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彬;孙红斌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近些年(尤其是近十年)心脑血管急救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介绍了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进步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 DES)的临床应用,很好的改善了既往支架内再狭窄的状况;急诊床旁快速检测技术,如心梗心衰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 CTNI)、心肌肌钙蛋白T(CTNT)、脑钠素(BNP)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急诊临床判断的时间,也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介绍了2010年新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变化,强调了持续不间断的、高质量的心脏按压在心肺复苏(CPR)中的重要性,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高血压脑出血目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各自的优缺点,并探讨了未来治疗的趋势.
作者:孙树杰;唐学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寒冷性荨麻疹( cold urticaria,CU)的临床特征,增强对CU的认识.方法 采用频数分布法和集中度法分析185例不同年龄段CU患者的临床和三冷实验资料.结果 185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85;高发年龄段为31 ~40岁,未表现出明显季节集中趋势;55.68%的患者冷凝集素、冷球蛋白或冷纤维蛋白阳性,且存在三种异常免疫蛋白同时存在的现象,冷凝集素(滴度≥1:32)阳性率高达21.62%,其余次之.结论 CU作为一种冷刺激所诱发的荨麻疹,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在临床诊断中应引起重视.
作者:麦涛;王有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适合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一种置管方法.方法 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胃癌手术的68例老年患者,根据术后置管方式分成鼻胃管联合空肠营养造口管(或鼻肠管)组、经鼻置三腔胃肠管组和胃造口置三腔胃肠管组,观察三组鼻咽部不适、恶心呕吐、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胃引流量、肠内营养给予量、肛门排气恢复时间等.结果 胃造口置三腔胃肠管在“畏”管心理、鼻咽部不适、异物感、置管后严重咳嗽、咳痰及置管营养期间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该组术后8日皮褶厚度、上臂肌围长、氮平衡、转铁蛋白和CD4/CD8比值与术前1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术后经胃造口置三腔胃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低,耐受性好,尤其适合老年胃手术患者.
作者:陈育民;王绍明;黄俊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术前切口局部浸润和术中腹腔内表面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30例,A组切皮前脐部切口及剑突下、肋缘下切口各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4 ml,手术结束前腹腔内喷洒0.5%盐酸罗哌卡因20 ml;B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麻醉诱导、维持方法相同,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喉罩气道管理,术后持续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术后2、4、8、12、24小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术后额外镇痛药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4、8、12小时镇痛效果优于B组(P<0.05),额外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于B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术前切口局部浸润和术中腹腔内表面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
作者:范丹;兰志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脐旁皮瓣修复会阴部烧伤瘢痕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3月至2011年1月我院整形外科收治会阴部烧伤瘢痕畸形患者32例.术中完全松解及切除会阴部瘢痕组织,使尿道口、阴道口及肛门恢复到解剖位置.肛门严重狭窄者,需彻底切除肛门周围及肛管的瘢痕组织,完全解除狭窄,使肛门口充分开放,将形成的脐旁皮瓣行明道转移至会阴部.在皮瓣中间对应尿道外口及肛门位置切开形成尿道及肛门外口,肛门外口与直肠黏膜缝合,将皮瓣缝合于会阴创面.结果 32例患者中3例出现皮瓣远端发绀,经检查发现2例皮瓣下积血,1例因缝合张力过大引起.清除血肿及拆除部分缝线后皮瓣远端循环得到改善,皮瓣完全存活,经延迟拆除缝线后伤口愈合.1例出现皮瓣感染,导致远端部分坏死,后通过植皮进行创面修复.术后随访0.5 ~1年,术后皮肤质地、会阴外形功能及生殖器位置均良好;双髋活动度除2例因缺乏功能锻炼及皮瓣皮片后期挛缩恢复不理想外,其余双髋活动度良好.结论 脐旁皮瓣不受会阴瘢痕限制,组织相似度好,血管恒定,抗感染能力强,是修复会阴部瘢痕畸形的理想皮瓣.
作者:杜丽平;游晓波;刘全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建立急性中毒注册登记表,研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诊疗结果,为提高本地区急性中毒诊治水平、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设计急性中毒注册登记表,对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进行登记,收集其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毒物接触时间、中毒原因、中毒物种类、毒物接触途径、毒(药)物鉴定与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处理措施与患者去向等信息,并进行前瞻性、描述性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800例急性中毒病例以治疗药物急性中毒为第一中毒类别;20 ~ 45岁为急性中毒第一位高发年 龄组;职业以失业人员为第一位职业类别;女性多于男性;中毒途径以消化道为第一位(86.43%);毒物鉴定率仅9.71%.结论 急性中毒的预防及其心理教育与咨询重点应在20 ~45岁的女性以及失业人群;政府需要加大力度监管镇静催眠类药物处方管理;本地区对中毒毒物的鉴定有待加强与提高.
作者:宋维;陈实;何宁宁;黄海燕;蓝宝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阐述高原地区地理特点及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从急救机构、急救水平、后勤保障以及应急预案的实施等方面概述目前高原地区院外急救现况,并针对这些现况提出对高原地区院外急救工作的建议.
作者:公保才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Wellens综合征是一种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端严重狭窄(≥70% ~ 85%)有关的心电图T波改变,是不稳定心绞痛的一个亚型,也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先由Wellens和同事在1982年报道.对急诊和心脏科医生来说,及时识别这一心电图表现,并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可避免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Wellens综合征的T波改变通常发生在疼痛缓解期,并没有其他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证据.尽管药物保守治疗控制这类患者的症状发作效果比较好,但终结局很差,冠状动脉造影之后往往需要早期介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本文目的是引起临床医生对这一特殊心电图现象的重视,提高急诊胸痛诊断准确率,减少诊治延误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余剑波;朱继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对感染性疾病及脓毒症的诊断价值,为医院感染控制、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临床怀疑为新发感染159例患者及急诊和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危重患者进行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分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COPD/AECOPD)、胰腺炎/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PCT水平变化,以及PCT对危重病并发脓毒症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和诊断符合率.结果 42.9%(33例)的SIRS患者PCT值在0.05 ~0.5之间,19.5%(15例)的患者PCT值>0.5;21.7%(5例)的COPD/AECOPD患者PCT值在0.05~0.5,52.2%(12例)的患者PCT值大于0.5;胰腺炎/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PCT值会不断的升高,64.4%(38例)的患者PCT值都大于2.0.PCT对危重病并发脓毒症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7%、81.8%,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9.6%和88.2%,检测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18.2%和13.3%,对脓毒症的诊断符合率为84.0%.结论 PCT在感染性疾病中,随病情的加重水平增高,可以用来判断病情,且能够用于脓毒症的早期判断及预警,与血培养联合检测,可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株的产生,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
作者:保勇;史梦;喻华;叶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农村基层医院在接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规范化培训后对COPD规范化诊治的提升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重庆市某县级医院COPD病历50份进行质量评分,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COPD规范化诊治培训,对培训后的COPD病历质量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OPD病历评分,包括规范化诊断、规范化治疗及长期健康教育等方面,经规范化培训后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规范化培训COPD 知识对基层医院呼吸科COPD规范化诊治有明显提升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农村COPD规范化诊治,应继续加强对农村基层医院COPD规范化培训.
作者:高税;陈虹;杨竹;马升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维生素E对先天性膈疝(CDH)大鼠模型胎仔肺发育不良和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18只SD雌鼠定时配种成功后分为对照组、膈疝组和干预组,以除草醚诱导建立大鼠CDH动物模型,并以维生素E进行干预,第21 d剖宫取出胎鼠及其肺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进行图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组膈疝致畸率46.34%小于膈疝组致畸率66.67% (P< 0.05).干预组胎肺发育接近对照组,其肺重/体重值[(3.45±0.58) mg/g]、轴向腺泡计数(4.4±0.3)、肺泡面积比例[(63.7±5.6)%]和肺泡面积比[(45±6)%]均大于膈疝组[ (2.36±0.61) mg/g、(2.3±0.2)%、[(46.5±7.3)%]、[(27±6.7)%],P< 0.01],而肺泡间隔面积比[(45±6.8)%]低于膈疝组[(63±8.3)%,P<0.01];同时腺泡前内动脉(PAPA/IAPA)的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22.1±2.2)%、(17.6±2.8)%]低于膈疝组[(24.3±4.0)%、(21.5±2.9)%,P<0.01];单位视野内腺泡内动脉(IAPA)非肌型血管的比例[(79.4±3.2)%]高于膈疝组[(71.6±3.3)%,P<0.01],小动脉的肌化受到抑制.结论 维生素E产前干预能降低CDH大鼠模型胎仔膈疝的发生率,并且有助于促进CDH胎仔肺的发育,抑制其肺血管重构.
作者:林涵;王銮虹;刘文英;王学军;吉毅;杨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老年肿瘤患者家属的家庭负担.方法 采用家庭负担量表(FBS)对100例住院老年肿瘤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78.0%的家属存在家庭负担,FBS总分(29.17±8.784)分,家庭负担6个方面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家庭经济负担(8.88±2.285)分、家庭日常生活(6.06±2.292)分、家庭娱乐活动(5.35±2.308)分、家庭关系(4.87±2.719)分、家庭成员心理健康(2.2±1.148)分与家庭成员躯体健康(1.8±1.015)分.结论 大部分老年肿瘤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负担,家庭负担的影响因素包括老年肿瘤患者家属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
作者:封燕;李永波;张雪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儿童漏斗胸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MSCT检查并诊断为漏斗胸患儿的CT资料,根据CT凹陷指数,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测量并比较三组患儿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数、胸骨凹陷角度、心脏旋转角度及Haller指数五项指标的差异,分析心脏旋转角与其它四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28例均有不同程度胸骨凹陷,其中轻度凹陷14例,中度凹陷9例,重度凹陷5例;②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数、胸骨凹陷角度、心脏旋转角度及Haller指数五项指标在轻、中、重度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③心脏旋转角度与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数及Haller指数呈正相关(rs分别为0.736、0.873、0.881,均P<0.01),与胸骨凹陷角度呈负相关(rs=-0.731,p<0.01).结论 MSCT可准确显示漏斗胸的畸形程度及心脏受压旋转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作者:白林;彭泽华;梁洪;高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两种方法训练用口呼吸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心理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53例,按手术的先后顺序间断分为对照组(26例)和试验组(27例).对照组术前采取用手捏鼻的方法训练患者用口呼吸;试验组术前采用纱条填塞患者鼻腔训练患者用口呼吸.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患者的心理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5.4%患者对纱条填塞鼻腔产生焦虑;试验组25.9%患者对纱条填塞鼻腔产生焦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2,P<0.05).结论 用纱条填塞患者鼻腔来训练患者用口呼吸的方法较传统的捏鼻方法效果佳,值得推广.
作者:马青华;贾平;廖天芬;安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某科研单位职业危害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10年某科研单位420名职业危害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结果 420例受检职工中79.8%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异常检出率位列前五位的是体重超重及肥胖(32.5%)、肝功能异常(32.3%)、血常规异常(16.9%)、肺功能异常(15.9%)、胸部X射线异常(15.4%);男职工体重超重及肥胖、肝功能异常检出率超过女职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工龄组之间体重超重及肥胖、肝功能异常、肺功能异常、胸部X射线异常、心电图异常、超声检查肝胆肾异常、血压高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科研单位职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40岁及以上男性职工是今后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的重点人群.
作者:宋明瑛;兰亚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生脉注射液在老年急腹症患者围术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老年急腹症急诊手术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术前(T0)及术后3天(T2)常规治疗组(Ⅰ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乌司他丁组(Ⅱ组)给予乌司他丁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联合生脉注射液组(Ⅲ组)给予乌司他丁联合生脉注射液静脉注射.术前(T0)及术后1天(T1)、3天(T2)、7天(T3)静脉采血测定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并进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休克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死亡率、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结果 T1~T3时Ⅱ组及Ⅲ组IL6、TNF-α浓度较Ⅰ组低(P<0.05),Ⅲ组浓度低;术后ALT、BUN、Cr在T1、T2时点以Ⅰ组增高显著;3组术后CK-MB、cTnI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而以Ⅲ组升高幅度低,与Ⅰ组、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 T3时Ⅱ组及Ⅲ组均低于Ⅰ组(P<0.05);Ⅱ、Ⅲ组休克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降低,其中Ⅲ组降低显著,与其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患者住院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均较Ⅰ组缩短,同时死亡率及MODS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老年急腹症患者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有助于改善全身炎症反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联合应用生脉注射液可进一步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保护心肌功能,减少休克发生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
作者:程晓云;田卓敏;韩元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bg)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确诊的AECOPD住院患者(AECOPD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各43例,检测并比较AE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缓解后及健康体检者血浆Fbg水平,同时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动脉血气与肺功能相关指标,将AECOPD患者血浆Fbg水平相关的因素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ECOPD患者血浆Fbg水平治疗前高于治疗后,且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均P<0.05);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the ratio of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and the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动脉氧分压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ECOPD患者血浆Fbg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密切相关性;检测血浆Fbg水平可反映AECOPD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郭璐;解郑良;刘跃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海马苔藓纤维出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是指齿状回颗粒细胞轴突异常出芽,与内分子层颗粒细胞形成突触.它由海马神经元丢失及癫痫发作的兴奋毒性导致,牵涉导向分子、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递质等多种分子,可增高癫痫发作的敏感性,被认为与癫痫反复自发性发作(spontaneous recurrent seizures,SRS)密切相关.
作者:吴彬;孙红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入住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42例ARDS患者,动态连续监测血气分析、血常规、血生化、胸部影像学检查、下呼吸道分泌物检查,评价心、脑、肝、肾、肠道等多器官功能状态,按照预后分生存组和死亡组,对确诊后第1、3、5、7天的CPIS分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第1、3天的CPI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5、7天的CPIS分值死亡组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和(或)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住院时间生存组显著高于死亡组,两组ICU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IS动态变化能反应患者病情变化,并辅助判断患者预后,可作为初步评估ARDS病情及预后的简易指标之一.
作者:苏明华;宋孟龙;冯旋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患者的佳护理方法,提高IABP治疗的救治成功率.方法 10例不同原因导致心力衰竭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其中9例采用床旁经皮穿刺股动脉置管,1例于心脏手术过程中置管,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IABP触发模式及触发比例.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逐渐减少,并发症少;8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1例因长时间不能撤离IABP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在IABP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保证有效反博是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全面细致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陆蓉;熊恒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