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PO2、PCO2和pH变化的临床研究

江基尧;沈建国;李维平;张浚;钟天安;吴江;包映辉;朱诚

关键词:脑损伤, PbrO2, PbrCO2, pHbr,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脑组织PO2、PCO2和pH(PbrO2、PbrCO2、pHbr)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观察亚低温对PbrO2、PbrCO2和pHbr的影响.方法 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放置PbrO2、PbrCO2和pHbr光纤探头连续监测脑组织PbrO2、PbrCO2和pH变化.结果伤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记分(GOS)与PbrO2、PbrCO2和pHbr的变化有明显相关,预后较佳组患者(GOS 4~5分)的PbrO2、PbrCO2和pH明显优于预后不良组(GOS 1~3分).亚低温对颅脑伤后PbrO2的改善不明显,但能明显降低PbrCO2含量,减轻酸中毒.结论监测PbrO2、PbrCO2和pHbr变化为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脑组织氧代谢和酸碱平衡变化规律、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努力提高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水平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文献报告成人动脉瘤的尸检阳性率达2.0% ~ 7.6%.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近十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飞速发展,出现了以机械解脱弹簧圈(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 MDS)、电解可控铂金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为代表的可控弹簧圈治疗新技术,使动脉瘤囊内栓塞的安全性和治愈率大为提高.迄今,血管内治疗已成为可以与手术夹闭相媲美的治疗方法.但需注意的是,可控弹簧圈栓塞宽颈的大动脉瘤效果仍不很理想,术后复发是该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1, 2].

    作者:吴中学;杨新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11月至2001年8月本组进行微创手术364例,其中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177例,微骨孔入路123例,微骨孔入路加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64例.350例开颅手术中颅内占位病变158例,其中脑膜瘤51例,胶质瘤45例,垂体腺瘤12例(经蝶入路5例),神经鞘瘤10例,颅咽管瘤6例,血管网织细胞瘤5例,转移瘤5例,其它24例;动脉瘤108例,动静脉畸形53例,海绵状血管瘤31例.脊髓手术14例.结果病灶和重要解剖结构定位准确,病灶定位误差均在2 mm以内,术后血肿和神经功能损害分别为1例和22例,占6.0%,无手术死亡.结论微创手术对脑和脊髓外科,尤其对切除脑深部病灶很有帮助,可以准确发现病灶,保护正常神经组织,改变了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模式.

    作者:赵继宗;张茂植;杨俊;王硕;赵元立;徐宇伦;隋大力;韩小弟;王德江;王嵘;张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颅咽管瘤全切除术后低钠血症的诊断及处理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全切除患者术后发生低钠血症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4年颅咽管瘤全切除术后并发低钠血症的36例患者.根据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及中心静脉压确定低钠血症的类型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 1例死于继发性脑梗塞,1例自动出院,34例患者低钠血症状恢复.结论中枢性低钠血症包括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和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前者应予以充分补钠、补水,可通过肠内及静脉两种方式进行补充;后者却需要限水治疗.

    作者:姚国杰;戴芳德;马廉亭;秦尚振;徐国政;龚杰;余泽;杨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帕金森病核团毁损术疗效与并发症的关系

    目的进一步总结帕金森病的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疗效.方法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00例.对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在手术靶点选择、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与早期进行的100例手术患者比较.结果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合适的毁损术能提高手术疗效;对靶点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和座标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减少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适当减少微电极记录针道数,降低毁损温度,能减轻电极与脑组织粘连,减少脑出血等并发症.

    作者:周晓平;胡小吾;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金爱国;辛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一、概述由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构成的海绵窦动静脉瘘发生率占整个颅内动静脉瘘的15.0%~40.0%.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按病因可分为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SCCF)与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两大类;按X线解剖征象又可分为:①由颈内动脉的脑膜血管支形成的瘘;②由颈外动脉的血管支形成的瘘;③由颈内、外动脉血管支共同形成的瘘.SCCF约占总数的1/4,其发病年龄多在41~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60岁或<20岁者较少见.本病的发生原因,直到现在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一些作者仅观察到某些可能发生瘘的因素,为常见的是在严重脑血管硬化基础上的动脉高压,以及病毒性感染、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海绵窦血栓或内分泌因素等.有些作者很注重那些先天性动静脉畸形的病理变化.这些因素一般在生命过程中很长时间并不出现症状,仅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于一定时期内出现病症.SCCF的临床症状常比较缓和,多发生在一过性高血压、急性弥漫性炎症或重体力劳动之后,亦有部分查不出显著原因者.

    作者:涂通今;章翔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Argatroban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

    目的观察特异性凝血酶抑制因子argatroban对颈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探讨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引起管腔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于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经皮下埋置的渗透性微泵注射argatroban,分为高剂量组:40 mg/周, n=9;中剂量组:20 mg/周,n=6;低剂量组:10 mg/周,n=8.对照组同法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n=9.持续静脉给药1周.2周后检测颈动脉冠状切面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与中膜的面积比(NI/M).结果中、高剂量治疗组的NI/M分别为1.00±0.11 和1.08±0.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6±0.11 (P<0.05);免疫染色显示伤后1周治疗组新生内膜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表达较对照组弱.结论凝血酶在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异性凝血酶抑制因子argatroban可能有助于预防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后发生的再狭窄.

    作者:张志文;章翔;薛菁晖;蒋晓帆;柳本;広二;永田泉;菊池;晴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后颅窝手术中脑压板牵拉力对脑组织影响的临床观察

    在后颅窝手术中,为了避免脑干及听神经的损害,提高手术效果,自1995年1月对14例患者我们在后颅窝手术中用颅内压监测仪(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 IPM)测定牵拉小脑的拉力,同时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ia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监测脑干及听神经功能,从而找出一个对脑干及听神经影响小的佳牵拉小脑的拉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旭琴;考宏盛;刘业俭;隋全英;熊文德;宋品;孙玉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spinal epidural cavernous angioma,SECA)在临床上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到60例[1].2001年1月我科收治了1例SECA患者,现结合本例及相关文献将SECA的诊治报告如下.患者男性,50岁.因双下肢麻木、运动障碍、腹部束带感、行走不稳及排尿不畅9个月入院.查体:脊柱无畸形,T9~10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双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肌力IV级,膝、踝反射活跃.双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均消失,肛门反射减弱,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胸椎摄片无骨质破坏.MRI扫描:T4~5水平椎管内脊髓背侧见一3.2 cm×1.0 cm的梭形病灶,T1呈略低信号,T2呈高信号,脊髓明显受压变窄前移.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诊断:脊膜瘤.

    作者:王守权;董克辛;李旭琴;熊文德;考宏盛;刘业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蝶鞍区生殖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蝶鞍区生殖细胞瘤少见,对放疗非常敏感,术前较难明确诊断,往往需要手术后病理证实.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1991年3月~2001年1月期间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蝶鞍区生殖细胞瘤的10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杨义;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视神经/交叉-颈内动脉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目的探讨视神经/交叉-颈内动脉(ON/OC-ICA)间隙的手术解剖.方法模拟4个手术视角,在14例尸体标本上作28个间隙的显微解剖.结果至少24个间隙呈三角形,底边为大脑前动脉A1段,少数呈梭形或缝隙样,8个有特殊网膜封盖.颅底视角越偏侧方,内、外侧边就越长,底边则逐步缩短并向外侧偏斜,间隙下方结构亦发生相应的方位改变.结论 ON/OC-ICA间隙通常在10o ~30o视角下面积大,较适于经翼点入路,此时后交通动脉可见于间隙后外部,但不内推视神经/交叉便很难看到垂体柄.

    作者:王守森;章翔;张发惠;王如密;郑和平;荆俊杰;张锡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出血急性期脑脊液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的变化

    在脑血管病引起的脑损伤中有许多细胞因子参与,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被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 其重要性倍受关注.对于急性脑血管病外周血中IL-6变化的研究报告较多,但国内外有关脑出血急性期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中IL-6变化研究都较少[1,2],而对可溶性IL-6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6 receptor, sIL-6R)的研究更少.我们对脑出血急性期CSF中sIL-6R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探讨其与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程度的关系.

    作者:李介华;李二娟;徐国祥;徐辉;罗小华;朱奕;冯建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异位垂体腺瘤2例报告

    异位垂体腺瘤发生于蝶鞍以外的异位垂体组织,它常独立存在,与鞍内垂体腺无关.迄今为止,文献中已有40多例异位垂体腺瘤的报道.本文报道2例发生于蝶窦与斜坡内的异位垂体腺瘤,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作者:王振宇;胡择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弥漫性脑损伤大鼠脑皮质Ⅰ、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DBI)后大鼠脑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与DBI组,采用Marmarou加速性DBI模型,在伤后不同时间取样行原位杂交和病理学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BI组脑皮质Ⅰ组mGluRs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12 h开始增加,24 h达峰值(P<0.01);Ⅱ组mGluRs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24 h开始减少,48 h显著减少(P<0.01).病理学研究提示,DBI后24h脑皮质神经元损伤严重(P<0.01),与mGluRs表达变化的时间吻合.结论Ⅰ、Ⅱ组mGluRs 作用不同,分别具有神经元损害和保护作用;脑损伤后,Ⅰ组mGluRs表达增加,参与DBI引起的神经元损伤,Ⅱ组mGluRs表达减少,其神经元保护作用减弱.这为阐明DBI的损伤机制及应用mGluRs激动剂和/或拮抗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费舟;章翔;刘恩渝;梁景文;刘先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微侵袭手术切除脑内血管网状细胞瘤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及显微技术下的微侵袭手术切除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瘤结节及血供丰富的实体肿瘤的疗效.方法本组共10例,对瘤结节直径<1 cm的3例肿瘤于神经导航下行显微手术切除,其余直接行显微手术,血供丰富的大型肿瘤在显微镜下逐步显露供瘤动脉,分别阻断后摘除之.结果导航定位准确,平均误差仅2 mm,9例全部切除,本组术后无神经功能缺失.1例肿瘤少量残留者于术后15 d因原瘤床出血而死亡.结论神经导航及显微技术是脑内血管网状细胞瘤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对血供丰富的瘤体应尽可能做到全切除.

    作者:刘宏毅;邹元杰;张锐;常义;胡波;彭永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立体定向脑显微手术的临床体会

    自1996年3月以来,我院采用Leibinger-Fischer的STP软件中的立体手术定位系统[1],进行脑显微手术,成功切除了45例脑深部及运动区的小型病灶,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如密;王守森;陈苏;郑兆聪;李登锦;杨朋范;张锡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体外培养人类神经干细胞神经球中髓鞘的形成

    目的探索人类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和其形成的神经球的超微结构.方法从胎脑皮质中机械分离细胞,N2培养基培养和扩增人类神经干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对形成的神经球应用透射电镜进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从胎儿的脑皮质中成功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形成典型的神经球,大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波形蛋白,细胞贴壁后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早期培养的神经球中有典型的髓鞘形成.结论从胎儿的脑皮质中成功地分离、培养出人类的神经干细胞,细胞呈悬浮状态生长,形成神经球.这种早期培养的神经干细胞有形成髓鞘的能力,可作为治疗人类脱髓鞘病变的潜在细胞来源.

    作者:杨立业;惠国桢;赵文娟;费俭;郭礼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脊髓髓内肿瘤显微手术疗效的长期随访

    目的总结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经验,对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价值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两个神经外科中心手术治疗的123例脊髓髓内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切除程度、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进行长期随访,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本组室管膜瘤占脊髓髓内肿瘤的34.1%,手术全切除率为90.5%,次全切除率为7.1%,部分切除及活检率为2.4%;星形细胞瘤占26.8%,全切除率为30.3%,次全切除率为39.4%,部分切除及活检率为30.3%;脂肪瘤占14.6%,全切除率为11.1%,次全切除率为38.9%,部分切除或活检率为50.0%;血管网状细胞瘤占10.6%,全切除率为76.9%,次全切除率为23.1%;其它肿瘤占13.9%,全切除率为82.4%,次全切除率为11.7%,部分切除及活检占5.9%.94例经平均38.6个月长期随访,89例存活,5例死亡.结论脊髓髓内肿瘤以良性及低恶性度肿瘤多见,早期手术预后较好,应力争在脊髓功能未出现严重损害前手术,以争取得到较好的手术疗效.

    作者:杨树源;洪国良;焦德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颞叶癫痫:肿瘤性病变与海马硬化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由肿瘤及海马硬化所致的颞叶癫痫的手术治疗.方法 40例顽固性癫痫中,经MRI或CT诊断有19例内轴心性肿瘤性病变,有21例海马硬化,均行手术治疗,切除的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肿瘤性病变19例均作了肿瘤全切除加海马、杏仁核切除,海马硬化21例均作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40例中35例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1年,5例失去联系.癫痫完全解除的有30例,5例仍需依赖药物治疗.结论海马硬化是颞叶癫痫的主要原因,手术切除疗效满意.

    作者:李龄;朱丹;张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人脑胶质瘤组织中SV40 DNA及大T抗原研究

    目的观察猴病毒40(SV40)DNA及大T抗原(Tag)在人脑胶质瘤的定位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56例人脑胶质瘤和11例正常脑组织标本.结果 SV40 DNA定位于胶质瘤细胞核,阳性细胞呈弥漫或片灶状分布.胶质瘤SV40 DNA阳性率40.6%(104/256),正常脑组织均未检测出SV40 DNA,SV40 DNA阳性率与病理分级无关;Tag表达分布与SV40 DNA一致,Tag阳性率28.5%(73/256)较SV40 DNA感染率为低,但Tag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SV40 感染与人脑胶质瘤病因学密切相关,Tag可能是SV40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其机制及生物学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步星耀;章翔;张永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转基因完全人抗体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

    肿瘤导向治疗中,由于所用鼠源性抗体的分子量大、免疫原性强、半衰期长及反复应用易产生人抗鼠抗体(human anti-murine antibody, HAMA)反应等弊端,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而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大部分小分子人源化抗体,由于亲和力较弱、产量低、制备费时和纯化费用高等原因,难以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1994年,美国Abgenix和Genpham两公司报告了利用转基因小鼠制备完全人抗体,从而解决了人体不能被随意免疫这一人抗体制备研究的难题.此后完全人抗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所获人单克隆抗体(mAb)已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作者:王飞;董军;黄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主管: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