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武汉地区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的丙酸杆菌耐药性分析

曾宪玉;姜敏;付辰;吴卓璇;刘雯;董碧麟;曾志良;王玮蓁

关键词:丙酸杆菌, 痤疮, 贪婪丙酸杆菌, 耐药, 红霉素, 四环素
摘要:目的 观察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出的丙酸杆菌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药敏试验结果.方法 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丙酸杆菌,厌氧培养获得分离株,经革兰染色、16S rRNA和23S rRNA测序等方法鉴定,采用E-test方法检测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敏感性.结果 共分离84株丙酸杆菌,经革兰染色,镜下可见革兰染色阳性的棒状杆菌.所有分离株16S rRNA和23S rRNA扩增序列Blast结果显示:72株与Genbank中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hes,P.acnes)16S rRNA和23S rRNA的序列有98% ~ 100%的同源性,12株与Genbank中贪婪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vidum,P.avidum)16SrRNA和23S rRNA的序列有99%~ 100%的同源性.84株分离株中,所有菌株对四环素敏感,MIC值在0.016~ 0.50μg/mL间.29株(34.52%)对红霉素耐药,均为高度耐药(MIC> 256μg/mL);其余55株对红霉素敏感(MIC值0.016 ~0.38μg/mL).P.cnes和P.avidum中红霉素耐药株分别为19株(26.39%)、10株(83.33%).结论 武汉地区痤疮患者携带的丙酸杆菌对红霉素耐药率高,对四环素均敏感.该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皮肤腺样囊性癌1例

    患者女,59岁.左侧耳后斑块3年.皮肤科情况:左侧耳后见一直径约3.0cm×2.0cm的暗红色盘状浸润性斑块,界清,质硬,无压痛,凸出皮肤表面,上见少许鳞屑痂皮.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部见大量由嗜碱性细胞构成的细胞巢,多数细胞巢中央可见管腔样结构,其内有嗜伊红均质样物质,细胞具有轻度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示:Bcl-2(+);CK(+);EMA(部分+);S100(个别核+);CEA(-);p63(-);SMA(-);Vimentin(-).诊断:皮肤腺样囊性癌.建议患者外科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

    作者:庞洪菊;方杰;袁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重楼皂苷Ⅰ对HaCaT细胞增殖和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重楼皂苷Ⅰ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增殖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重楼皂苷Ⅰ对HaCaT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所选浓度范围内(0.75 μg/mL,1.5μg/mL,3μg/mL,5 μg/mL),重楼皂苷Ⅰ对HaCaT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中1.5 μg/mL,3 μg/mL和5 μg/mL浓度组重楼皂苷Ⅰ可下调HaCaT细胞VEGF mRNA表达及上清中VEGF水平.结论 重楼皂苷Ⅰ能抑制HaCaT细胞增殖和VEGF的表达.

    作者:龙剑文;皮先明;王玉英;涂亚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皮肤假性淋巴瘤1例

    患者男,69岁.鼻部肿物伴瘙痒1月余.皮肤科情况:右鼻翼处见一直径约1.5cm大小的暗红色结节,界清,表面光亮,可见少许毛细血管扩张,无破溃和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弥漫性淋巴样细胞为主的浸润,其内伴散在异型淋巴细胞,未侵及表皮,境界带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CD4,CD5,CD8,CD20,CD43,CD56均散在阳性,PAX5+,TIA-1散在,CD30-,EVB-,Ki-67 index3%.诊断:假性淋巴瘤.予3次封闭治疗后皮损基本平复,治疗后2年时皮损已完全消退.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作者:汪瀚瀛;杨秀敏;杨竹生;刘文斌;金星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多发性脂囊瘤并发疹性毳毛囊肿1例

    患者男,19岁.胸、腹部及前臂出现丘疹和结节5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正常,真皮见两个囊肿,一个囊肿的囊壁不规则折叠,囊内为嗜伊红无定形物质,附有皮脂腺,另一囊肿内见毳毛横断面及环状排列的角质物,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诊断:多发性脂囊瘤并发疹性毳毛囊肿.

    作者:沈孟奇;陈永艳;雷微;袁伟;李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组胺和白三烯B4的检测

    目的 测定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组胺和白三烯B4(LTB4)的含量,探讨组胺和LTB4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27例过敏性紫癜患者急性期血清及13例健康查体者(正常组)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组胺和LTB4含量.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组胺和LTB4含量分别为(44.09±2.469) pg/mL,(66.855±17.55) pg/mL,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组胺和LTB4含量[(1.811±0.427) pg/mL,(42.89±18.04) 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组胺和LTB4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病变过程.

    作者:秦月宁;肖君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15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不同类型和分期的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入选的150例白癜风患者的364处皮损进行局部照射,2次/周,12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有效率为95.60% (348/364),显效率为65.66% (239/364).Fitzpatrick皮肤分型、小红斑量、病情分期对疗效无影响,其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4岁组患者的有效率97.83%,较>14岁组(94.25%)的临床疗效好,局限型、散发型和节段型组间疗效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肢端型的疗效差,外生殖器部位皮损的疗效好,有效率为100%,依次是面颈部、躯干及四肢和皮肤皱褶部位,肢端部位皮损的疗效差.患者耐受性均较好.结论 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作者:皮肖冰;王晓霞;谢志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丘疹鳞屑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1例误诊分析

    患者女,60岁.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红斑并伴有鳞屑2年余.3个月前当地医院以“银屑病”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治疗2次后诉皮疹明显增多,手指轻度肿胀并冰凉.右上臂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栓形成,表皮萎缩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乳头水肿,真皮内深浅血管周围可见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免疫学示:ANA(+):1:1000,SSA抗体(+),SSB抗体(-),ds-DNA抗体(-).诊断:丘疹鳞屑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考虑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为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玥;于洪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IPL与595nmPDL对兔耳增生性瘢痕PCNA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IPL与595nm PDL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方法 选用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左、右耳随机分为IPL治疗组(SI)和对照组(CI);B组左、右耳随机分为595nm PDL治疗组(SP)和对照组(CP).治疗组在建模术后第5,7和9周时进行IPL和595nm PDL治疗,对照组不予治疗.每次治疗前及建模术后11周时进行肉眼观察并切取组织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PCNA蛋白和TGF-β1蛋白.结果 经过治疗,瘢痕颜色变淡,厚度降低,质地变软;真皮厚度明显变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微血管明显减少,胶原变稀疏,排列变规则;SI组变化更明显.从建模术后7周时开始,SI组HI值显著小于同期3组;SI组、SP组TGF-β1蛋白表达较同期CI组、CP组均显著降低.建模术后9,11周,SP组HI值显著小于同期CI组、CP组.建模术后11周,SI组、SP组较同期CI组、CP组胶原纤维蓝染浅且纤细,排列整齐有序;NA值明显减少;PCNA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PL和595nm PDL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治疗机理之一可能在于影响PCNA和TGF-β1蛋白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瘢痕萎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张幸存;李大铁;安丽莎;孙娜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1例

    患者女,49岁 面、颈及双上肢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相间,伴苔藓样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12年.皮损夏季加重,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父母亲非近亲结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乳头内有红色团块样均质性物质,结晶紫染色阳性.诊断: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

    作者:朱磊;刘士瑞;单百卉;郑玉洁;郝继;巫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广州市梅毒网络直报病例实验室诊断依据核查结果分析

    目的 核查并分析梅毒报告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客观分析广州市梅毒疫情并制定下一步的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设制统一的核查表,从大疫情网下载广州市2012年报告的梅毒病例,根据历年梅毒流行特征,按隐性:一期:二期:其他=5:2:2:1的比例抽样,通过现场调查进行核查,资料统一录入数据库,用SPSS19.0软件分析.结果 共核查2 402例梅毒,报告率为31.47%,其中RPR和TPPA双阳性者占58.49%,TPPA单阳性者占8.12%,RPR单阳性者占16.28%,仅TP-ELISA等筛查单阳性者占4.58%,4.50%病例为临床报告.在RPR和TPPA双阳性的报告病例中,未行RPR定量检测的占12.95%;已检测的RPR滴度中,二期梅毒RPR≥1:16者占61.07%,而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RPR≤1:8者分别占82.21%和78.79%.结论 广州市网络直报梅毒存在不合理诊断和报告,要加强梅毒网络疫情报告质量管理,加强临床医生对梅毒诊断,尤其是实验室检查项目规范利用的培训,提高梅毒报告质量.

    作者:许端倪;高可羡;刘颖;何婉苹;汤少开;谢尚仁;叶兴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干扰素皮损内注射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尖锐湿疣35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干扰素皮损内注射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 . 治疗组予干扰素皮损内注射,1次/周,同时予咪喹莫特乳膏涂薄层于疣体,隔日夜间用药1次,至疣体全部消退,疗程均<16周,每次用药6~ 10h后清洗患处. 对照组仅予CO2激光治疗. 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1.43% . 治疗结束后12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34%和65.7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00%和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干扰素皮损内注射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尖锐湿疣,其复发率低,安全性好.

    作者:王明;邹清;叶发舜;陶小华;帅词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尼古丁对SZ95人皮脂腺细胞增殖、凋亡及脂质合成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尼古丁对永生化SZ95人皮脂腺细胞增殖、凋亡及脂质合成的影响,探讨吸烟与皮脂腺活性及痤疮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结合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尼古丁作用24,48及72h后对SZ95细胞毒性及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尼古丁作用48h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尼罗河红荧光染色及油红光学染色法定量并定性观察尼古丁作用48h后SZ95细胞内中性脂质含量的变化.结果 MTT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尼古丁在1.0×10-2mol/L时对SZ95细胞有毒性效应,1.0×10-3mol/L及以下浓度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FCM示尼古丁作用48h后细胞凋亡比例较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以晚期凋亡增加为主,早期凋亡变化不明显.尼罗河红荧光染色结合油红光学染色法示:尼古丁在1.0×10-3mol/L及1.0×10-4mol/L时呈剂量依赖性,显著促进SZ95细胞内中性脂质合成(P<0.05) 结论 尼古丁体外对SZ95细胞呈剂量依赖性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脂质合成,提示香烟可能通过促进皮脂腺脂质分泌参与了皮脂腺相关疾病,如痤疮的发生.

    作者:胡婷婷;余茜;莫小辉;宋宁静;严敏;夏隆庆;Christos C.Zouboulis;鞠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泛昔洛韦联合1%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单纯疱疹3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泛昔洛韦联合1%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单纯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4例单纯疱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8例)予口服泛昔洛韦500mg,同时予1%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搽,均3次/d,连用5d;对照组(36例)仅予泛昔洛韦口服联合赋形剂治疗.结果 用药后第7和10d时,治疗组的痊愈率为78.95%和89.47%,对照组为55.56%和69.44%;治疗组有效率为86.84%和97.37%,对照组为66.67%和77.78%;治疗组平均止疱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全部结痂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和治愈平均时间分别为(1.3±1.1)d,(2.3±1.4)d,(3.6±1.6)d,(3.7±1.5)d和(5.6±1.7)d;对照组依次为(1.9±1.2)d,(3.0±1.5)d,(4.5±1.6)d,(4.7±1.7)d和(6.6±1.6)d.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单纯疱疹安全有效.但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作者:汪治国;张庆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多发性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并骨损害1例

    患者女,25岁.面部及四肢多发紫红色斑块18年.右小腿皮损处组织病理:真皮处大片胶原纤维变性,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其间散在淋巴及组织细胞浸润,也见多核巨细胞.X线检查:右腓骨骨干远端变细.诊断:类脂质渐进性坏死;骨损害.

    作者:周慧丽;晋红中;刘跃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

    患者男,68岁.四肢及躯干红斑、丘疹、苔癣化伴瘙痒2年,加重1个月.入院后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5 × 109/L;心肌酶谱检查示:乳酸脱氢酶768U/L,α-羟丁酸脱氢酶510U/L,连续2次复查均较高;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棘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活跃略明显,粒系占0.60,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偏高(0.12).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每天予雷公藤多甙60mg和沙利度胺100mg口服,氟美松10mg静滴,同时隔日1次予环磷酰胺0.2g静滴,治疗持续约40d,环磷酰胺总量为4g,病情明显减轻,出院后继续每天口服甲泼尼松龙24mg治疗.

    作者:赵艳霞;李群燕;卢桂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复方间苯二酚涂剂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跖疣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间苯二酚涂剂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跖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60例跖疣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 . 治疗组予复方间苯二酚涂剂外搽联合异雏A酸胶丸口服,对照组仅予CO2激光烧灼;在治疗第20和40d时各观察1次并记录.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检查肝功及血脂,两组还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观察复发率和疤痕形成情况.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83.33%,对照组为7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复发率(1.85%)明显低于对照组(2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方间苯二酚涂剂外搽联合异维A酸胶丸口服治疗跖疣的疗效肯定,复发率低.

    作者:帅茂圣;曹春育;赵建林;甘苏;吴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生儿色素失禁症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色素失禁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本院2005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7例色素失禁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儿中,6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2例为双胞胎早产儿.6例出生时即有典型的三期皮疹,1例生后第3天出现,皮疹主要表现为红斑水疱期和色素沉着期.3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比例明显升高,3例行皮肤活检,病理结果支持该诊断,2例合并癫痫,1例有眼底损害.结论 色素失禁症是一种少见的X连锁的显性遗传病,新生儿期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可累及多系统,皮肤组织病理和染色体的基因分析是确诊方法,应进行定期随访.

    作者:张红爱;张娟利;于淑群;曾珠;马海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山西地区淋球菌质粒谱型分析

    目的 了解山西地区淋球菌流行株的质粒谱,探讨淋球菌质粒谱与耐药谱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碱裂解法提取山西地区54株淋球菌的质粒,分析其质粒谱型.结果 54株淋球菌中,51株有可靠的分析结果,其中49株检测出携带有质粒,检出率96.08%.以7.4kb+ 4.2kb,39.5kb+ 7.4kb+ 4.2kb及42.5kb+ 39.5kb+ 7.4kb+ 4.2kb三种类型居多,占82.35%.结论 质粒图谱显示山西地区的质粒谱型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具有地区特殊性,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与7.4kb质粒密切相关.

    作者:叶峰山;李桢;李玉串;崔雪萍;李连青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对皮肤炎症的调节

    皮肤局部和机体系统的生物功能均可调节表皮通透屏障功能,而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对皮肤的功能(包括表皮抗菌肽的表达、DNA及表皮脂的合成)也有调节作用. 皮炎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 在表皮通透屏障功能降低时,皮肤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多及其mRNA的表达增高;表皮CD44表达增强;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增多,而且其增多的程度与表皮通透屏障功能降低的程度成正比;真皮肥大细胞增多;皮肤接触性皮炎反应的敏感性增强;促进皮肤局部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在临床上,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降低至少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及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增强表皮通透屏障功能不仅能有效地改善皮肤炎症,还能延缓AD的复发.改善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已成为防治某些皮肤病(尤其伴有皮炎的皮肤病)的手段之一.

    作者:蔄茂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庆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梅毒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庆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水平、行为特征和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MSM同伴教育员和网络招募的MSM志愿者对MSM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集血液进行HIV和梅毒检测.结果 共检测了244名MSM,平均年龄(26.80±9.10)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居多,本省籍占91.80%.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为96.72%.在近6个月中与男性发生过肛交行为、与同性发生过商业性行为、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的分别占87.71%,17.29%和41.81%;与上述三类人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29.44%,27.03%和12.75% HIV感染率为5.33%,梅毒感染率为11.89%.结论 庆阳市MSM人群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但是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出现行为和知识分离的现象HIV和梅毒感染率较高,艾滋病和梅毒有通过MSM向普通人群扩散的危险.应加大干预力度,改变危险行为,减少或消除艾滋病传播的隐患.

    作者:孙小华;李学平;杭小平;王芸;王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