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云;王学艳;任华丽;庄严
患者男,21岁.躯干、四肢近心端褐色斑2月.皮损首先发生在腹部,无自觉症状,病程中无红斑期.查体见躯干、四肢近心端泛发性褐色斑,上无明显鳞屑.背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部色素轻度增多,真皮乳头层散在嗜色素细胞.诊断: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
作者:刘宝珩;周村建;郝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女,33岁.两侧面颌红斑瘙痒1年余.曾外用多种糖皮质激素霜治疗无效.刮取皮屑镜检见大量真菌菌丝,培养见棒形分隔大分生孢子、葡萄串状小分生孢子.尿素酶实验阳性、毛发穿孔实验阳性,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经内服特比萘芬胶囊和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28天后皮损消退.复查真菌阴性.
作者:张瑞峰;冉玉平;代亚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兰州市孕产妇人群中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状况.方法 在随机抽取的4家医院中,对符合要求的537名孕产妇进行一对一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人群特征、怀孕情况、既往性病感染情况和配偶情况;对愿意进行现场体检和采血的对象进行了外生殖器、阴道和宫颈检查及采血.结果 共完成537份调查问卷,一年内27.2%的调查对象出现过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异常,早、中、晚孕期孕妇发生率分别为33.3%,34.2%,25.3%,0.2%的生殖器部位出现过溃疡、水疱或糜烂.0.4%的生殖器部位出现过菜花状、乳头状赘生物,4.5%出现过非月经期的下腹部疼痛,非月经期下腹部疼痛发生率中孕期高于晚孕期(P=0.001<0.0125);在现场体检中,537例均进行了外生殖器检查.0.4%生殖器部位出现溃疡,0.4%生殖器部位出现菜花状或乳头状赘生物,0.4%出现手足部红斑或身上出现皮疹;74例同意进行阴道及宫颈检查,27.8%的检查对象出现了阴道分泌物异常或增多.6.8%宫颈口出现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10.8%宫颈出现充血、糜烂;共采集537份血样,收回合格血清样本515份.均进行血清学检测,未检出HIV;经TPPA确证,梅毒阳性检出率为0.4%.结论 孕产妇中存在梅毒等性传播疾病低水平检出率,因此应加强孕产妇性传播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教育.
作者:高文龙;李莹;陈继军;谯小伟;古丽萍;杨闰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T细胞中CD25表达率和CD8+T细胞中CD28表达率在HIV/AIDS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染色技术检测35例HIV/AIDS患者CD4+T细胞中CD25表达和CD8+T细胞中CD28的表达,以41名健康体检人员做对照.结果 HIV/AID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CD4+T细胞中CD25表达率[(27.51±4.23)%,(44.41±9.17)%],CD4+25+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2.00±1.42)%,(16.62±4.60)%],CD4+25-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5.16±3.37)%,(21.03±6.19)%],CD8+T细胞中CD28中的表达率[(25.12±6.33)%,(44.24.4±8.61)%],CD8+28-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36.85±8.98)%,(13.33±4.58)%]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D8+28+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12.31±4.14)%,(10.51±3.71)%]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IV/AIDS患者CD25在CD4+T细胞与CD28在CD8+T细胞的表达率降低可能与HIV感染后引起的免疫缺陷有关,CD8+CD28-T细胞的增加有助于促进HIV/AIDS患者的炎性反应和免疫激活.
作者:于倩;王晔恺;周世权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颜面、双手肿胀,伴瘙痒和疼痛3天.3天前曾进食灰菜,受日晒4h后面部、双上肢及手部出现水肿,逐渐加重.次日予地塞米松10mg静滴1次,皮疹无好转.自幼患呆小症,反应稍迟钝,未接受治疗.家人体健.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及同类患者.查体:T 37.2℃,心、肺、腹等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张春玫;孟昭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56岁.头部虫蚀状脱发1月,无自觉症状.梅毒血清学试验RPR 1:64(+),TPPA(+).诊断:二期梅毒.予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内注射1次/d,共15天.治疗后3个月头发全部长出,未留瘢痕.
作者:胡国红;万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近十年来川北地区头癣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茵分布情况.方法 对1999年8月~2009年7月在本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头癣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9例真茵培养阳性患者中白癣244例(84.43%),黄癣18例(6.23%),黑点癣5例(1.73%),脓癣22例(7.61%);真茵培养结果显示,主要病原菌为犬小孢子茵178株(61.59%),紫色毛癣茵22株(7.61%),石膏样小孢子茵21株(7.27%),断发毛癣茵21株(7.27%),须癣毛癣茵24株(8.30%),许兰毛癣茵18株(6.23%),红色毛癣菌2株(0.69%),疣状毛癣茵3株(1.04%).结论 川北地区头癣中白癣发病占首位,犬小孢子茵为主要致病菌.
作者:牟韵竹;张正中;眭维耻;侯秀芹;杨建民;熊心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120例患儿均为本院2005年01月~2009年12月诊治病例,男64例(53.33%),女56例(46.67%),男女之比为1.14:1;发病年龄1~12岁,以5~岁高,占70例(58.33%).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者59例(49.2%);有药物过敏史者5例(4.17%);有食物过敏史者7例(5.83%);诱因不明者49例(40.83%).
作者:胡伟;王小艳;王茜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女,75岁.躯干及四肢皮疹6月,伴轻痒或轻压痛;皮损表现为匍行性回状红斑样.类风湿因子5 094.5u/mL,抗环瓜氨酸抗体阳性.皮损组织病理示:棘层轻度水肿,其上方可见Kogoj脓疱,真皮全层小血管周围中度散在以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伴明显的核碎裂.诊断:类风湿性嗜中性皮炎.
作者:杨光艳;邢建军;黄茜;陈柳青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4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复方氟米松软膏2次/d外用)、对照组(糠酸莫米松软膏2次/d外用)各70例,采用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观察时间为4周.结果 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的痊愈率分别为24.28%和15.71%,有效率分别为77.14%和58.57%,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氟米松软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外用药物.
作者:刁庆春;柯丹;陈德宇;向光;刘涛;黎斌;薛梅;向进;吕静;张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34岁.阴囊出现淡黄色丘疹、结节5年,无不适.阴囊处丘疹组织病理示:表皮棘层肥厚,真皮内见一大片状嗜碱性无定形、团块状物质位于囊肿内,囊肿周围少许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囊内容物未见网篮状或板层状的角质物,真皮内未见异物巨细胞及基底样细胞团块.诊断:特发性阴囊钙沉着症.
作者:曾跃平;张春英;渠涛;晋红中;王宝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为潜在血源传播患者筛选梅毒血清学传染病指标.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06年6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本院23 720例潜在血源传播患者与门诊患者的TRUST/TPPA联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不同年度潜在血源传播患者TRUST-/TPPA+的百分率变化;对其中118份TRUST-/TPPA+的潜在血源传播患者血清标本同时采用TPPA法和FTA-ABS法进行Tp-IgM抗体检测.结果 潜在血源传播患者和门诊患者的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2%和26.69%,二者差异有显著性;在梅毒抗体阳性标本中,TRUST-/TPPA+占有相当的比例,二者分别为3.12%和7.50%;潜在血源传播患者中TRUST-/TPPA+的百分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18份TRUST-/TPPA+的潜在血源传播患者血清,经TPPA法和FTA-ABS法检出TP-IgM抗体阳性分别为13例和10例.结论 潜在血源传播患者的梅毒传染性指标的监测应至少包含特异性抗体试验,如TPPA;TP-IgM检测有助于判断其传染性.
作者:林丽蓉;但冰;付左根;杨波;潘锡涛;杨天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每晚1次,对照组38例外用0.1%维A酸乳膏,每晚1次,两组同时肌肉注射卡介茵多糖核酸2mL,每周3次,8周为一疗程.结果 试验组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为55.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试验组3例、对照组5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黄明欢;秦晓峰;黄懿;姚玮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儿女,3天.出生时头、面、颈部即见多发性黄红色斑块伴疣状或脑回状增生.诊断:泛发型皮脂腺痣.
作者:卫风蕾;程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58岁.全身散在扁平紫红色丘疹3年.患者以皮疹为首发症状,检查进一步发现心血管系统、肾脏、肝脏、舌和神经系统受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萎缩,真皮与皮下组织有淀粉样物质沉积,甲基紫染色阳性,诊断为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
作者:张敏;何勤;余德厚;陆洪光;龙义国;廖跃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慢性湿疹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尘螨变应原检测阳性的慢性湿疹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尘螨疫苗皮下注射,2次/周,治疗组采用1:10 (9)(W/V)起始浓度,0.1mL剂量开始,快速递增注射,每次剂量递增1倍,对照组采用1:10(12)(W/V)起始浓度,0.1mL开始,常规递增注射,每次剂量递增0.1mL,两组下一疗程均较上一疗程浓度增加10倍,疗程间不间断,至1:10(2)(W/V)的维持浓度后,剂量维持为0.5mL,2次/周,两组疗程长均不超过1年,并分别在治疗后3,6,9,12月末对其EASI评分、瘙痒积分及用药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判定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均有一定疗效,治疗组3,6,9,12月末有效率分别为17.39%,38.09%,64.70%,85.71%;对3年,照组则为0,5.26%,14.28%,63.6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湿疹有一定疗效.
作者:石海云;王学艳;任华丽;庄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儿男,2岁9个月.面颊、背部、双下肢泛发红斑、水疱伴疼痛15天.皮肤科情况:双侧面颊、耳廓可见红癍、糜烂,部分结痂.双下肢遍布黄豆大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亮,尼氏征(-).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可见浆液、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免疫荧光IgA(+),基底膜可见线状沉积.诊断:儿童线状IsA大疱性皮病.
作者:王颖;樊建勇;杨慧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农民.慢性接触性皮炎反复发作3年,急性加重1周.3年前患者在一次打农药后面部突发红肿、瘙痒,在当地经治疗好转,但此后反复发作,且皮疹逐渐扩展至全身.1周前不明原因再次加重.患者既往患白内障多年,视力明显下降,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邵拓;邵国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石油化工行业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病因、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某石油化工行业职业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职业接触史、接触化学物质前后皮肤情况、防护措施、发病情况及诊治经过.结果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为28.55%,其中氰类化合物和石油分馏物所致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分别为4.26%和2.81%.皮炎的发生与接触化学物性质、未采取正确个人防护有关.结论 氰类化合物作业工人接触丙烯腈、氰化钠、硫氰酸钠是石化行业接触性皮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可减少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
作者:权哲;王朋;黄简抒;周元陵;方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是新出现的临床辅助诊断技术.它在皮肤科恶性肿瘤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热点.实时、无创、高分辨率的特点使其适用于皮肤科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对其在黑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潘展砚;郑志忠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