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遵义市HIV/AIDS患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曹家艳;杨家奇;周彩霞;陈正义;施聃;王世平

关键词:HIV/AIDS, 死亡率,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分析遵义市1995-2014年HIV/AIDS患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1995-2014年报告的所有现住址为遵义市的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例的死亡相关资料,计算死亡率,并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遵义市共报告HIV/AIDS患者2 748例,死亡620例(22.56%),年龄中位数为39岁,男性占71.77%,农民占35.91%,已婚有配偶者占49.84%,45.00%为初中文化程度.研究对象累计观察6 584.84人年,死亡率为9.48/100人年.2004年死亡率达到29.66/100人年,2005年后总体呈下降趋势.HIV/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从2006年的0.60%增加到2014年的36.64%,随着治疗比例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至2014年的7.75/100人年.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抗病毒治疗有效降低了遵义市HIV/AIDS患者的死亡率,但今后仍需继续扩大监测和抗病毒治疗覆盖面,以降低HIV/AIDS患者的死亡风险.影响因素主要有感染途径、是否抗病毒治疗、是否检测CD4+T淋巴细胞.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SAPHO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SAPHO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16例SAPHO综合征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 16例SAPHO综合征患者中,男9例,女7例.掌跖脓疱病14例,重度痤疮2例.胸锁肋关节受累16例,骶髂关节炎10例,僵硬的脊柱骨肥厚4例,周围关节炎11例.C-反应蛋白和血沉轻度升高各9例.以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白芍总苷及中药治疗有一定疗效.结论 SAPHO综合征以皮肤病变和骨关节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非甾体类抗炎药、白芍总苷及相关中药可有效缓解骨关节疼痛和皮损.

    作者:章若画;闵仲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挪威疥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49岁.全身红斑脱屑不伴瘙痒一年.曾在外院以“湿疹、剥脱性皮炎”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皮损短暂好转后加重.皮肤科情况:躯干及四肢见弥漫性水肿性红斑,尤以指缝、双前臂、脐周及双侧腹股沟为甚,表面见密集大小不一红色丘疹,丘疱疹,伴有大量糠秕样脱屑及厚痂,闻及恶臭味.皮屑直接镜检可查见疥虫虫体.诊断:挪威疥.

    作者:施健;范向华;林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肠病性肢端皮炎1例

    患者男,16岁.腔口、腋窝、臀部、腹股沟及四肢出现暗红斑16年,加重2周.哥哥出生7个月后有类似皮损,皮损以腔口及褶皱部位为主,患者有间歇性腹泻,口服锌有效,诊断肠病性肢端皮炎.补锌治疗后皮损明显好转.

    作者:刘伟军;周琼;王小兵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1986-2015年西安市麻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近三十年来西安市麻风流行趋势,为制定低流行状态下麻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西安市各区县1986年以后麻风防治资料,按年段对其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6-2015年联合化疗(multi-drugtherapy,MDT)阶段新发麻风123例,1986-1990年和2011-2015年,发病率分别为0.6/10万和0.09/10万,患病率分别为0.6/10万和0.05/10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1986-2015年,主动发现麻风85例,被动发现麻风38例,有明确传染源者占63.41%.结论 近三十年来西安市麻风流行状况已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杨钢;何姗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1例

    患者男,31岁.双下肢红色丘疹并结节11年余,加重伴疼痛4年.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损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予每天口服硝苯地平片20mg,后结节变小,疼痛消失.随访1年,疼痛未见复发,结节未见增大.

    作者:王大见;景鸣;杨继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蒺藜防白丸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蒺藜防白丸对黑素细胞(melanocytes,MC)的形态、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蒺藜防白丸对黑素细胞增殖的影响,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NaOH法测定黑素含量.结果 随着蒺藜防白丸浓度的升高,黑素细胞树突变粗短,且数量减少;低浓度(0.001 ~0.5mg/mL)的蒺藜防白丸对黑素细胞增殖影响不显著(P>0.05),高浓度时(1mg/mL和5mg/mL)抑制作用明显(P<0.05);低浓度的蒺藜防白丸可以提高酪氨酸酶活性,其中0.05mg/mL时酪氨酸酶活性高(P<0.05),然而当蒺藜防白丸浓度继续增大,则会对酪氨酸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蒺藜防白丸对黑素细胞黑素合成也有类似的影响.结论 蒺藜防白丸高浓度时抑制黑素细胞的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低浓度时促进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

    作者:龚芬芬;吕朋举;韩鹏黎;孙蕾;琚杰昌;刘敏;曹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术前注射和术中瘢痕核心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耳部瘢痕疙瘩2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耳部瘢痕疙瘩术前注射和核心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40例耳部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治疗组:术前2个月和术前1个月时分别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及得宝松各1次,以使瘢痕疙瘩呈萎缩趋势.术中行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术,以保留部分瘢痕皮肤形成组织瓣来修复缺损皮肤,术后18h时予6Mev电子线照射(400cGy/次,1次/d,连续4天,总剂量1 600cGy).对照组:不行术前注射,余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随访6~30个月.结果 治疗组:治愈18例,有效2例;对照组:治愈11例,有效7例,复发2例,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 <0.05).随访期内患者均未见皮肤萎缩或恶性肿瘤等并发症.结论 术前注射和术中瘢痕核心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耳部瘢痕疙瘩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医生应用.

    作者:刘晶;马红兵;王娟;姚聪;张园园;梁宝宝;王静;任静;史君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的检测及其与Th17细胞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和Th17以及IL-17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DSCs与Th17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展期58例,稳定期62例)为研究组,以4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MDSCs和Th17细胞频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17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DSCs与Th17细胞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组中MDSCs的百分比明显低于稳定组,而Th17细胞频率及IL-17A含量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MDSCs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动组和稳定组的Th17细胞及IL-17A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DSCs百分比与Th17细胞百分比及IL-17A的含量均呈现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活动性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的MDSCs呈现低水平,且与Th17细胞百分比及IL-17A的含量呈现负相关性.提示外周血中的MDSCs和Th17细胞可能呈相互拮抗作用,并且共同参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房婕;陈榕;刘莹;李志豪;姜培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序贯CO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序贯CO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皮肤科瘢痕专题门诊增生性瘢痕患者33例,将其分为A组(予曲安奈德注射组)、B组(曲安奈德注射后予超脉冲CO2激光联合新适确得乳膏外涂组)、C组(超脉冲CO2激光联合新适确得乳膏外涂组)分剐予以治疗,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分别对这三组增生性瘢痕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分,并用超声波诊断仪测量治疗前后厚度的变化.结果 A组治疗前后VSS评分分别为(12.00±1.24)和(8.31±1.94);治疗前后瘢痕厚度分别为(0.44±0.18)cm和(0.28±0.12)cm;B组VSS评分分别为(10.63±2.39)和(5.13±2.52),瘢痕厚度分别为(0.33士0.06)cm和(0.17±0.04) cm;C组VSS评分为(10.83±2.15)和(9.83±2.37),瘢痕厚度为(0.38士0.10)cm和(0.30±0.07) cm.A组皮肤萎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5%,其余两组未见皮肤萎缩情况发生.结论 予曲安奈德注射后予超脉冲CO2激光联合新适确得乳膏外涂这种分阶段疗法可以减少皮肤萎缩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可以使瘢痕痊愈后在柔软度、硬度、外观方面较为接近正常皮肤,仅留有部分色素沉着,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赵奥林;杨德刚;张丽;张玲琳;王秀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延安地区浅部真菌病14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延安地区浅部真菌病发病情况及致病菌种分布特征和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2012年1月-2015年6月确诊的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发病情况,分析其致病菌种、年龄、性别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确诊的1 422例皮肤浅部真菌病中,前三位依次是足癣471例(33.12%),甲真菌病284例(19.97%),手癣202例(14.21%);致病菌中前三位依次是红色毛癣菌772株(54.29%),须癣毛癣菌173株(12.17%),白念珠菌147株(10.34%);患病人数多者为31~40岁年龄组393例(27.64%);男女均以足癣比例大,分别为264例(34.29%)和207例(31.75%).结论 延安地区浅部真菌病以足癣、甲真菌病和手癣较常见,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白念珠菌为主,好发于中青年.

    作者:马小娜;张辉;韩晓虹;王宏东;史龙泉;任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遵义市HIV/AIDS患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遵义市1995-2014年HIV/AIDS患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1995-2014年报告的所有现住址为遵义市的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例的死亡相关资料,计算死亡率,并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遵义市共报告HIV/AIDS患者2 748例,死亡620例(22.56%),年龄中位数为39岁,男性占71.77%,农民占35.91%,已婚有配偶者占49.84%,45.00%为初中文化程度.研究对象累计观察6 584.84人年,死亡率为9.48/100人年.2004年死亡率达到29.66/100人年,2005年后总体呈下降趋势.HIV/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从2006年的0.60%增加到2014年的36.64%,随着治疗比例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至2014年的7.75/100人年.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抗病毒治疗有效降低了遵义市HIV/AIDS患者的死亡率,但今后仍需继续扩大监测和抗病毒治疗覆盖面,以降低HIV/AIDS患者的死亡风险.影响因素主要有感染途径、是否抗病毒治疗、是否检测CD4+T淋巴细胞.

    作者:曹家艳;杨家奇;周彩霞;陈正义;施聃;王世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新疆某综合医院皮肤科急诊患者1382例临床分析

    皮肤科夜间急诊是综合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较少医院开设,本研究拟探讨本院皮肤科夜间急诊特点和规律,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收集2014年2月1日-2015年3月1日本科夜间急诊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就诊日期、诊断、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记录不详及诊断不明确者除外.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樊俊威;张丽娟;帕丽达.阿布力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女性梅毒患者415例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女性各期梅毒感染情况和治疗结果.方法 对415例女性梅毒患者通过临床症状和梅毒的抗体血清学检验进行诊断,通过问诊、回访、填写性病报告卡对感染、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15例女性梅毒患者,一期梅毒24例,占5.78%;二期梅毒9例,占2.16%;隐性梅毒382例,占92.05%.梅毒感染中,20岁以下22例,占5.30%;20 ~ 29岁159例,占38.31%;30 ~39岁144例,占34.69%.治愈387例,占93.25%;血清固定28例,占6.75%.无业人员134例,占32.29%;农民工153例,占36.86%;工人56例,占13.49%;干部42例,占10.12%;教师10例,占2.40%;其它行业19例,占4.57%.结论 女性梅毒感染有年轻化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加强女性农民工和无业人员梅毒筛查,做好血清固定患者的治疗和沟通解释,减轻患者压力.加强女性梅毒的预防宣传,提高女性自我防护意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减少梅毒传播.

    作者:谢庆平;姜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银屑胶囊联合阿维A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观察及其对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银屑胶囊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全部患者予阿维A胶囊口服,治疗组同时予银屑胶囊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外周血白介素-2(IL-2),IL-4,IL-10,IL-17,IL-23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的水平.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PASI评分(3.62±2.03)及血清IL-2,IL-17和IL-2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ASI评分(6.22±2.33)及血清IL-2,IL-17和IL-23水平,治疗组有效率(42.22%)及血清IL-4,IL-10和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20.00%)及血清IL-4,IL-10和TGF-β1水平,前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银屑胶囊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疗效显著,其可能通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L-2,IL-17,IL-23水平及提高IL-4,IL-10和TGF-β1水平发挥作用.

    作者:辛忠;袁少飞;关敬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miR-299-3P在早期梅毒及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iR-299-3P在早期梅毒及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该院皮肤性病中心诊断的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各35例,并收集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QRT-PCR检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PBMC中miR-299-3P水平;同时对血清固定患者miR-299-3P水平与RPR滴度及临床分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miR-299-3P水平明显高于早期梅毒及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固定患者血清miR-299-3P水平与血清初始RPR固定滴度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 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iR-299-3P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相关.

    作者:徐晨;蒋安;杨翰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皮肤屏障结构脂质研究进展-脂质代谢相关酶

    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做为构成皮肤屏障的主要结构脂质成分,其含量的降低或结构的改变均会影响皮肤 屏障功能的稳定.脂质代谢相关酶在脂质的合成、水解和分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多种与脂质代谢相关的酶,如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s,KLKs)、脂肪酸延长酶(elongation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ELOVL)、β-葡糖脑苷脂酶(β-glucocerebrosidase,GCase)、酸性鞘磷脂酶(acidic sphingomyclinase,aSMase)、鞘磷脂脱酰酶等,同时也对酶与皮肤屏障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开发针对维护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护肤产品和洗涤用品等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崔乐;高莹;张高磊;贾焱;李靖怡;成志伟;何聪芬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阴茎皮角合并尖锐湿疣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1岁,已婚,教师.包皮多发赘生物4月余.4个多月前包皮无明显诱因出现花生米大小增生物,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重视.增生物呈进行性增大、增多、变硬、变黑.患者既往体健,否认不洁性行为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阴茎右侧包皮近冠状沟部位见多个黑褐色牛羊角状增生物,角状增生物长约2 ~4.5cm,宽约0.3~1.5cm,境界清楚,质地坚硬,表面粗糙、污浊,基底部皮肤潮红,无浸润;同时在阴茎包皮外侧面及冠状沟散在数个小不等皮色、褐色疣状赘生物,质软、湿润,醋酸白试验(+)(图1).

    作者:姜美玉;曹碧兰;黄洋;熊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成人Kaposi水痘样疹合并白血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面颈部、头皮、上胸部水疱伴痒痛5d.5d前颈部出现米粒大小丘疱疹、水疱,自觉瘙痒、灼痛,未予治疗.皮损逐渐增多,累及头皮、面颈部、前胸.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大小便无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有多形日光疹病史2+年.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系统查体无异常.皮损科情况:头皮、面颈部、上胸部见米粒大丘疱疹、水疱,疱顶可见脐窝,皮损密集或散在分布,互不融合,少许渗出(图1).

    作者:朱仁衡;刘影;熊心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1例

    患者女,42岁.面、躯干及四肢皮疹2年.皮肤科情况:面、颈、胸、背、四肢近端多发浸润性暗红色丘疹和结节,伴高γ球蛋白血症.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示浆细胞增多症,增生细胞κ多数+,λ个别+.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诊断:皮肤浆细胞增多症.

    作者:张芊;李薇薇;尤艳明;王文慧;刘翠苓;张倩;张春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外用玉屏风凝胶对皮肤慢性光老化小鼠模型HaCaT角蛋白CK5和CK14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外用玉屏风凝胶对紫外线诱导的小鼠慢性光老化模型的改善作用.方法 应用紫外线治疗仪将实验小鼠造成慢性光老化模型后,小鼠随机分成治疗组(外用玉屏风凝胶)、自然恢复组、外用凝胶基质组3组,采用不同方法干预4周,通过HE染色、EVG染色及角蛋白CK5和CK14的表达变化观察玉屏风凝胶对皮肤光老化的改善作用.结果 小鼠光老化模型建立成功;治疗组外用玉屏风凝胶后表皮逐渐变薄,细胞层数减少,细胞排列均匀一致,真皮层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排列较前致密有序,无卷曲扭结.CK5和CK14的阳性表达由95%分别下降为50%和70%,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用凝胶基质组和自然恢复组组织结构及CK5和CK14的阳性表达在干预前后均没有变化,仍为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用玉屏风凝胶对皮肤光老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用药后引起CK5和CK14的表达下调,提示CK5和CK14可能参与了光老化创伤后的修复.

    作者:贡亚立;夏立君;蒋靖;陈旭;韩旭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