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综述);王康(审校)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式,简要阐述中美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建立的理论基础和过程,通过重点比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制定的内容和收集方法,为我国研究本土化、专业化的护理敏感指标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匡玲;温贤秀;唐颖;谢彩霞;雷花;徐佳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可显著降低HBV感染率;如何安全、有效地阻断HBV的垂直传播,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HBV垂直传播的阻断方式作一综述和总结。
作者:康娟;吴建国;胡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突发急性传染病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医院是发现、隔离、治疗患者,切断传播途径的前沿的医疗机构,在防控突发急性传染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医院应该做好日常医院感染防控;提高医务人员早发现、早诊断能力;充分发挥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的作用;准备好各种应急预案、做好人员和防护物资储备;疫情发生后应按照预案进行隔离、治疗和医学观察。
作者:毛青;游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或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3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或放疗后均行多部位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 CT结果显示:术后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4例,肺部转移2例,骨转移3例,心包积液2例,胸腔积液1例,食管纵膈瘘1例,吻合口复发1例;而放疗后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12例,肝脏转移2例,肺部转移3例,放射性肺炎1例,胸腔积液2例。结论多排螺旋CT可显示出食管癌患者术后或放疗后的并发症、复发及转移等临床表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及MRI诊断早期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分析120例经病理确诊的早期结肠癌患者的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对比患者术前CT及MRI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表明20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均已浸润至黏膜下层。利用CT或MRI共检测到43例患者的淋巴结,其中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4例,病理诊断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9例。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淋巴结利用CT及MRI检查的检出率和淋巴结短径明显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P<0.05)。对所检出淋巴结的短径进行ROC曲线分析表明,4.1 mm可以作为CT或MRI诊断早期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小短径评价标准,其敏感性为76.6%,特异性为78%。结论 CT或MRI诊断早期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4.1 mm可以作为CT或MRI诊断的小短径标准。
作者:孟军;徐世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联合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 Case-based Study,CBS)对急诊科轮转低年资护士的培训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轮转的38名低年资护士作为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轮转的42名低年资护士为观察组。对照组护士使用传统的带教模式,观察组护士运用PBL联合CBS教学法进行培训,比较两组护士专科考试成绩、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专科考试成绩、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总体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PBL联合CBS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急诊科轮转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作者:黄春蓉;王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不恰当的抗菌药物选择和不合理的给药方案是导致耐药发生和临床治疗失败的两大主要因素,通过提高抗生素合理应用可能减少或逆转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保持现有药物的抗菌活性。随着对药物代谢动力学( PK)/药效学( PD)技术的不断开发,抗菌药物PK/PD在临床给药方案制定、优化和个体化给药,以及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耐药方面的作用正日益显现,采用PK/PD原理指导临床抗菌治疗给药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防止耐药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蓓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随着MR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青壮年因股骨头坏死而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失败率比因其他原因而行关节置换的病例高,故在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之前,应选择保留股骨头的姑息性治疗以延缓或替代髋关节置换。如何在软骨下骨塌陷之前阻止病程进展。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否成功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动物模型制作的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王安;谭波(综述);王跃(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扩张法和钬激光内切开法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输尿管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冷刀内切开法治疗,试验组给予输尿管镜扩张法和钬激光内切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输尿管狭窄及其近端扩张程度、肾集合系统分离程度与大尿流量、相关临床指标与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输尿管狭窄段狭窄程度、大尿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狭窄近端输尿管扩张程度、肾集合系统分离程度、尿道扩张时间及再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镜扩张法和钬激光内切开法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冯强;杜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氮酮对黄硝巴布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体外皮肤渗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e扩散池,选用不同浓度氮酮(0%、1%、2%及5%)作黄硝巴布剂的透皮促渗剂,以HPLC法测定制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累积释放量( Q),计算稳态流量( J)。结果黄硝巴布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当氮酮浓度为0%、1%、2%和5%时,羟基红花黄色素A12 h内的累积释放量( Q)分别是0.533、0.913、1.313及0.953μg/ml、稳态流量分别为0.4829、0.7657、1.0857及0.8114μg/( cm2· h)。结论氮酮可促进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透皮吸收,在实验浓度内,以2%氮酮的促渗效果佳,可为黄硝巴布剂的制备提供参考。
作者:曾明辉;谭正怀;邱建平;黄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充足的营养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VLBWI)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VLBWI喂养的首要目标是在短的时间内达到全肠内喂养,同时使患儿获得佳的营养和生长,并避免喂养过快导致的不良反应。 VLBWI的喂养存在很大难度,也充满许多争议。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儿童医院VLBWI喂养指南工作组列举了VLBWI喂养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指南,可供国内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范娟;李茂军;吴青;陈昌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鼻眼相关疾病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并行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手术治疗的27例鼻眼相关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均经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3~24月,平均随访时间12月。其中,1例眶周骨折伴泪道阻塞患者内镜下手术失败,改为鼻外径路鼻腔泪囊造孔术;1例眶内高分化脂肪肉瘤复发,1例因考虑眶内淋巴瘤而放弃治疗;1例眶内扩张性静脉畸形术后视力下降,经治疗后恢复;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病变部分残余,1例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3月后失访;1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术后改为长期抗微生物治疗;其余患者术后随访结果良好。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或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鼻眼相关性疾病具有独特优势,但也有失败和产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对于鼻内镜手术或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鼻眼相关性疾病的手术径路、方法、原则、范围等方面仍需不断探讨和严格的界定。
作者:樊建刚;陈力;李静娴;古庆家;李德炳;赵李冰;何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牙列缺损的复杂病例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时如何减少印模和托盘分离,提高印模精确度。方法使用背面带有U形凹槽的一次性塑料托盘,分别采用托盘背面涂抹法(A组)与常规取模法(B组)对牙列缺损复杂病例制取印模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修复效果。结果 A组修复成功30例(100%),B组可摘局部义齿成功23例(76.7%),失败7例(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P<0.01)。结论对牙列缺损的复杂病例进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时,采用托盘背面涂抹的取模方法修复,可有效防止材料与托盘分离,提高印模精确度,操作简便,效果确实,可临床推荐。
作者:卢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经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置管连续阻滞用于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高龄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23例。麻醉诱导前30 min在超声引导下,C组行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T组行髂筋膜间隙置管连续阻滞。术毕C组患者行静脉PCA镇痛,T组经过术前留置导管行髂筋膜间隙连续阻滞镇痛。评估术后6 h( T3)、12 h( T4)、24 h( T5)、48 h( T6)各时点区域感觉阻滞情况、VAS评分和患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及镇痛补救情况。结果 T组T4、T5、T6时点不同区域感觉阻滞有效率高于C组,术后T5、T6时点静息及运动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在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置管连续阻滞能为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提供安全和有效的镇痛效果,患者总体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并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
作者:雷光磊;吴文知;李培玉;张兰;吴贵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慢性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C ,HCV)感染可导致严重的肝病,包括肝硬化及肝癌。近年来HCV 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 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s)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及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HCV有3个主要的治疗靶点:NS3/4 A蛋白酶,NS5B聚合酶和NS5A复制复合体。 DAAs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考虑HCV基因型、初治还是既往治疗失败、有无肝硬化以及合并的基础疾病等因素。本文介绍DAAs的临床应用方案以及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作者:黄仁刚;杨兴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径路与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30例。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A组行肌间沟径路,B组经锁骨上径路。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镇痛时间、臂丛神经主要分支麻醉阻滞完善情况、手术中辅助镇痛药使用情况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术后镇痛时间、20 min阻滞完善率、手术中辅助镇痛药使用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径路与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均是安全有效的上肢麻醉阻滞方法,值得推荐使用。
作者:熊显良;黄咏梅;陈东;何应钦;伟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发展道路上,老的问题解决的,新的问题又会出现,临床抗感染总是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中得以发展。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本文就近来抗菌药物应用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希望抗菌药物使用者明确:抗菌治疗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并非简单清除临床各种样本中培养所得细菌;需要积极开展无菌部位样本微生物检查,减少临床价值低下的样本反复送检;正确解读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起始经验治疗;充分认识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制定完善抗感染用药方案;不同类别药物组织浓度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单纯根据组织浓度判断治疗效果。
作者:肖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 melanoma ,MM)是一种由于基因激活或者突变诱导的表皮黑素细胞的肿瘤,是遗传、体质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MM具有高度侵袭性,是一种具威胁性的皮肤肿瘤。该病在全球各地的发病率目前呈逐年递增趋势,是皮肤肿瘤中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分子水平的改变已被认为是判断其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只有极少数与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被验证。本文就近年来与MM预后有关的组织学和血清学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MM的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思路。
作者:张兴露;李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青光眼是一类异质性视神经病变,具有进行性和不可逆转的视神经破坏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性的特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在爱斯基摩人群、中国人群、印度人群和蒙古人群中常见的一类青光眼。 PACG是多基因复杂疾病,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近年来PACG易感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GWAS)以及候选基因研究的方法。 GWAS研究发现的三个易感位点( PLEKHA7基因中的rs11024102、COL11Al基因中的rs3753841以及位于8号染色体长臂上的ST18和PCMTDI基因之间的rs1015213)在不同人群得到验证,然而大多数候选基因法发现的其他位点未能得到人群验证。这可能说明涉及PACG致病遗传原因比较复杂,进一步的关联分析以及动物模型基因功能研究需要进行。本文就PACG相关研究背景及易感基因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罗怀超;林婴;杨正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或者重型肝炎等重症肝损害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指无任何邻近组织炎症(如肠穿孔、肠脓肿)的情况下发生的腹水感染。近年研究表明,重症肝损害患者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为10%~30%。细菌移位是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的关键。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依据主要来自于诊断性腹腔穿刺后腹水的相关检查。积极诊断以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既往曾发生SBP的患者应长期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作者:王蜀强;杨兴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