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洪波;梁文
目的 比较无水酒精灌注皮脂腺囊腔法与皮脂腺囊壁摘除法治疗颜面部皮脂腺囊肿的疗效.方法 将32例皮脂腺囊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采用无水酒精皮脂腺囊腔灌注,对照组采用皮脂腺囊腔摘除.结果 治疗组16例患者及对照组16例患者均痊愈,两组痊愈率相同.结论 无水酒精灌注囊腔法治疗颜面部皮脂腺囊肿不用取出皮脂腺囊壁,手术简单,值得应用.
作者:王国江;刘必庆;俞爱华;陈向明;陈丽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 Ⅱ)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 E)蛋白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30例CA患者皮损、15例正常人皮肤(包皮)组织中TGFβ1,TGFβRⅡ及Cyclin E表达及分布.结果 (1)TGFβ1,Cyclin E在CA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26380±0.01965,0.29554±0.01650)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分别为0.20088±0.03815,0.24330±0.06417,P<0.05);TGFβRⅡ在CA 组织中的表达(0.09730±0.01760)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织(0.23407±0.04883,P<0.05);(2)TGFβ1与Cyclin E在CA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TGFβR Ⅱ与Cyclin E在CA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CA组织中TGFD1表达上调,而TGFβR Ⅱ表达下调,使 TGFβ信号传导通路受阻,致TGFβ1缺乏对细胞增殖负性调节作用,导致Cyclin E过表达使细胞周期调控异常,细胞增殖.
作者:陈方元;徐祖森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免疫共刺激分子CD28/CD152-CD80/CD86,CD40-CD40L 在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60例CA患者(初发组30例、复发组30例)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28,CD152,CD40L在CD4+,CD8+T细胞上CD80,CD86,CD40在CD19+B细胞上的表达水平.结果 CA患者CD28,CD40L在CD4+,CD8+T细胞的表达,与对照组(42.36%,13.85%,5.08%,2.58%)相比,复发组(37.10,11.66%,2.57%,1.25%)较初发组(39.69%,12.76%,3.93%,1.96%)明显降低(P<0.01);CD80,CD86,CD40在CD19+B细胞上的表达与对照组(1.59%,3.83%,14.25%)相比,复发组(0.65%,3.05%,10.24%)较初发组(1.04%,3.45%.12.21%)显著降低(P<0.01),而CD152在CD4+,CD8+T细胞上的表达与对照组(1.71%,9.62%)相比,复发组(39.2%,12.15%)较初发组(2.64%,10.90%)显著增高(P<0.01).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CD152-CD80/CD86,CD40-CIMOL共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其免疫功能紊乱及复发机制有一定关系.
作者:徐超;栗玉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孕激素对黑素瘤体外生长的影响及信号传导机制.方法 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黑素瘤细胞系A375及A875孕激素受体表达;MTT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与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ERK1/2磷酸化水平.结果 A375及A875均无细胞核内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低浓度孕激素对A375及A875表现为促生长效应,随浓度增高促增殖效应减弱并出现抑制效应;低浓度促生长效应可被MEK1/2抑制荆U0126抑制,但不受孕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影响;高孕激素浓度促进细胞凋亡;低浓度孕激素上调ERK1/2磷酸化水平,高浓度作用相反.结论 孕激素可通过不依赖经典细胞核受体的非基因组机制调节黑素瘤细胞的生长及凋亡.
作者:方险峰;张序心;李家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2天一次)治疗,治疗组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复方甘草酸苷(2片3次/d口服)治疗,两组均20天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为20.83%.治疗组不良反应略少于对照组,但两组问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疗效好,安全可靠.
作者:张晓彬;姜其学;曾庆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并从基因水平上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将42株经细胞培养法证实有CT感染的临床株进行McCoy细胞培养,传代至感染率达90%以上,收集标本进行药敏试验.分别检测四环素耐药质粒tetM基因;大环内酯类耐药相关的23S核蛋白体RNA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L4,通过产物测序检测基因突变;限制性片段分析(RFLP)检测gyrA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常见的基因点突变.结果 药敏MIC(单位均为μg/mL)分别为红霉素0.5~2.0,克拉霉素0.008~0.032,阿奇霉素0.125~0.50,四环素0.157~0.625,多西环素0.063~0.125,米诺环素0.032~0.128,左氧氟沙星0.50~1.00,莫西沙星O.060~0.120,司帕沙星0.064~0.128,其中发现2株红霉素耐药株(MIC值2μg/mL),其23s rRNA基因有C2452A,T2611C的突变(大肠杆菌序列编号),红霉素耐药株及敏感株L4基因均发现脯氨酸113(CCG)→亮氨酸(CTG)、脯氨酸156(CCC)→丙氨酸(GCC)两个位点的突变(GenBank NC000117.1),25株临床分离株中检测到tetM基因,未发现gyrA-QRDR基因中Ser83→lle点突变.结论 发现2株红霉素耐药株,未发现其它八种抗茵药的耐药株.克拉霉素显示了较高的体外抗CT活性.C2452A,T2611C的突变导致红霉素低水平耐药,L4基因的点突变可能与红霉素耐药无关.
作者:邵丽丽;刘原君;江勇;侯淑萍;杨晓静;杨丽娜;刘全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兰州市孕产妇人群中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状况.方法 在随机抽取的4家医院中,对符合要求的537名孕产妇进行一对一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人群特征、怀孕情况、既往性病感染情况和配偶情况;对愿意进行现场体检和采血的对象进行了外生殖器、阴道和宫颈检查及采血.结果 共完成537份调查问卷,一年内27.2%的调查对象出现过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异常,早、中、晚孕期孕妇发生率分别为33.3%,34.2%,25.3%,0.2%的生殖器部位出现过溃疡、水疱或糜烂.0.4%的生殖器部位出现过菜花状、乳头状赘生物,4.5%出现过非月经期的下腹部疼痛,非月经期下腹部疼痛发生率中孕期高于晚孕期(P=0.001<0.0125);在现场体检中,537例均进行了外生殖器检查.0.4%生殖器部位出现溃疡,0.4%生殖器部位出现菜花状或乳头状赘生物,0.4%出现手足部红斑或身上出现皮疹;74例同意进行阴道及宫颈检查,27.8%的检查对象出现了阴道分泌物异常或增多.6.8%宫颈口出现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10.8%宫颈出现充血、糜烂;共采集537份血样,收回合格血清样本515份.均进行血清学检测,未检出HIV;经TPPA确证,梅毒阳性检出率为0.4%.结论 孕产妇中存在梅毒等性传播疾病低水平检出率,因此应加强孕产妇性传播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教育.
作者:高文龙;李莹;陈继军;谯小伟;古丽萍;杨闰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儿女,3天.出生时头、面、颈部即见多发性黄红色斑块伴疣状或脑回状增生.诊断:泛发型皮脂腺痣.
作者:卫风蕾;程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脓疱型银屑病是一种多因素影响及介导下的免疫异常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遗传因素、免疫机制、感染、药物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均参与发病;治疗方法包括维甲酸、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物理治疗、生物制剂等多种疗法.
作者:杜鑫;杨森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慢性湿疹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尘螨变应原检测阳性的慢性湿疹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尘螨疫苗皮下注射,2次/周,治疗组采用1:10 (9)(W/V)起始浓度,0.1mL剂量开始,快速递增注射,每次剂量递增1倍,对照组采用1:10(12)(W/V)起始浓度,0.1mL开始,常规递增注射,每次剂量递增0.1mL,两组下一疗程均较上一疗程浓度增加10倍,疗程间不间断,至1:10(2)(W/V)的维持浓度后,剂量维持为0.5mL,2次/周,两组疗程长均不超过1年,并分别在治疗后3,6,9,12月末对其EASI评分、瘙痒积分及用药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判定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均有一定疗效,治疗组3,6,9,12月末有效率分别为17.39%,38.09%,64.70%,85.71%;对3年,照组则为0,5.26%,14.28%,63.6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湿疹有一定疗效.
作者:石海云;王学艳;任华丽;庄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56岁.头部虫蚀状脱发1月,无自觉症状.梅毒血清学试验RPR 1:64(+),TPPA(+).诊断:二期梅毒.予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内注射1次/d,共15天.治疗后3个月头发全部长出,未留瘢痕.
作者:胡国红;万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ABC转运蛋白ABCG2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黑素瘤、30例皮内痣及5例A375细胞裸鼠移植瘤ABCG2的表达.结果 ① ABCG2在黑素瘤和皮内痣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6.67%和O,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A375细胞移植瘤中的是100.00%;② ABCG2 在黑素瘤和皮内痣中的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是(30.96±56.96)%和O,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A375细胞移植瘤中是(10.35±3.99)%;③ ABCG2阳性细胞呈团块状或散在分布,阳性细胞胞核大而透亮或小而深染;④黑素瘤ABCG2阳性细胞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的相关性无显著性(P>0.05).结论 ABCG2 在黑素瘤中高表达,在皮内痣不表达,在A375细胞系裸鼠移植瘤中高表达.提示黑素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可能与ABCG2有关,也说明黑素瘤中可能存在肿瘤干细胞.
作者:徐文博;张江安;于建斌;庞琳娜;曹瑞祥;甄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发热伴皮疹6天.患者6天前在外旅游回家后发热,T38.5℃~40.0℃,腰部、会阴部出现米粒大红色丘疹,无痛痒,不久形成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小溃疡,边缘突起,周围红晕,2天后中央坏死、结褐色焦痂.
作者:伍迪;李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39岁.左侧头皮、面部丘疹、结节、斑块39年,部分菜花样隆起1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面部前额斑块病理片显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层皮脂腺明显增生.菜花样增生物病理片示真皮可见一个或多个上皮肿瘤细胞团,呈巢索状;肿瘤细胞团内见多角形、核位于细胞中央的的鳞状细胞样瘤细胞和舍丰富的糖原且细胞膜清楚的浅染瘤细胞,核分裂相多,有病理性核分裂;瘤细胞浸润真皮及皮下,可见局灶有导管分化.免疫组化提示肿瘤结节混合性CK(细胞角蛋白)阳性,肿瘤内导管结构EMA(上皮膜抗原)强阳性,PAS染色可见胞浆内糖原染色阳性.根据I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皮脂腺痣并发小汗腺汗孔癌.
作者:杜宇;许飏;刘涛;黎昌强;熊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9岁.10个月前以躯干及四肢反复起水疱伴瘙痒半月、皮损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入院治疗.15天后皮损好转,以强的松维持治疗.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四肢相继出现皮疹,无疼痛和瘙痒,未予诊治.2个月前肛周、阴阜起皮疹,并逐渐增大.否认不清性交史.
作者:杨珊;惠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红宽狼疮(NLE)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5例NLE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皮损类似SCLE,局限或全身分布,以颜面、躯干及四肢末端为重,患儿及其母亲ANA、抗Ro/SSA及/或抗La/SSB IgG抗体均阳性,心电图检查未见心脏传导阻滞,未经治疗数周后自然消退.结论 根据皮损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新生儿红斑狼疮,一般不需治疗.
作者:崔荣;李萍;李建红;冯进云;刘建中;罗均芬;申美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农民.慢性接触性皮炎反复发作3年,急性加重1周.3年前患者在一次打农药后面部突发红肿、瘙痒,在当地经治疗好转,但此后反复发作,且皮疹逐渐扩展至全身.1周前不明原因再次加重.患者既往患白内障多年,视力明显下降,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邵拓;邵国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每晚1次,对照组38例外用0.1%维A酸乳膏,每晚1次,两组同时肌肉注射卡介茵多糖核酸2mL,每周3次,8周为一疗程.结果 试验组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为55.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试验组3例、对照组5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黄明欢;秦晓峰;黄懿;姚玮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下腹褐色带18年,左上肢褐色线十余年.无不适,未予诊治.近1年来上肢褐色线有淡化趋势.既往体健,曾有多发肾结石史及甲亢史.无长期口服避孕药及性激素类药物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患者.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瞿锐;强燕;陈欢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病重叠多发性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反应,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本科1991~2008年就诊的系统性硬化病与多发性肌炎重叠综合征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女性42例(84.0%),平均发病年龄39.0±12.1岁,就诊时平均病程2.7±3.1年.全部患者出现雷诺现象、皮肤硬化,伴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主要累及四肢近端肌肉.皮肤硬化呈弥漫性者占54.0%,肢端型者占46.0%.血清肌酶谱检测升高者共44例(88.0%),升高频率依次为:α-羟丁酸脱氢酶7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2.0%、乳酸脱氢酶62.0%、肌酸激酶54.0%.抗核抗体阳性96.0%,抗Scl-70抗体阳性30.0%,抗着丝点抗体阳性4.0%,抗RNP阳性44.0%,仅1例抗Jo-1抗体阳性.治疗上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结合中药效果较好.结论 系统性硬化病与多发性肌炎重叠综合征常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并存在多种免疫学异常.可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结合中药进行治疗.
作者:杜伟;孙秋宁;张春英;乔亮;苑勰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