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HD序列分析:一项为指导预防输血疗法RhD抗原致敏的检测新技术

关键词:序列分析, 预防, 输血疗法, 抗原致敏
摘要: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吸毒史和筛检问题:一个重大的挑战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CD40-CD40L在血液病中的作用

    CD40-CD40L作为一种重要的共刺激信号,在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异常变化直接或简接地参与了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其在白血病、淋巴瘤、再障及骨髓移植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黄海雯;傅晋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RHD序列分析:一项为指导预防输血疗法RhD抗原致敏的检测新技术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应用试纸条检测浓缩血小板中细菌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浓缩血小板中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再合成的证据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进展

    脐带血富含造血干细胞,并具有免疫原性低,无肿瘤细胞污染,来源广泛,获取容易等优点,使得脐血成为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极佳替代来源.但是单份脐带血所含有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数不足以满足成人移植的需要,在体外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进行体外扩增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及扩增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明辉;田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在感染早期阶段HCV核心抗原和HCV RNA检测的灵敏度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B7-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双信号分子模型的建立以及肿瘤免疫研究的深入,发现缺乏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是肿瘤细胞逃逸免疫应答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共刺激分子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已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就共刺激分子的结构、功能以及近年来B7-1在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作者:张屹;王建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世界卫生组织人类微小病毒B19DNA核酸扩增技术国际标准化的首次建立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骨髓移植的差异性研究

    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中的大量应用,骨髓移植(BMT)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差异性逐渐显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解释临床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合理地加以解决,研究人员从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对动员后外周血与骨髓来源的移植物进行了比较,初步得出了BMT与PBSCT差异的理论基础.

    作者:魏永强;冯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第2例HPA-5a抗体所致输血后紫癜经静脉内免疫球蛋白成功治疗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血液处理过程中的红细胞溶血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生物芯片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生物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类微量分析技术,具有快速、并行、多样、微型化和自动化的特点.本文对近年来生物芯片的制作过程及其在血液肿瘤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郝麟;朱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Evi-1基因在白血病中的作用

    Evi-1基因编码一个能结合DNA的锌指蛋白,在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本文就Evi-1基因与白血病关系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所形成的融合基因以及它诱导肿瘤产生的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汪海岩;潘秀英;徐开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恶性血液肿瘤的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

    造血细胞表达谱系专一性抗原是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的理想靶点.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降低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源性,加强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手段.针对CD20、CD52、CD33的工程抗体Rituximab、Campath-1H和Mylotary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在低度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银星;杨纯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间隙连接与造血调控

    间隙连接是细胞间的一种直接通讯方式.本文介绍间隙连接的结构、功能和在造血组织中的分布,综述间隙连接与造血调控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安莉莉;吴克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波兰献血者中TT病毒的多态性和流行情况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应用进展

    滤除白细胞成分输血技术能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改善浓缩红细胞或浓缩血小板的保存条件;对于降低术后感染、肿瘤复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TAGVHD)、输血相关性肺微血管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库血中细菌数量等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王明山;田兆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献血者手臂皮肤消毒对浓缩血小板细菌污染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先天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

    先天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出血症状的异质性较大,人们对其分子发病机制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FⅤ基因的破析,使人们有可能在分子水平对先天性Ⅴ因子缺乏症进行研究,并发现了多种FⅤ基因的突变形式.这将有利于阐明先天性因子Ⅴ缺陷症临床表现的差异并终治愈这一疾病.

    作者:傅卫军;侯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