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吡硫翁锌气雾剂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头部寻常性银屑病临床观察

张焕梅;李育林

关键词:吡硫翁锌气雾剂, 卡介菌多糖核酸, 银屑病, 寻常性, 头部
摘要:目的 探讨吡硫翁锌气雾剂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头部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复发率.方法治疗组51例外用吡硫翁锌气雾剂3 次/d,同时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2mL,隔日1次,连续1个月;对照组51例单纯外用吡硫翁锌气雾剂3次/d,连续1个月.结果 疗程结束时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20%和84.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2.73%和38.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36.36%和7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硫翁锌气雾剂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头部寻常性银屑病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色素性痒疹1例

    患者女,躯干部出现皮疹伴瘙痒3个月.皮损可自行消退,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皮损可反复出现.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亢进,表皮乳头瘤样增生,基底细胞灶状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诊断:色素性痒疹.

    作者:曾雪;崔炳南;刘瓦利;李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006-2010年贵阳市梅毒流行状况分析

    目的 分析贵阳市梅毒流行状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贵阳市2006-2010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贵阳市梅毒报告累计数为548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11/10万,2010年达55.73/10万,年均增幅53.38%.男女比例为1:1.以隐性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为主,三者共占报告梅毒总例数的96.76%.隐性梅毒和早期显性梅毒(一、二期梅毒)病例数逐年增加.22~44岁的性活跃期青壮年组所占比例高,为44.34%.职业分布以无业及工人(包括民工)居多,占66.10%,这两类人群及高年龄组(65岁及以上)人群发病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结论 贵阳市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规范梅毒的诊疗,加强监测,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的传播和蔓延.

    作者:周健;余敏;马璐;蒋巧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1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例鲍温病患者分为两组,各10例.治疗组予5-氨基酮戊酸外涂于皮损处,3h后予红光照射20min,能量密度100~120 J/cm2,1次/周,共4周.对照组外涂5-氟尿嘧啶软膏皮损处,2次/d,共4周.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90.00%,对照组为30.00%,两组间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有溃疡及瘢痕等不良反应.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临床疗效较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熊林;陆延娜;万静;魏亚东;赵延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盘状红斑狼疮继发上唇疣状癌合并双手寻常疣1例

    患者男,50岁.面部红斑10年,上唇及双手背疣状肿块3年,上唇肿块生长加快4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面部红斑皮损示:表皮角化过度伴灶性角化不全,可见角质栓,棘层肥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内炎症细胞密集浸润.上唇疣状肿块示:角化不全,棘层不规则增生肥厚,有大量空泡化细胞,可见鳞状窝形成及少量角化不良细胞,未突破基底膜,真皮内血管增生,周围淋巴细胞块状浸润.右手拇指根部肿块活检符合寻常疣.诊断为盘状红斑狼疮继发上唇疣状癌合并双手寻常疣.

    作者:陈爽;熊琳;王婷婷;王琳;Dilip Gurung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黑素瘤的分子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新进展

    黑素瘤是一种皮肤恶性肿瘤,晚期患者预后不良,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黑素瘤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活RAS/RAF/MEK/ERK(MAPK)和PI3 K/AKT(AKT)两个信号传导通路.本文总结与黑素瘤发病机制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及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王丽;栗玉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生殖器疱疹患者530例HSV抗体型别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生殖器疱疹患者HSV-1和HSV-2的感染情况,并分析生殖器疱疹的流行特点.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性病门诊530例临床诊断为生殖器疱疹的患者进行了HSV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530例中男311例(58.68%),女219例(41.32%).HSV-1 IgM抗体阳性60例(11.32%),HSV-1 IgG抗体阳性471例(88.87%),HSV-2 IgM抗体阳性213例(40.19%),HSV-2 IgG抗体阳性349例(65.85%).年龄以31 ~40岁多,为210例,其次为21~30岁194例.职业中多的是自由职业和民工.初发者304例(57.36%),复发者226例(42.64%),其中频繁发作(≥6次/年)85例(16.04%).结论 长春地区生殖器疱疹患者以HSV-2感染为主.女性近期感染多于男性.以21 ~40岁性活跃人群为高发年龄组.

    作者:顾金花;郑华;钟淑霞;李珊山;邢甄月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皮炎湿疹599例致病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环境接触性因素在皮炎湿疹类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诊断皮炎湿疹的患者做斑贴试验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99例皮炎湿疹患者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167例(27.88%),在整个患者中所占比例高.斑贴试验结果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有441例(73.62%).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列的前6位变应原为:硫酸镍、硫柳汞、辛酸盐、芳香混合物、卡巴混合物和重铬酸钾.结论 斑贴试验是寻找皮炎湿疹病因的有效手段.

    作者:刘广仁;韩永智;黄庚史;李邻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瘤型麻风误诊1例

    患者女,29岁.面部红斑、丘疹、丘疱疹、斑块反复6年余,累及四肢、腰背1年余.曾被误诊为“面部湿疹”、“光敏性湿疹”、“激素依懒性皮炎”,经组织液涂片麻风菌检查和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予多菌型方案联合化疗.在随访中.

    作者:徐新美;桑旭东;竺璐;谢碧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HIV-1RNA有效抑制下T淋巴细胞与HAART持续治疗时间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HIV-1 RNA有效抑制下HAART持续治疗时间与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对102例HAART持续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血浆HIV-1 RNA< 50个拷贝/mL的AID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Spearman秩和相关检验考察HAART持续治疗时间与CD4+,CD3+,CD8+,CD4+ CD28+,CD4+CD45RA+,CD4+ CD45 RO+和CD8+ CD38+,CD38+T细胞的相关性.同时根据HAART持续治疗时间将102例AIDS患者分为A(6~12个月)、B(13 ~ 24个月)、C(25 ~ 36个月)、D(37 ~ 52个月)4组,考察4组间T细胞亚群的差别.结果 HIV-1 RNA有效抑制下HAART持续治疗时间与CD4+ CD28+,CD4+ CD45 RA+,CD4+CD45RO+T细胞绝对计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14,0.249,0.259,P值分别为0.007,0.016,0.012.HAART持续治疗时间分别与CD8+ CD38+,CD3+,CD8+T细胞表达比例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2,-0.204,-0.236,P值分别为0.000,0.041,0.018;与CD28+细胞绝对计数呈正相关(r =0.204,P=0.042).CD4+T细胞绝对计数与CD4+ CD28+,CD4+ CD45RO+T细胞相对计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1,0.241,P值分别为0.000,0.015;与CD8+ CD38+T细胞相对计数呈负相关(r=-0.268,P=0.007).D组的CD4+CD28+T细胞绝对计数显著高于A组(P<0.05);C,D组的CD4+ CD45RA+T细胞绝对计数显著高于A组(P<0.05).D组的CD8+ CD38+T细胞相对计数(17±9)显著低于A组(25±8)(P<0.05).结论 AIDS患者经过HAART治疗病毒复制被抑制后,HAART持续治疗时间与某些T细胞亚群数量有关,HAART持续治疗时间是AIDS患者免疫重建的因素之一.

    作者:温敏;李艳萍;江涛;阿鹏;方路;马克坚;肖小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及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中国人群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PF)的临床特点.方法 报道1例男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并对近10年来中国学者报道的20例患者做一总结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例;发病年龄为20~ 50岁的中青年人群;发病部位以头面部为主,其次为躯干、四肢,掌跖部位受累少见;除2例艾滋病患者外,其他患者未伴发任何其他疾病;15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例不升高,比例为3:1.结论 EPF发病以男性为主,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或不升高.

    作者:高敏;林达;李卉;王培光;刘盛秀;杨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多发性硬下疳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阴茎冠状沟处多发无痛性溃疡1个半月.1个半月前患者阴茎冠状沟处出现多处豆粒大小的红斑,很快糜烂形成溃疡,无痛痒、外院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后按炎症给予消炎药物治疗(药名不详),效果不佳;2周前患者无意中摸到右侧腹股沟有多个肿大的淋巴结且.阴茎溃疡不断扩大.患者有多次不洁性接触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包皮过长,包皮内板及冠状沟有6处豆粒至硬币大小的圆形溃疡,表面清洁,触之软骨硬度;右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蚕豆大小的无痛性淋巴结(图1).实验室检查:单纯疱疹病毒(HSV)定量PCR阴性,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1:4(+),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TPHA)(+),所有溃疡表面分泌物暗视野检查梅毒苍白螺旋体(+).系带左侧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周围可见敛密浸润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图2).诊断:一期梅毒,多发性硬下疳.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连续2周.溃疡逐渐缩小痊愈,腹股沟肿大的淋巴结消退.

    作者:李俊峰;马俊平;刘杰;郭宏峰;周桂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自体疣植入治疗多发性皮肤疣92例疗效观察

    皮肤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刮除、冷冻、激光、化学腐蚀烧灼和抗病毒等,但疗效均不很理想,皮疹泛发者治疗愈加困难.自体疣植入治疗皮肤疣是一种人工主动免疫方法,可使疣抗原直接与免疫细胞接触,触发特异性免疫反应,使皮肤疣组织受到排斥而脱落[1].2007年7月-2010年8月本科采用该疗法治疗皮肤疣患者152例,失访60例,现将资料完整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何泳洁;曹碧兰;汪治国;陈晓红;曾令芬;黄洋;熊琦;吕美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腋下和腹股沟尖锐湿疣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3岁.腋下和腹股沟出现疣状赘生物2月.2个月前,患者左侧腋下和右侧腹股沟出现粟粒至米粒大肤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后皮疹逐渐增多和增大,呈疣状.末予治疗.既往体健,家族无类似病史,否认不洁性接触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侧腋下和右侧腹股沟见集簇性分布的米粒至黄豆大肤色疣状丘疹(图1~2),醋酸白试验阳性.外生殖器和肛周未见类似皮疹.梅毒血清试验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乳头样增生,棘层及基底层增生肥厚,颗粒层和棘层上部可见明显的挖空细胞,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图3a,4a).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原位杂交):HPV6,HPV11,HPV16和HPV18型(+)(图3b,3c,4b,4c).诊断:尖锐湿疣.局麻下行微波治疗,并口服抗生素1周,口服胸腺肽片和清开灵冲剂2个月,同时外搽重组人干扰素乳膏,3次/d.3周后改为咪喹莫特乳膏外搽隔日1次,共治疗2个月.随访6个月,无复发.

    作者:曹志翔;饶美荣;魏喆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多发性寻常疣1例

    患者男,59岁.双手及双足出现多发性赘生物1年.双足趾间可见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疣体,表面粗糙,呈菜花状增生,以右足为著;双手指散在分布较多褐色绿豆大的丘疹,表面角化粗糙.实验室检查示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异常增高,骨髓穿刺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右足趾处疣体组织病理示寻常疣.予阿维A口服治疗.

    作者:汪青良;王宏伟;张玲琳;宋勋;谢韶琼;唐黎;谭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60例HIV感染者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岑溪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经初筛为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10年本院住院患者中60例初筛为HIV感染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包括住院人口统计学、机会感染疾病及HIV筛查情况等.结果 60例中,2008年10例(占2008年总住院患者15284人数的0.065%),2009年20例(占2009年总住院患者17276人数的0.116%),2010年30例(占2010年总住院患者19805人数的0.151%);男39例(65.00%),女21例(35.00%);以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70.00%;49例经性途径感染,7例经吸毒感染,3例经输血途径感染.科室分布以内科、外科为主,内科、外科比例1:0.56;机会性感染中,细菌性肺炎6饲(10.00%),肺结核7例(11.70%),口腔念珠菌病8例(13.30%);皮肤性病16例28.00%.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其中25例HIV感染者的合并症和继发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51例转当地预防疾控中心治疗,9例放弃治疗,死亡15例.结论 住院患者HIV的感染率逐年上升,感染者分布科室广,且感染者的一般情况良好,不易及时检出,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综合性医院对所有住院患者均进行HIV筛查.

    作者:郭强;罗月萍;黄红梅;韦凌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皮肤病理性瘢痕及瘢痕癌组织中Cx32mRNA和蛋白检测及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Cx32 mRNA及其基因突变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Cx32蛋白的分布.方法以病理性瘢痕、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Cx32蛋白水平,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x32 mRNA,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3组被检组织中所检各项指标的强度(阳性面积与平均光密度).从14例病理性瘢痕和14例瘢痕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运用PCR扩增及扩增目的片段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突变检查.结果 Cx32蛋白和Cx32mRNA在瘢痕癌中呈弱阳性或阴性,在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阳性或强阳性,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病理性瘢痕上皮组和正常皮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样本经PCR反应后,6例扩增出目的条带(4例病理性瘢痕、2例瘢痕癌),经测序分析均未发现致病性与非致病性突变位点.结论 瘢痕癌中Cx32的低表达,可能与瘢痕癌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Cx32基因突变在瘢痕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郭瑞珍;李纳;靳俊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调查

    1 临床资料先证者男,5岁.双手背、足背1~ 5mm黑褐色色素沉着斑,间杂以色素减退斑3年.患儿2岁时其母亲发现患儿双手背、足背有散在褐色斑点及色素减退性淡白斑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斑点逐渐增多,且扩展至腕部、踝部,夏重冬轻,日晒后加重,无自觉症状.近1年双手背、足背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斑更加明显.色素减退斑大者约2cm×2cm,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白癜风,治疗效果不佳.患儿既往体健,父母非近亲结婚.体检:一般状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手背、足背、腕部、踝部可见弥漫性对称分布的粟粒至黄豆大褐色色素沉着斑,间有色素减退斑,相互交错而呈双状外观,形态不规则(图1).面部、颈部、胸部V区、口唇黏膜、耳朵、双前臂、双小腿未见明显皮疹.患儿家属拒做组织病理检查.家系调查:3代共28人中,5人患本病(图2),发病时间均在10岁以内.先证者的舅公、表舅双手背、足背皮疹明显,其外祖父、母亲皮疹较少,在踝部、膝盖、背部可见少量色素脱失斑点,而在耳朵可见散在的较明显的雀斑样斑点.诊断: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作者:陈金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尖锐湿疣和鲍温样丘疹病中Livin,Caspase-3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CA)和鲍温样丘疹病(BP)中凋亡抑制蛋白(Livin),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CA,BP皮损和正常成年人包皮组织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ivin,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Livin在BP组中阳性率(3.833±1.533)高于CA组(3.033±1.866)及正常对照组(2.733 +1.112),Caspase-3在正常对照组中阳性率(3.833±1.556)高于CA组(1.733±1.856)及BP组(2.000±1.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CA,BP及正常对照组中L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Livin,Caspase-3可能在HPV感染相关的皮肤增殖性疾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姚明;张谊芝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皮肤颗粒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

    患者女,56岁.发现左耳后质硬结节5月就诊.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可见排列成巢状或束状的肿瘤组织,瘤细胞为多角形,胞浆丰富,淡粉柒,充满嗜酸性颗粒.免疫组化标记CD34,CD68,S-100,Vimentin (+).诊断:皮肤颗粒细胞瘤.治疗:采取完全手术切除.

    作者:陆敏;夏莉;张晓鸣;李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白芍总苷联合阿维A治疗中、重度银屑病3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联合阿维A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2例中、重度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予口服白芍总苷600mg 3次/d,阿维A 0.5mg/(kg·d)治疗,对照组30例仅予口服阿维A0.5mg/(kg·d)治疗,疗程8周.以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评价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PASI评分(4.36±3.12)低于对照组(6.38±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0.62%)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白芍总苷联合阿维A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的患者疗效好,安全性高.

    作者:何渊民;钟桂书;黎昌强;熊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