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砷角化病并发多发性鲍温病1例

陈玉平;王万卷;李伯埙

关键词:砷角化病, 鲍温病
摘要:患者男,61岁.双手和足跖皮肤角化性丘疹37年,双手斑块破溃7年.曾因银屑病连续服用某医院自制药丸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内细胞异型性,散在不典型核分裂相和个别角化不良细胞.诊断:砷角化病并发多发性鲍温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ABCG2,ABCB5在皮肤黑素瘤中的共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ABC)转运体ABCG2,ABCB5在皮肤黑素瘤中的共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单/双重染色法检测30例皮肤黑素瘤、30例皮内痣及5例A375细胞移植瘤中ABCG2,ABCB5的表达与共表达.结果 ①ABCG2在黑素瘤、皮内痣中阳性率分别为63.33%和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25.50±9.47)%和0,前者明显高于者,在A375细胞移植瘤中阳性率和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10.00%和(27.00±8.04)%;②ABCB5在黑素瘤、皮内痣中阳性率分别为73.33%和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 28.75±2.22)%和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在A375细胞移植瘤中阳性率和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100.00%和(30.50±4.66)%;③ABCG2和ABCB5在黑素瘤、皮内痣中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00%和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表达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23.00±2.94)%和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在A375细胞移植瘤中阳性率和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100.00%和(24.50±4.04)%.结论 皮肤黑素瘤与A375细胞移植瘤中存在ABCG2,ABCB5的阳性表达和共表达,提示皮肤黑素瘤的多药耐药可能与ABCG2和ABCB5有关.

    作者:曹瑞祥;于建斌;张江安;吴景兰;甄希;徐文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汉族人抗核小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征及其活动性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抗核小体抗体( Anu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临床特征及其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并用调查表的形式收集694例AnuA阳性患者临床资料,并与733例AnuA阴性病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nuA与蝶形红斑、光敏感、关节炎、心包炎及狼疮性肾炎的发生相关(P<0.05);AnuA阳性可伴有其他自身抗体及免疫学指标异常出现;AnuA阳性与肾脏损害指标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及尿素氮的发生率明显相关(P<0.05);AnuA阳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相关(P<0.05).结论 AnuA可能是SLE的又一标志性抗体,其检测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助于SLE疾病活动度、严重程度及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判断.

    作者:陈日新;唐彪;张鹏;李存涛;左先波;孙良丹;崔勇;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阿魏酸钠对体外培养人真皮中成纤维细胞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当归活性成分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te,SF)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真皮FB,用MTT法检测10μmol/L,30μmol/L,60μmoL/L,125 μmol/L,250μmol/L,500μmol/L和1000 μmol/L等不同浓度SF对FB增殖的影响;并用ELISA法分别重点观察SF 125μmol/L,250μmol/L和500μmol/L于24h,48h和72h时细胞上清液中EGF含量(pg/mg protein).结果 10μmol/L,30μmol/L,60μmol/L,125 μmol/L,250 μmol/L和500μ mol/L等不同浓度SF对FB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1 000μmol/L时细胞增殖显著性降低(P<0.05).125 μmol/L组24h,48h与72h EGF含量分别为548.23±137.28,589.25±120.28和654.28±132.10;250μmol/L组24h,48h和72h分别为589.65±157.29,701.27±193.47,745.23±129.43;500μmol/L组24h,4h和72h分别为757.24±111.47,903.24±134.12和950.76±129.28.125,250μmol/L组72h与24h比较明显升高(P<0.05),与48h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00μmol/L组72h与48h比较明显升高(P<0.05),与24h比较显著性升高(P<0.01).此外,125 μmol/L和250μmol/L组24h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00 μmol/L组则显著性升高(P<0.01).125μmol/L组48h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50μmol/L,500μmol/L组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1).125μmol/L,250μmol/L和500μmol/L组72h时较对照组均显著性升高(P<0.05,P<0.01,P<0.01).对照组不同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当归活性成分SF能增强人体真皮成纤维细胞EGF的表达,且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

    作者:黄耀庭;郑淑芬;张信江;高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住院梅毒患者52例临床及血学、脑脊液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 对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学、脑脊液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88.46% (46)例患者血清RPR呈低滴度表现(1:1 ~1:8),13.46%(7例)为早期潜伏梅毒,11.54%(6例)为神经梅毒,57.69%(30例)为晚期潜伏梅毒,17.31%(9例)为无法判断病期的潜伏梅毒.71.15%(37例)传播途径为非婚性接触为主,性别分类中女性(28例)多于男性(24例),低学历(43例)、待业(15例)及性活跃期人群发病率高.结论 潜伏(隐性)梅毒在梅毒分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有必要对血清RPR滴度持续(≥2年)不转阴患者进行神经梅毒的排查;有必要加强宣传性保护的重要性.

    作者:陈信生;池凤好;范瑞强;李红毅;邓家侵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卵清蛋白经皮诱导免疫耐受机制初探

    目的:观察完整无损伤正常皮肤外用抗原诱导免疫耐受的效应,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Balb/c小鼠背部皮肤外用不同浓度卵清蛋白(ovalbumin,OVA),1次/周,连用5周.第6周始予皮下注射OVA,1次/周,共3周.检测血清标本OVA特异性抗体水平.体外培养脾脏细胞,给予OVA刺激,分析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结果 皮肤外用OVA抗原5周后,小鼠血清中未检测到抗OVA抗体;皮下OVA免疫3次后,对照小鼠血清有高滴度的抗OVA IgG1,IgG2a和IgE抗体,而1 000μg OVA抗原皮肤外用组的小鼠血清OVA特异性IgG1和IgE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剂量的外用组(P<0.05),其脾脏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L-4,IL-6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也显著低于0μg,10μg和100μg抗原外用组.结论 正常无损伤皮肤外用抗原可以产生免疫耐受效应,高浓度抗原皮肤外用可以有效抑制皮下免疫所诱导的免疫应答.

    作者:田阳子;李巍;刘玉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尖锐湿疣激光治疗后创面感染的疗效观察

    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 2009年4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尖锐湿疣患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的诊断标准[1],未合并其他性病,同意按照本试验要求进行用药.排除标准:①治疗前1周内或治疗中使用其他抗生素者;②合并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者;③不遵医嘱用药者;④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共入选158例,男81例,女77例,年龄18 -68岁,平均(27.1±3.5)岁.皮损位于包皮龟头、阴囊、腹股沟、外阴、大小阴唇和肛周等处,CO2激光治疗后创面0.5cm×1.Ocm~ 3.5cm×3.Ocm.将人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对照组7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CO2激光治疗后创面大小和部位均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正良;王新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乳房外Paget病19例临床与随访分析

    目的:探讨乳房外Paget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 - 2010年间本院收治的19例乳房外Paget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中女4例,男15例,平均年龄(70.26±8.90)岁.确诊时病程1月~6.5年,平均43月.临床表现主要为红斑、糜烂及湿疹、皮炎样皮损.手术治疗13例,其中2例复发;光动力治疗5例;未治疗1例.随访期间死亡7例,5年生存率61.20%.单因素变量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侵袭至真皮、伴发其他肿瘤或远处转移、CEA水平升高与患者生存率有关.结论 乳房外Paget病早期诊断困难,复发率高,淋巴结转移、伴发肿瘤或远处转移者预后差,需长期随访.迁延不愈的“湿疹”患者应尽早行皮肤活检,免疫组化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并指导早期治疗.

    作者:胡红华;程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联合外用干扰素软膏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联合外用干扰素软膏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方法 选取扁平疣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采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口服,12岁以下儿童l粒/次,12~18岁2粒/次.18岁以上3粒/次,1次/周,连服3周,未治愈者停药1月后再连服3周,同时用干扰素软膏外敷皮疹,4次/d;对照组56例,单用干扰素软膏外敷皮疹4次/d,连用3个月.结果 3个月观察疗效,治疗组痊愈率61.67%,对照组为28.5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治疗组中无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18.75%.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糖丸者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联合外用干扰素软膏治疗扁平疣较单独外用干扰素软膏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未发现不良反应.

    作者:丁治云;李雪莉;袁淑慧;杨莉;陈志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砷角化病并发多发性鲍温病1例

    患者男,61岁.双手和足跖皮肤角化性丘疹37年,双手斑块破溃7年.曾因银屑病连续服用某医院自制药丸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内细胞异型性,散在不典型核分裂相和个别角化不良细胞.诊断:砷角化病并发多发性鲍温病.

    作者:陈玉平;王万卷;李伯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婴儿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1例

    1临床资料 患儿男,7岁,汉族.腹部出现环状皮疹并进行性扩大2年.2年前家长发现患儿腹部右侧有一蚕豆大淡紫褐色斑,无不适,未予治疗.近1年来皮疹面积增大较快,且两侧臀部及腹部不对称.无局部注射激素、胰岛素和外用激素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智力发育正常,四肢活动无障碍,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患儿右下腹及右侧大腿根部可见一20.0cm×30.0cm的淡蓝色环形萎缩斑,界清,形状不规则,下缘达阴囊及右大腿根部,上缘达脐上2.0cm,左缘达前正中线左侧3.0cm,右侧达腋前线.

    作者:刘玉洁;陈世义;陈禹;李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1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8岁.全身出现皮疹伴瘙痒并反复发作23年.23年前夏季患者无明显诱因手部皮肤出现瘙痒,搔抓后起淡红色丘疹,自行外搽皮炎平,疗效较好,但易反复发作.外院多次以“结节性痒疹”予外搽药物(药名不详)和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和扑尔敏治疗,疗效尚可.本次在田间收水稻时皮损复发,瘙痒加剧.门诊以“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收入院.发病以来,精神及食欲欠佳,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作者:范霞;张禁;杨明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姜黄素防治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的一种植物多酚,已被证实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对姜黄素治疗皮肤性病的药理作用及应用的研究概况.

    作者:王莉;曹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沿Blaschko线分布的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合并局限性硬皮病1例

    患者女,57岁.右颈部及腰部出现沿Blaschko线分布的条状硬化性白斑8月.皮损与Blaschko线分布区域相吻合.皮损组织病理示:基底细胞灶状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层均—化变性,真皮中深层胶原纤维增粗融合,皮肤附属器数目减少.诊断: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局限性硬皮病.

    作者:曾雪;谢勇;渠涛;方凯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皮肤T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免疫表型CD7缺失的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分期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 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CTC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7的缺失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7月本科收治的41例CTCL患者及9例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分析外周血CD7表达.结果 41例CTCL患者中,早期(ⅠA~ⅡA)23例和进展期(ⅡB~ⅣB)18例,CD3+ CD7 -T细胞比例进展期组与炎症性皮肤病组及早期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进展期18例患者中6例CD7缺失(33.33%),早期23例患者中仅1例CD7缺失(4.35%),提示CD7缺失在进展期显著高于早期(P<0.05).无外周血累及的25例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患者中有2例CD7缺失,均为进展期,提示进展期MF较早期MF更易出现CD7缺失(P<0.05);在进展期MF的CD3+ CD7-T细胞比例均高于早期MF和炎症性皮肤病组(P<0.05).结论 进展期CTCL和无外周血累及的进展期MF外周血CD3+ CD7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早期及炎症性皮肤病组,CTCL进展期较早期更容易发生外周血CD7缺失.

    作者:李可嘉;沈小雁;施若非;李霞;郑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磷酸化ERK,p38MAPK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磷酸化ERK和p38MAPK信号通路在小儿血管瘤增生、消退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血管瘤(增殖期26例、消退期21例)组织中磷酸化ERK和p38MAPK的表达情况.结果 磷酸化ERK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其在增殖期和消退期的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67.71±12.68)%和(21.54±6.85)%;磷酸化p38MAPK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其在增殖期和消退期的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83.78±5.25)%和(57.79±7.63)%;增生期磷酸化ERK与p38MAPK阳性表达呈正相关,而消退期呈负相关.结论 磷酸化ERK和p38MAPK参与血管瘤的增生、消退过程;ERK通路可介导内皮细胞的增生和存活,而p38MAPK可能主要在消退期传递内、外源性凋亡信号,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作者:靳耀锋;王康敏;黄莺;王军宁;苏文秀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1例

    患者女,24岁.四肢臀部斑片23年.查体:四肢及臀部可见边界清楚的棕红色角化过度性斑片,双手、足角化过度,轻度脱屑.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浸润.诊断:可变性红斑角化症.

    作者:周欣;田歆;杨艳;刘福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1例

    患者男,23岁.躯干、四肢反复出现丘疹2年,丘疹中央可坏死,愈后遗留瓷白色萎缩性瘢痕,周围绕以水肿性红晕,无任何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萎缩变薄,皮突消失,真皮浅层见带状的胶原坏死区,其下少许黏蛋白沉积,未见明显的血管病变.诊断: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作者:万川;胡国红;薛玮;罗保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芹黄素对过氧化氢所致黑素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采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黑素细胞体外氧化应激模型探讨芹黄素对黑素细胞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芹黄素预处理前后H2O2对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活力的影响,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DCFH-DA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ROS)的含量.结果 250μmol/L的H2O2作用于黑素细胞24h,黑素细胞活力降低至(36.42±7.21)%,凋亡率增加至(48.82±12.55)%.0.6μmol/L,2.5 μmol/L和10.0μmol/L芹黄素预处理1h后,H2O2所致细胞活力分别增加至(41.53±5.25)%,(45.33±6.28)%和(51.92±5.29)%,凋亡率减少至(42.25±7.69)%,(37.54±8.82)%和(32.25±58.28)%.250μmol/L的H2O2作用于黑素细胞2h后,黑素细胞ROS含量增加至空白对照组的(69.22±8.57)倍.10μmol/L芹黄素预处理1h后H2O2所致黑素细胞ROS含量为空白对照组的(54.48±5.03)倍,低于单用H2O2处理组.结论 芹黄素可能通过减少ROS生成和抑制氧化应激对H202所致黑素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具有开发为治疗白癜风新药的前景.

    作者:林茂;卢珊珊;张蕴颖;张微;涂彩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梅毒感染检出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梅毒在住院患者中的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中梅毒检测阳性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共收治126 472例住院患者,检出梅毒阳性者1 927例,其中显性梅毒502例,隐性梅毒1 299例,先天性梅毒102例,神经梅毒24例;梅毒检出率2006年为0.52%,2010年上升为2.74%;男1 118例,女809例,男女比例1.38:1;显性梅毒主要分布在20~50岁年龄段,共检出396例,隐性梅毒则在20~60岁年龄段较多,共检出1 111例;梅毒广泛分布于各个科室,但不同类型梅毒主要分布科室有一定差异,先天性梅毒主要分布在儿科,隐性梅毒分布于外科、内科、妇科、科、皮肤科 、感染科等科室,显性梅毒则主要见于外科、内科、皮肤科和妇科.结论 住院患者中梅毒检出率逐年上升,其中隐性梅毒在梅毒阳性者中数量多、分布较广,增幅明显;梅毒阳性者几乎覆盖了所有科室和所有年龄段,因此,有必要对住院病人进行梅毒普查.

    作者:王华;张洪为;李代渝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干扰素α-2b注射联合三黄片口服治疗肛周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所选例均为本科2006年1月- 2010年1月门诊确诊的肛周尖锐湿疣患者.入选标准:①肛周有典型皮损,符合相关诊断标准;②入选前1个月内未应用过免疫系统药物及糖皮质激素;③能坚持完成治疗及随访.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患有严重肝、肾、心脏及神经系统疾病者;③血清RPR及HIV试验阳性者;④有严重内外痔及肛周湿疹者;⑤疣体巨大且伴有糖尿病者.共入选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18~ 63岁,平均34.6岁,病程1周~10个月,疣体数3~96个;对照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16~62岁,平均34.1岁,病程5天~11个月,疣体数2~102个.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皮损数目和大小均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陈俊杰;黄旭腾;王阿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