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灵;蒋小云;肖风丽
患儿女,2h.出生时即被发现双下肢多处皮肤缺损.无产伤史.皮肤科情况:双下肢内侧及右膝关节多处皮肤缺损,面积1.0cm×0.4cm~4.0cm×2.5cm,皮损中央的表皮缺失,可见淡红色肉芽组织,表面少许浆液渗出,外缘呈褐色,界清,但不规则.毛发及指/趾甲发育良好.予氯霉素乳膏外用2周,创面愈合良好.3个月后仅存局部色素分布不均匀.
作者:边鹊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色素失禁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本院2005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7例色素失禁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儿中,6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2例为双胞胎早产儿.6例出生时即有典型的三期皮疹,1例生后第3天出现,皮疹主要表现为红斑水疱期和色素沉着期.3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比例明显升高,3例行皮肤活检,病理结果支持该诊断,2例合并癫痫,1例有眼底损害.结论 色素失禁症是一种少见的X连锁的显性遗传病,新生儿期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可累及多系统,皮肤组织病理和染色体的基因分析是确诊方法,应进行定期随访.
作者:张红爱;张娟利;于淑群;曾珠;马海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MORA-Super生物共振治疗仪由于能够诊治过敏性疾病等,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利用MORA-Super生物共振仪诊治过敏性疾病具有安全、无痛苦、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本文就MORA-Super生物共振仪诊治过敏性疾病的方法、适用范围、疗效以及安全性等做一综述.
作者:段大威;杨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白芍总苷(TGP)治疗寻常性银屑病(PV)前、后患者外周血中IL-17,TNF-α,IFN-γ的水平,进一步了解TGP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PV患者TGP治疗前、后外用血中IL-17,TNF-α,IFN-γ的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分析这几种细胞因子在治疗前、后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IL-17,TNF-α,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仍高于健康对照组,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PASI评分与血清中IL-17,TNF-α,IFN-γ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TGP可能具有调节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水平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作者:陈慧君;陈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梅毒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病情变化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80例入选梅毒患者静脉血各5.0mL,用特种蛋白仪和3.8%枸橼酸钠抗凝WESTGREN法检测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CRP和ESR的变化情况.结果 二期梅毒患者CRP水平高于一期及三期的梅毒患者,一期及二期梅毒患者的ESR检测结果均高于三期,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5),一期与三期梅毒患者CRP、二期梅毒患者ES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PR滴度高的患者CRP和ESR高于滴度低的患者并皆超于正常值,治疗后ESR和CRP水平均下降并恢复正常.结论 CRP和ESR的水平能反映梅毒患者的机体炎症反应程度,对判断顸后及转归也有参考意义.
作者:朱旭利;余算;郑婷婷;林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大学生痤疮患病率及其对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在校大学生中抽样,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危险因素认知情况资料,并检查其痤疮患病情况,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石家庄市大学生痤疮危险因素知晓率24.49%(227/927),患病率为39.49%(293/742).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专业和生源地知晓率和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患病率与其危险因素知晓率呈负相关.结论 石家庄市在校大学生痤疮患病率较高,知晓率较低.加强健康教育和提高对痤疮危险因素的认知度可能是降低痤疮患病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刘丽娟;宋适恒;蔡丽;张国强;宣晓梅;李英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皮角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30例皮角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0例患者中,男18例(60.00%),女12例(40.00%);平均患病年龄67.9岁(20 ~94岁);病程1个月~ 32年,平均32.7个月.26例(86.67%)发生于曝光部位.组织病理检查均可见高度的角化过度,间有程度不等的角化不全,角质层呈山峰样隆起;基底部原发病变组织学改变:有70.00%为良性病变,30.00%为癌前或癌性病变;在良性病变中,病毒疣占61.90%,脂溢性角化病占33.33%;在癌前或癌性病变中,日光性角化病占77.78%;癌性病变仅1例,为鳞癌.63.33%病例的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内有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日光弹力变性改变.结论 皮角好发于老年人,以头面部等曝光部位居多;皮角与癌前或癌性病变相关,完整切除皮损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十分重要.
作者:翁立强;陈俊;张春萍;龙琴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19岁.胸、腹部及前臂出现丘疹和结节5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正常,真皮见两个囊肿,一个囊肿的囊壁不规则折叠,囊内为嗜伊红无定形物质,附有皮脂腺,另一囊肿内见毳毛横断面及环状排列的角质物,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诊断:多发性脂囊瘤并发疹性毳毛囊肿.
作者:沈孟奇;陈永艳;雷微;袁伟;李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规范皮肤病临床路径.方法 评论《系统性硬化症临床路径》.结果 存在病与症,全身性和系统性之别,应统一为一种名称,青霉胺治疗硬皮病不当.结论 系统性硬化症名称有待商榷,建议取消青霉胺.
作者:孙永库;马振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25岁.面部及四肢多发紫红色斑块18年.右小腿皮损处组织病理:真皮处大片胶原纤维变性,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其间散在淋巴及组织细胞浸润,也见多核巨细胞.X线检查:右腓骨骨干远端变细.诊断:类脂质渐进性坏死;骨损害.
作者:周慧丽;晋红中;刘跃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核查并分析梅毒报告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客观分析广州市梅毒疫情并制定下一步的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设制统一的核查表,从大疫情网下载广州市2012年报告的梅毒病例,根据历年梅毒流行特征,按隐性:一期:二期:其他=5:2:2:1的比例抽样,通过现场调查进行核查,资料统一录入数据库,用SPSS19.0软件分析.结果 共核查2 402例梅毒,报告率为31.47%,其中RPR和TPPA双阳性者占58.49%,TPPA单阳性者占8.12%,RPR单阳性者占16.28%,仅TP-ELISA等筛查单阳性者占4.58%,4.50%病例为临床报告.在RPR和TPPA双阳性的报告病例中,未行RPR定量检测的占12.95%;已检测的RPR滴度中,二期梅毒RPR≥1:16者占61.07%,而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RPR≤1:8者分别占82.21%和78.79%.结论 广州市网络直报梅毒存在不合理诊断和报告,要加强梅毒网络疫情报告质量管理,加强临床医生对梅毒诊断,尤其是实验室检查项目规范利用的培训,提高梅毒报告质量.
作者:许端倪;高可羡;刘颖;何婉苹;汤少开;谢尚仁;叶兴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烟酰胺与全反式维A酸相互作用对小鼠皮肤表皮结构的影响,明确烟酰胺是否具有减弱全反式维A酸所引起的小鼠表皮结构改变的作用.方法 将小鼠背部皮肤分为4个区域,分别外用0.1%全反式维A酸(ATRA)乳剂、4%烟酰胺(Nic)乳剂、0.1%全反式维A酸联合4%烟酰胺及乳膏基质5d,通过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表皮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全反式维A酸组小鼠表皮组织结构异常,出现角化不全、细胞间水肿、真皮浅中层炎症细胞浸润;超微结构中角质层破坏,细胞间隙增大;联合烟酰胺后小鼠皮肤组织结构仅有基底细胞间轻度水肿和少量真皮炎症细胞浸润;超微结构中表皮结构基本正常,细胞间隙也较维A酸组小.结论 全反式维A酸破坏小鼠表皮结构,烟酰胺可减弱其对表皮结构的破坏作用.
作者:李静;耿松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山西地区淋球菌流行株的质粒谱,探讨淋球菌质粒谱与耐药谱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碱裂解法提取山西地区54株淋球菌的质粒,分析其质粒谱型.结果 54株淋球菌中,51株有可靠的分析结果,其中49株检测出携带有质粒,检出率96.08%.以7.4kb+ 4.2kb,39.5kb+ 7.4kb+ 4.2kb及42.5kb+ 39.5kb+ 7.4kb+ 4.2kb三种类型居多,占82.35%.结论 质粒图谱显示山西地区的质粒谱型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具有地区特殊性,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与7.4kb质粒密切相关.
作者:叶峰山;李桢;李玉串;崔雪萍;李连青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69岁.鼻部肿物伴瘙痒1月余.皮肤科情况:右鼻翼处见一直径约1.5cm大小的暗红色结节,界清,表面光亮,可见少许毛细血管扩张,无破溃和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弥漫性淋巴样细胞为主的浸润,其内伴散在异型淋巴细胞,未侵及表皮,境界带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CD4,CD5,CD8,CD20,CD43,CD56均散在阳性,PAX5+,TIA-1散在,CD30-,EVB-,Ki-67 index3%.诊断:假性淋巴瘤.予3次封闭治疗后皮损基本平复,治疗后2年时皮损已完全消退.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作者:汪瀚瀛;杨秀敏;杨竹生;刘文斌;金星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重楼皂苷Ⅰ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增殖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重楼皂苷Ⅰ对HaCaT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所选浓度范围内(0.75 μg/mL,1.5μg/mL,3μg/mL,5 μg/mL),重楼皂苷Ⅰ对HaCaT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中1.5 μg/mL,3 μg/mL和5 μg/mL浓度组重楼皂苷Ⅰ可下调HaCaT细胞VEGF mRNA表达及上清中VEGF水平.结论 重楼皂苷Ⅰ能抑制HaCaT细胞增殖和VEGF的表达.
作者:龙剑文;皮先明;王玉英;涂亚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的男女比例为5.4:1,平均发病年龄59.63岁;均仅有皮肤损害及血液系统异常.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较为敏感,雷公藤多甙、沙利度胺和甘草制剂合用有一定疗效.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糖皮质激素为其主要治疗药物,雷公藤多甙、沙利度胺和甘草制剂合用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王媛;陶艳霞;万屏;刘彤云;何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对粉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108例对粉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从低剂量起逐步递增至维持剂量,并根据荨麻疹症状控制情况予以咪唑斯叮口服治疗;对照组仅根据荨麻疹症状控制情况予以咪唑斯叮口服治疗.每3个月随访1次,共4次.结果 1年后治疗组有效率(81.48%)优于对照组(53.70%);治疗组服用抗组胺药物评分(0.420±0.189)低于对照组(0.620±0.174),即治疗组较对照组在使用更少的口服抗组胺药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更好的症状改善;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服用抗组胺药物及整体满意程度主观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有部分患者出现腹泻、头晕、夜间咳嗽、舌下发麻症状,均未影响治疗.结论 特异性免疫疗法对粉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但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应给予充分关注,其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廖理超;赵政龙;吴爱丽;张思平;蒋法兴;刘金丽;胡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68岁.四肢及躯干红斑、丘疹、苔癣化伴瘙痒2年,加重1个月.入院后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5 × 109/L;心肌酶谱检查示:乳酸脱氢酶768U/L,α-羟丁酸脱氢酶510U/L,连续2次复查均较高;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棘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活跃略明显,粒系占0.60,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偏高(0.12).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每天予雷公藤多甙60mg和沙利度胺100mg口服,氟美松10mg静滴,同时隔日1次予环磷酰胺0.2g静滴,治疗持续约40d,环磷酰胺总量为4g,病情明显减轻,出院后继续每天口服甲泼尼松龙24mg治疗.
作者:赵艳霞;李群燕;卢桂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59岁.左侧耳后斑块3年.皮肤科情况:左侧耳后见一直径约3.0cm×2.0cm的暗红色盘状浸润性斑块,界清,质硬,无压痛,凸出皮肤表面,上见少许鳞屑痂皮.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部见大量由嗜碱性细胞构成的细胞巢,多数细胞巢中央可见管腔样结构,其内有嗜伊红均质样物质,细胞具有轻度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示:Bcl-2(+);CK(+);EMA(部分+);S100(个别核+);CEA(-);p63(-);SMA(-);Vimentin(-).诊断:皮肤腺样囊性癌.建议患者外科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
作者:庞洪菊;方杰;袁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52岁.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水疱、大疱并伴有破溃、渗出和局部坏死1d.1d前患者饮酒后昏迷约3h时被发现左手背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红斑、水疱,伴有疼痛;半小时后患者的左前臂及双侧手背出现大疱,躯干出现散在分布的红斑和水疱,以左前臂及左手为著. 实验室检查:血WBC 17.1×109/L,NEUT% 92.5%;生化:ALT 136U/L,AST 432U/L,CK 15 980U/L,CK-MB 221.2U/L,LDH 1 292U/L;心肌损伤标志物:MB 1 061.40ng/mL;凝血功能:PT 8.4s,FIB 4.28g/L,D-D 1 366ng/mL; DIC初筛:FDPs15.7mg/L.右前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汗腺周围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诊断:酒精致昏迷、大疱和汗腺坏死,左手和左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右肺肺炎.予手术切除及对症治疗,已好转并出院.
作者:简晓清;姜兰香;张堃;周勐;庞传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