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FEZ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

何江虹;朱婷;夏春林;张万钰;张晔;万明辉

关键词:FEZ1, 基因克隆, 表达, 中枢神经系统, 大鼠
摘要:轴突成束和延伸蛋白ζ-1(fasciculation and elongation protein zeta-1,FEZ1),是线虫UNC-76蛋白在哺乳动物中的一种同系物,与轴突向外生长、成束、延伸相关.为了克隆该蛋白的基因并观察其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表达情况,本研究通过FEZ1的特异引物从SD大鼠脑组织中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FEZ1基因;通过RT-PCR法分析FEZ1在生后7 d的SD大鼠CNS的不同部位(大脑皮层、嗅球、脊髓)的表达情况.成功获得FEZ1的基因克隆,并观察到生后7 d的SD大鼠的大脑皮层、嗅球、脊髓内均有FEZ1表达,且脊髓的表达水平较高.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鼠FEZ1基因的生物学活性及在神经系统内的表达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神经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Parkinson病大鼠模型皮层纹状体末梢与纹状体黑质投射神经元之间突触的形态学变化

    Parkinson病(PD)患者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丢失可能引发皮层纹状体通路活动的增强.但在皮层纹状体纤维与纹状体黑质神经元(D1R阳性)或纹状体苍白球神经元(D2R阳性)形成突触的连接中究竟是哪一类突触活动增强,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用免疫电镜方法,在超微结构水平上观察了大鼠PD模型的损伤侧和正常侧纹状体内呈D1R或D2R阳性的神经元树突棘与皮层传入纤维末梢形成的不对称突触的形态学特征,对该突触以及其中的穿通型不对称突触的数量进行了定量观察.结果显示:损伤侧纹状体内呈D1R阳性的树突棘的穿通型不对称突触较正常侧增加了61%,但呈D2R阳性的树突棘的穿通型不对称突触数量却没有变化.表达D1R阳性的神经元参与的不对称突触后致密带的长度和突触前末梢的面积也有一定增加,而表达D2R阳性的神经元参与的不对称突触却未观察到此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在损伤后,与基底神经节直接通路中呈D1R阳性的神经元相突触的皮层纹状体纤维非常活跃,这种使其活跃的机制可能对PD状态下的直接通路活动过低起一定的代偿作用.

    作者:曾宪智;蔡青;高尔静;鲁强;孙晓红;徐群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胚胎脑海马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损伤的成年大鼠脑内存活及迁移的研究

    本文从人胚胎脑海马区分离、培养、鉴定了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ecursor cells,NPCs),并初步观察了大鼠纹状体海人酸(kainic acid,KA)损伤后,人神经前体细胞(hNPCs)移植到成年大鼠侧脑室和纹状体后存活和迁移的情况.取胎龄8~12周的人胚胎脑海马区细胞,用含人表皮生长因子(human epidermal growthfactor,h-EGF)、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h-bFGF)以及人白细胞抑制因子(humanleukemiainhibitory growthfactor,h-LIF)的DMEM/F12培养液离体培养,以含1%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DMEM/F12诱导分化,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PCs的特征.向成年大鼠右侧纹状体内立体定位注射KA,造成大鼠纹状体局部损伤.用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体外标记第2代hNPCs,48 h后分别移植到正常成年大鼠和损伤大鼠手术侧的侧脑室和纹状体.6周后用抗BrdU抗体检测HNPCs的存活和迁移.结果显示:体外培养呈悬浮球状生长的细胞是nestin阳性的hNPCs.hNPCs移植6周后,在大鼠损伤侧的纹状体和侧脑室内,均检测到了BrdU阳性细胞,并有一部分细胞迁移到了周围纹状体实质和胼胝体.结果提示:体外分离培养的hNPCs移植到成年大鼠脑损伤区周围可以存活和迁移,损伤区域可能对移植细胞的迁移有一定的诱向作用.

    作者:姚瑞芹;徐铁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蛋白HIV gp120对培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

    为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gp120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我们建立了胎鼠DRG分散培养和器官型培养的模型.以上分散培养和器官型培养的DRG,经不同浓度(250 pmol/L,1 nmol/L)的HIV gp120处理(2次/7 d).分散培养的DRG细胞行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荧光染色,然后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的变化情况.器官型培养的DRG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经HIV gp120处理的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和长度的变化,HIV gp120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神经元的直径则没有变化(P>0.05).应用以上不同浓度的HIV gp120处理后,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改变,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微管和神经丝之间出现了大量的高电子密度颗粒.以上结果表明,HIV gp120对培养的DRG神经元具有直接的神经毒性作用,其中以线粒体的改变较为敏感.

    作者:刘花香;李振中;邢毅;黄飞;杜芳;刘真;陈淑妍;王丽红;王怀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NGF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和顶叶皮质内CREB 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和顶叶皮质内的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mRNA表达的影响.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和顶叶皮质内CREB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侧海马CA1区和顶叶皮质CREB mRNA阳性反应产物平均光密度(OD)比假手术组减少(P<0.05),NGF组CA1区和顶叶皮质内的CREB mRNA阳性产物平均光密度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NGF可以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和顶叶皮质缺血神经元CREB mRNA的表达,NGF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CREB的转录与翻译,从而启动一系列信号通路来实现.

    作者:张正洪;曲鹏;刘玉丽;张宝辉;方秀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谷氨酸毒性损伤豚鼠视网膜内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

    为了探讨过量谷氨酸毒性损伤豚鼠视网膜内生长抑素(SOM)的表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表达的影响,本实验将豚鼠随机分成三组.损伤组:腹膜腔内给予谷氨酸钠3g/kg,隔天给药,连续7 d;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组(bFGF+谷氨酸钠):在注射谷氨酸钠之前1~2 h,给予bFGF 800 U/kg,隔天给药,连续7 d.各组动物分别在存活10 d后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各组豚鼠视网膜内SOM样免疫反应产物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正常豚鼠视网膜内可观察到许多SOM样免疫阳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节细胞层(GCL)和内核层(INL);(2)损伤组相应区域内可观察到SOM样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其染色强度亦明显减弱;(3)治疗组经预先给予bFGF后,在GCL和INL内可检测到SOM样阳性细胞数较损伤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其染色强度有所增强.以上结果提示:过量谷氨酸钠可导致视网膜内SOM的表达显著降低,而bFGF则可以上调由于过量谷氨酸毒性损伤所引起的SOM的表达.

    作者:魏丽华;石运芝;魏佑震;王新成;李亚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复方丹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和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为了探讨中药复方丹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 mRNA表达的影响和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大脑中动脉内栓线阻断法(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和神经细胞Bcl-2 mRNA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凋亡神经细胞主要位于缺血侧大脑皮层缺血边缘区(半暗区);缺血侧大脑皮层缺血边缘区神经细胞Bcl-2 mRNA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2 h后升高,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复方丹参保护组神经细胞Bcl-2 mRNA的表达明显强于缺血再灌组(P<0.01),凋亡神经细胞数明显低于缺血再灌组(P<0.01).上述结果说明复方丹参可通过上调神经细胞Bcl-2mRNA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损伤.

    作者:王建社;董大翠;李丽军;张霞;张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诱导和分化的研究

    为探讨无血清条件下联合应用bFGF、PDGF、RA、HRG、Forskolin对大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体外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传2~3代后,联合应用因子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等方法;通过Ⅱ型微管相关蛋白(MAP2)和S100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化的细胞;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神经元样细胞的参数;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分化后细胞的钠电流.结果显示:MAP2阳性神经元样细胞所占比例,联合因子组明显高于血清组(P<0.05);胞体面积及周长、突起的长度,联合因子组明显高于血清组和bFGF组(P<0.05).另外,联合因子组中80%形态似神经元样的细胞能诱发电压依赖性的Na+通道电流.以上结果表明在体外无血清条件下联合应用bFGF、PDGF、RA、HRG、Forskolin对大鼠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诱导分化是可行的,分化的神经元比例高,且细胞更具有神经电生理特性.

    作者:孙晓莉;袁颖;张天一;姜正林;林巍巍;陆璐;王晓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NOV蛋白在切割海马伞大鼠海马中表达的变化

    通过切割右侧海马伞制备大鼠海马伞损伤模型,应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切割海马伞后不同时程海马中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NOV)蛋白表达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图像处理和统计学分析.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NOV蛋白在切割海马伞后3 d表达开始上升,14 d达高峰后缓慢下降.切割海马伞后14 d切割侧和正常侧相比较,海马CA1-CA3区的锥体细胞层及齿状回颗粒层NOV阳性细胞数目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切割侧NOV阳性细胞明显比正常侧深染,两侧比较平均灰度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合本课题组以往的工作,本研究结果提示,切割海马伞后海马中高表达的NOV蛋白可能参与了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过程.

    作者:秦建兵;朱蕙霞;王磊;谭雪锋;田美玲;金国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神经元迁移障碍的发病机制

    神经细胞从生发区迁移到达特定脑区,整个过程必须经由极为复杂的途径.在人类以及其它的哺乳类动物中,大脑的神经细胞主要是由位于脑部深层,排列于脑室周围的神经干细胞所产生.

    作者:马涛;赵永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猴脑杏仁体的认知功能

    认知是脑的高级功能,其产生机制是脑科学的研究前沿之一.脑的认知功能涉及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的广泛脑区,不同部位涉及不同的认知类型.杏仁体(amygdala)是参与情绪性学习认知的重要结构.

    作者:李瑞锡;西条 寿夫;小野 武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侧脑室注射192-IgG-saporin致痴呆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建立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并观察其学习记忆能力及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数目的变化.在成年SD大鼠左侧侧脑室注射免疫毒素192-lgG-saporin(2.5μg/5μl),3周后行Y迷宫检测其学习和记忆能力;4周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基底前脑ChAT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正常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模型组基底前脑的内侧隔核(MS)和斜角带垂直部(VDB)胆碱能神经元数目分别减少至正常组的9.70%和14.09%,与正常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学习、记忆能力与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数目密切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应用192-IgG-saporin免疫毒素能成功建立AD大鼠动物模型,该模型可用于抗痴呆药物的筛选及药效的评价.

    作者:罗秀梅;龙大宏;潘学兵;杨丹迪;宣爱国;李佳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为构建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重组腺病毒载体,采用PCR法从pCI-neo-hTERT中钓取hTERT全长cDNA,定向克隆到pADTrack-CMV穿梭质粒.通过分步转化把pADEasy-1和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hTERT)转化入BJ5183菌进行同源重组.hTERT重组腺病毒骨架质粒(pAD-hTERT)转染HEK293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收获重组腺病毒(AD-hTERT)提取DNA行PCR鉴定并扩增.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hTERT的cDNA正确插入穿梭质粒且与pADEasy-1正确同源重组;PCR鉴定及报告基因分析说明hTERT重组腺病毒包装正确且具有较好的感染活力.结果表明本研究已成功构建了hTERT重组腺病毒,为hTERT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廖亚平;张洁;周俊宜;汪华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海人酸诱导大鼠海马nestin的表达

    为了探讨海人酸(kainic acid,KA)侧脑室注射后大鼠海马内nestin的表达变化,本文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侧脑室注射1μl(0.5μg/μl)KA,分别于术后1、3、7、14、30、60、90 d处死动物,并应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实验组大鼠海马的nestin阳性细胞在KA注射后3 d开始出现于齿状回、CA3和CA1区,到7 d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注射侧的nestin阳性细胞数均较非注射侧多(P<0.01);对照组仅有散在阳性细胞.本结果提示,海人酸可诱导和增强大鼠海马nestin的表达,而这些表达nestin的细胞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

    作者:阴金波;马玉新;徐海伟;范晓棠;刘仕勇;安宁;杨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雷公藤甲素对LPS诱导的神经炎症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

    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用不同剂量的雷公藤甲素[10、25、50μg/(kg·d)]预处理5 d后,海马注射内毒素(LPS,4μg)24 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蓖麻凝集素-1(RCA-1)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LPS注射引起注射部位GFAP表达增加,RCA-1阳性细胞增多、变大.而雷公藤甲素[50μg/(kg·d)]可明显下调LPS诱导的GFAP和RCA-1的表达,其抑制程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雷公藤甲素对海马内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代玉桥;金道忠;王春旭;刘正清;雷德亮;李明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鼠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内5-羟色胺1A受体的分布

    为了研究5-羟色胺1A受体(5-HT1AR)亚型在大鼠前庭神经核复合体(VNC)内的分布情况,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5-HT1AR亚型免疫阳性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5-HT1AR免疫阳性产物在VNC各个核团全长均有分布,主要定位于VNC神经元的胞体和近侧端树突,呈弥散分布,但在胞浆中也观察到许多染色深浅不同、分布不均匀的点状阳性结构.其中5-HT1AR样阳性神经元在前庭内侧核的全长呈密集分布,在前庭下核的尾段呈中等密度分布,在前庭上核、前庭外侧核和X核的全长、前庭下核的吻段和中段以及Y核的中、尾段均呈低密度分布,Y核的吻侧呈稀疏分布.本文结果提示,5-HT1AR阳性结构广泛地分布于大鼠VNC内,它们可能在介导5-HT对神经元活动的调节,参与前庭信息的整合与加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秦灵芝;张富兴;李金莲;李云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肠神经元及肠胶质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亚型中的意义及替加色罗干预的作用

    为了探讨肠神经元及肠胶质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亚型发病中的意义及替加色罗干预的作用,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腹泻型IBS组(D-IBS组):采用乙酸灌肠和束缚应激的方法造成D-IBS动物模型;(2)便秘型C-IBS组(C-IBS组):采用每日冰水灌胃(连续14 d)的方法造成C-IBS动物模型;(3)替加色罗干预的D-IBS组:D-IBS动物模型鼠同时加用替加色罗2 mg/kg每日灌胃,共7 d;(4)替加色罗干预的C-IBS组:C-IBS动物模型鼠在第8 d加用替加色罗2 mg/kg每日灌胃,共7 d;(5)空白对照组.各组动物在存活一定时间后被处死,并用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肌间神经丛的肠神经元及肠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肠肌间神经丛内肠胶质细胞的数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50,P>0.05).D-IBS组(8.54±2.46)和C-IBS组(8.88±3.00)大鼠肠肌间神经丛内每mm的肠神经元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12.80±2.54,P<0.05);而替加色罗干预的C-IBS组(11.91±3.70)、替加色罗干预的D-IBS组(12.00±3 16)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肠肌间神经丛内肠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可能是D-IBS和C-IBS发病的共同机制;替加色罗在恢复D-IBS和C-IBS肠神经元可塑性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徐俊荣;罗金燕;尚磊;孔武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鼠FEZ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

    轴突成束和延伸蛋白ζ-1(fasciculation and elongation protein zeta-1,FEZ1),是线虫UNC-76蛋白在哺乳动物中的一种同系物,与轴突向外生长、成束、延伸相关.为了克隆该蛋白的基因并观察其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表达情况,本研究通过FEZ1的特异引物从SD大鼠脑组织中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FEZ1基因;通过RT-PCR法分析FEZ1在生后7 d的SD大鼠CNS的不同部位(大脑皮层、嗅球、脊髓)的表达情况.成功获得FEZ1的基因克隆,并观察到生后7 d的SD大鼠的大脑皮层、嗅球、脊髓内均有FEZ1表达,且脊髓的表达水平较高.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鼠FEZ1基因的生物学活性及在神经系统内的表达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何江虹;朱婷;夏春林;张万钰;张晔;万明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LPS诱导小鼠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Tomato lectin的表达变化

    探讨小胶质细胞对侧脑室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 charide,LPS)刺激的反应及时程变化.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鼠单次注射LPS入侧脑室后,Tomato lectin阳性的小胶质细胞于不同时间点在脑内的分布及表达的时程变化.LPS注射24h后,Tomato lectin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细胞、静息的和不同激活状态的小胶质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其中Tomato lectin阳性的小胶质细胞明显被激活,2 d时达表达高峰,巨噬细胞样的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呈现出肥大的、阿米巴样或杆状细胞等不同激活状态下的形态特征.这些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主要分布于侧脑室周围的脑实质结构,如海马、隔区、胼胝体、纹状体,第三脑室周围的下丘脑及其它间脑结构.本结果提示:LPS能诱导小鼠脑室周围的脑实质内的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并上调小胶质细胞内Tomatolectin的表达,这些细胞可能参与脑内刺激的免疫调节.

    作者:邓小华;蔡维君;李昌琪;代玉桥;雷德亮;罗学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神经解剖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