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停因其免疫调节、抗血管新生的作用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多需长期使用.除嗜睡、疲倦、便秘等常见副作用外,也出现了一些相对少见的副作用,甚至影响治疗,如反应停周围神经病、深静脉血栓、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等.了解相关的信息对于临床医生十分必要.
作者:孙洪波;李桥川;李云涛;钱林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骨髓血管新生程度及其调控因子有密切联系,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加用抗血管新生治疗是合理的治疗策略.本文拟就该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苏江;沈志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了一个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该分类是由血液病理学会、欧洲血液病理学工作者协会和一百多名有造血系统肿瘤方面专长的国际上知名临床血液学家和科学家通力协作制定出来的.关于淋巴组织肿瘤,本分类方案只是对现已被广泛使用的修订欧美淋巴瘤(REAL)分类方案中的病种进行了加工.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关于WHO髓系肿瘤分类的解说或理论依据方面的文章发表.本文的目的是简短概述WHO恶性髓系疾病的分类并提醒注意它与此前各种分类方案的主要不同点,并提供这些不同点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荷花;郝玉书;肖志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Ⅱ)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单链抗凝血酶糖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凝血酶与之行成1∶1稳定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蛋白水解酶活性,在适量的硫酸皮肤素参与下,这种反应可以加快1 000倍.HCⅡ不同于抗凝血酶Ⅲ,它主要是在血管系统外,在特殊的病理环境下发挥对凝血酶的调节作用.近来研究发现,HCⅡ与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HCⅡ可以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水解,生成的N端多肽片段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从而参与炎症反应.
作者:邓明扬;张广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其生物学特征以及老年人本身的临床特点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有重要影响.全面评价机能状态,个体化选择标准强化治疗,或探索性治疗,或姑息性治疗,可以相对降低老年AML患者的治疗风险,提高长期生存率.本文将就老年AML的生物学特征、临床特征、影响预后因素、治疗方案及其选择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高磊;王健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在许多不同临床情况下,人们需要对病人的血小板特异性(人类血小板)抗原(HPA)进行准确定型,血液服务机构也需要备有已HPA定型的单采血小板供者和全血供者的名单,以帮助已被HPA同种免疫的病人.现报道有6种临床相关的HPA同种抗原系统,而且很多HPA同种抗原其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具高度不对称性或者有极低的免疫原性.某些已被很好鉴定的双等位基因系统如Gov还未被包括在HPA命名法内,但包含在本综述内.生物化学的研究使人们清楚认识了HPA抗原所在的血小板膜蛋白,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进行了克隆,还发现新鲜血小板中含有多量的mRNA ,这使人们得以揭示HPA的分子基础.所有的(除1个以外)双等位基因血小板特异性同种抗原均是基于DNA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它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的单个氨基酸取代.同种抗原的遗传基础的揭示使得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基础、用基因组DNA 进行HPA基因定型的技术得以充分发展.本综述讨论了HPA 同种抗原的遗传基础、常用的基因定型技术及其缺点和未来的发展.
作者:浙江省血液中心(310006)组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纤溶系统、凝血系统及血小板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特别是血管紧张素Ⅱ可影响纤溶系统、凝血系统及血小板.这对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何美霞;贺石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骨髓基质细胞(BMSCs)是组成骨髓微环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在维持造血上起关键作用.它易于获得,易于体外培养和扩增,易于移植,还具有向多种细胞系分化的潜能,对造血器官具有靶向特异性.这些特点使其有望成为基因治疗中理想的靶细胞.本文对BMSCs的生物学特性,BMSCs基因治疗常用的病毒载体以及以BMSCs为靶细胞的基因治疗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尹芳;周淑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河北省血液中心(050071)组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DNA损伤修复的过程十分复杂,主要包括切除修复途径、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错配修复途径.DNA修复功能的异常使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产生耐药性.利用DNA修复的途径降低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将为肿瘤耐药的逆转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黄程辉;谢兆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抗凝血酶(AT)属serpin超家族成员,是体内凝血酶等的主要抑制物.遗传性AT缺乏症的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在AT突变数据库中,已有127种与遗传性AT缺乏相关的AT 基因突变.遗传性AT缺乏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性遗传因素之一.本文对遗传性AT缺乏症的分子机制及其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傅启华;王鸿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