刘玉峰;沈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37岁.全身反复出现红斑、斑丘疹、水疱,伴剧痒1年半.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真皮内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示IgA呈线状沉积于基底膜带.皮疹特点和组织病理类似疱疹样皮炎,后根据直接免疫荧光确诊为成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给予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孟静;于建斌;张江安;翟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5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 3次/d治疗,如有渗出者先给予3%硼酸湿敷.对照组26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每周评分,4周进行统计.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4.62%)显著高于对照组(53.8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明显,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阮仁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药组方在体外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细胞的方法培养患者DC,经中药组方作用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的变化,MTT法观察DC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及ELISA法观察分泌IL-12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DC经中药组方作用后,CD83的表达均明显上调,CD86的表达及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有一定的抑制;对IL-12的产生均显著性下降.结论 复方中药对患者的DC的抗原递呈能力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对IL-12的分泌起强烈抑制作用.
作者:杨莉;李艳佳;刘京生;杨继章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