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莲;叶婴茀
例1 25岁,社会性别女,无月经初潮,有下腹部周期性疼痛,无鼻衄,无周期性血尿史。出生时发现两侧阴唇内有两个小包块,渐长大,尿道口上方有一肿物,但生长较慢。来我院婚检。查体:女性体态,皮肤纤细,皮下脂肪较厚、下腹部尤显,发音尖细,未见喉结,手指较正常女性长。无唇须,无腋毛,两侧乳房小于同龄未婚女性,两乳头下陷,骨盆小,臀大,女性外观,耻骨联合及两侧阴唇有稀疏阴毛,两侧大阴唇内可扪及球形肿块,边界清楚,质柔软,右侧约拇指头大,左侧小指头大,右侧可扪及附睾和输精管,左侧检查输精管副睾不明显。小阴唇发育差,阴蒂肥大,远端酷似龟头,会阴裂隙中,见尿道开口,无阴道开口。探查盆腔未见子宫及附件等女性内生殖器。病理检查:两侧睾丸组织发育不全。细胞遗传学检查:X染色质阴性。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培养,G显带,计数100个,分析10个分裂相,核型为46,XY。
作者:周菊香;杨敏;江月;苏崇杰;魏光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儿童肥胖是我国儿童青少年期重要健康问题之一。研究表明,过量喂养可以导致人类肥胖。但是实验性增加热量摄入时,仍有一部分人并不发生超重[1],显然遗传基因在决定个体肥胖易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产生肥胖的直接原因是能量储存大于消耗,而脂肪组织是机体能量储存和释放热量的重要所场,因此参与调节脂肪组织分解、并产生热量的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dr)基因的突变与肥胖关系的研究也备受关注[2,3]。近年来国外有研究发现β3-adr基因序列的第190位上的T→C突变,导致氨基酸多肽序列64号位上的色氨酸被精氨酸取代(Trp64Arg),这一突变正好位于受体的第一个细胞内功能区,而该区对维持受体在细胞表面的运动和受体与G蛋白偶联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故该突变可能与肥胖的发生有关。在我国尚未见该基因突变与儿童单纯性肥胖关系的报道
作者:王新利;孙江平;叶广俊;冯宁平;朱文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对中国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进行基因诊断。方法用EcoRⅠ以及EcoRⅠ/BlnⅠ消化基因组DNA,0.6%琼脂糖凝胶电泳,P13E11探针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结果患者所得EcoRⅠ+BlnⅠ/P13E11 DNA片段长度在15~33 kb之间,而正常对照在41kb以上。发现两个症状前患者。结论以P13E11探针通过Southern印迹杂交探测EcoRⅠ/BlnⅠ双酶消化的基因组DNA可对中国人绝大部分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进行基因诊断,并可进行症状前诊断。
作者:曾缨;张成;苏全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例1 女,26岁,未婚。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极差,只能使用简单词语,生活自理能力弱。查体:身高135 cm,发育差。肌张力低,心音弱。月经18岁初潮、不规则,乳头小、乳房发育差。眼间距宽、外眼角上斜,鼻根低平,口半开,舌常外伸。皮纹学检查:双手拇指指纹为W、余为Lu,TFRC为107,右小指单褶,左掌褶线过渡Ⅰ型,左右手atd角分别为55°和60°,双足(口)/(止) 母趾球区胫弓。细胞遗传学检查:外周血培养,G显带,核型为47,XX,+21,应用FISH技术将生物素标记的人类染色体探针(英国剑桥大学病理系杨凤堂博士提供)杂交也证实是完全型21三体。 例2 女,24岁,未婚,例1之同胞妹妹,智力及外貌特征与例1相似,生活自理能力稍强些。身高138 cm,发育差。月经22岁初潮,不规律。皮纹学检查:双手指纹对称,拇指和无名指为W,余为Lu,TFRC为127,掌褶线普通型,左右手atd角分别为82°和75°,(口)/(止) 母趾球区均胫弓。细胞遗传学检查:外周血培养,G显带,核型为46,XX,-14,+t(14q;21q)。用FISH技术将生物素标记探针与其杂交后证实核型为46,XX,-14,+t(14q;21q),即易位型21三体。
作者:杨翔;佴文惠;张丽梅;冯立平;刘瑞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突变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酶切技术,检查100例2型糖尿病和11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mtDNA点突变情况。结果检测到1种在糖尿病人群中高发的点突变:NADH脱氢酶亚单位-1(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1, ND-1)基因(nt)3394T→C转换。受试100例患者中3394突变阳性者有6例(6%),正常对照仅1人(0.9%)。该位点突变引起线粒体呼吸链ND-1亚单位的氨基酸序列改变,使一个高度保守的中性酪氨酸错义成亲水性组氨酸,从而影响NADH脱氢酶活性,ATP合成减少。结论该位点突变可增加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
作者:赵青;张丽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2A受体基因A-1438G和T102C两种多态性与自杀未遂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49例自杀未遂者为研究对象,190名正常人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方法,分析5-HT2A受体基因A-1438G和T102C多态性。结果 PCR-RFLP分析发现,男性自杀未遂与5-HT2A受体基因A-1438G多态性的基因型GG关联。结论 5-HT2A受体基因A-1438G多态性可能与男性的自杀易感性相关。
作者:曹莉萍;李涛;许珂;刘协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中国5个民族人群中甘露糖结合蛋白(mannose-binding protein, MBP)基因多态性特点,并比较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MBP基因多态性的差异。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中国5个民族的955份样品的MBP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将22份汉族人样品的PCR产物直接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报告了中国汉族人MBP基因第1外显子及其两侧附近的DNA序列;5个民族MBP基因密码子54(MBP-54)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汉族0.181、维吾尔族0.128、蒙古族0.181、藏族0.179和彝族0.181;5个民族的MBP-54基因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与汉族人群相比,维吾尔族的MBP-54等位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MBP-54等位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所有人群中未检测到密码子52和57基因突变。结论在所调查的5个民族中,存在较高比例的MBP-54基因突变,MBP基因的缺失并不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联。
作者:施红;王福生;金磊;刘明旭;洪卫国;杜清友;雷周云;侯静;施明;邢利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先证者(Ⅲ4) 男,53岁,四肢不自主运动8年。于45岁时劳累后首次出现上肢或下肢短暂而快速的抖动,症状逐渐加重,间断服用Clonazepam治疗,曾因影响日常生活两次住院治疗。查体:发育正常,心、肺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神清语利,两侧深反射活跃,病理反射阴性,四肢可见不随意运动,表现为不规律性肌阵挛发作,右侧重于左侧,以随意运动或受刺激时加重,神经系统其它检查未见异常。99mTc-ECD显示:额颞区低灌注;头MRI示:轻度皮层脑萎缩;神经电生理检查:EEG正常,体感诱发电位(SEPs):腕部刺激正中神经(MN)显示N20正常(潜伏期19.2 ms),P25-N33呈巨大SEP(giant SEP),波幅18.9 μV(用药中),可见皮层反射(C-reflex),潜伏期为40.0 ms。表面肌电图(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显示不规律性肌电爆发。平均反射锁时技术(JLA):右侧拇短展肌(APB)可见肌阵挛电位,其电位前约17.7 ms,在对侧头部C3、C3′、P3区可见相关皮层棘波(C-spike);经颅磁刺激(TMS)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第一骨间背侧肌,FDI),提示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6.5 ms(正常对照<7.3 ms)。
作者:刘青蕊;贺丹;赵静霞;韩颖;松永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Duchenne/Becher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患者中央缺失热区44~51内含子断裂点分布情况,并结合内含子长度,在排除了内含子长度的影响因素后对中央缺失热区各内含子的不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 PCR检测59例DMD/BMD患者dystrophin蛋白基因44~52号9个外显子,分析44~51号内含子断裂点的分布,并计算各内含子的长度预测值及实际断裂点数与长度预测值的比值。结果 44号内含子断裂点多,占整个中央缺失热区断裂点总数的30.8%。50号内含子次之,占23.1%。51号、45号、48号内含子内的断裂点分别占17.9%、10.3%、10.3%。44号内含子内的实际断裂点数小于长度预测值,实际断裂点数/长度预测值之比值为0.7倍。48号、50号、51号、45号内含子内的实际断裂点数大于长度预测值,分别是长度预测值的2.7、2.0、1.9、1.1倍。结论 44号内含子的稳定性要高于整个中央缺失热区分子结构的稳定性。48号、50号、51号内含子是中央缺失热区较不稳定的几个内含子,50号内含子的不稳定性存在种族差异。
作者:潘速跃;谢咏梅;张成;刘焯霖;陈国俊;卢锡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套设有内对照的稳定、可靠的检测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2的PCR技术,用于α-地中海贫血的分子诊断和人群筛查。方法α-珠蛋白基因簇的高度同源性和高鸟嘌呤胞嘧啶核苷酸含量,使引物的选择和PCR扩增受到限制。对于左缺失型-α4.2基因,在疾病基因序列测定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三引物PCR体系,用于区别正常和缺失等位基因。为检测右缺失型-α3.7基因,则设计了四引物多重PCR体系,除包含1对能扩增-α3.7基因特异片段的引物外,尚有1对引物用于指示体系扩增成功与否。结果建立了两种多重PCR体系,在同一PCR热循环参数下,可分别用于-α4.2基因和-α3.7基因的分子诊断,正常人只有1条内对照扩增条带,而α-地中海贫血-2杂合子可见对应的2条扩增条带。结论该体系可检测-α3.7和-α4.2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2基因,有望用于临床样本分子诊断和高发人群基因筛查。
作者:赵永忠;钟梅;刘忠英;徐湘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TAP)等位基因与HLA-B27及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对48例AS患者(B27+)及123名正常对照人群(B27+27名、B27-96名)进行TAP1、TAP2等位基因分型及变异位点氨基酸表型频率分析。结果汉族人群TAP1表现型主要为Ile/Ile和Asp/Asp,而TAP2则以Val/Val、Ala/Thr和Stop/Stop占优势。TAP1和TAP2至少各有4种等位基因型,分别为TAP1*0101、TAP1*0201、TAP1*0301、TAP1*0401和TAP2*0101、TAP2*0102、TAP2*0201、TAP2*0202。研究对象中有9.9%(17/171)TAP1探针无法定型,15.8%(27/171)TAP2无法定型,呈杂交空白。病例组与对照组间TAP等位基因型分布无差异(P>0.05)。AS(B27+)患者TAP1 333位纯合子Val/Val表型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B27+)(P<0.05)。正常对照(B27+)TAP2 665位纯合子Ala/Ala表型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B27-)(P<0.05),而正常对照(B27+)TAP2 665位杂合子Ala/Thr表型频率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B27-)(P<0.05)。结论汉族人群中可能存在新的TAP等位基因。未证明TAP等位基因型与AS相关。HLA-B27+个体中,纯合子表型Val/Val呈AS抗性。在正常人群中纯合子表型Ala/Ala可能与B27正相关,杂合子表型Ala/Thr与B27负相关。
作者:王保龙;苏虹;高萍;陶良军;李向培;叶冬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患者并发大、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了176例NIDDM患者和50名健康个体ACE基因内含子16插入/缺失多态性。结果对照组与NIDDM组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相似(P>0.05);NIDDM患者DD型亚组冠心病、脑梗塞的频率分别为54%和31%,明显高于II型亚组的22%(P<0.01)和14%(P<0.05);NIDDM患者DD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为51%,明显高于II型的31%(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任何证据的微血管病变均按II、DI、DD顺序递增(P>0.05)。结论 ACE基因的D等位基因可增高NIDDM患者并发大、微血管病变的危险性。
作者:向光大;乐岭;夏邦顺;蒋文;李晓东;肖文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INK4a/ARF基因位点结构特殊,它至少编码P16INK4a和P19ARF两种在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人类的许多肿瘤与该位点的基因突变有关。现就这一基因位点的结构、功能和抑癌机理进行综述。
作者:龚振明;傅继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端粒长度及DCC基因mRNA表达在大肠癌及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ourthern印迹杂交及RT-PCR技术,分别检测46例大肠腺瘤及6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端粒限制性片段(TRF)长度及DCC mRNA表达状态,并观察它们与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在大肠癌及大肠腺瘤中,TRF长度较正常组织明显缩短,其缩短者占53.2%和41.3%,而延长者仅占6.5%和4.4%,结肠癌的TRF长度也较直肠癌的TRF长度明显缩短。DCC mRNA表达缺失率在大肠癌及大肠腺瘤中则分别达62.9%和34.8%,显著高于正常组织(1.6%);同时,大肠癌患者的平均TRF长度还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缩短,DCC mRNA表达缺失率则随肿瘤的分化程度下降及临床阶段的进展而升高,但DCC mRNA表达缺失与TRF长度缩短在大肠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端粒缩短与DCC mRNA表达缺失可能是大肠腺瘤恶变及大肠癌形成过程中较具特征表现的生物学异常行为。
作者:张方信;谢咏梅;邓芝云;贾忠建;魏亚明;樊俊杰;吴汉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外显子7突变特点。方法聚合酶链技术扩增41例PKU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外显子7,用单链DNA构象多态性、直接DNA测序法分析扩增产物。结果共发现4种点突变:R243Q和G257V错义突变,R261X失义突变、V245V同义突变。4种突变的基因频率分别为14.6%、1.2%、1.2%和78%,其中R261X失义突变国内未见报道。结论天津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外显子7突变有其特点。
作者:宋力;孟英韬;高文英;徐凤铎;单忠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20岁。因渐起双下肢无力11年,加重伴行走困难1年入院。患者11年前不明原因感双下肢乏力,呈缓慢加重。1年前双下肢无力明显,伴行走困难。发病以来无头晕、复视、吞咽困难,无肉跳及肢体变细,大小便正常。曾因“弓形足”做过矫形手术,小学三年级因学习成绩差而辍学。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查体:身高170 cm,体重65 kg,体型偏胖。无喉结、胡须,双侧乳房女性化。心界无扩大,心前区闻及2~3/6级收缩期杂音,无阴毛,阴茎短小(2.6 cm×1.0 cm),两侧睾丸小呈绿豆大,弓形足,脊柱无侧弯畸形。
作者:伍爱民;胡学强;陆正齐;边连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28岁,因婚后其妻连续流产3次而就诊。一般检查:身高1.7 m,体重60 kg,表型无异常,无特殊病史,无家族遗传史。非近亲婚配。 细胞遗传学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染色体分析核型为:46,XY,t(5;9),(5qter→5p15∷9q22→9qter;9pter→9q22∷5p15→5pter)。 讨论患者5号、9号两条染色体各发生了一处断裂并交换其无着丝粒节段,分别形成了新的衍生染色体,这种畸变类型属相互易位型(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RCP),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2‰。因为这种易位没有丢失基因,保留了原有的基因总数,只改变了易位节段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所以对患者个体发育一般没有严重影响。但如果与正常人结婚后所生育的子女,则可能从亲代接受1条易位的衍生染色体,从而造成某个易位节段的缺失(部分单体)或多余(部分三体),破坏了基因之间的平衡,可引起胎儿畸型发育而促成自发流产和生育染色体异常儿。患者之妻连续流产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作者:李露霞;蒋金芳;付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26岁,结婚3年,其妻自然流产4次,均于孕40~50天出现阴道流血,经B超检查证实只有空孕囊无胚胎发育而行清宫术。其妻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及疾病史。夫妇表型、智力正常,无其它疾病史,非近亲结婚。 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培养、制片、G显带,计数50个分裂相,分析20个分裂相,患者核型:46,XY,t(4;12;16)(4qter→4p14∷16q12→16qter;12pter→12q15∷4p14→4pter;16pter→16q12∷12q15→12qter)。其妻核型正常。
作者:谢金芳;王兰玉;李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的精子染色体结构,分析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分离规律。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其中例1核型为45,XY,ter rea(15;18)(p13∶p11),用CEP15,CEP18探针,例2核型为45,XY,(13;14),用VysisLSI 13q14,Tel Vysion14q探针,分别对他们的精子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例1的2214条精子中,15/18占58.4%,15,15/18占5.28%,-/18占6.86%,15/18,18占7.77%,15/--占7.68%。例2的1524条精子中,13q/14q占49.67%,13q(13q,13q/14q)或14q(13q/14q,14q)分别占8.86%、8.27%,13q/--占7.68%,--/14q占5.18%。结论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的精子,可以分析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分离规律。
作者:方丛;庄广伦;徐艳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32岁,汉族。婚后曾3次怀孕,均于怀孕2个月时无明显诱因阴道流血,B超示胚胎宫内死亡而行人工流产术。间隔2年后第4次怀孕,孕40多天,阴道流血,药物流产。再婚后(距第4次流产2年),怀孕2个多月阴道流血,B超示胚胎发育迟滞,自然流产。患者妇科检查无异常,自述孕期无不良因素接触史。夫妇体健,非近亲结婚,自述无家族史,丈夫拒绝做染色体检查。
作者:王剑波;蓝信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