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异常增殖伴分化受阻为特点,>95%的患者有t(15;17)/PML-RARα融合基因,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APL特异相关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对ATRA诱导APL分化的分子机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就细胞内PKC、cAMP/PKA信号途径、维甲酸受体、融合蛋白、核体、端粒酶、细胞周期与癌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珺;梁勇;宋文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有复杂的染色体异常,尤其是染色体缺失,提示抑癌基因可能在MDS向白血病演变中起作用.近年来,人们利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寻找染色体上的共同缺失区,逐步缩小了候选基因的数目.本文综述近年来与MDS的染色体共同缺失区及其候选基因相关的一些研究进展.
作者:樊剑飞;陈赛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和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均为严重的输血并发症.TACO是输血诱发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危及生命,常见于年幼和60岁以上的老人,某些人群中发生率为1%~8%.TRALI是一种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肺水肿、低氧血症和低血压.有低血压者常预示病情严重,症状在输入含血浆的血液成分2小时之内发生,死亡率为5%~14%.本病的发病机制均不明确,免疫和非免疫损伤机制均有过报道.有证据表明输入的血液成分中含有粒细胞或单核细胞HLA抗体,在发病机制中起了关键作用.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方法,治疗有助于减轻症状.
作者:Popovsky MA;张建伟;田兆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介绍多数研究显示,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率每年约为1:1000.其发病率的增加与年龄有关.在低分子量肝素(LMWH)应用于该病以前,对静脉血栓治疗传统方法主要是住院用普通肝素(UFH)治疗数日,一般通过静脉输注UFH,以患者APTT值与对照血浆的比值按时做实验室监控.不同患者对肝素所需的剂量不同,因此至多仅有50%的患者APTT值能在某一时间内处于治疗范围.
作者:白艳艳;王兆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凝血因子ⅩⅢ(F ⅩⅢ)是参与凝血过程的后一个凝血因子,也称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 ⅩⅢ-a亚单位基因第2外显子第34位核苷酸一个常见的G→T点突变,使距离凝血酶激活位点仅3个氨基酸残基的缬氨酸变为亮氨酸,即F ⅩⅢ Val34Leu多态性,被认为是血栓性疾病的保护性遗传因素,但似乎可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本文综述了F ⅩⅢ Val34Leu多态性与冠心病、脑梗死、外周动脉疾病、静脉血栓、脑出血、偏头痛、早期流产及先兆子痫等疾病的关系.
作者:涂传清;张广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前言免疫血液学领域的重要的目的是保证给病人提供成功的血液输注.对于红细胞输注而言,这主要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的预期提高和避免发生速发或迟发输血副作用.上个世纪,大量重要的发现使该领域有了显著的发展,血液供者和受者之间的血型相容性有了显著提高.很明显其中突出的部分包括ABO血型分型、交叉配血、抗人球蛋白试验及后来与输血前检测相关的ABO之外多种其它的血型抗原和抗体的阐明.在20世纪后期,血清学方法学上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如低离子强度溶液、蛋白酶处理、自动化装置、增强剂、单克隆抗体和新的检测系统如凝胶和固相方法.另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兴起的分子生物学革命开始影响免疫血液学,从而给这个经典的学科开拓了崭新的时代.
作者:Olsson ML;秦斐;傅启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相关性研究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人体内主要Ⅰ相代谢酶的细胞色素P450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归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本领域中新的研究靶点.本文论述基因多态性与恶性肿瘤发生及治疗的相关性,尤其是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重点介绍国外近年有关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白血病易感性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李栋博;王季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血小板细菌污染需室温保存浓缩血小板和其生物成分及其介质是细菌的理想培养基.从浓缩血小板中分离出的细菌大多是正常皮肤菌群,说明血小板污染菌多来源于供者的皮肤,也可能来自无症状菌血症供者,但后者较罕见.
作者:Blajchman MA;Goldman M;Baeza F;洪缨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是TNF超家族新成员,它可以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无毒性作用,这种特性使其可能在肿瘤治疗中发挥巨大潜力.本文就TRAIL及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白血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冯丽华;李大启;崔为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大多数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都有非随机的染色体异常.它们在白血病和MD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薛永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纤维蛋白原(Fg)的异常可分为质的缺陷(异常Fg血症)和量的异常(Fg缺乏症),两者均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异常Fg血症的特征是Fg分子结构异常改变了其功能特性,先天性异常Fg大多是基因点突变导致的个别氨基酸被置换.Fg缺乏症则可分为低Fg血症和无Fg血症.先天性无Fg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征是Fg合成不足或完全缺乏,而其代谢过程正常.迄今已发现30余种导致该病的基因突变.本文就先天性Fg分子异常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吴淑燕;王兆钺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