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液压性脑损伤后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屈建强;贺西京;杨平林;杨涛;冯彦军

关键词:脑损伤,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室下区
摘要:目的 分离液压性脑损伤室下区巢蛋白(nestin)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阳性(nestin+/GFAP+)共存细胞进行培养和诱导分化,观察其分裂、增殖和分化能力,以阐明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过程中nestin+/GFAP+共存细胞是否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方法 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动物模型,分离损伤成年SD大鼠室下区nestin+/GFAP+共存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培养和诱导分化,以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原代和传代培养形成的神经球以及原代和传代培养诱导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结果显示培养及传代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可以形成悬浮生长nestin阳性的神经球;神经球诱导分化后可以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成年大鼠液压性脑损伤后分离的室下区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干细胞.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综合疗法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体会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交通的发达,使创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颅脑损伤已成为青少年伤病致死的首要病因,其病死率已占整个创伤患者的85%.而重型颅脑损伤更成为神经外科救治的重点,虽然随着近年来神经外科治疗水平的提高,颅脑损伤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脑外伤后各种后遗症逐渐增多,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以植物状态生存,需长期甚至终生康复治疗.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间,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143例,抢救存活86例,通过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患者致残率明显下降.报告如下:

    作者:王光义;黄光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脑红蛋白与继发性脑损伤

    一、脑红蛋白2000年,Burmester在Nature上首次报道在人和小鼠脑内存在一类新的携氧蛋白一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1].而今NGB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尤其在基因序列、定位和蛋白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者:贺建勋;雷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液压性脑损伤后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目的 分离液压性脑损伤室下区巢蛋白(nestin)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阳性(nestin+/GFAP+)共存细胞进行培养和诱导分化,观察其分裂、增殖和分化能力,以阐明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过程中nestin+/GFAP+共存细胞是否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方法 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动物模型,分离损伤成年SD大鼠室下区nestin+/GFAP+共存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培养和诱导分化,以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原代和传代培养形成的神经球以及原代和传代培养诱导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结果显示培养及传代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可以形成悬浮生长nestin阳性的神经球;神经球诱导分化后可以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成年大鼠液压性脑损伤后分离的室下区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干细胞.

    作者:屈建强;贺西京;杨平林;杨涛;冯彦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颅脑损伤致异地口音综合征1例

    患者男,19岁,学生,头部外伤后昏迷4 h入院.查体:浅昏迷,躁动,GCS 9分,右利手.双侧瞳孔直径3.5 mm,对光反射迟钝,颈抵抗明显,右侧肢体活动少,右侧巴宾斯基征(+).头CT示:左额颞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左颢骨粉碎性凹陷性骨折,面积约7.0 cm×5.0 cm,深约8.0 mm.入院行血肿清除、颅骨凹陷骨折整复术.

    作者:孙晓峰;王洪生;刘洪泉;孙印臣;赵佩林;王立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脑镰前动脉巨大动脉瘤1例报告

    巨大脑动脉瘤(直径>2.5 cm)的临床表现类似脑肿瘤,容易误诊,起源于大脑镰前动脉的脑动脉瘤罕见,我院神经外科2004年10月对一例大脑镰前动脉巨大脑动脉成功实施了手术夹闭切除,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保山;张剑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犬颅脑爆炸伤后CT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爆炸性武器冲击波原发效应致伤颅脑后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将1 g TNT当量的球型爆炸源置于距右颞顶部不同距离(5 mm、9 mm、13 mm)对犬的颅脑部引爆致伤,制造动物模型,伤后即时、6 h后、12 h后、24 h行头颅CT冠状扫描,观察CT表现.结果 伤后即时扫描发现了额窦积血、脑挫裂伤、硬膜下出血、硬膜外血肿、颅内血肿、气颅及颅骨骨折等阳性表现,动态CT扫描追踪到了脑挫裂伤病灶的低密度范围扩大趋势.结论 通过首次CT检查,可以确定颅腩爆炸伤的具体伤情,连续CT扫描可以追踪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病灶的动态变化.

    作者:高波;贺世明;白建军;于嘉;张广林;赵继培;高国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PACAP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caspase-3的影响

    目的 观察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大鼠脑组织内切冬酶-3(caspase-3)表达及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TBI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观察TBI伤后2 h~3 d伤侧大脑皮层、海马caspase-3表达及活性变化情况.结果 在伤后各时相点(2、12、24、48、72 h)PACAP治疗组caspase-3表达与TBI组相比较,皮质与海马的表达都要相对减少;caspase-3的活性明显下降(P<0.05).结论 PACAP能降低TBI脑组织内caspase-3表达及活性,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王克强;许民辉;杨丽霞;杨继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弥漫性颅脑外伤对DVC及内脏活动的作用

    目的 观察弥漫性脑损伤(DBI)大鼠延髓内脏带(MVZ)中背侧迷走神经复合体(DVC)的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以及观察内脏活动的变化,为临床防治DBI引起的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成功建立DBI大鼠模型基础上,应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DBI发生后1 h、2 h、6 h、12 h、24 h,大鼠MVZ中DVC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以及DBI大鼠心率、呼吸频率和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DBI 1 h,DVC神经元放电频率、胃电、心率和呼吸频率开始出现变化;DBI 2 h,上述指标出现较为显著的变化,呈现第一次变化高峰.DBI 6 h时其变化与DBI 2 h时相类似;而在DBI 12 h时,上述指标呈现第二次更为显著的变化高峰,直至DBI 24 h时仍然呈现相对高水平的改变,但较DBI 12 h时为低.结论 DBI发生后,MVZ的DVC中神经元的激活是导致内脏活动发生改变的原动力.

    作者:郭庆东;王景杰;李兵;曹卫东;刘恩渝;李侠;章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一个家族7例von Hippel-Lindau病的临床报告

    Von Hippel-Lindau病(VHL病)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内脏肿瘤和囊肿,发病率约为1/36 000~45 500[1,2].我科自2001年4月至2005年6月收治一家系7例延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均经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并经病理证实为血管母细胞瘤,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羊正祥;陈翔;耿炯;周志明;邵云;缪伟锋;浦毅;吴志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胶质瘤与锥体束交界区脑白质超微结构定点观察

    目的 观察胶质瘤瘤周脑白质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为研究神经纤维束功能保护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 对8例功能区胶质瘤,术前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标记锥体束与肿瘤交界区的神经影像兴趣区,利用神经导航系统中扩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DTI-FT)图像、脑穿刺留置着色明胶海绵矫正脑漂移技术、直接电刺激技术等,定点采集影像兴趣区标本,进行常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成功定点采集标本13块,术后患者运动功能均保持术前状态或改善.胶质瘤周边脑白质内有髓神经纤维存在三类超微结构改变:单纯髓鞘病理改变、单纯轴索病理改变及髓鞘-轴索共同病变.结论 针对术前神经影像兴趣区,定点留取大脑半球内手术病理标本的方法,为研究神经影像信号与手术神经病理间关系提供了重要方法.轴索变性、坏死是肿瘤周边脑白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而仅有髓鞘病变的有髓神经纤维是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

    作者:何黎民;李天栋;高寒;杨传红;韩立新;贾富仓;王伟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脂质体介导的huIFN-β基因转染对胶质瘤细胞侵袭力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人β-干扰素(huIFN-β)基因脂质体pSV2IFN-β对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侵袭力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含huIFN-β基因的脂质体体外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系SHC44,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蛋白表达.通过Boyden小室法检测SHG44转染前后细胞体外侵袭力的变化,同时采用明胶酶谱法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比活性.结果 转染pSV2IFN-β后,SHG44细胞中的目的基因蛋白有显著表达;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pSV2IFN-β脂质体转染组的侵袭性细胞数分别为49.26±14.67、54.63±12.27和18.17±5.42,转染靶基因后SHG44细胞的体外侵袭力受到明显抑制,这与MMPs活性下降的改变相一致.结论 转染huIFN-β基因脂质体pSV2IFN-β使脑胶质瘤细胞系SHG44的侵袭力受到明显抑制,提示脂质体介导的huIFN-β基因治疗可能是抗神经胶质瘤侵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作者:林伟;章翔;张剑宁;费舟;李侠;宋蕾;王西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 克隆获得编码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基因.方法 采用非对称引物/模板法,依据基因库提供的alphastati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alphastatin基因的引物/模板链,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从DNA中扩增出人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基因片段;将获得的基因片段插入质粒载体pGEM-T Easy中,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后挑选阳性克隆,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重组质粒.结果 经质粒DNA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获得了人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基因片段序列.结论 首次体外克隆获得了人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基因,为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世文;杨广笑;李涛;王东峰;廉民学;鲍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多重脑震荡对大鼠空间认知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重脑震荡(MCC)对大鼠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 成年SD大鼠24只,应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机械打击装置复制MC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CC组,伤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结果 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与对照组(8~14 d测试结果分别为:64.74±23.43,33.16±17.70,36.59±27.53,37.60±18.20,37.14±26.03,16.85±10.63,10.02±6.51)相比,MCC大鼠伤后8~14 d找到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且在伤后的第9d(71.74±35.76)、第10 d(63.14±31.02)、第13 d(47.51±40.93)、第14 d(42.39+43.33)差异具有显著性.在无平台探测实验中,与对照组(23.89±11.82)相比,MCC后第14 d(15.12±6.56)大鼠在原有平台第三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 实验性多重脑震荡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出现较为严重的空间认知行为障碍.

    作者:江乐盛;于建云;高林波;石泉;李俊祥;李娟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双侧同时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双侧同时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疗效.方法 49例sTBI患者,分为双侧同时开颅手术(治疗组)和传统手术方式(对照组)并于3个月后进行GOS评定.结果 治疗组27例,恢复良好9例,中度残疾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7例.对照组22例,恢复良好3例,中度残疾0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10例,(P<0.05).结论 采用双侧同时开颅手术治疗sTBI疗效优于传统手术方式.

    作者:张国庆;李刚;商建军;肖连东;韩战庆;马先贵;周川;宋立涛;钟景阳;孙建彬;韩银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溴隐停影响泌乳素垂体腺瘤质地及肿瘤卒中的相关分析

    目的 分析溴隐停对泌乳素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及对肿瘤质地的影响和腺瘤卒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行手术切除的具有完整影像学、病理学和随访资料的垂体泌乳素腺瘤93例.并且按照术前是否服用过溴隐停分为两组:溴隐停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术中和术后病理发现溴隐停组的肿瘤体积缩小,组织质地较韧,纤维组织较多;对照组的肿瘤质地较稀软,纤维成分较少.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1).另外还发现溴隐停组的腺瘤较易发生卒中(P<0.01).结论 服用溴隐停可以使泌乳素垂体腺瘤体积变小,质地变韧,泌乳素分泌水平下降,临床症状减轻,但可能是肿瘤卒中的潜在诱发因素.

    作者:田春雷;李勇;韩林;舒凯;张华楸;徐钰;李龄;雷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努力加强颅脑创伤的基础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医学界对颅脑创伤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在基本理论和治疗策略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研究的热点和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章翔;刘恩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脑创伤中的研究进展

    脑创伤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而继发性脑损伤是影响脑创伤发展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当的治疗可以减轻或避免某些继发性损伤的病理变化,提高患者的疗效,改善预后.近年来,随着对基质金属蛋白基质系(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不断深入研究,金属蛋白酶系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基质金属蛋白酶系在脑创伤方面的研究概述如下.

    作者:罗海洋;钱锁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VEGF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液及其外膜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血肿液及其外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对CSDH患者血肿液和血清中VEGF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SDH血肿外膜的VEGF蛋白表达,并根据F-Ⅷ因子在血管内皮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微血管密度(MVD)的计数,利用电镜观察血肿外膜的超微结构,分析在CSDH中VEGF对血肿外膜毛细血管的生成作用及血肿外膜中毛细血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血肿液中VEGF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的含量(P<0.01),血肿外膜中可见明显增生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的炎症细胞,VEGF与F-Ⅷ因子均呈强阳性染色.电镜结果显示血肿外膜中存在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血管通透性增高.结论 VEGF与CSDH血肿外膜的毛细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增高密切相关.

    作者:程玉;蔺友志;李国忠;王超;钟震宇;初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鼠头颅侧向旋转脑损伤模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目的 探讨头颅侧向旋转致脑损伤大鼠模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机制.方法 成年大鼠20只,制作头颅瞬间侧向旋转脑损伤模型,测量头颅旋转前及旋转后6 h的BAEP,测量电极置于颅顶左侧C2点,左耳予短暂click声刺激,右耳持续予噪声掩蔽,经1 000次叠加平均,记录BAEP各波形的潜伏期、波间期和波幅值.结果 大鼠头颅旋转后6 h和Ⅴ波潜伏期、Ⅰ~Ⅲ和Ⅲ~Ⅴ波波间期明显较旋转前延长,Ⅰ和Ⅴ波波幅较旋转前明显降低,而旋转前后Ⅰ波潜伏期、Ⅰ~Ⅴ波波间期以及Ⅰ波波幅无显著差异.结论 头颅瞬间侧向旋转可引起BAEP异常,此与脑干内特殊传导通路的破坏有关,其结构基础为脑干广泛神经轴索损伤.

    作者:贺晓生;章翔;费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骨窗脑室灌洗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79例,先后采用侧脑室钻孔引流和小骨窗脑室灌洗两种方法治疗,我们认为后者疗效更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更新;范小璇;赵晓平;周振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主管: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