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宇;袁丹;何春水;何延政
美国在对献血者进行病毒核酸检测(NAT)前,估计重复献血者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毒(HIV)的几率为1/4.5万~1/6.6万.采用NAT后,风险估计为1/213.5万;初次献血者传播HIV的风险为1/120万到1/180万.从1999年3月起,献血者除按标准检测HIV-1/2EIA和P24抗原外,还做NAT检查.NAT进一步缩短了HIV感染后的窗口期.虽然在献血人群中的HIV检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输血传播HIV的危险已经很小了,但风险终究不是零.对于HIV的传播,公共卫生机构必须进行有效和系统性调查以确定预防失误和紧急的流行趋势,并立即干预.本文报道2例经输血感染HIV,证实是通过输注1名18岁女性献血者的血液后感染的,以及这名女性感染者的情况.
作者:Phelps R;Robbins K;Liberti T;杨晓芬;武江;陈静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尤其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传统细胞遗传学方法的缺陷,大大推动了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高了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各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互相补充可以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这有利于促进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从而进一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终开发新疗法,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淑艳;薛永权;黄金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贫血是慢性肾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贫血不仅能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尚可并发左心室肥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已成为慢性肾病并发贫血的标准治疗,迄今全球共有400万这类病人接受了此种药物治疗.病人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的副作用是血压升高,但过去常出现的高血压危像目前很少见.
作者:Verhelst D;Rossert J;Casadevall N;何成涛;陈会友;田兆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血液细胞的冷冻干燥保存与传统的常温保存和低温保存相比,具有储存期限长、储存运输方便、输注安全等优点.本文从血液细胞冷冻干燥保存的细胞学基础,血小板、红细胞、脐带血冷冻干燥保存的现状,发展血液细胞冷冻干燥保存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周新丽;陈光明;张绍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髓系白血病有很多好的分子靶点,而且许多针对这些靶点的新药正在临床试验当中.随着后基因时代的到来,将会找出更多的新靶点,将会出现更多的靶点治疗药物.芯片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有可能有利于找到个体化靶点治疗的具体方案.髓系白血病分子靶点治疗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作者:薛志科;金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随着传统化疗、干扰素及于细胞移植的发展,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耐药及易复发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在分子水平治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策略,如以骨髓新生血管、细胞表面受体、骨髓瘤细胞DNA分子作为靶点,促进骨髓瘤细胞的凋亡,调节骨髓微环境,或是调节骨髓微环境与骨髓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及动物试验中已取得一定疗效.
作者:王晓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丙戊酸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活性,特异性降解HDAC2,以及caspase依赖及非依赖途径诱导凋亡,在恶性血液病中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丙戊酸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机制及目前进行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李妍;邱录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对其分子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曹红花;何明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是目前精确地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方法,对急性早幼粒细胞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及动态变化监测,取得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拷贝数,对临床治疗、预防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终治愈白血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赵峻峰;朱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酪氨酸激酶(TK)系调控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一组蛋白激酶,是细胞信号传导的主要成分.根据结构及功能的不同分为受体型TK和非受体型TK两大类.TK中发生突变者绝大多数是Ⅲ型受体TK超家族成员,其中常见的受体型TK突变是FLT3、c-kit突变.激活或功能性突变的TK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以TK为靶点,合成特异性TK抑制剂对AL进行靶向治疗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左文丽;张广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遗传性巨大血小板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表现为巨大血小板,多数有血小板减少,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目前已发现的遗传性巨大血小板病有十余种,本文主要介绍Bernard-Soulier综合征,MYH9相关性疾病,血小板颗粒异常性巨血小板病和具有自发性聚集特点的大血小板病的临床与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海燕;王兆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是细胞外基质中重要的黏附分子,与其整合素受体共同参与造血干/祖细胞的增值、分化及细胞黏附介导的耐药.随着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不断认识,细胞黏附介导的耐药在血液系统肿瘤耐药中起重要的作用.FN在血小板黏附与聚集中也起重要的作用,FN可能是独立于Fbg、vWF之外介导血小板黏附与聚集的重要蛋白分子.本文就FN的分类、结构、功能及其与血液系统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玉霞;徐酉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血液恶性疾病本身或用来治疗这些疾病的强化疗方案常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由此所导致的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感染实际上已成为化疗剂量受限的主要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率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化疗的强度,患者既往的病史和有无伴发疾患.在过去十多年中,许多临床试验对集落刺激因子作为辅助治疗的潜在益处进行了研究,这其中包括改善或预防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其可能危及生命的后果,提高外周血干祖细胞(PBPC)移植和骨髓移植(BMT)的效果.这些治疗研究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作者:Pagliuca A;Carrington PA;Pettengell R;马洪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可分为自体PBSCT(auto-PBSCT)和异基因PBSCT(alloPBSCT).在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干细胞(PBSC)浓度很低,应用动员技术能将骨髓中的干细胞动员释放到外周血中,采用血细胞分离机的白细胞单采程序,经过1~3次采集,能获得持久移植需要的低CD34+细胞量(2~2.5×106/kg受者体重).因PBSC采集容易,无需全麻,auto-PBSCT后造血功能恢复快,移植后并发症少,过去10年中,美国的auto-PBSCT几乎替代自体骨髓移植.allo-PBSCT后,造血恢复快,但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较高,这也增加了移植物对抗肿瘤的效果.健康供者使用细胞生长因子动员,是否存在长远的影响,仍不清楚,目前allo-PBSCT不能取替异体骨髓移植.本文就PBSC动员、采集、制品处理、保存及移植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洪缨;贾苍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机体总是暴露于各种致DNA损害的因素中.DNA损伤将导致基因变异、疾病或细胞死亡.其中DNA双链断裂对基因稳定性产生了威胁,暴露于诱导DNA双链断裂的物质与儿童和成人白血病的发生有关.DNA双链断裂的修复主要有两条途径:同源重组和非同源末端连接.后者非同源末端连接在哺乳细胞细胞周期的各个阶段占优势地位.非同源末端连接功能缺陷可能与肿瘤发生或对辐射敏感性的增高有关.在白血病细胞中的不恰当修复可导致白血病的特征性染色体易位.
作者:傅(王争)(王争);陈子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细胞黏附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黏附分子家族中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家族等通过介导血小板、内皮细胞、白细胞等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广泛参与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的溶解过程.在此基础上,抗黏附治疗血栓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着重介绍黏附分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血栓溶解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周翔宇;袁丹;何春水;何延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Notch是一组普遍存在于造血干/祖细胞、胚胎肝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N0tch在其配体的作用下可直接作为基因转录调节因子,对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与抗凋亡能力起重要调节作用,研究证实Notch及其配体的正常表达是机体维持正常造血功能的重要条件,并在部分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包括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吴颖亚;王季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简介100多年前发现的人类血型,在整个20世纪,曾经有多种类型的命名方法.国际输血委员会(ISBT)在1980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以建立一种基于遗传的红细胞表面抗原的数字化命名.
作者:Daniels GL;Fletcher A;Garrtty G;洪小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介绍新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各种方法,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克隆抗体、肽段竞争结合自身抗体的方法、调节细胞因子的方法、新型免疫抑制剂和双磷酸盐的应用.
作者:邢莉民;邵宗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的克隆性疾病.其CD34抗原阳性伴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白血病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并与病情进展及转归相关.清除CD34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有助于防止疾病复发.本文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澄宇;孟凡义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