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宋锦宁;刘守勋;王茂德;谢昌厚;谢万福;鲍刚;张晓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摘要:目的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44例临床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4.3%.术中动脉瘤腔100%闭塞者41例,95%闭塞者3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栓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术后无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3~5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前交通动脉瘤采用GDC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及积极有效的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脑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及脑血管痉挛的综合防治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佳手术时机和方法,分析影响脑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探讨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佳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探讨不同时期开颅手术的效果和急性期锁孔手术的相对适应证,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各种防治脑血管痉挛措施的效果.结果使用常规开颅显微手术治疗361例,其中急性期手术222例,92%动脉瘤夹闭成功;发病后4~14d手术63例;延期手术76例.非急性期手术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27例(27/139).经眉眶上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31例.未行手术治疗20例.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总发生率为45.5%,其中静脉联合使用尼莫同加硫酸镁组为32.7%;尼莫同加环孢菌素-A组为33.3%.术后3个月时预后良好333例,中残29例,重残及植物人15例,死亡23例,自动出院12例.病程中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动脉瘤多次破裂的预后较差.结论脑动脉瘤一旦发现应积极争取早期手术治疗,锁孔手术同样适合急性期手术.病程中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病情危重及动脉瘤多次破裂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静脉联合使用尼莫同加硫酸镁或尼莫同加环孢菌素-A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较好方法.

    作者:王中;周岱;孙晓欧;崔岗;孙春明;王莉;张丽;张世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80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横断面式的随访调查.I组44例患者未经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II组36例患者脑动脉经受了SAH的刺激,手术已将破裂或较大、引发相关症状的动脉瘤夹闭,仍留有未破裂动脉瘤的多发动脉瘤患者.结果共随访到53例(66.3%).I组26例,目前年龄(到随访时)8.17~76.17岁,平均46.06岁,平均随访4.02人年;II组27例,目前年龄14.83~73.25岁、平均51.74岁,平均随访6.61人年.I组5例,出院后平均1.22年因动脉瘤破裂而死亡,破裂率4.79/100人年;1例椎动脉瘤患者,出院后2.25年瘤体从27 mm增大到34mm,动脉瘤发展率1.30/100人年.II组患者无死亡,1例随访2.42年时,发现一新增的基底动脉瘤,动脉瘤形成率0.56/100人年.结论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性别、首发症状以及动脉瘤大小、部位等.

    作者:孙建军;赵继宗;王硕;赵元立;韩小弟;孟国路;王振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并瘤腔内化疗临床研究

    我们1998年6月至2001年12月对19例幕上复发性胶质瘤患者进行再手术并通过Ommaya囊行瘤腔内局部化疗,此联合治疗效果较理想,报道如下.

    作者:赵时雨;袁先厚;江普查;李志强;郭国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显微手术切除P2段巨大动脉瘤

    目的通过对罕见大脑后动脉P2段巨大动脉瘤治疗及相关文献的复习,探讨P2段巨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38岁女性患者因突发头痛,经MRI、CT扫描及DSA诊断为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巨大动脉瘤(3.5cm×4.0cm).结果全麻下经颞下入路近端夹闭P2段载瘤动脉后成功切除动脉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P2段巨大动脉瘤少见,手术阻断近端载瘤动脉或夹闭动脉瘤颈并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张志文;李安民;闫润民;郭晓明;傅相平;查(韦华)光;刘爱军;易林华;梁树立;杜程刚;耿峰;金钧;姚世斌;薛菁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慢性脑积水治疗体会

    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80%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引起[1].本病死亡率与致残率均较高,其预后影响因素主要为脑积水的出现、再出血、血管痉挛和继发性缺血的发生等.慢性脑积水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加速病情进展.由于此时脑积水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的发现和治疗十分困难,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1,2].

    作者:王业忠;刘祺;赵冬;李令建;许晖;戴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亚低温对大鼠脑创伤后海马区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单纯脑损伤和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3组,应用改良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TBI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动物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和Bcl-2、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增高(P<0.05),Bcl-2/Bax表达比下降(P<0.05).亚低温治疗后,大鼠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较单纯脑损伤组降低(P<0.05),而Bcl-2/Bax表达比升高(P<0.05).结论亚低温对TBI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伤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李雪松;荆国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及GABA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及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方法取孕16 dWistar大鼠的胚鼠全脑,进行体外培养,并对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以及诱导分化的GABA能神经元进行鉴定.结果培养24h后,出现2~4个细胞的细胞球.分化2d后,神经球贴壁后伸出细长突起,并可和周边神经球伸出的突起连接.神经球周边可见大量散在贴壁的双极或多极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神经球均有nestin、NF200、GFAP阳性细胞.取第3代神经球行GABA能神经元定向分化.分化24h后,实验组细胞球贴壁.3d后,实验组细胞球周边有大量散在分布细胞贴壁生长,胞体圆形较大,有1~2个细长突起.免疫荧光显示,实验组周边散在的贴壁细胞多为GAD65阳性细胞.GAD65阳性细胞分化率实验组(85.97±2.78)%、对照组(18.16±2.29)%,P<0.01.结论本实验利用寡核苷酸序列特异性阻断了bHLH基因家族的调控因子之一Hes1,解除了其对bHLH的抑制,促进了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实验还发现,阻断Hes1后大大提高了神经干细胞向GABA神经元分化的比率.

    作者:刘卫平;潘灏;章翔;姬西团;王彦刚;王西玲;梁景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内动脉瘤的家族性因素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出血死亡率约50%(包括入院前死亡),而幸存者中约1/3不能生活自理,且有再次出血的可能.尽管神经影像学、显微神经外科及血管内治疗的发展使其疗效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颅内动脉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占脑血管病死亡患者的22%~25%[1].目前,对它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太了解,一般认为颅内动脉瘤的形成、生长与破裂是动脉管壁在长期血流应力作用下发生的退行性改变.但是,研究表明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性.

    作者:顾宇翔;陈衔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分泌型脑膜瘤合并自发性脑出血与脑疝1例

    患者,女,39岁,因产后40 d,头痛2 d、加重伴意识不清1 d来院.查体: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左瞳直径2.5mm,光反应迟钝,右瞳直径5.5mm,光反应消失,颈项强直,双侧巴宾斯基征(+).头颅CT示右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右颞叶占位、中线结构明显移位.

    作者:许瑞雪;刘荣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脑损伤后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变化

    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已越来越受到重视,造成继发性损害的因素很多,其中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继发性损害中所起的作用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并存在很多争论.通过对63例颅脑损伤患者ET、NO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测定,观察伤后ET、NO及NOS的变化情况,探讨该变化对外伤患者伤情判断的意义.

    作者:王治民;张建生;丁永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亚低温与盐酸纳络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对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探讨亚低温与盐酸纳络酮联合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成武;敏胜德;窦洪元;拜锦星;刘常栋;王有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后窝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无菌性脑膜炎

    我科2003年2月至2003年11月共收治儿童颅后窝肿瘤37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中12例患儿术后并发无菌性脑膜炎,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辉;张剑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瘤壁钙化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报告1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治疗,分析颅内血管钙化与颅内动脉瘤病理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影像学、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是:3例位于后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2例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位于椎动脉,4例位于基底动脉.所有患者血钙、磷酸盐、血糖、肾功能正常.6例患者血脂增高.16例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8例术中切除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动脉瘤瘤壁钙化与其病理发生机制有关,常见于巨大或大动脉瘤,瘤壁血管钙化是与动脉粥样硬化、血钙、磷酸盐、血脂、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因素有关的主动耗能,多因素调控的病理过程.

    作者:杨雷;赵继宗;王硕;赵元立;董建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缺血半暗带区研究进展

    美国国立卫生院通过普查发现全球范围内脑中风引起的损失每年超过了450亿美元,在致死性疾病中排第三位,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确认缺血半暗带区和不可逆梗塞区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1].脑缺血半暗带区的概念尚未统一.有的文献定义为:半暗带区是缺血但仍是可逆性脑组织修复区.

    作者:董斌;罗其中;徐英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04例小儿颅脑损伤临床分析

    小儿有不同于成人的颅腔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特点,故其颅脑损伤亦有其独特性.现将1997年至2003年我科收治的小儿颅脑损伤104例,总结经验并分析如下:

    作者:朱新洪;李运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感染后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特征与治疗分析

    感染后脊髓空洞症(postinfective syringomyelia,PIS),继发于脊髓蛛网膜下腔感染,脊髓内形成管状空腔,表现为受累脊髓节段神经损害症状,以痛﹑温觉减退与消失而深感觉保留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兼有脊髓长束损害的运动障碍及神经营养障碍.本病的发病率虽不高,但目前治疗效果尚不够理想,致残率高.从1995年1月至2003年9月,我院共收治感染后脊髓空洞症7例,本文对此进行临床表现与治疗效果方面的分析与总结.

    作者:谭海斌;黄光富;冯海龙;廖晓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创伤后持续昏迷与脑缺血研究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创伤后持续昏迷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将研究期内的42例重症脑外伤患者分为昏迷时间大于10d的持续昏迷组和昏迷时间小于10d的对照组;持续昏迷组患者32例,入院时GCS=5~8分;对照组患者10例,入院时GCS=5~8分.两组患者伤后接受了昏迷期和苏醒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摄影(SPECT)扫描检查,同时进行临床评估;将SPECT所检测的脑区分为额、颞、顶、枕及丘脑5个部位.结果昏迷期SPECT扫描时两组患者均显示多脑区脑缺血,持续昏迷组则全部患者(100%)有双侧丘脑缺血,对照组则无丘脑缺血的迹象.持续昏迷组患者在苏醒期SPECT扫描结果单侧丘脑缺血率为17/25(68%),提示一旦双侧丘脑区缺血改善,大多数患者的意识恢复清醒或接近苏醒.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重症颅脑创伤后持续昏迷状态可能与双侧丘脑区的缺血有关;长时间持续的多脑区缺血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关系不大.

    作者:王君宇;奚健;姜冰;张明宇;刘劲芳;刘运生;王茂山;潘伟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46例临床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为重型颅脑损伤的一种类型,以意识障碍为临床特点,因其病情复杂,诊断及治疗棘手,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诊断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我科自1999年7月至2003年7月收治DAI患者46例,现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丁志斌;刘卫平;许刚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脊膜瘤显微手术切除及手术要点

    目的探讨分析脊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及操作要点.方法本组52例,病变体积 3.0 cm×2.0 cm×1.5 cm~4.0 cm×2.5cm×2.0cm.采用两种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并特别强调处理脊髓侧腹面和腹侧肿瘤时要采取分块切除的方法.结果肿瘤全切49例(94.2%),大部切除3例(5.8%).对45例(86.5%)随访4个月~10年,显示神经功能完全正常者36例(80%),3例(6.7%)肿瘤复发.结论根据肿瘤与脊髓的关系,选择恰当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脊膜瘤是治疗该病首选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雷鹏;周杰;荔志云;王钰;田立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化脓性脑室炎易患因素及其干预策略

    化脓性脑室炎临床较为常见,发生率约为0.2%~1%,死亡率高达58%[1].作者收集1981年至2002年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刘胜;刘远新;王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主管: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