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酷似晚期梅毒的淤积性溃疡1例

张爱娜;王启华;刘忠艳

关键词: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农民.右小腿溃疡伴疼痛3个月.3个月前患者的右下肢受外伤后出现破溃并糜烂,伴中度疼痛,自行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无效,后溃疡面积继续扩大,遂至本院就诊.8年前下肢因外伤破溃,治疗后(具体不详)愈合.患者无糖尿病和烟酒嗜好,否认肺结核、肝炎病及冶游史,无长期应用激素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一般情况可,体温正常,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上眼睑见少量红斑和鳞屑(图1),右下肢小腿前部见约15cm ×35cm大小的皮肤溃疡,边缘清楚,表面有较多鲜红色肉芽组织和少量脓性分泌物,质地较脆,伴有触痛,触之易出血,有少许臭味,溃疡边缘皮肤呈黑褐色,触之较硬,溃疡周围有数个卫星状破溃(图2).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水疱型毛母质瘤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加深临床医生对水疱型毛母质瘤(bullous pilomatricoma,BP)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中医院2007-2014年诊治的BP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该10例BP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3.3±0.1)岁,平均病程(17.7±0.3)周,皮损好发于右肩部及上肢,临床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皮色至红色结节,表面质软,可扪及硬结.免疫组织化学示:CD31阳性,D2-40阴性.结论 水疱型毛母质瘤极为罕见,好发于青年人群,病变处血管增生,淋巴管扩张,炎细胞浸润,真皮水肿,致使水疱形成.

    作者:李彦希;赵鹏;阎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UVB照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自噬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UVB照射对SLE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自噬现象,探讨UVB、自噬对SLE产生的影响.方法 应用RT-q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测定活动性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自噬标志物Uvrag,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其内在联系,探讨自噬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结果 RT-qPCR显示: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受UVB照射后Uvrag,Beclin1和LC3ⅡmRNA的表达水平较照射前明显升高(P<0.05);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受UVB照射后LC3Ⅱ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接受UVB照射的水平(P<0.01).Westernblotting显示:SLE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受UVB照射组较SLE患者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Uvrag,Beclin1和LC3Ⅱ的蛋白水平升高,Uvrag,Becl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受UVB照射组较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受UVB照射组的Uvrag,Beclin1和LC3Ⅱ的蛋白水平轻度升高,LC3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接受UVB照射组较正常未照射UVB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Uvrag,Beclin1和LC3Ⅱ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 活动性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存在自噬现象,UVB能够引发SLE患者发生异常自噬,自噬相关基因/蛋白参与了SL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异常自噬的发生.

    作者:韩露露;钱革;胡桂兰;邓丹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HIV抗体不确定患者12周转阳1例

    报告1例HIV抗体不确定12周转阳的病例.患者男,23岁,男男同性人群.于高危性行为13d后就诊.临床表现为周身红斑2d.实验室检查:高危行为后94d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血清学检查:肝功能异常.

    作者:王嘉行;殷方兰;张永;钟培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巨大型坏疽性脓皮病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左下腹部及左侧股部皮肤溃疡3个月余.约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下腹出现一黄豆大水疱,自觉瘙痒,搔抓后水疱破裂,伴少量淡红色渗液,自行予庆大霉素、双氧水、碘酒外搽,未见缓解.外院予门诊换药治疗(诊断不详),溃疡渐扩至鸡蛋大小,且分泌少量黄白色脓液,该院烧伤外科以“溃疡原因待查”予手术植皮及药物(具体不详)对症治疗,溃疡面仍继续扩大,多次分泌物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院外检查已排除结核,持续治疗3个月,无效.遂转至本院寻求中医治疗,入院查体:左下腹部及左侧股部皮肤溃疡,见较多血液和黄白色脓液混合液渗出,周边皮肤肿胀,呈青紫色,皮损呈火山口状,腐臭味明显,疼痛剧烈,皮损面积约30cm×20cm(图1).患者既往有胃溃疡、回盲部炎、空肠憩室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差,营养不良,被动体位,神志清楚,慢性病容,呼吸、心血管、腹部、神经系统查体无特殊.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及鉴定+药敏:见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敏感.

    作者:向楠;张云鹤;艾儒棣;陈明岭;唐定书;郝平生;周继福;李天浩;史兰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及文献回顾

    患者女,51岁.右前臂无痛性紫红色结节4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真皮内肿瘤组织主要由成纤维样细胞和组织样细胞组成,可见较多不规则的出血性裂隙与囊腔,裂隙及囊腔周边无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和CD68阳性,而结蛋白(Desmin),CD34及S-100均阴性.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为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作者:王琳;邵莉梅;刘静;张广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婴幼儿血管瘤药物治疗进展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一种常见的小儿良性肿瘤.大多数患者的血管瘤可随时间增长自行消退,不需干预,但对复杂性血管瘤需尽早治疗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目前研究认为口服普萘洛尔优于传统的激素疗法,是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方案.本文就糖皮质激素、B受体阻滞剂、干扰素、长春新碱、平阳霉素、咪喹莫特等药物作一概述,希望能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金玲琴;罗宏宾;曹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国汉族特应性皮炎4757例患者过敏史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特应性皮炎(AD)患者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哮喘(asthma,AS)等疾病时对AD表型的影响.方法 利用2001年11月-2010年5月收集的4 757例AD患者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过敏史对AD表型的影响.结果 ①AD同时患有AR与南方地区(P=1.51×10-18)正相关,与伴发耳廓下裂隙(P=1.75×10-7)负相关,与其他表型无关;②AD同时患有AS与南方地区(P=4.39×10-20)、掌纹症(P=5.06×10-9)、眶周黑晕(P=3.10×10-7)正相关,与伴发干皮症(P=2.13×10-6)、早年发病(P=1.35 ×10-3)、耳廓下裂隙(P=1.35×10-4)负相关,与其他表型无关;③AD同时患有AR+ AS与南方地区(P=2.76×10-13)、伴发掌纹症(P=1.70×10-5)、眶周黑晕(P=2.42×10-5)正相关,与其他表型无关;④AD伴过敏家族史与毛周角化症(P=1.46×10-3)、耳廓下裂隙(P=3.34×10-5)正相关,与南方地区(P=4.63×10-32)负相关,与其他表型无关.结论 AD伴发不同过敏史与不同地域有关,同时影响伴发症状的发生.

    作者:吴延延;郑晓冬;蔡新颖;周怡;肖风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合并下消化道出血1例

    患者女,5岁.右下肢红斑5年伴反复便血1年.皮肤科情况:右侧臀部、下肢外侧和足背见大片紫红斑片,局部浅表静脉扩张明显,可见红褐色及紫黑色小丘疹;右下肢较左下肢略粗.MRI示:右下肢静脉发育畸形,浅静脉增粗、卷曲、不规则;肠镜检查示:直肠静脉曲张.诊断: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并下消化道出血.

    作者:周念;舒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妊娠期Ramsay-Hunt综合征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妊娠19+1周,因左耳部疼痛6d,加重伴左侧面瘫、左外耳道水疱3d入院.6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耳部、左侧头部出现阵发性针刺样疼痛,3d前患者发现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左外耳道出现簇集性水疱,伴恶心呕吐、眩晕、左耳道剧痛,无听力下降、视物模糊,行艾灸治疗无效.体检:一般情况可,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耳廓、左外耳道红斑基础上米粒至绿豆大小簇集性丘疱疹、水疱;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下垂,面部向右偏,鼓腮时左侧口唇漏气(图1).

    作者:江凤;肖能鑫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躯干、四肢灰褐色斑片1年.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背部出现数个甲盖大小灰褐色斑片,皮疹渐累及至四肢、前胸、腰部、腹部,斑片散在分布,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境界欠清,无痒痛等自觉症状,病程中无红斑期,未予诊治.患者既往体健,无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否认焦油、砷剂等接触史,否认其他病史及家族遗传史.

    作者:徐磊;树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CTGF,PCNA,IL-1α及α-SMA在人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中的作用

    目的 动态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IL-1α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人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 将胎儿皮肤移植于裸鼠皮下,建立人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模型.并随机分为5组:未创伤组、创伤后1d组、创伤后2d组、创伤后3d组、创伤后7d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中PCNA和α-SMA的表达变化,蛋白印迹法观察创面中CTGF的表达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α含量动态变化.结果 创伤后,创面PCNA与α-SMA表达不断上调,创伤后7d开始下调.未创伤组、创伤后1d组、创伤后2d组、创伤后7d组CTGF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都呈现低表达;创伤后3d组CTGF蛋白表达上调,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1d到3d血浆IL-1α含量不断升高,创伤后7d急剧下降.结论 PCNA,α-SMA与IL-1α高表达与CTGF的低表达和人胎儿皮肤创伤后无瘢痕愈合相关.

    作者:宋雨健;李世荣;刘剑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1岁.右侧手肘部红斑、鳞屑7年余,加重1周.7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右手肘部出现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无明显瘙痒,未经系统治疗.皮疹时轻时重,近期加重1周.体检: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右手肘部见粟粒至硬币大小红斑、丘疹、脓疱,部分融合;上覆较厚鳞屑,剥除鳞屑,部分鳞屑下方似可见粟粒大小脓疱(图1).指、趾甲未见甲凹点等变形.其他部位未见皮损.血、尿、粪常规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真菌检查镜下未见真菌及菌丝.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少数中性粒细胞聚集,棘层中上可见Kogoj海绵状脓疱,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图2).

    作者:刘媛媛;张峻岭;李倩男;韦伟;高璐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疗效不满意患者52例分析

    目的 探讨首次基线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疗效不满意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排除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艾滋病且疗效不满意的52例患者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病期和治疗方案相仿,疗效满意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其患病年龄、性行为特征(同性性行为、商业性行为、性交带安全套、每周性交次数、性道德观)、HIV知晓、CD4+T细胞计数、依从性、合并感染、临床分期、治疗方案和感染途径等的发生率和OR值.结果 药物滥用(DA)、合并感染、治疗初CD4+T细胞计数、感染后治疗时间和依从性等是疗效不满意的重要危险因素(P<0.01),DA、合并感染、治疗初CD4+T细胞计数在50以下、感染37个月以上才开始治疗和不依从性患者的疗效不满意风险分别是8.5,5.2,2.7,0.2和0.1倍.结论 AIDS患者的体质、行为、感染的程度、感染的期限和规范用药等因素对ART的效果有影响,早期规范治疗、增强患者的体质、控制合并感染和不吸毒者,对提高ART的效果有益.

    作者:何思陆;龙华;梁烨;李近都;陆高翔;李天资;柳志豪;黄文健;梁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儿童组织样麻风瘤1例

    患儿女,12岁.四肢丘疹、结节、斑块6个月.患者既往无麻风接触史.皮肤科情况:四肢见粟米至绿豆大小肤色或淡红褐色丘疹、小结节,左肘关节屈侧、左小腿分别见一3cm×4cm,1cm×2cm大小红褐色斑块,左手背见多个黄豆至鹅蛋大小红褐色不规则斑块,境界清楚.未见丘疱疹、水疱,眉毛无脱落,皮损处痛温觉减退或局部消失.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表皮下见一无浸润带.真皮内见结节状或大片状梭形或多角形组织样细胞浸润,并见稀疏淋巴细胞分布.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杆菌(4+).诊断:组织样麻风瘤.

    作者:李凌佳;谢玉燕;张莉;刘彤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利福平诱导性局限性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患者女,75岁.全身红斑、丘疹痒4年余,双足水疱1个月.患者既往因肺结核,予利福平等抗结核治疗10个月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疱,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IgG,C3在表皮和真皮间呈线状沉积.结合皮疹特点诊断为利福平诱导性局限性大疱性类天疱疮.经糖皮质激素药膏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陈秋萍;王彦红;唐旭;王一玲;沈宏;王平;许爱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青海枸杞多糖对人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青海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对人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A375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传统水提法制备枸杞多糖粉末,体外模型培养A375细胞,分别用0mg/mL(即对照组),5mg/mL,10mg/mL,15mg/mL浓度的枸杞多糖处理A375细胞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吸光度值、计算出相应的增殖抑制率,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 V-PI染色后细胞凋亡率、Fluo4 AM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结果 与0mg/mL组比较,各给药组的A375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增殖抑制率、凋亡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均随枸杞多糖浓度的增高逐渐增高,且与0mg/mL(即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枸杞多糖能够抑制人黑素瘤A375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

    作者:马文宇;吴邓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NB-UVB联合退白颗粒对寻常型白癜风疗效及外周血IL-10和TGF-β1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NB-UVB联合中药退白颗粒治疗寻常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IL-10和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48例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均给予NB-UVB照射治疗,2次/周,中药退白颗粒口服,2次/d,疗程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同时采用EHSA法对48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0和TGF-β1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进展期有效率为80.77%、稳定期为50.00%,进展期有效率明显高于稳定期(P<0.05).治疗前,进展期和稳定期患者IL-10,TGF-β1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进展期低于稳定期(P<0.01);NB-UVB联合退白颗粒治疗后,进展期患者IL-10,TGF-β1和稳定期患者TGF-β1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IL-10和TGF-β1水平异常可能与该病的临床表现存在相关性,且NB-UVB联合退白颗粒可能通过上调外周血IL-10和TGF-β1水平来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赵婧;盛国荣;丁陆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白色萎缩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27岁.双足、双小腿反复起红斑、溃疡伴疼痛9年.患者9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足踝出现片状红斑,伴疼痛,后红斑中央出现破溃、渗液,局部红肿,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紫癜”,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具体不详),1周后溃疡逐渐愈合.此后类似红斑、溃疡反复发作,累及双足背、双小腿.患者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变应性血管炎?”,“白色萎缩?”,间断使用雷公藤、糖皮质激素、白芍总苷、维生素C、芦丁等口服治疗,溃疡多在7 ~ 10d开始逐渐愈合,遗留色素沉着.

    作者:张国强;常晓丹;任明媛;杨绍敏;张倩;王文慧;高顺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手背嗜中性皮病1例

    患者男,58岁.左手背红斑伴疼痛2周.皮肤科情况:左手背多发水肿性红斑,直径1~4cm不等,部分透亮呈假性水疱样,无脓疱、溃疡、出血等,触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中性粒细胞外移入表皮,真皮乳头轻度水肿,真皮浅中层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可见局灶性轻度核尘.血管壁未见纤维素样改变.治疗上予泼尼松10mg,3次/d,口服治疗,1个月之内皮损完全消退.诊断为手背嗜中性皮病.

    作者:宋婷;谭城;郭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黑素细胞脱落与白癜风

    白癜风多因表皮中黑素细胞丢失或功能低下而形成临床所见色素脱失斑.造成上述异常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有学者以黑素细胞脱落(melanocytorrhagy)学说阐述非节段型白癜风(non-segmen-tal vitiligo,NSV)发病.他们认为,表皮内由于上皮型钙黏素(E-cadherin,Ecad)所介导的细胞间黏附异常可引起黑素细胞与相邻角质形成细胞间的黏附力下降,受机械牵拉及其他应力作用极易自基底层逃逸而经表皮丢失.该学说为以后非节段型白癜风防治指明了新的方向:恢复黑素细胞受损黏附力从而阻断黑素细胞数进行性减少.

    作者:彭琬苏;谭芹;谭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