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损伤修复的过程十分复杂,主要包括切除修复途径、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错配修复途径.DNA修复功能的异常使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产生耐药性.利用DNA修复的途径降低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将为肿瘤耐药的逆转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黄程辉;谢兆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在许多不同临床情况下,人们需要对病人的血小板特异性(人类血小板)抗原(HPA)进行准确定型,血液服务机构也需要备有已HPA定型的单采血小板供者和全血供者的名单,以帮助已被HPA同种免疫的病人.现报道有6种临床相关的HPA同种抗原系统,而且很多HPA同种抗原其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具高度不对称性或者有极低的免疫原性.某些已被很好鉴定的双等位基因系统如Gov还未被包括在HPA命名法内,但包含在本综述内.生物化学的研究使人们清楚认识了HPA抗原所在的血小板膜蛋白,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进行了克隆,还发现新鲜血小板中含有多量的mRNA ,这使人们得以揭示HPA的分子基础.所有的(除1个以外)双等位基因血小板特异性同种抗原均是基于DNA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它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的单个氨基酸取代.同种抗原的遗传基础的揭示使得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基础、用基因组DNA 进行HPA基因定型的技术得以充分发展.本综述讨论了HPA 同种抗原的遗传基础、常用的基因定型技术及其缺点和未来的发展.
作者:浙江省血液中心(310006)组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一氧化氮是一种有广泛作用的生物活性介质,在细胞凋亡和分化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关于一氧化氮诱导、抑制血液细胞凋亡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一氧化氮与血液细胞的分化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春雷;邓均;蒲晓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以及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CBT),是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其它多种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急慢性GVHD仍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GVHD的发生主要机制包括:①受者的预处理 ;②供者T淋巴细胞的激活;③效应细胞介导的GVHD.T细胞活化是GVHD的中心环节,通过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其它新的通过免疫耐受的诱导使异基因抗原反应性T细胞失活是预防GVHD的有效措施.
作者:乌仁娜;冯凯;陈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其生物学特征以及老年人本身的临床特点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有重要影响.全面评价机能状态,个体化选择标准强化治疗,或探索性治疗,或姑息性治疗,可以相对降低老年AML患者的治疗风险,提高长期生存率.本文将就老年AML的生物学特征、临床特征、影响预后因素、治疗方案及其选择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高磊;王健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血色病是指体内铁负荷过多的一种疾病,输血相关性血色病多见于输血依赖性的贫血患者.铁负荷过多会引起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发生变化,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出现.本文着重介绍输血相关性血色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丛秀丽;孙晓楠;储榆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浙江省血液中心(310006)组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Ⅱ)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单链抗凝血酶糖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凝血酶与之行成1∶1稳定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蛋白水解酶活性,在适量的硫酸皮肤素参与下,这种反应可以加快1 000倍.HCⅡ不同于抗凝血酶Ⅲ,它主要是在血管系统外,在特殊的病理环境下发挥对凝血酶的调节作用.近来研究发现,HCⅡ与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HCⅡ可以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水解,生成的N端多肽片段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从而参与炎症反应.
作者:邓明扬;张广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河北省血液中心(050071)组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