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宇;刘复强
本文结合HIV感染经过与血清学特征,探讨阳性带毒者血清学呈阴性表达的原因,并展望了减少献血者HIV漏检的对策.
作者:胡兴斌;穆士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骨病是多发性骨髓瘤(MM)常见症状之一,除有效的化疗及局部放疗外,双磷酸盐已广泛应用于MM骨病的急性及维持治疗.本文对MM的骨病发生机制、双磷酸盐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陈文明;吴垠;朱嘉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上接第3期268页)抗-e抗-e不常见,但可引起严重的HTR或HDN.必须输注e-血.抗-e也是常见的引起AIHA的特异性IgG自身抗体.抗-e是一免疫性的通过抗人球和酶介质反应的抗体.大约3/100随机血样是e-.几乎所有D-者是e+.同种抗-e-Like是由缺失一些e成份的e+者产生的.
作者:Marion E.Reid;Ragnhid Oyen;W.L.Marsh;牛海江;孙国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P-选择素介导白细胞与活化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粘附,促使细胞内一些活性物质的释放,造成血小板活化和冠脉内血栓形成增加,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通过抑制P-选择素介导的多细胞粘附,可以有效减轻血栓形成,保护心肌细胞,减少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发生.对P-选择素及其介导的细胞粘附更进一步的认识,将为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和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提供新思维和新方法.
作者:仲任;宋善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转化生长因子TGF-β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高效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其免疫学、生物学方面的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前已取得初步认识.本文就近10年来TGF-β在造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栗宇;刘复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历史背景新生儿溶血病(HDN)、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输血性溶血(HTR)三种疾病中,HDN的病因为复杂.因为它是自身(母体)产生抗体,而破坏他人(胎儿)细胞.1609年,首次出现了临床胎儿水肿的描述,一名叫Louise Bourgeois的助产士描绘一对双胞胎的出生:第一个出现水肿,生下后迅速死亡,第二个进行性黄疸,几天后死亡.在以后几个世纪,该临床表征被各自独立地报道(表1).
作者:S.J.Urbaniak;M.A.Greiss;廖耘;陆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多发性骨髓瘤(MM)以其缓解率低、复发率高而困扰着临床.同时对于复发性难治性骨髓瘤患者可选用的有效化疗方案极少.反应停因其具有抗血管生成及免疫调节等抗肿瘤作用而被用于复发性难治性骨髓瘤的治疗而且疗效明显.
作者:程旭;李建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自身抗体的存在往往掩盖同种抗体的检测,而同种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常常很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所以用一定的方法检测带有自身抗体病人体内的同种抗体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检测技术有稀释法、自身吸收、同种吸收等.本文介绍并比较上述三种检测技术,期望这些实用技术得以广泛而合理的应用.
作者:孙国栋;段现民;李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早期的输血研究集中在如何从健康人采集适量的血液,而不对其造成伤害.不同国家由于其公民体型不同,采血量也不同.1950年到1960年代,法国的做法是较矮小的献血员采集的血量为250ml,血容器为玻璃瓶,装入半量抗凝剂,高大献血员采集400-500ml,加入常量的抗凝剂.后来,塑料袋代替了玻璃瓶,根据男女献血员的体重,女性献血员采集300 ml±15%,男性献血员采集400 ml±10%.Soulier JP,1999年3月建议标化塑料袋内抗凝剂量.在一些亚洲国家根据献血员的体型,采集200±20ml和400±40ml.对用血者和血液成分制备者来说,会稍感不便,在某些地区,采集一种标准化的血液已经成为趋势,西方国家的采血量多为450±45ml,或为500ml.
作者:C.F.Hogman;F.Knutson;赵凤绵;王鸿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轻到中度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HHcy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但仍存在争议.本文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的代谢及其影响因素,HHcy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以及HHcy促进血栓形成的机制等进行综述.
作者:邱玲;鄢盛恺;宋耀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组织因子作为因子Ⅶ的辅因子和受体,在启动外源及内源凝血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组织因子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基因表达和调控以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作为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的一名成员,组织因子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参与细胞信号传导过程.本文对组织因子参与胞内及胞外可能的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陆晓茜;朱广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血小板无效输注是存在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输用血小板治疗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病因复杂,包括免疫相关及非免疫相关因素两方面,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以预防为主.
作者:王一;王存彪;钱林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两年来,不少国外学者观察到单独口服反应停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有效,能缓解病情、延长生存期.本文主要从MM病人骨髓微血管形成情况、反应停的作用机理、当前临床应用方法、疗效、副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薛梅;王恒湘;纪树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自1970年Baltimore和Temin两个实验室首次分离出逆转录病毒以来,针对RNA病毒的研究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特别是以RNA病毒作为疫苗和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初步探讨.
作者:叶传忠;裴雪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STI571是近年开发的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Bcr-abl激酶有高度特异性的抑制作用,Ⅰ/Ⅱ期临床试验显示对慢性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有良好的治疗结果.本文就其抑制作用的机制、对Bcr-abl(+)细胞的体外作用、前期临床试验结果及耐药性等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田红;周淑芸 刊期: 2001年第04期
Flt3是主要表达于造血干/祖细胞上的一种Ⅲ型酪氮酸激酶受体,Flt3配基(FL)是一种早期造血生长因子,与造血凋控密切相关.FL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本文就Flt3/FL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苏丽萍;缪竞诚;张占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凝血因子Ⅶ(FactorⅦ,FⅦ)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重要因子,其在人类生理及病理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糖尿病时FⅦ异常可能是此类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及死亡高发生率的潜在原因.本文对糖尿病时FⅦ异常、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罗斌;宋善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是决定血浆纤溶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血栓性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血浆纤溶活性的降低常常归因于PAI-1水平的升高.PAI-1基因启动子区-675位鸟嘌呤插入/缺失多态性(4G/5G)与血浆PAI-1水平有密切关系。4G以G基因型者血浆PAI-1水平较5G/5G型者明显增高,较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关于PAI-1启动4G/5G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疾病(CAD)已有不断报道,本文就这方面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战梅;韩忠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DNA芯片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生物高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运用微阵列技术将大量DNA片断附着在固相载体表面或原位合成寡核苷酸制成高密度DNA微点阵,用标记探针与其杂交,进行高通量的基因检测.目前DNA芯片技术已日趋成熟并且应用于基因组水平进行基因表达、突变、测序和多态性分析等.本文对DNA芯片技术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作者:吴彬;周淑芸;刘晓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白血病细胞耐药是引起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机制复杂.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 Ⅱ)表达异常是引起多药耐药(MDR)的主要机制之一,不同于P-170介导的经典耐药,被冠以不典型耐药(at-MDR).本文就TOPOⅡ的生物学特性、介导at~MDR的机制、临床意义和逆转at-MDR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赵智刚;董作仁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