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理超;赵政龙;吴爱丽;张思平;蒋法兴;刘金丽;胡白
目的 规范皮肤病临床路径.方法 评论《系统性硬化症临床路径》.结果 存在病与症,全身性和系统性之别,应统一为一种名称,青霉胺治疗硬皮病不当.结论 系统性硬化症名称有待商榷,建议取消青霉胺.
作者:孙永库;马振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19岁.胸、腹部及前臂出现丘疹和结节5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正常,真皮见两个囊肿,一个囊肿的囊壁不规则折叠,囊内为嗜伊红无定形物质,附有皮脂腺,另一囊肿内见毳毛横断面及环状排列的角质物,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诊断:多发性脂囊瘤并发疹性毳毛囊肿.
作者:沈孟奇;陈永艳;雷微;袁伟;李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1990-2011年玉溪市暗娼(FSWs)人群HIV-1感染态势,旨在合理估算HIV-1在玉溪市暗娼中的流行态势.方法 对1990-2011年玉溪市相关场所的暗娼用HIV-1 BED捕获酶免疫测定法(BED-CEIA)和微量HIV-1抗体明胶颗粒凝聚法(ML-PA)进行HIV-1新发感染率检测,并采用ML-PA和BED-CEIA对HIV-1新近感染态势进行估算.结果 共计纳入样本20 288份,检出HIV-1阳性214份,1990-1996年感染率均为0,1997-2011年为0.61%~1.40%,流行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1新发感染率:ML-PA法2006-2011年为0.00 ~ 2.31/1 000人年,BED-CEIA法2005-201 1年为0.00 ~5.89/1000人年,流行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玉溪市暗娼人群艾滋病流行处于较低水平,且呈下降趋势,两种检测方法的结论一致,但缺乏一致性.
作者:付金翠;郭春园;李世福;陈良;刘小春;鲁建波;蔡英;高良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59岁.左侧耳后斑块3年.皮肤科情况:左侧耳后见一直径约3.0cm×2.0cm的暗红色盘状浸润性斑块,界清,质硬,无压痛,凸出皮肤表面,上见少许鳞屑痂皮.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部见大量由嗜碱性细胞构成的细胞巢,多数细胞巢中央可见管腔样结构,其内有嗜伊红均质样物质,细胞具有轻度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示:Bcl-2(+);CK(+);EMA(部分+);S100(个别核+);CEA(-);p63(-);SMA(-);Vimentin(-).诊断:皮肤腺样囊性癌.建议患者外科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
作者:庞洪菊;方杰;袁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昆明山海棠片递减疗法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口服昆明山海棠片4片,3次/d,每间隔2周减量;对照组(34例):外搽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2次/d,治疗2周后改为1次/d,治疗第6周末时改为隔天1次外搽;同时两组患者均口服地氯雷他定片5 mg,1次/d,疗程均为8周 治疗期间每2周随访1次,至停药后2周时.结果 68例患者中有62例完成临床试验,治疗组有效率75.00%,对照组为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为(21.2士6.5)d,对照组为(16.5±5.1)d;停药后2周时,治疗组复发率37.50%,对照组为68.0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且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昆明山海棠递减疗法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安全而有效,可明显降低该病的复发率.
作者:董青生;张绍兰;苗维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梅毒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病情变化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80例入选梅毒患者静脉血各5.0mL,用特种蛋白仪和3.8%枸橼酸钠抗凝WESTGREN法检测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CRP和ESR的变化情况.结果 二期梅毒患者CRP水平高于一期及三期的梅毒患者,一期及二期梅毒患者的ESR检测结果均高于三期,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5),一期与三期梅毒患者CRP、二期梅毒患者ES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PR滴度高的患者CRP和ESR高于滴度低的患者并皆超于正常值,治疗后ESR和CRP水平均下降并恢复正常.结论 CRP和ESR的水平能反映梅毒患者的机体炎症反应程度,对判断顸后及转归也有参考意义.
作者:朱旭利;余算;郑婷婷;林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IPL与595nm PDL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方法 选用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左、右耳随机分为IPL治疗组(SI)和对照组(CI);B组左、右耳随机分为595nm PDL治疗组(SP)和对照组(CP).治疗组在建模术后第5,7和9周时进行IPL和595nm PDL治疗,对照组不予治疗.每次治疗前及建模术后11周时进行肉眼观察并切取组织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PCNA蛋白和TGF-β1蛋白.结果 经过治疗,瘢痕颜色变淡,厚度降低,质地变软;真皮厚度明显变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微血管明显减少,胶原变稀疏,排列变规则;SI组变化更明显.从建模术后7周时开始,SI组HI值显著小于同期3组;SI组、SP组TGF-β1蛋白表达较同期CI组、CP组均显著降低.建模术后9,11周,SP组HI值显著小于同期CI组、CP组.建模术后11周,SI组、SP组较同期CI组、CP组胶原纤维蓝染浅且纤细,排列整齐有序;NA值明显减少;PCNA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PL和595nm PDL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治疗机理之一可能在于影响PCNA和TGF-β1蛋白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瘢痕萎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张幸存;李大铁;安丽莎;孙娜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豆低聚肽(SOP)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BALB/c小鼠皮肤光老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BALB/c小鼠背部皮肤剃毛后予中波紫外线照射,构建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随机分为各给药组,行UVB照射后分别外用不同浓度的SOP.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皮肤结构改变情况并检测表、真皮厚度;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改变情况并测定其胶原含量;试剂盒测定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 各SOP外用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光保护效果,与模型组比较,SOP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表皮厚度,减缓真皮胶原纤维降解,降低MDA含量,提高SOD,GSH-Px活性及HYP含量(P均<0.01).结论 SOP能有效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对UVB所致BALB/c小鼠皮肤光老化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马立文;赵宏伟;周炳荣;尹智;骆丹;吴志韵;邹士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52岁.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水疱、大疱并伴有破溃、渗出和局部坏死1d.1d前患者饮酒后昏迷约3h时被发现左手背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红斑、水疱,伴有疼痛;半小时后患者的左前臂及双侧手背出现大疱,躯干出现散在分布的红斑和水疱,以左前臂及左手为著. 实验室检查:血WBC 17.1×109/L,NEUT% 92.5%;生化:ALT 136U/L,AST 432U/L,CK 15 980U/L,CK-MB 221.2U/L,LDH 1 292U/L;心肌损伤标志物:MB 1 061.40ng/mL;凝血功能:PT 8.4s,FIB 4.28g/L,D-D 1 366ng/mL; DIC初筛:FDPs15.7mg/L.右前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汗腺周围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诊断:酒精致昏迷、大疱和汗腺坏死,左手和左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右肺肺炎.予手术切除及对症治疗,已好转并出院.
作者:简晓清;姜兰香;张堃;周勐;庞传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出的丙酸杆菌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药敏试验结果.方法 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丙酸杆菌,厌氧培养获得分离株,经革兰染色、16S rRNA和23S rRNA测序等方法鉴定,采用E-test方法检测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敏感性.结果 共分离84株丙酸杆菌,经革兰染色,镜下可见革兰染色阳性的棒状杆菌.所有分离株16S rRNA和23S rRNA扩增序列Blast结果显示:72株与Genbank中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hes,P.acnes)16S rRNA和23S rRNA的序列有98% ~ 100%的同源性,12株与Genbank中贪婪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vidum,P.avidum)16SrRNA和23S rRNA的序列有99%~ 100%的同源性.84株分离株中,所有菌株对四环素敏感,MIC值在0.016~ 0.50μg/mL间.29株(34.52%)对红霉素耐药,均为高度耐药(MIC> 256μg/mL);其余55株对红霉素敏感(MIC值0.016 ~0.38μg/mL).P.cnes和P.avidum中红霉素耐药株分别为19株(26.39%)、10株(83.33%).结论 武汉地区痤疮患者携带的丙酸杆菌对红霉素耐药率高,对四环素均敏感.该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曾宪玉;姜敏;付辰;吴卓璇;刘雯;董碧麟;曾志良;王玮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泛昔洛韦联合1%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单纯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4例单纯疱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8例)予口服泛昔洛韦500mg,同时予1%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搽,均3次/d,连用5d;对照组(36例)仅予泛昔洛韦口服联合赋形剂治疗.结果 用药后第7和10d时,治疗组的痊愈率为78.95%和89.47%,对照组为55.56%和69.44%;治疗组有效率为86.84%和97.37%,对照组为66.67%和77.78%;治疗组平均止疱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全部结痂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和治愈平均时间分别为(1.3±1.1)d,(2.3±1.4)d,(3.6±1.6)d,(3.7±1.5)d和(5.6±1.7)d;对照组依次为(1.9±1.2)d,(3.0±1.5)d,(4.5±1.6)d,(4.7±1.7)d和(6.6±1.6)d.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单纯疱疹安全有效.但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作者:汪治国;张庆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15岁. 左上臂屈侧淡紫红色水疱样肿物2个月. 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无异常,真皮见嗜碱性细胞及影子细胞形成的团块样结构,可见多枚钙化区,其周围被纤维组织包绕.诊断:水疱型钙化上皮瘤.
作者:房灵;蒋小云;肖风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测定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组胺和白三烯B4(LTB4)的含量,探讨组胺和LTB4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27例过敏性紫癜患者急性期血清及13例健康查体者(正常组)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组胺和LTB4含量.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组胺和LTB4含量分别为(44.09±2.469) pg/mL,(66.855±17.55) pg/mL,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组胺和LTB4含量[(1.811±0.427) pg/mL,(42.89±18.04) 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组胺和LTB4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病变过程.
作者:秦月宁;肖君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21岁.双下肢及腰背部丘疹、斑块2年,泛发全身1周.当地医院以“瘢痕疙瘩”予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皮损内注射治疗,无明显好转.皮肤科情况:全身泛发丘疹、斑块,部分皮疹中央破溃,眉毛外1/3脱落.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及皮下脂肪层大量泡沫细胞浸润.组织液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杆菌.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作者:邓永琼;张剑;姚丽萍;柳研;叶田;杨文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60岁.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红斑并伴有鳞屑2年余.3个月前当地医院以“银屑病”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治疗2次后诉皮疹明显增多,手指轻度肿胀并冰凉.右上臂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栓形成,表皮萎缩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乳头水肿,真皮内深浅血管周围可见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免疫学示:ANA(+):1:1000,SSA抗体(+),SSB抗体(-),ds-DNA抗体(-).诊断:丘疹鳞屑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考虑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为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玥;于洪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69岁.鼻部肿物伴瘙痒1月余.皮肤科情况:右鼻翼处见一直径约1.5cm大小的暗红色结节,界清,表面光亮,可见少许毛细血管扩张,无破溃和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弥漫性淋巴样细胞为主的浸润,其内伴散在异型淋巴细胞,未侵及表皮,境界带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CD4,CD5,CD8,CD20,CD43,CD56均散在阳性,PAX5+,TIA-1散在,CD30-,EVB-,Ki-67 index3%.诊断:假性淋巴瘤.予3次封闭治疗后皮损基本平复,治疗后2年时皮损已完全消退.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作者:汪瀚瀛;杨秀敏;杨竹生;刘文斌;金星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白芍总苷(TGP)治疗寻常性银屑病(PV)前、后患者外周血中IL-17,TNF-α,IFN-γ的水平,进一步了解TGP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PV患者TGP治疗前、后外用血中IL-17,TNF-α,IFN-γ的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分析这几种细胞因子在治疗前、后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IL-17,TNF-α,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仍高于健康对照组,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PASI评分与血清中IL-17,TNF-α,IFN-γ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TGP可能具有调节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水平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作者:陈慧君;陈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目前的研究认为其皮损局部免疫功能抑制和HPV持续感染相互影响,是CA复发的主要原因.近5年的文献显示HPV可通过干扰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降低NK细胞活性、影响T淋巴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功能、影响Toll样受体的识别以及干扰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形成局部免疫抑制.深入研究CA患者免疫功能现象及机制有助于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靶标.
作者:任荣鑫;郑和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儿女,2h.出生时即被发现双下肢多处皮肤缺损.无产伤史.皮肤科情况:双下肢内侧及右膝关节多处皮肤缺损,面积1.0cm×0.4cm~4.0cm×2.5cm,皮损中央的表皮缺失,可见淡红色肉芽组织,表面少许浆液渗出,外缘呈褐色,界清,但不规则.毛发及指/趾甲发育良好.予氯霉素乳膏外用2周,创面愈合良好.3个月后仅存局部色素分布不均匀.
作者:边鹊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25岁.面部及四肢多发紫红色斑块18年.右小腿皮损处组织病理:真皮处大片胶原纤维变性,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其间散在淋巴及组织细胞浸润,也见多核巨细胞.X线检查:右腓骨骨干远端变细.诊断:类脂质渐进性坏死;骨损害.
作者:周慧丽;晋红中;刘跃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