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悦;孙仁山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下腹褐色带18年,左上肢褐色线十余年.无不适,未予诊治.近1年来上肢褐色线有淡化趋势.既往体健,曾有多发肾结石史及甲亢史.无长期口服避孕药及性激素类药物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患者.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瞿锐;强燕;陈欢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Q开关Nd:YAG激光和58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和血管性皮肤病的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色素性皮肤病400例、58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1177例,并采用二者治疗病毒疣109例,观察疗效.结果 Q开关Nd:YAG激光对色素性皮肤病的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雀斑(100%)、文身(87.50%)、脂溢性角化(84.60%)、斑痣(46.70%)、咖啡斑(40.40%);585nm脉冲染料激光对血管性皮肤病的有效率由高到低为:蜘蛛痣(98.30%)、草莓状血管瘤(91.40%)、红斑期酒渣鼻(83.30%)及颜面毛细血管扩张(80.00%);二者对病毒疣的有效率分别为:寻常疣90.10%、尖锐湿疣66.70%、扁平疣52.60%.结论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色素性皮肤病、58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及二者治疗病毒疣疗效较好.
作者:毕晓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花宽糠疹和马拉色茵毛囊炎的菌种分布特点.方法 从临床诊断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茵毛囊炎的患者分离培养菌种,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鉴定菌种,并比较两组患者茵种分布情况.结果 共收集花斑糠疹病例161例,培养阳性121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茵46株,糠秕马拉色茵13株,球形马拉色茵29株,钝性马拉色茵33株;马拉色茵毛囊炎135例,培养阳性114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茵52株,糠秕马拉色茵43株,球形马拉色茵13株,钝性马拉色茵6株.两种疾病茵种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 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茵毛囊炎茵种分布存在差异,可能为两种疾病不同临床表现的原因之一,但结果尚需慎重解释,需要分子水平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智华;耿承芳;江清;金云;占萍;陶丽;罗云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120例患儿均为本院2005年01月~2009年12月诊治病例,男64例(53.33%),女56例(46.67%),男女之比为1.14:1;发病年龄1~12岁,以5~岁高,占70例(58.33%).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者59例(49.2%);有药物过敏史者5例(4.17%);有食物过敏史者7例(5.83%);诱因不明者49例(40.83%).
作者:胡伟;王小艳;王茜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真皮干细胞(dermal stem cells,DSC)是近年在真皮中分离出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皮肤组织工程、创伤修复等方面,但有关其在皮肤衰老中的作用还鲜见报道.皮肤衰老主要与真皮成纤维细胞减少、衰老及其生物学特性改变有.关,而DSC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表达细胞因子能激活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进而刺激胶原、弹力蛋白等分泌和合成,增强细胞外基质,促进消除皱纹和增加皮肤弹性,为抗皮肤衰老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钟建桥;胡念芳;李利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女,75岁.躯干及四肢皮疹6月,伴轻痒或轻压痛;皮损表现为匍行性回状红斑样.类风湿因子5 094.5u/mL,抗环瓜氨酸抗体阳性.皮损组织病理示:棘层轻度水肿,其上方可见Kogoj脓疱,真皮全层小血管周围中度散在以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伴明显的核碎裂.诊断:类风湿性嗜中性皮炎.
作者:杨光艳;邢建军;黄茜;陈柳青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是新出现的临床辅助诊断技术.它在皮肤科恶性肿瘤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热点.实时、无创、高分辨率的特点使其适用于皮肤科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对其在黑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潘展砚;郑志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兰州市孕产妇人群中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状况.方法 在随机抽取的4家医院中,对符合要求的537名孕产妇进行一对一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人群特征、怀孕情况、既往性病感染情况和配偶情况;对愿意进行现场体检和采血的对象进行了外生殖器、阴道和宫颈检查及采血.结果 共完成537份调查问卷,一年内27.2%的调查对象出现过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异常,早、中、晚孕期孕妇发生率分别为33.3%,34.2%,25.3%,0.2%的生殖器部位出现过溃疡、水疱或糜烂.0.4%的生殖器部位出现过菜花状、乳头状赘生物,4.5%出现过非月经期的下腹部疼痛,非月经期下腹部疼痛发生率中孕期高于晚孕期(P=0.001<0.0125);在现场体检中,537例均进行了外生殖器检查.0.4%生殖器部位出现溃疡,0.4%生殖器部位出现菜花状或乳头状赘生物,0.4%出现手足部红斑或身上出现皮疹;74例同意进行阴道及宫颈检查,27.8%的检查对象出现了阴道分泌物异常或增多.6.8%宫颈口出现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10.8%宫颈出现充血、糜烂;共采集537份血样,收回合格血清样本515份.均进行血清学检测,未检出HIV;经TPPA确证,梅毒阳性检出率为0.4%.结论 孕产妇中存在梅毒等性传播疾病低水平检出率,因此应加强孕产妇性传播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教育.
作者:高文龙;李莹;陈继军;谯小伟;古丽萍;杨闰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21岁.躯干、四肢近心端褐色斑2月.皮损首先发生在腹部,无自觉症状,病程中无红斑期.查体见躯干、四肢近心端泛发性褐色斑,上无明显鳞屑.背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部色素轻度增多,真皮乳头层散在嗜色素细胞.诊断: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
作者:刘宝珩;周村建;郝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克疣毒软膏对尖锐湿疣(CA)湿毒聚结证型的复发率及脱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全分析集(FAS)共454例,克疣毒软膏组(试验组)340例,安慰剂组(对照组)114例;符合方案集(PPS)429例,试验组323例,对照组106例.软膏外涂覆盖疣体,3次/d,疗程3周,随访3月.CA复发率、脱疣疗效作为有效性指标,实验室指标、不良事件作为安全性指标.结果 FAS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为17.65%,59.65%,两组脱疣的有效率为20.00%,2.63%.PPS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8.58%,64.15%,两组脱疣的有效率为20.74%,2.83%.试验组复发率、脱疣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65%和6.67%,差异无显著性(P=0.7871).结论 克疣毒软膏治疗CA复发率低,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刘松山;李明权;王千秋;郝飞;张谊芝;贾敏;路永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病重叠多发性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反应,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本科1991~2008年就诊的系统性硬化病与多发性肌炎重叠综合征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女性42例(84.0%),平均发病年龄39.0±12.1岁,就诊时平均病程2.7±3.1年.全部患者出现雷诺现象、皮肤硬化,伴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主要累及四肢近端肌肉.皮肤硬化呈弥漫性者占54.0%,肢端型者占46.0%.血清肌酶谱检测升高者共44例(88.0%),升高频率依次为:α-羟丁酸脱氢酶7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2.0%、乳酸脱氢酶62.0%、肌酸激酶54.0%.抗核抗体阳性96.0%,抗Scl-70抗体阳性30.0%,抗着丝点抗体阳性4.0%,抗RNP阳性44.0%,仅1例抗Jo-1抗体阳性.治疗上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结合中药效果较好.结论 系统性硬化病与多发性肌炎重叠综合征常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并存在多种免疫学异常.可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结合中药进行治疗.
作者:杜伟;孙秋宁;张春英;乔亮;苑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石油化工行业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病因、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某石油化工行业职业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职业接触史、接触化学物质前后皮肤情况、防护措施、发病情况及诊治经过.结果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为28.55%,其中氰类化合物和石油分馏物所致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分别为4.26%和2.81%.皮炎的发生与接触化学物性质、未采取正确个人防护有关.结论 氰类化合物作业工人接触丙烯腈、氰化钠、硫氰酸钠是石化行业接触性皮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可减少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
作者:权哲;王朋;黄简抒;周元陵;方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结果的分析,了解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在不同年龄组、不同人群及伴有不同变应性疾病的变应原分布及种类.方法 将167例患儿分为≤2岁组和>2岁组,采用德国默克集团Allergopharma公司的皮肤点刺液,选择标准化变应原:鸡蛋白、蛋黄、虾等,在前臂屈侧做点刺试验.结果 167例患者中,SPT阳性65例,阴性102例,阳性率38.9%.2岁以下和2岁以上变应原种类明显不同,即2岁以下以食物过敏为主,如鸡蛋白、蛋黄、牛奶等.2岁以上逐渐过渡为以吸入物过敏为主,如艾蒿、粉尘螨、藜草等.合并哮喘的AD病人SPT阳性率较高.结论 AD从婴幼儿以食物过敏为主,逐渐演变为儿童期及青春期以吸入性过敏为主.SPT易于操作,灵敏度高,对于儿童AD患者较为适用.
作者:张艳红;薛慧;张杏莲;杨小英;苏振兴;刘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发热伴皮疹6天.患者6天前在外旅游回家后发热,T38.5℃~40.0℃,腰部、会阴部出现米粒大红色丘疹,无痛痒,不久形成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小溃疡,边缘突起,周围红晕,2天后中央坏死、结褐色焦痂.
作者:伍迪;李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 Ⅱ)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 E)蛋白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30例CA患者皮损、15例正常人皮肤(包皮)组织中TGFβ1,TGFβRⅡ及Cyclin E表达及分布.结果 (1)TGFβ1,Cyclin E在CA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26380±0.01965,0.29554±0.01650)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分别为0.20088±0.03815,0.24330±0.06417,P<0.05);TGFβRⅡ在CA 组织中的表达(0.09730±0.01760)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织(0.23407±0.04883,P<0.05);(2)TGFβ1与Cyclin E在CA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TGFβR Ⅱ与Cyclin E在CA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CA组织中TGFD1表达上调,而TGFβR Ⅱ表达下调,使 TGFβ信号传导通路受阻,致TGFβ1缺乏对细胞增殖负性调节作用,导致Cyclin E过表达使细胞周期调控异常,细胞增殖.
作者:陈方元;徐祖森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T细胞中CD25表达率和CD8+T细胞中CD28表达率在HIV/AIDS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染色技术检测35例HIV/AIDS患者CD4+T细胞中CD25表达和CD8+T细胞中CD28的表达,以41名健康体检人员做对照.结果 HIV/AID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CD4+T细胞中CD25表达率[(27.51±4.23)%,(44.41±9.17)%],CD4+25+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2.00±1.42)%,(16.62±4.60)%],CD4+25-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5.16±3.37)%,(21.03±6.19)%],CD8+T细胞中CD28中的表达率[(25.12±6.33)%,(44.24.4±8.61)%],CD8+28-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36.85±8.98)%,(13.33±4.58)%]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D8+28+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12.31±4.14)%,(10.51±3.71)%]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IV/AIDS患者CD25在CD4+T细胞与CD28在CD8+T细胞的表达率降低可能与HIV感染后引起的免疫缺陷有关,CD8+CD28-T细胞的增加有助于促进HIV/AIDS患者的炎性反应和免疫激活.
作者:于倩;王晔恺;周世权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2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3例,外用他克莫司软膏,2次/d,NB-UVB光疗,每周2次,疗程16周.对照组39例单纯予NB-UVB光疗,用法同上.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72.1%,对照组为48.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皮损位于面颈部、躯干和四肢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肢端皮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他克莫司软膏联合NB-UVB治疗位于面颈部、躯干和四肢的白癜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陈自学;倪文琼;魏芳;张雪;高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34岁.阴囊出现淡黄色丘疹、结节5年,无不适.阴囊处丘疹组织病理示:表皮棘层肥厚,真皮内见一大片状嗜碱性无定形、团块状物质位于囊肿内,囊肿周围少许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囊内容物未见网篮状或板层状的角质物,真皮内未见异物巨细胞及基底样细胞团块.诊断:特发性阴囊钙沉着症.
作者:曾跃平;张春英;渠涛;晋红中;王宝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近十年来川北地区头癣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茵分布情况.方法 对1999年8月~2009年7月在本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头癣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9例真茵培养阳性患者中白癣244例(84.43%),黄癣18例(6.23%),黑点癣5例(1.73%),脓癣22例(7.61%);真茵培养结果显示,主要病原菌为犬小孢子茵178株(61.59%),紫色毛癣茵22株(7.61%),石膏样小孢子茵21株(7.27%),断发毛癣茵21株(7.27%),须癣毛癣茵24株(8.30%),许兰毛癣茵18株(6.23%),红色毛癣菌2株(0.69%),疣状毛癣茵3株(1.04%).结论 川北地区头癣中白癣发病占首位,犬小孢子茵为主要致病菌.
作者:牟韵竹;张正中;眭维耻;侯秀芹;杨建民;熊心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56岁.头部虫蚀状脱发1月,无自觉症状.梅毒血清学试验RPR 1:64(+),TPPA(+).诊断:二期梅毒.予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内注射1次/d,共15天.治疗后3个月头发全部长出,未留瘢痕.
作者:胡国红;万川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