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窦镜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切除

陈忠平;牟永告;文卫平;张湘衡;周旺宁;陈明远;赛克

关键词:垂体腺瘤, 鼻窦镜, 显微手术, 经鼻蝶入路
摘要:目的总结鼻窦镜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显微手术切除术的经验及初步体会.方法鼻窦镜辅助下,经单侧鼻腔,严格中线入路打开蝶窦前壁,暴露鞍底.然后在神经显微镜下行垂体瘤切除,后鼻窦镜下鞍底重建.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一次手术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巨大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腺瘤大部分切除,后经改良翼点入路二次手术切除,1例巨大催乳素(prolactin, PRL)腺瘤分2次经蝶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症状均改善.尿崩2例,分别于术后7 d、15 d停止;脑脊液漏1例,保守治疗2周治愈.结论耳鼻喉科医师解剖熟悉,鼻窦镜下显露鞍底准确充分,神经外科医师显微镜下可克服内镜单手操作的不便,二者结合有利于减少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的创伤,提高安全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线栓法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线栓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小鼠90只,根据不同种系、体重等分为三组,经颈总动脉插入线段,将其头端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2 h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术后22 h的脑组织切片经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梗死灶的大小.结果种系、体重的差异均影响到模型的建立. 结论建立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时必须严格控制以上因素,以适应实验要求.

    作者:彭雅滨;章翔;蒋晓帆;高大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瘤壁钙化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报告1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治疗,分析颅内血管钙化与颅内动脉瘤病理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影像学、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是:3例位于后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2例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位于椎动脉,4例位于基底动脉.所有患者血钙、磷酸盐、血糖、肾功能正常.6例患者血脂增高.16例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8例术中切除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动脉瘤瘤壁钙化与其病理发生机制有关,常见于巨大或大动脉瘤,瘤壁血管钙化是与动脉粥样硬化、血钙、磷酸盐、血脂、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因素有关的主动耗能,多因素调控的病理过程.

    作者:杨雷;赵继宗;王硕;赵元立;董建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胰岛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高血糖反应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明显升高,脑损伤期间高血糖反应加重脑继发性损伤,影响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故血糖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目前对早期应用胰岛素控制患者的血糖能否改善预后,报道不一.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一组使用胰岛素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与不同时期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另一组病例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海贵;张维涛;杜宏瑞;高永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移植吻合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M2)近端之间移植搭桥术的方法.方法 10个灌注好的尸头,共20侧.行额颞瓣开颅,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两个分枝,测量其外径;于颧弓下、下颌切迹上、颞下窝内,游离颌内动脉第二段,把其远端离断并测量其长度和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近端;然后打开侧裂池,分离出M2分枝的近端并予以测量其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远端;用4.0 mm的磨钻在颅中窝底圆孔外3.0~4.0 cm处磨出一骨孔,再测量颌内动脉断端经骨孔到M2近端的距离;后以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为切口,游离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测量分叉部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周直径和经耳前皮下到M2近端的距离.结果颌内动脉第二段断端的直径(2.5±0.3)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的直径(1.6±0.3)mm;颞下窝内颌内动脉第二段的长度(断端到下颌支)为:( 17.8±0.3) mm;颈外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62.4±1.8)mm,颈内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71.1±1.7)mm,颌内动脉断端到M2起始段的距离(62.6±1.4)mm,较上述两者行程短,而且直.结论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M2近段之间移植搭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颅外-颅内血管移植搭桥术方法.

    作者:莫大鹏;凌锋;李萌;C.Matula;E.Knosp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分泌型脑膜瘤合并自发性脑出血与脑疝1例

    患者,女,39岁,因产后40 d,头痛2 d、加重伴意识不清1 d来院.查体: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左瞳直径2.5mm,光反应迟钝,右瞳直径5.5mm,光反应消失,颈项强直,双侧巴宾斯基征(+).头颅CT示右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右颞叶占位、中线结构明显移位.

    作者:许瑞雪;刘荣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亚低温与盐酸纳络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对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探讨亚低温与盐酸纳络酮联合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成武;敏胜德;窦洪元;拜锦星;刘常栋;王有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缺血半暗带区研究进展

    美国国立卫生院通过普查发现全球范围内脑中风引起的损失每年超过了450亿美元,在致死性疾病中排第三位,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确认缺血半暗带区和不可逆梗塞区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1].脑缺血半暗带区的概念尚未统一.有的文献定义为:半暗带区是缺血但仍是可逆性脑组织修复区.

    作者:董斌;罗其中;徐英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星形母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星形母细胞瘤(astroblastomas)是比较罕见的、有一定组织学特征的胶质瘤,其发病率仅占胶质瘤的0.45%~2.8%.由于该肿瘤同时具有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特征,在起源方面一直存有争议;由于发病率低,临床缺乏对该肿瘤的认识,在诊断方面也易与其它肿瘤混淆,导致治疗不当.

    作者:张静;李青;张传山;朱晓慧;胡沛臻;马福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人胚神经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系统的建立

    目的建立人胚神经干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系统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胚龄为20周的人胚胎皮质组织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并检测生长曲线,测定长期培养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及冻存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达到了10个月,传代25代,总的细胞数增加了105倍.干细胞只有培养1个月后才能有效去除前体细胞.细胞周期显示细胞保持了活跃的增殖,多次传代后细胞冻存对细胞的存活力无明显影响,多向分化潜力表现出稳定性.结论人神经干细胞可于体外长期培养,这也是细胞纯化的有效方法.

    作者:梁鹏;卫淑静;徐薇;梁桃;刘恩重;金连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及GABA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及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方法取孕16 dWistar大鼠的胚鼠全脑,进行体外培养,并对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以及诱导分化的GABA能神经元进行鉴定.结果培养24h后,出现2~4个细胞的细胞球.分化2d后,神经球贴壁后伸出细长突起,并可和周边神经球伸出的突起连接.神经球周边可见大量散在贴壁的双极或多极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神经球均有nestin、NF200、GFAP阳性细胞.取第3代神经球行GABA能神经元定向分化.分化24h后,实验组细胞球贴壁.3d后,实验组细胞球周边有大量散在分布细胞贴壁生长,胞体圆形较大,有1~2个细长突起.免疫荧光显示,实验组周边散在的贴壁细胞多为GAD65阳性细胞.GAD65阳性细胞分化率实验组(85.97±2.78)%、对照组(18.16±2.29)%,P<0.01.结论本实验利用寡核苷酸序列特异性阻断了bHLH基因家族的调控因子之一Hes1,解除了其对bHLH的抑制,促进了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实验还发现,阻断Hes1后大大提高了神经干细胞向GABA神经元分化的比率.

    作者:刘卫平;潘灏;章翔;姬西团;王彦刚;王西玲;梁景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显微手术切除P2段巨大动脉瘤

    目的通过对罕见大脑后动脉P2段巨大动脉瘤治疗及相关文献的复习,探讨P2段巨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38岁女性患者因突发头痛,经MRI、CT扫描及DSA诊断为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巨大动脉瘤(3.5cm×4.0cm).结果全麻下经颞下入路近端夹闭P2段载瘤动脉后成功切除动脉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P2段巨大动脉瘤少见,手术阻断近端载瘤动脉或夹闭动脉瘤颈并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张志文;李安民;闫润民;郭晓明;傅相平;查(韦华)光;刘爱军;易林华;梁树立;杜程刚;耿峰;金钧;姚世斌;薛菁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80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横断面式的随访调查.I组44例患者未经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II组36例患者脑动脉经受了SAH的刺激,手术已将破裂或较大、引发相关症状的动脉瘤夹闭,仍留有未破裂动脉瘤的多发动脉瘤患者.结果共随访到53例(66.3%).I组26例,目前年龄(到随访时)8.17~76.17岁,平均46.06岁,平均随访4.02人年;II组27例,目前年龄14.83~73.25岁、平均51.74岁,平均随访6.61人年.I组5例,出院后平均1.22年因动脉瘤破裂而死亡,破裂率4.79/100人年;1例椎动脉瘤患者,出院后2.25年瘤体从27 mm增大到34mm,动脉瘤发展率1.30/100人年.II组患者无死亡,1例随访2.42年时,发现一新增的基底动脉瘤,动脉瘤形成率0.56/100人年.结论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性别、首发症状以及动脉瘤大小、部位等.

    作者:孙建军;赵继宗;王硕;赵元立;韩小弟;孟国路;王振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46例临床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为重型颅脑损伤的一种类型,以意识障碍为临床特点,因其病情复杂,诊断及治疗棘手,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诊断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我科自1999年7月至2003年7月收治DAI患者46例,现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丁志斌;刘卫平;许刚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亚低温对大鼠脑创伤后海马区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单纯脑损伤和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3组,应用改良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TBI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动物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和Bcl-2、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增高(P<0.05),Bcl-2/Bax表达比下降(P<0.05).亚低温治疗后,大鼠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较单纯脑损伤组降低(P<0.05),而Bcl-2/Bax表达比升高(P<0.05).结论亚低温对TBI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伤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李雪松;荆国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化脓性脑室炎易患因素及其干预策略

    化脓性脑室炎临床较为常见,发生率约为0.2%~1%,死亡率高达58%[1].作者收集1981年至2002年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刘胜;刘远新;王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感染后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特征与治疗分析

    感染后脊髓空洞症(postinfective syringomyelia,PIS),继发于脊髓蛛网膜下腔感染,脊髓内形成管状空腔,表现为受累脊髓节段神经损害症状,以痛﹑温觉减退与消失而深感觉保留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兼有脊髓长束损害的运动障碍及神经营养障碍.本病的发病率虽不高,但目前治疗效果尚不够理想,致残率高.从1995年1月至2003年9月,我院共收治感染后脊髓空洞症7例,本文对此进行临床表现与治疗效果方面的分析与总结.

    作者:谭海斌;黄光富;冯海龙;廖晓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目的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44例临床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4.3%.术中动脉瘤腔100%闭塞者41例,95%闭塞者3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栓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术后无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3~5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前交通动脉瘤采用GDC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及积极有效的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王茂德;谢昌厚;谢万福;鲍刚;张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并瘤腔内化疗临床研究

    我们1998年6月至2001年12月对19例幕上复发性胶质瘤患者进行再手术并通过Ommaya囊行瘤腔内局部化疗,此联合治疗效果较理想,报道如下.

    作者:赵时雨;袁先厚;江普查;李志强;郭国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生长因子与胶质瘤血管生成

    实体性肿瘤是血管依赖性的,肿瘤细胞需要新生血管带来氧和养料及带走代谢产物维持其较高的代谢率,如果肿瘤血管生成不能满足肿瘤生长的需要,肿瘤细胞会发生坏死或凋亡.肿瘤血管生成包括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细胞外基质溶解及募集周围细胞形成成熟血管,涉及多种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参与.

    作者:李永利;杨立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S-100B蛋白测定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自1965年Moor等首先在牛脑组织中发现S-100B蛋白并命名以来,随着其分子结构及生物学活性的阐明,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神经损伤临床研究热点之一[1~11].我们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进行了测定并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郭红梅;郭兵;胡殿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主管: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