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04例小儿颅脑损伤临床分析

朱新洪;李运元

关键词:小儿, 颅脑损伤, 临床分析
摘要:小儿有不同于成人的颅腔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特点,故其颅脑损伤亦有其独特性.现将1997年至2003年我科收治的小儿颅脑损伤104例,总结经验并分析如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分泌型脑膜瘤合并自发性脑出血与脑疝1例

    患者,女,39岁,因产后40 d,头痛2 d、加重伴意识不清1 d来院.查体: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左瞳直径2.5mm,光反应迟钝,右瞳直径5.5mm,光反应消失,颈项强直,双侧巴宾斯基征(+).头颅CT示右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右颞叶占位、中线结构明显移位.

    作者:许瑞雪;刘荣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后MRA随访

    目的评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栓塞后3个月同期进行了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的37例41个动脉瘤,两者时间间隔在3d以内,以DSA为标准,观察有无瘤颈残留以及弹簧圈内有无血流残留.结果 41个动脉瘤中,DSA发现有29个完全闭塞,9个可见瘤颈残留,3个动脉瘤内有对比剂.MRA见31个动脉瘤完全闭塞,8个可见瘤颈残留,2个可见瘤内存在血流.本组中假阴性2例,无假阳性.结论 MRA是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的一种无创、可靠、快速的影像学随访方法,有助于监测动脉瘤颈残留和弹簧圈内血流残留.

    作者:胡锦清;林东;沈建康;赵卫国;谭令;凌华威;陈克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瘤壁钙化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报告1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治疗,分析颅内血管钙化与颅内动脉瘤病理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影像学、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是:3例位于后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2例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位于椎动脉,4例位于基底动脉.所有患者血钙、磷酸盐、血糖、肾功能正常.6例患者血脂增高.16例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8例术中切除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动脉瘤瘤壁钙化与其病理发生机制有关,常见于巨大或大动脉瘤,瘤壁血管钙化是与动脉粥样硬化、血钙、磷酸盐、血脂、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因素有关的主动耗能,多因素调控的病理过程.

    作者:杨雷;赵继宗;王硕;赵元立;董建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显微手术切除P2段巨大动脉瘤

    目的通过对罕见大脑后动脉P2段巨大动脉瘤治疗及相关文献的复习,探讨P2段巨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38岁女性患者因突发头痛,经MRI、CT扫描及DSA诊断为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巨大动脉瘤(3.5cm×4.0cm).结果全麻下经颞下入路近端夹闭P2段载瘤动脉后成功切除动脉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P2段巨大动脉瘤少见,手术阻断近端载瘤动脉或夹闭动脉瘤颈并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张志文;李安民;闫润民;郭晓明;傅相平;查(韦华)光;刘爱军;易林华;梁树立;杜程刚;耿峰;金钧;姚世斌;薛菁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后窝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无菌性脑膜炎

    我科2003年2月至2003年11月共收治儿童颅后窝肿瘤37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中12例患儿术后并发无菌性脑膜炎,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辉;张剑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脑损伤后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变化

    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已越来越受到重视,造成继发性损害的因素很多,其中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继发性损害中所起的作用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并存在很多争论.通过对63例颅脑损伤患者ET、NO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测定,观察伤后ET、NO及NOS的变化情况,探讨该变化对外伤患者伤情判断的意义.

    作者:王治民;张建生;丁永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线栓法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线栓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小鼠90只,根据不同种系、体重等分为三组,经颈总动脉插入线段,将其头端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2 h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术后22 h的脑组织切片经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梗死灶的大小.结果种系、体重的差异均影响到模型的建立. 结论建立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时必须严格控制以上因素,以适应实验要求.

    作者:彭雅滨;章翔;蒋晓帆;高大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慢性脑积水治疗体会

    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80%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引起[1].本病死亡率与致残率均较高,其预后影响因素主要为脑积水的出现、再出血、血管痉挛和继发性缺血的发生等.慢性脑积水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加速病情进展.由于此时脑积水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的发现和治疗十分困难,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1,2].

    作者:王业忠;刘祺;赵冬;李令建;许晖;戴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80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横断面式的随访调查.I组44例患者未经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II组36例患者脑动脉经受了SAH的刺激,手术已将破裂或较大、引发相关症状的动脉瘤夹闭,仍留有未破裂动脉瘤的多发动脉瘤患者.结果共随访到53例(66.3%).I组26例,目前年龄(到随访时)8.17~76.17岁,平均46.06岁,平均随访4.02人年;II组27例,目前年龄14.83~73.25岁、平均51.74岁,平均随访6.61人年.I组5例,出院后平均1.22年因动脉瘤破裂而死亡,破裂率4.79/100人年;1例椎动脉瘤患者,出院后2.25年瘤体从27 mm增大到34mm,动脉瘤发展率1.30/100人年.II组患者无死亡,1例随访2.42年时,发现一新增的基底动脉瘤,动脉瘤形成率0.56/100人年.结论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性别、首发症状以及动脉瘤大小、部位等.

    作者:孙建军;赵继宗;王硕;赵元立;韩小弟;孟国路;王振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鼻窦镜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切除

    目的总结鼻窦镜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显微手术切除术的经验及初步体会.方法鼻窦镜辅助下,经单侧鼻腔,严格中线入路打开蝶窦前壁,暴露鞍底.然后在神经显微镜下行垂体瘤切除,后鼻窦镜下鞍底重建.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一次手术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巨大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腺瘤大部分切除,后经改良翼点入路二次手术切除,1例巨大催乳素(prolactin, PRL)腺瘤分2次经蝶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症状均改善.尿崩2例,分别于术后7 d、15 d停止;脑脊液漏1例,保守治疗2周治愈.结论耳鼻喉科医师解剖熟悉,鼻窦镜下显露鞍底准确充分,神经外科医师显微镜下可克服内镜单手操作的不便,二者结合有利于减少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的创伤,提高安全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忠平;牟永告;文卫平;张湘衡;周旺宁;陈明远;赛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是颅内常见的动静脉瘘,手术治疗难度很大.目前认为,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是TCCF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自1997年至今,采用血管内栓塞的方法治疗TCCF患者9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我们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守权;王旭军;董克辛;丛培雨;李旭琴;熊文德;刘业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04例小儿颅脑损伤临床分析

    小儿有不同于成人的颅腔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特点,故其颅脑损伤亦有其独特性.现将1997年至2003年我科收治的小儿颅脑损伤104例,总结经验并分析如下:

    作者:朱新洪;李运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46例临床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为重型颅脑损伤的一种类型,以意识障碍为临床特点,因其病情复杂,诊断及治疗棘手,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诊断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我科自1999年7月至2003年7月收治DAI患者46例,现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丁志斌;刘卫平;许刚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及GABA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及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方法取孕16 dWistar大鼠的胚鼠全脑,进行体外培养,并对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以及诱导分化的GABA能神经元进行鉴定.结果培养24h后,出现2~4个细胞的细胞球.分化2d后,神经球贴壁后伸出细长突起,并可和周边神经球伸出的突起连接.神经球周边可见大量散在贴壁的双极或多极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神经球均有nestin、NF200、GFAP阳性细胞.取第3代神经球行GABA能神经元定向分化.分化24h后,实验组细胞球贴壁.3d后,实验组细胞球周边有大量散在分布细胞贴壁生长,胞体圆形较大,有1~2个细长突起.免疫荧光显示,实验组周边散在的贴壁细胞多为GAD65阳性细胞.GAD65阳性细胞分化率实验组(85.97±2.78)%、对照组(18.16±2.29)%,P<0.01.结论本实验利用寡核苷酸序列特异性阻断了bHLH基因家族的调控因子之一Hes1,解除了其对bHLH的抑制,促进了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实验还发现,阻断Hes1后大大提高了神经干细胞向GABA神经元分化的比率.

    作者:刘卫平;潘灏;章翔;姬西团;王彦刚;王西玲;梁景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及脑血管痉挛的综合防治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佳手术时机和方法,分析影响脑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探讨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佳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探讨不同时期开颅手术的效果和急性期锁孔手术的相对适应证,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各种防治脑血管痉挛措施的效果.结果使用常规开颅显微手术治疗361例,其中急性期手术222例,92%动脉瘤夹闭成功;发病后4~14d手术63例;延期手术76例.非急性期手术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27例(27/139).经眉眶上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31例.未行手术治疗20例.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总发生率为45.5%,其中静脉联合使用尼莫同加硫酸镁组为32.7%;尼莫同加环孢菌素-A组为33.3%.术后3个月时预后良好333例,中残29例,重残及植物人15例,死亡23例,自动出院12例.病程中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动脉瘤多次破裂的预后较差.结论脑动脉瘤一旦发现应积极争取早期手术治疗,锁孔手术同样适合急性期手术.病程中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病情危重及动脉瘤多次破裂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静脉联合使用尼莫同加硫酸镁或尼莫同加环孢菌素-A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较好方法.

    作者:王中;周岱;孙晓欧;崔岗;孙春明;王莉;张丽;张世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缺血半暗带区研究进展

    美国国立卫生院通过普查发现全球范围内脑中风引起的损失每年超过了450亿美元,在致死性疾病中排第三位,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确认缺血半暗带区和不可逆梗塞区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1].脑缺血半暗带区的概念尚未统一.有的文献定义为:半暗带区是缺血但仍是可逆性脑组织修复区.

    作者:董斌;罗其中;徐英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人胚神经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系统的建立

    目的建立人胚神经干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系统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胚龄为20周的人胚胎皮质组织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并检测生长曲线,测定长期培养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及冻存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达到了10个月,传代25代,总的细胞数增加了105倍.干细胞只有培养1个月后才能有效去除前体细胞.细胞周期显示细胞保持了活跃的增殖,多次传代后细胞冻存对细胞的存活力无明显影响,多向分化潜力表现出稳定性.结论人神经干细胞可于体外长期培养,这也是细胞纯化的有效方法.

    作者:梁鹏;卫淑静;徐薇;梁桃;刘恩重;金连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脊膜瘤显微手术切除及手术要点

    目的探讨分析脊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及操作要点.方法本组52例,病变体积 3.0 cm×2.0 cm×1.5 cm~4.0 cm×2.5cm×2.0cm.采用两种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并特别强调处理脊髓侧腹面和腹侧肿瘤时要采取分块切除的方法.结果肿瘤全切49例(94.2%),大部切除3例(5.8%).对45例(86.5%)随访4个月~10年,显示神经功能完全正常者36例(80%),3例(6.7%)肿瘤复发.结论根据肿瘤与脊髓的关系,选择恰当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脊膜瘤是治疗该病首选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雷鹏;周杰;荔志云;王钰;田立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移植吻合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M2)近端之间移植搭桥术的方法.方法 10个灌注好的尸头,共20侧.行额颞瓣开颅,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两个分枝,测量其外径;于颧弓下、下颌切迹上、颞下窝内,游离颌内动脉第二段,把其远端离断并测量其长度和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近端;然后打开侧裂池,分离出M2分枝的近端并予以测量其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远端;用4.0 mm的磨钻在颅中窝底圆孔外3.0~4.0 cm处磨出一骨孔,再测量颌内动脉断端经骨孔到M2近端的距离;后以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为切口,游离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测量分叉部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周直径和经耳前皮下到M2近端的距离.结果颌内动脉第二段断端的直径(2.5±0.3)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的直径(1.6±0.3)mm;颞下窝内颌内动脉第二段的长度(断端到下颌支)为:( 17.8±0.3) mm;颈外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62.4±1.8)mm,颈内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71.1±1.7)mm,颌内动脉断端到M2起始段的距离(62.6±1.4)mm,较上述两者行程短,而且直.结论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M2近段之间移植搭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颅外-颅内血管移植搭桥术方法.

    作者:莫大鹏;凌锋;李萌;C.Matula;E.Knosp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化脓性脑室炎易患因素及其干预策略

    化脓性脑室炎临床较为常见,发生率约为0.2%~1%,死亡率高达58%[1].作者收集1981年至2002年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刘胜;刘远新;王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主管: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