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全;徐荣华;廖忠;吴先麟;何方;廖国庆;程泰煦;何茂良;李玲;袁波;随凯
目的:探讨TCD对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AIV)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诊断为VBAIV的患者进行TCD常规检查及转颈时基底动脉流速的变化.结果:62例中老年人VBAIV异常率为82.2%,转颈后基底动脉流速明显下降,转颈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转颈后基底动脉血流下降大于20%者提示椎基底动脉系统代偿能力差,存在椎基底动脉狭窄等病变的可能.TCD检查简单、方便,对脑血管和脑血流状态反映较灵敏,对该病的诊断可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作者:黄红英;翟秀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泰素(TAX)加卡铂(CBP)及泰素加顺铂(DDP)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泰素加卡铂18例及泰素加顺铂20例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结果:泰素联合卡铂组近期有效率为38.9%,泰素联合顺铂组为40.0%,两组均无完全缓解病例;两组的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及呕吐、脱发等.结论:泰素加卡铂及泰素加顺铂均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安全的化疗方案,毒性反应可耐受.两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别.
作者:谭兴超;陈洪明;邓中华;金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l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骨科常见的难治病,致残率高,早期诊治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收集了18例临床证实的ANFH,对CT表现进行分析.
作者:刘军;赖华;饶中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比较,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择有剖宫产手术指征、无下腹部手术史的产妇共1 366例,同时选取与其指征相同的行传统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 366例进行对照观察.两组在年龄、孕周、手术指征及麻醉方法选择上基本相同,其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改良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病率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愈合好且美观,手术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结论:改良式剖宫产术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Remifentanil)在腹腔镜下婴幼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0例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患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观察组(N=30)和芬太尼对照组(N=30).麻醉方法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并观察诱导前1 min、诱导后3 min、气管插管后1 min、气腹后5 min、放气后5 min及停药后5 min的HR、SPO2及无创SBP、DBP,同时观察麻醉苏醒时间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的血压、心率在插管后1 min、气腹后5 min、放气后5 min及停药后5 min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儿的血压、心率较对照组平稳,且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结论:使用瑞芬太尼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术后苏醒快,认为瑞芬太尼在腹腔镜下婴幼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麻醉中具有比芬太尼更佳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许春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钠曲线3(SP3)结合超滤曲线3(UP3)的透析模式与标准血液透析模式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及失衡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方法:14例血液透析患者分别进行标准血液透析模式、SP3+UP3血液透析模式的透析各15次.监测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给予护理干预的情况.结果:SP3+UP3透析模式时低血压及失衡综合征的发生率、给予的护理干预等都低于标准血液透析模式.结论:对血液透析过程中有低血压、失衡综合征倾向的患者,可选用钠曲线3结合超滤曲线3的血液透析模式.
作者:钟思敏;陈民;苏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余肺切除是同侧剩余肺的全部切除,指患侧曾经接受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原始肺叶切除、再次开胸将该侧剩余肺叶全部切除的手术方式.虽其终结果也属于一种全肺切除,但其手术指征、手术操作和术后并发症均与一期全肺切除有所不同.
作者:张顺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2002~2005年,我院外二科进行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微创术36例,笔者将微创术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田霞;刘代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免疫系统活化和内皮细胞广泛损害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血管炎,可引起多器官损害和代谢紊乱.我院采用阿司匹林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1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甘雨新;李泸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过去心衰被认为是一种循环系统的血液动力学障碍,治疗措施在于纠正这种动力障碍,所用药物包括正性肌力药(即强心药)和血管扩张剂.这些药物虽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血动力学效应,却不能阻止心衰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增加了心衰的死亡率和其它终点事件.
作者:吴时达;鲁红霞;温天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外科1991年1月至2004年11月共收治严重踝关节旋前类骨折脱位58例,根据受伤情况和骨折分度的不同,分别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大部分病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现针对该类型病人的受伤机理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孙永胜;管锡普;冯祥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预先处理子宫动脉后再切除子宫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4例腹腔镜下先游离阻断子宫动脉后行子宫切除术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患者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时间156.7 min,平均出血116.1 mL,平均29 h开始排气,平均住院4.6 d.结论:腹腔镜手术中预先游离、阻断子宫动脉后再切除子宫,可减少术中出血,利于术中暴露,是一种实用、简便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月芳;何雯;胡金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20世纪70年代带锁髓内钉的出现使胫骨骨折的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胫骨骨折,以往考虑糖尿病本身并发症多、手术耐受性差、易感染等因素,而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治疗效果极差.为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合并糖尿病胫骨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我院2002年2月至2005年3月对16例该类病例使用自带锁髓内钉治疗,经过临床护理配合,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就该类病例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敬雪梅;刘俊英;何平;周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面瘫是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周围性面神经炎.笔者自2001年7月至2006年1月运用电针加中药治疗面瘫9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春蓉;宋建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刺配合手法和针刺配合牵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显效率78.34%,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显效率61.66%,总有效率93.33%.两组在治愈显效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针刺配合牵引治疗.
作者:郑崇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深部真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深部真菌病(deep mycoses),可以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及系统感染.根据病原菌的致病力可分为致病性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作者:戴德银;谢梅;卢海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耐药性的情况.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ATB Expression鉴定及药敏仪,对我院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708例小儿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430株细菌,占60.7%,其中分离株数占前6位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占22.6%、流感嗜血杆菌占19.8%、大肠埃希菌占19.5%、肺炎克雷伯菌占6.5%、卡他布兰汉菌占5.6%、金葡菌占4.9%.结论:细菌是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有条件的医院开展呼吸道感染细菌学及药敏检测,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杨亚静;张砺;夏万敏;鄢力;谢诚;樊映红;黄成;王小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自1998年以来,应用RF-Ⅱ型内固定加Cage椎体间植入治疗腰椎滑脱31例,并随访1~6年,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岩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手术治疗后吻合口瘘发生情况,探讨吻合口瘘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胸段食管癌根治性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其中机械吻合102例,手工吻合87例,共发生吻合口瘘8例(4.2%).结果:机械吻合时间145±16 min,手工吻合170±22 min,机械吻合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机械吻合与手工吻口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8例吻合瘘的病例与无吻合口瘘的营养状况作出比较分析,吻合口瘘组血白蛋白(36.0±7.1 g·L-1)较无吻合口瘘组(38.7±7.1 g·L-1)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操作不当是造成吻合口瘘的主要原因,通畅引流和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是吻合口瘘的主要治疗手段.延误诊断和不能有效及时地治疗是导致死亡的原因,对于无临床症状的吻合口瘘,一般瘘口较小且局限,经抗炎、禁食、营养支持等治疗多可治愈.
作者:刘青;王学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瘦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它们与脑梗死病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分别在入院后d 1、d 3、d 7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动态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及瘦素的水平,采用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ESS)评价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同时检测3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和瘦素水平在发病后d 1、d 3、d 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SS评分与IL-8水平间有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8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肿瘤坏死因子-α和瘦素水平增高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标志.
作者:陈国芳;耿德勤;蔚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