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琼;张剑;姚丽萍;柳研;叶田;杨文信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的男女比例为5.4:1,平均发病年龄59.63岁;均仅有皮肤损害及血液系统异常.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较为敏感,雷公藤多甙、沙利度胺和甘草制剂合用有一定疗效.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糖皮质激素为其主要治疗药物,雷公藤多甙、沙利度胺和甘草制剂合用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王媛;陶艳霞;万屏;刘彤云;何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68岁.四肢及躯干红斑、丘疹、苔癣化伴瘙痒2年,加重1个月.入院后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5 × 109/L;心肌酶谱检查示:乳酸脱氢酶768U/L,α-羟丁酸脱氢酶510U/L,连续2次复查均较高;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棘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活跃略明显,粒系占0.60,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偏高(0.12).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每天予雷公藤多甙60mg和沙利度胺100mg口服,氟美松10mg静滴,同时隔日1次予环磷酰胺0.2g静滴,治疗持续约40d,环磷酰胺总量为4g,病情明显减轻,出院后继续每天口服甲泼尼松龙24mg治疗.
作者:赵艳霞;李群燕;卢桂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出的丙酸杆菌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药敏试验结果.方法 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丙酸杆菌,厌氧培养获得分离株,经革兰染色、16S rRNA和23S rRNA测序等方法鉴定,采用E-test方法检测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敏感性.结果 共分离84株丙酸杆菌,经革兰染色,镜下可见革兰染色阳性的棒状杆菌.所有分离株16S rRNA和23S rRNA扩增序列Blast结果显示:72株与Genbank中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hes,P.acnes)16S rRNA和23S rRNA的序列有98% ~ 100%的同源性,12株与Genbank中贪婪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vidum,P.avidum)16SrRNA和23S rRNA的序列有99%~ 100%的同源性.84株分离株中,所有菌株对四环素敏感,MIC值在0.016~ 0.50μg/mL间.29株(34.52%)对红霉素耐药,均为高度耐药(MIC> 256μg/mL);其余55株对红霉素敏感(MIC值0.016 ~0.38μg/mL).P.cnes和P.avidum中红霉素耐药株分别为19株(26.39%)、10株(83.33%).结论 武汉地区痤疮患者携带的丙酸杆菌对红霉素耐药率高,对四环素均敏感.该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曾宪玉;姜敏;付辰;吴卓璇;刘雯;董碧麟;曾志良;王玮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21岁.双下肢及腰背部丘疹、斑块2年,泛发全身1周.当地医院以“瘢痕疙瘩”予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皮损内注射治疗,无明显好转.皮肤科情况:全身泛发丘疹、斑块,部分皮疹中央破溃,眉毛外1/3脱落.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及皮下脂肪层大量泡沫细胞浸润.组织液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杆菌.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作者:邓永琼;张剑;姚丽萍;柳研;叶田;杨文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MORA-Super生物共振治疗仪由于能够诊治过敏性疾病等,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利用MORA-Super生物共振仪诊治过敏性疾病具有安全、无痛苦、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本文就MORA-Super生物共振仪诊治过敏性疾病的方法、适用范围、疗效以及安全性等做一综述.
作者:段大威;杨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IPL与595nm PDL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方法 选用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左、右耳随机分为IPL治疗组(SI)和对照组(CI);B组左、右耳随机分为595nm PDL治疗组(SP)和对照组(CP).治疗组在建模术后第5,7和9周时进行IPL和595nm PDL治疗,对照组不予治疗.每次治疗前及建模术后11周时进行肉眼观察并切取组织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PCNA蛋白和TGF-β1蛋白.结果 经过治疗,瘢痕颜色变淡,厚度降低,质地变软;真皮厚度明显变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微血管明显减少,胶原变稀疏,排列变规则;SI组变化更明显.从建模术后7周时开始,SI组HI值显著小于同期3组;SI组、SP组TGF-β1蛋白表达较同期CI组、CP组均显著降低.建模术后9,11周,SP组HI值显著小于同期CI组、CP组.建模术后11周,SI组、SP组较同期CI组、CP组胶原纤维蓝染浅且纤细,排列整齐有序;NA值明显减少;PCNA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PL和595nm PDL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治疗机理之一可能在于影响PCNA和TGF-β1蛋白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瘢痕萎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张幸存;李大铁;安丽莎;孙娜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皮角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30例皮角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0例患者中,男18例(60.00%),女12例(40.00%);平均患病年龄67.9岁(20 ~94岁);病程1个月~ 32年,平均32.7个月.26例(86.67%)发生于曝光部位.组织病理检查均可见高度的角化过度,间有程度不等的角化不全,角质层呈山峰样隆起;基底部原发病变组织学改变:有70.00%为良性病变,30.00%为癌前或癌性病变;在良性病变中,病毒疣占61.90%,脂溢性角化病占33.33%;在癌前或癌性病变中,日光性角化病占77.78%;癌性病变仅1例,为鳞癌.63.33%病例的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内有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日光弹力变性改变.结论 皮角好发于老年人,以头面部等曝光部位居多;皮角与癌前或癌性病变相关,完整切除皮损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十分重要.
作者:翁立强;陈俊;张春萍;龙琴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52岁.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水疱、大疱并伴有破溃、渗出和局部坏死1d.1d前患者饮酒后昏迷约3h时被发现左手背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红斑、水疱,伴有疼痛;半小时后患者的左前臂及双侧手背出现大疱,躯干出现散在分布的红斑和水疱,以左前臂及左手为著. 实验室检查:血WBC 17.1×109/L,NEUT% 92.5%;生化:ALT 136U/L,AST 432U/L,CK 15 980U/L,CK-MB 221.2U/L,LDH 1 292U/L;心肌损伤标志物:MB 1 061.40ng/mL;凝血功能:PT 8.4s,FIB 4.28g/L,D-D 1 366ng/mL; DIC初筛:FDPs15.7mg/L.右前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汗腺周围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诊断:酒精致昏迷、大疱和汗腺坏死,左手和左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右肺肺炎.予手术切除及对症治疗,已好转并出院.
作者:简晓清;姜兰香;张堃;周勐;庞传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山西地区淋球菌流行株的质粒谱,探讨淋球菌质粒谱与耐药谱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碱裂解法提取山西地区54株淋球菌的质粒,分析其质粒谱型.结果 54株淋球菌中,51株有可靠的分析结果,其中49株检测出携带有质粒,检出率96.08%.以7.4kb+ 4.2kb,39.5kb+ 7.4kb+ 4.2kb及42.5kb+ 39.5kb+ 7.4kb+ 4.2kb三种类型居多,占82.35%.结论 质粒图谱显示山西地区的质粒谱型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具有地区特殊性,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与7.4kb质粒密切相关.
作者:叶峰山;李桢;李玉串;崔雪萍;李连青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烟酰胺与全反式维A酸相互作用对小鼠皮肤表皮结构的影响,明确烟酰胺是否具有减弱全反式维A酸所引起的小鼠表皮结构改变的作用.方法 将小鼠背部皮肤分为4个区域,分别外用0.1%全反式维A酸(ATRA)乳剂、4%烟酰胺(Nic)乳剂、0.1%全反式维A酸联合4%烟酰胺及乳膏基质5d,通过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表皮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全反式维A酸组小鼠表皮组织结构异常,出现角化不全、细胞间水肿、真皮浅中层炎症细胞浸润;超微结构中角质层破坏,细胞间隙增大;联合烟酰胺后小鼠皮肤组织结构仅有基底细胞间轻度水肿和少量真皮炎症细胞浸润;超微结构中表皮结构基本正常,细胞间隙也较维A酸组小.结论 全反式维A酸破坏小鼠表皮结构,烟酰胺可减弱其对表皮结构的破坏作用.
作者:李静;耿松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49岁 面、颈及双上肢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相间,伴苔藓样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12年.皮损夏季加重,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父母亲非近亲结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乳头内有红色团块样均质性物质,结晶紫染色阳性.诊断: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
作者:朱磊;刘士瑞;单百卉;郑玉洁;郝继;巫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69岁.鼻部肿物伴瘙痒1月余.皮肤科情况:右鼻翼处见一直径约1.5cm大小的暗红色结节,界清,表面光亮,可见少许毛细血管扩张,无破溃和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弥漫性淋巴样细胞为主的浸润,其内伴散在异型淋巴细胞,未侵及表皮,境界带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CD4,CD5,CD8,CD20,CD43,CD56均散在阳性,PAX5+,TIA-1散在,CD30-,EVB-,Ki-67 index3%.诊断:假性淋巴瘤.予3次封闭治疗后皮损基本平复,治疗后2年时皮损已完全消退.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作者:汪瀚瀛;杨秀敏;杨竹生;刘文斌;金星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豆低聚肽(SOP)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BALB/c小鼠皮肤光老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BALB/c小鼠背部皮肤剃毛后予中波紫外线照射,构建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随机分为各给药组,行UVB照射后分别外用不同浓度的SOP.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皮肤结构改变情况并检测表、真皮厚度;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改变情况并测定其胶原含量;试剂盒测定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 各SOP外用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光保护效果,与模型组比较,SOP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表皮厚度,减缓真皮胶原纤维降解,降低MDA含量,提高SOD,GSH-Px活性及HYP含量(P均<0.01).结论 SOP能有效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对UVB所致BALB/c小鼠皮肤光老化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马立文;赵宏伟;周炳荣;尹智;骆丹;吴志韵;邹士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60岁.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红斑并伴有鳞屑2年余.3个月前当地医院以“银屑病”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治疗2次后诉皮疹明显增多,手指轻度肿胀并冰凉.右上臂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栓形成,表皮萎缩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乳头水肿,真皮内深浅血管周围可见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免疫学示:ANA(+):1:1000,SSA抗体(+),SSB抗体(-),ds-DNA抗体(-).诊断:丘疹鳞屑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考虑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为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玥;于洪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黄蟅虫胶囊治疗血瘀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0例寻常性(血瘀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治疗组予大黄蟅虫胶囊口服,对照组予阿维A胶囊口服,两组均同时予维生素E乳膏外涂,疗程12周,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PASI积分为(18.73±4.15)分,治疗后第4,8和12周时依次为(16.70±3.33)分,(10.37±2.37)分和(2.96±3.48)分;对照组依次为(18.65±3.19)分,(16.12±2.34)分,(10.07±2.13)分和(5.66±4.53)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组内的PASI积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治疗第4周时两组患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和12周时两组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9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2例,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72.73%).结论 大黄蟅虫胶囊治疗血瘀型银屑病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其“活血通络、攻逐瘀血”抗血栓的机理.
作者:朱凤;朱黎明;李英;栾立云;陈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目前的研究认为其皮损局部免疫功能抑制和HPV持续感染相互影响,是CA复发的主要原因.近5年的文献显示HPV可通过干扰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降低NK细胞活性、影响T淋巴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功能、影响Toll样受体的识别以及干扰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形成局部免疫抑制.深入研究CA患者免疫功能现象及机制有助于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靶标.
作者:任荣鑫;郑和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测定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组胺和白三烯B4(LTB4)的含量,探讨组胺和LTB4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27例过敏性紫癜患者急性期血清及13例健康查体者(正常组)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组胺和LTB4含量.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组胺和LTB4含量分别为(44.09±2.469) pg/mL,(66.855±17.55) pg/mL,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组胺和LTB4含量[(1.811±0.427) pg/mL,(42.89±18.04) 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组胺和LTB4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病变过程.
作者:秦月宁;肖君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干扰素皮损内注射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 . 治疗组予干扰素皮损内注射,1次/周,同时予咪喹莫特乳膏涂薄层于疣体,隔日夜间用药1次,至疣体全部消退,疗程均<16周,每次用药6~ 10h后清洗患处. 对照组仅予CO2激光治疗. 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1.43% . 治疗结束后12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34%和65.7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00%和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干扰素皮损内注射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尖锐湿疣,其复发率低,安全性好.
作者:王明;邹清;叶发舜;陶小华;帅词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25岁.面部及四肢多发紫红色斑块18年.右小腿皮损处组织病理:真皮处大片胶原纤维变性,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其间散在淋巴及组织细胞浸润,也见多核巨细胞.X线检查:右腓骨骨干远端变细.诊断:类脂质渐进性坏死;骨损害.
作者:周慧丽;晋红中;刘跃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不同样本来源的≥50岁中老年艾滋病感染者/病人(HIV/AIDS)的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来自云南省的临沧市、保山市、玉溪市、德宏州盈江县和瑞丽市、红河州开远市及昆明市五华区1989-2012年累计报告的≥50岁2 244例中老年HIV/AIDS信息,计算病死率,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 244例≥50岁中老年HIV/AIDS中,1989-2003年占5.40%,2004-2007年占30.20%,2008-2012年占64.40%;主要的样本来源为临床医疗机构,占36.30%,自愿咨询机构(VCT)占29.40%,其中2008-2012年占总数的构成比分别为81.90%和72.80%;以艾滋病死亡为结局的病死率为22.80%(95% CI:21.1%~ 24.6%),标准化后以来源于临床医疗机构的病死率高(8.90%),后续依次分别为VCT(6.10%)、羁押场所(2.70%)、性病门诊(1.30%)、阳性配偶检测(0.60%)、专题调查(0.3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潜在的多种混杂因素影响后,性别、年龄、职业、样本来源成为影响中老年HIV/AIDS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 1989-2012年云南部分地区中老年HIV/AIDS主要来源于临床医疗机构和VCT点,且这两种来源的病死率较高.
作者:高良敏;杨茜;张洁;郭春园;付金翠;刘小春;陈良;李洪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