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刘士瑞;单百卉;郑玉洁;郝继;巫毅
目的 观察复方间苯二酚涂剂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跖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60例跖疣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 . 治疗组予复方间苯二酚涂剂外搽联合异雏A酸胶丸口服,对照组仅予CO2激光烧灼;在治疗第20和40d时各观察1次并记录.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检查肝功及血脂,两组还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观察复发率和疤痕形成情况.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83.33%,对照组为7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复发率(1.85%)明显低于对照组(2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方间苯二酚涂剂外搽联合异维A酸胶丸口服治疗跖疣的疗效肯定,复发率低.
作者:帅茂圣;曹春育;赵建林;甘苏;吴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21岁.双下肢及腰背部丘疹、斑块2年,泛发全身1周.当地医院以“瘢痕疙瘩”予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皮损内注射治疗,无明显好转.皮肤科情况:全身泛发丘疹、斑块,部分皮疹中央破溃,眉毛外1/3脱落.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及皮下脂肪层大量泡沫细胞浸润.组织液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杆菌.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作者:邓永琼;张剑;姚丽萍;柳研;叶田;杨文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干扰素皮损内注射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 . 治疗组予干扰素皮损内注射,1次/周,同时予咪喹莫特乳膏涂薄层于疣体,隔日夜间用药1次,至疣体全部消退,疗程均<16周,每次用药6~ 10h后清洗患处. 对照组仅予CO2激光治疗. 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1.43% . 治疗结束后12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34%和65.7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00%和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干扰素皮损内注射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尖锐湿疣,其复发率低,安全性好.
作者:王明;邹清;叶发舜;陶小华;帅词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昆明山海棠片递减疗法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口服昆明山海棠片4片,3次/d,每间隔2周减量;对照组(34例):外搽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2次/d,治疗2周后改为1次/d,治疗第6周末时改为隔天1次外搽;同时两组患者均口服地氯雷他定片5 mg,1次/d,疗程均为8周 治疗期间每2周随访1次,至停药后2周时.结果 68例患者中有62例完成临床试验,治疗组有效率75.00%,对照组为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为(21.2士6.5)d,对照组为(16.5±5.1)d;停药后2周时,治疗组复发率37.50%,对照组为68.0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且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昆明山海棠递减疗法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安全而有效,可明显降低该病的复发率.
作者:董青生;张绍兰;苗维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的男女比例为5.4:1,平均发病年龄59.63岁;均仅有皮肤损害及血液系统异常.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较为敏感,雷公藤多甙、沙利度胺和甘草制剂合用有一定疗效.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糖皮质激素为其主要治疗药物,雷公藤多甙、沙利度胺和甘草制剂合用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王媛;陶艳霞;万屏;刘彤云;何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25岁.面部及四肢多发紫红色斑块18年.右小腿皮损处组织病理:真皮处大片胶原纤维变性,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其间散在淋巴及组织细胞浸润,也见多核巨细胞.X线检查:右腓骨骨干远端变细.诊断:类脂质渐进性坏死;骨损害.
作者:周慧丽;晋红中;刘跃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60岁.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红斑并伴有鳞屑2年余.3个月前当地医院以“银屑病”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治疗2次后诉皮疹明显增多,手指轻度肿胀并冰凉.右上臂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栓形成,表皮萎缩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乳头水肿,真皮内深浅血管周围可见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免疫学示:ANA(+):1:1000,SSA抗体(+),SSB抗体(-),ds-DNA抗体(-).诊断:丘疹鳞屑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考虑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为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玥;于洪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核查并分析梅毒报告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客观分析广州市梅毒疫情并制定下一步的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设制统一的核查表,从大疫情网下载广州市2012年报告的梅毒病例,根据历年梅毒流行特征,按隐性:一期:二期:其他=5:2:2:1的比例抽样,通过现场调查进行核查,资料统一录入数据库,用SPSS19.0软件分析.结果 共核查2 402例梅毒,报告率为31.47%,其中RPR和TPPA双阳性者占58.49%,TPPA单阳性者占8.12%,RPR单阳性者占16.28%,仅TP-ELISA等筛查单阳性者占4.58%,4.50%病例为临床报告.在RPR和TPPA双阳性的报告病例中,未行RPR定量检测的占12.95%;已检测的RPR滴度中,二期梅毒RPR≥1:16者占61.07%,而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RPR≤1:8者分别占82.21%和78.79%.结论 广州市网络直报梅毒存在不合理诊断和报告,要加强梅毒网络疫情报告质量管理,加强临床医生对梅毒诊断,尤其是实验室检查项目规范利用的培训,提高梅毒报告质量.
作者:许端倪;高可羡;刘颖;何婉苹;汤少开;谢尚仁;叶兴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19岁.胸、腹部及前臂出现丘疹和结节5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正常,真皮见两个囊肿,一个囊肿的囊壁不规则折叠,囊内为嗜伊红无定形物质,附有皮脂腺,另一囊肿内见毳毛横断面及环状排列的角质物,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诊断:多发性脂囊瘤并发疹性毳毛囊肿.
作者:沈孟奇;陈永艳;雷微;袁伟;李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皮肤局部和机体系统的生物功能均可调节表皮通透屏障功能,而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对皮肤的功能(包括表皮抗菌肽的表达、DNA及表皮脂的合成)也有调节作用. 皮炎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 在表皮通透屏障功能降低时,皮肤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多及其mRNA的表达增高;表皮CD44表达增强;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增多,而且其增多的程度与表皮通透屏障功能降低的程度成正比;真皮肥大细胞增多;皮肤接触性皮炎反应的敏感性增强;促进皮肤局部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在临床上,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降低至少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及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增强表皮通透屏障功能不仅能有效地改善皮肤炎症,还能延缓AD的复发.改善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已成为防治某些皮肤病(尤其伴有皮炎的皮肤病)的手段之一.
作者:蔄茂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15岁. 左上臂屈侧淡紫红色水疱样肿物2个月. 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无异常,真皮见嗜碱性细胞及影子细胞形成的团块样结构,可见多枚钙化区,其周围被纤维组织包绕.诊断:水疱型钙化上皮瘤.
作者:房灵;蒋小云;肖风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豆低聚肽(SOP)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BALB/c小鼠皮肤光老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BALB/c小鼠背部皮肤剃毛后予中波紫外线照射,构建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随机分为各给药组,行UVB照射后分别外用不同浓度的SOP.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皮肤结构改变情况并检测表、真皮厚度;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改变情况并测定其胶原含量;试剂盒测定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 各SOP外用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光保护效果,与模型组比较,SOP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表皮厚度,减缓真皮胶原纤维降解,降低MDA含量,提高SOD,GSH-Px活性及HYP含量(P均<0.01).结论 SOP能有效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对UVB所致BALB/c小鼠皮肤光老化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马立文;赵宏伟;周炳荣;尹智;骆丹;吴志韵;邹士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MORA-Super生物共振治疗仪由于能够诊治过敏性疾病等,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利用MORA-Super生物共振仪诊治过敏性疾病具有安全、无痛苦、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本文就MORA-Super生物共振仪诊治过敏性疾病的方法、适用范围、疗效以及安全性等做一综述.
作者:段大威;杨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不同类型和分期的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入选的150例白癜风患者的364处皮损进行局部照射,2次/周,12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有效率为95.60% (348/364),显效率为65.66% (239/364).Fitzpatrick皮肤分型、小红斑量、病情分期对疗效无影响,其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4岁组患者的有效率97.83%,较>14岁组(94.25%)的临床疗效好,局限型、散发型和节段型组间疗效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肢端型的疗效差,外生殖器部位皮损的疗效好,有效率为100%,依次是面颈部、躯干及四肢和皮肤皱褶部位,肢端部位皮损的疗效差.患者耐受性均较好.结论 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作者:皮肖冰;王晓霞;谢志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山西地区淋球菌流行株的质粒谱,探讨淋球菌质粒谱与耐药谱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碱裂解法提取山西地区54株淋球菌的质粒,分析其质粒谱型.结果 54株淋球菌中,51株有可靠的分析结果,其中49株检测出携带有质粒,检出率96.08%.以7.4kb+ 4.2kb,39.5kb+ 7.4kb+ 4.2kb及42.5kb+ 39.5kb+ 7.4kb+ 4.2kb三种类型居多,占82.35%.结论 质粒图谱显示山西地区的质粒谱型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具有地区特殊性,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与7.4kb质粒密切相关.
作者:叶峰山;李桢;李玉串;崔雪萍;李连青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不同样本来源的≥50岁中老年艾滋病感染者/病人(HIV/AIDS)的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来自云南省的临沧市、保山市、玉溪市、德宏州盈江县和瑞丽市、红河州开远市及昆明市五华区1989-2012年累计报告的≥50岁2 244例中老年HIV/AIDS信息,计算病死率,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 244例≥50岁中老年HIV/AIDS中,1989-2003年占5.40%,2004-2007年占30.20%,2008-2012年占64.40%;主要的样本来源为临床医疗机构,占36.30%,自愿咨询机构(VCT)占29.40%,其中2008-2012年占总数的构成比分别为81.90%和72.80%;以艾滋病死亡为结局的病死率为22.80%(95% CI:21.1%~ 24.6%),标准化后以来源于临床医疗机构的病死率高(8.90%),后续依次分别为VCT(6.10%)、羁押场所(2.70%)、性病门诊(1.30%)、阳性配偶检测(0.60%)、专题调查(0.3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潜在的多种混杂因素影响后,性别、年龄、职业、样本来源成为影响中老年HIV/AIDS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 1989-2012年云南部分地区中老年HIV/AIDS主要来源于临床医疗机构和VCT点,且这两种来源的病死率较高.
作者:高良敏;杨茜;张洁;郭春园;付金翠;刘小春;陈良;李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69岁.鼻部肿物伴瘙痒1月余.皮肤科情况:右鼻翼处见一直径约1.5cm大小的暗红色结节,界清,表面光亮,可见少许毛细血管扩张,无破溃和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弥漫性淋巴样细胞为主的浸润,其内伴散在异型淋巴细胞,未侵及表皮,境界带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CD4,CD5,CD8,CD20,CD43,CD56均散在阳性,PAX5+,TIA-1散在,CD30-,EVB-,Ki-67 index3%.诊断:假性淋巴瘤.予3次封闭治疗后皮损基本平复,治疗后2年时皮损已完全消退.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作者:汪瀚瀛;杨秀敏;杨竹生;刘文斌;金星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儿女,2h.出生时即被发现双下肢多处皮肤缺损.无产伤史.皮肤科情况:双下肢内侧及右膝关节多处皮肤缺损,面积1.0cm×0.4cm~4.0cm×2.5cm,皮损中央的表皮缺失,可见淡红色肉芽组织,表面少许浆液渗出,外缘呈褐色,界清,但不规则.毛发及指/趾甲发育良好.予氯霉素乳膏外用2周,创面愈合良好.3个月后仅存局部色素分布不均匀.
作者:边鹊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庆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水平、行为特征和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MSM同伴教育员和网络招募的MSM志愿者对MSM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集血液进行HIV和梅毒检测.结果 共检测了244名MSM,平均年龄(26.80±9.10)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居多,本省籍占91.80%.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为96.72%.在近6个月中与男性发生过肛交行为、与同性发生过商业性行为、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的分别占87.71%,17.29%和41.81%;与上述三类人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29.44%,27.03%和12.75% HIV感染率为5.33%,梅毒感染率为11.89%.结论 庆阳市MSM人群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但是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出现行为和知识分离的现象HIV和梅毒感染率较高,艾滋病和梅毒有通过MSM向普通人群扩散的危险.应加大干预力度,改变危险行为,减少或消除艾滋病传播的隐患.
作者:孙小华;李学平;杭小平;王芸;王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尼古丁对永生化SZ95人皮脂腺细胞增殖、凋亡及脂质合成的影响,探讨吸烟与皮脂腺活性及痤疮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结合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尼古丁作用24,48及72h后对SZ95细胞毒性及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尼古丁作用48h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尼罗河红荧光染色及油红光学染色法定量并定性观察尼古丁作用48h后SZ95细胞内中性脂质含量的变化.结果 MTT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尼古丁在1.0×10-2mol/L时对SZ95细胞有毒性效应,1.0×10-3mol/L及以下浓度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FCM示尼古丁作用48h后细胞凋亡比例较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以晚期凋亡增加为主,早期凋亡变化不明显.尼罗河红荧光染色结合油红光学染色法示:尼古丁在1.0×10-3mol/L及1.0×10-4mol/L时呈剂量依赖性,显著促进SZ95细胞内中性脂质合成(P<0.05) 结论 尼古丁体外对SZ95细胞呈剂量依赖性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脂质合成,提示香烟可能通过促进皮脂腺脂质分泌参与了皮脂腺相关疾病,如痤疮的发生.
作者:胡婷婷;余茜;莫小辉;宋宁静;严敏;夏隆庆;Christos C.Zouboulis;鞠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