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慢性脑积水治疗体会

王业忠;刘祺;赵冬;李令建;许晖;戴晶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 颅内动脉瘤, 脑积水
摘要: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80%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引起[1].本病死亡率与致残率均较高,其预后影响因素主要为脑积水的出现、再出血、血管痉挛和继发性缺血的发生等.慢性脑积水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加速病情进展.由于此时脑积水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的发现和治疗十分困难,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1,2].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鼻窦镜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切除

    目的总结鼻窦镜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显微手术切除术的经验及初步体会.方法鼻窦镜辅助下,经单侧鼻腔,严格中线入路打开蝶窦前壁,暴露鞍底.然后在神经显微镜下行垂体瘤切除,后鼻窦镜下鞍底重建.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一次手术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巨大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腺瘤大部分切除,后经改良翼点入路二次手术切除,1例巨大催乳素(prolactin, PRL)腺瘤分2次经蝶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症状均改善.尿崩2例,分别于术后7 d、15 d停止;脑脊液漏1例,保守治疗2周治愈.结论耳鼻喉科医师解剖熟悉,鼻窦镜下显露鞍底准确充分,神经外科医师显微镜下可克服内镜单手操作的不便,二者结合有利于减少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的创伤,提高安全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忠平;牟永告;文卫平;张湘衡;周旺宁;陈明远;赛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后窝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无菌性脑膜炎

    我科2003年2月至2003年11月共收治儿童颅后窝肿瘤37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中12例患儿术后并发无菌性脑膜炎,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辉;张剑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亚低温与盐酸纳络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对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探讨亚低温与盐酸纳络酮联合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成武;敏胜德;窦洪元;拜锦星;刘常栋;王有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缺血半暗带区研究进展

    美国国立卫生院通过普查发现全球范围内脑中风引起的损失每年超过了450亿美元,在致死性疾病中排第三位,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确认缺血半暗带区和不可逆梗塞区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1].脑缺血半暗带区的概念尚未统一.有的文献定义为:半暗带区是缺血但仍是可逆性脑组织修复区.

    作者:董斌;罗其中;徐英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及脑血管痉挛的综合防治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佳手术时机和方法,分析影响脑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探讨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佳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探讨不同时期开颅手术的效果和急性期锁孔手术的相对适应证,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各种防治脑血管痉挛措施的效果.结果使用常规开颅显微手术治疗361例,其中急性期手术222例,92%动脉瘤夹闭成功;发病后4~14d手术63例;延期手术76例.非急性期手术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27例(27/139).经眉眶上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31例.未行手术治疗20例.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总发生率为45.5%,其中静脉联合使用尼莫同加硫酸镁组为32.7%;尼莫同加环孢菌素-A组为33.3%.术后3个月时预后良好333例,中残29例,重残及植物人15例,死亡23例,自动出院12例.病程中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动脉瘤多次破裂的预后较差.结论脑动脉瘤一旦发现应积极争取早期手术治疗,锁孔手术同样适合急性期手术.病程中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病情危重及动脉瘤多次破裂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静脉联合使用尼莫同加硫酸镁或尼莫同加环孢菌素-A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较好方法.

    作者:王中;周岱;孙晓欧;崔岗;孙春明;王莉;张丽;张世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开颅术中脑组织氧代谢监测初步体会

    目的探讨Neurotrend-7脑组织氧代谢监测仪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在全麻下行开颅术的患者术中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观察1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血肿清除前后和8例动脉瘤夹闭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脑组织氧分压(PbtO2)、脑组织二氧化碳分压(PbtCO2)、脑组织pH值(pHbt)的变化.结果①1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血肿清除后,PbtO2、pHbt分别从(16±7)mmHg、6.99±0.12增加到(28±6) mmHg、7.11±0.09(P< 0.05),PbtCO2 从(59±6)mmHg下降到(46±5) mmHg(P< 0.05);②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PbtO2、pHbt分别从(24±6)mmHg、7.12±0.05下降到(13±4) mmHg、7.04±0.06(P<0.05),PbtCO2从(45±6) mmHg 升高到(56±4)mmHg(P<0.05).结论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监测手段,能直接动态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缺氧,以指导治疗.

    作者:何升学;陈建良;吕文;常义;刘宏毅;马俊;黄庆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是颅内常见的动静脉瘘,手术治疗难度很大.目前认为,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是TCCF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自1997年至今,采用血管内栓塞的方法治疗TCCF患者9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我们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守权;王旭军;董克辛;丛培雨;李旭琴;熊文德;刘业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移植吻合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M2)近端之间移植搭桥术的方法.方法 10个灌注好的尸头,共20侧.行额颞瓣开颅,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两个分枝,测量其外径;于颧弓下、下颌切迹上、颞下窝内,游离颌内动脉第二段,把其远端离断并测量其长度和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近端;然后打开侧裂池,分离出M2分枝的近端并予以测量其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远端;用4.0 mm的磨钻在颅中窝底圆孔外3.0~4.0 cm处磨出一骨孔,再测量颌内动脉断端经骨孔到M2近端的距离;后以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为切口,游离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测量分叉部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周直径和经耳前皮下到M2近端的距离.结果颌内动脉第二段断端的直径(2.5±0.3)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的直径(1.6±0.3)mm;颞下窝内颌内动脉第二段的长度(断端到下颌支)为:( 17.8±0.3) mm;颈外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62.4±1.8)mm,颈内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71.1±1.7)mm,颌内动脉断端到M2起始段的距离(62.6±1.4)mm,较上述两者行程短,而且直.结论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M2近段之间移植搭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颅外-颅内血管移植搭桥术方法.

    作者:莫大鹏;凌锋;李萌;C.Matula;E.Knosp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显微手术切除P2段巨大动脉瘤

    目的通过对罕见大脑后动脉P2段巨大动脉瘤治疗及相关文献的复习,探讨P2段巨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38岁女性患者因突发头痛,经MRI、CT扫描及DSA诊断为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巨大动脉瘤(3.5cm×4.0cm).结果全麻下经颞下入路近端夹闭P2段载瘤动脉后成功切除动脉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P2段巨大动脉瘤少见,手术阻断近端载瘤动脉或夹闭动脉瘤颈并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张志文;李安民;闫润民;郭晓明;傅相平;查(韦华)光;刘爱军;易林华;梁树立;杜程刚;耿峰;金钧;姚世斌;薛菁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瘤壁钙化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报告1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治疗,分析颅内血管钙化与颅内动脉瘤病理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影像学、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是:3例位于后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2例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位于椎动脉,4例位于基底动脉.所有患者血钙、磷酸盐、血糖、肾功能正常.6例患者血脂增高.16例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8例术中切除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动脉瘤瘤壁钙化与其病理发生机制有关,常见于巨大或大动脉瘤,瘤壁血管钙化是与动脉粥样硬化、血钙、磷酸盐、血脂、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因素有关的主动耗能,多因素调控的病理过程.

    作者:杨雷;赵继宗;王硕;赵元立;董建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目的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44例临床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4.3%.术中动脉瘤腔100%闭塞者41例,95%闭塞者3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栓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术后无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3~5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前交通动脉瘤采用GDC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及积极有效的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王茂德;谢昌厚;谢万福;鲍刚;张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化脓性脑室炎易患因素及其干预策略

    化脓性脑室炎临床较为常见,发生率约为0.2%~1%,死亡率高达58%[1].作者收集1981年至2002年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刘胜;刘远新;王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46例临床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为重型颅脑损伤的一种类型,以意识障碍为临床特点,因其病情复杂,诊断及治疗棘手,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诊断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我科自1999年7月至2003年7月收治DAI患者46例,现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丁志斌;刘卫平;许刚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后MRA随访

    目的评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栓塞后3个月同期进行了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的37例41个动脉瘤,两者时间间隔在3d以内,以DSA为标准,观察有无瘤颈残留以及弹簧圈内有无血流残留.结果 41个动脉瘤中,DSA发现有29个完全闭塞,9个可见瘤颈残留,3个动脉瘤内有对比剂.MRA见31个动脉瘤完全闭塞,8个可见瘤颈残留,2个可见瘤内存在血流.本组中假阴性2例,无假阳性.结论 MRA是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的一种无创、可靠、快速的影像学随访方法,有助于监测动脉瘤颈残留和弹簧圈内血流残留.

    作者:胡锦清;林东;沈建康;赵卫国;谭令;凌华威;陈克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并瘤腔内化疗临床研究

    我们1998年6月至2001年12月对19例幕上复发性胶质瘤患者进行再手术并通过Ommaya囊行瘤腔内局部化疗,此联合治疗效果较理想,报道如下.

    作者:赵时雨;袁先厚;江普查;李志强;郭国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S-100B蛋白测定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自1965年Moor等首先在牛脑组织中发现S-100B蛋白并命名以来,随着其分子结构及生物学活性的阐明,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神经损伤临床研究热点之一[1~11].我们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进行了测定并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郭红梅;郭兵;胡殿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脑损伤后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变化

    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已越来越受到重视,造成继发性损害的因素很多,其中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继发性损害中所起的作用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并存在很多争论.通过对63例颅脑损伤患者ET、NO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测定,观察伤后ET、NO及NOS的变化情况,探讨该变化对外伤患者伤情判断的意义.

    作者:王治民;张建生;丁永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脊膜瘤显微手术切除及手术要点

    目的探讨分析脊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及操作要点.方法本组52例,病变体积 3.0 cm×2.0 cm×1.5 cm~4.0 cm×2.5cm×2.0cm.采用两种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并特别强调处理脊髓侧腹面和腹侧肿瘤时要采取分块切除的方法.结果肿瘤全切49例(94.2%),大部切除3例(5.8%).对45例(86.5%)随访4个月~10年,显示神经功能完全正常者36例(80%),3例(6.7%)肿瘤复发.结论根据肿瘤与脊髓的关系,选择恰当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脊膜瘤是治疗该病首选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雷鹏;周杰;荔志云;王钰;田立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星形母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星形母细胞瘤(astroblastomas)是比较罕见的、有一定组织学特征的胶质瘤,其发病率仅占胶质瘤的0.45%~2.8%.由于该肿瘤同时具有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特征,在起源方面一直存有争议;由于发病率低,临床缺乏对该肿瘤的认识,在诊断方面也易与其它肿瘤混淆,导致治疗不当.

    作者:张静;李青;张传山;朱晓慧;胡沛臻;马福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Cyclin D1/D2/D3 在大鼠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cyclin)D1/D2/D3在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细胞数为3×105个),借助动物立体定向仪接种于Wistar大鼠左侧尾状核区,解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定性监测.随后检测肿瘤组织中cyclin D1/D2/D3蛋白表达.结果 cyclinD1/D2/D3均呈阳性表达.cyclin D1/D3主要在细胞核表达;cyclinD2则主要在胞浆表达,部分细胞核呈阳性,不同存活期荷瘤鼠其瘤组织中cyclin D1/D2/D3表达量不同.结论 cyclinD1/D2/D3的过分表达,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失控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荷瘤鼠生存期与cyclin D族的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

    作者:章翔;姬西团;林绿标;费舟;赵明;曹锐峰;程光;王西玲;梁景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主管: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