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贵;王庆吉
目的 探讨颈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手术后的护理措施,特别是术后早期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 颈段椎管内肿瘤30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术后为患者安置恰当的体位,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和肢体活动情况,加强四肢功能训练,训练膀胱及排便功能等.结果 30例患者均无因体位安置不当,头颈活动不规范导致呼吸功能障碍;通过训练膀胱及排便功能,9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术后8例恢复,1例便秘经采取相应的护理后功能恢复.结论 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对护理水平要求较高,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对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熊艳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新生儿脓毒症(过去称为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本文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探讨了新生儿感染、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血流感染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及其注意事项.
作者:陈昌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鼻堞垂体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46例经鼻蝶垂体瘤手术患者术后实施严密护理,观察患者术后视力变化情况,及早发现尿崩症和低钠血症,预防脑脊液漏.结果 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尿崩症4例,脑积液漏3例,低钠血症2例,视力障碍2例,鞍内出血1例,经及时的观察、治疗及护理后均好转出院.结论 尽早发现术后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对鼻蝶垂体瘤术后恢复有极大帮助,并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殷世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西甲硅油消除胃内泡沫的效果和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 100例接受普通胃镜检查的患者分为A组51例和B组49例,B组术前20分钟常规吞服利多卡因注射液,A组在应用利多卡因的基础上于术前吞服西甲硅油乳剂.观察术中胃内泡沫情况和患者的舒适度及其副作用.结果 胃内泡沫清洁度,A组优良率100%,B组优良率26.5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8.55,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西甲硅油对胃镜检查前准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利多卡因联合应用可消除胃内泡沫,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周丽华;阳运超;陈琼;张仁翼;张云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茶碱治疗前后哮喘患者诱导痰白介素8(IL-8)水平变化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支气管哮喘成年患者印例随机分为茶碱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早餐及睡前各口服缓释茶碱100 mg,吸入沙丁胺醇200 μg,每日3次,缓解后沙丁胺醇调整为100 μg,每日3次;对照组吸入沙丁胺醇200 μg,每日3次,缓解后沙丁胺醇调整为100 μ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以诱导痰法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月和2月的痰液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IL-8水平并评价疗效.结果 茶碱组在治疗后2月IL-8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沙丁胺醇组相比IL-8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茶碱具有降低患者诱导痰IL-8水平的作用,此可能为茶碱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黄龙;王国蓉;周小平;刘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心内直视下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RFA)治疗器质性心脏病(OHD)合并心房颤动(AF)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11月间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机为29例OHD(27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施行RFA术,总结其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间(108.3±24.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9±22.7)min,RFA时间(18.4±2.03)min;术后均立即恢复窦性心律;10例(34.48%)分别于术后1~5天发生阵发性房颤,经静脉推注盐酸胺碘硐后转为窦性心律,予以口服盐酸胺碘硐维持;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2例(6.89%)分别于术后2天和4天死于低心排,其余痊愈出院,平均住院(9.2±3.5)天;术后随访27例,平均随访(6.8±1.4)个月,96.29%(26/27)维持窦性心律,3.71%(1/27)为AF心律,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结论 OHD合并AF术中同期行Atricure双极RFA治疗,术后长期窦性心律维持率高.RFA作为心脏手术的辅助手术具有安全、省时、治疗AF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胜中;曾富春;丛伟;冯刚;甘崇志;王雪海;耕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CCP-Ab)与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酶标分析仪及其IgG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抗CCP-Ab;采用基于速率散射比浊法的BN100特定蛋白仪测定血清RF.结果 130例RF阳性病例RF大值640.00 IU/ml,小值20.26 IU/ml,均值95.63 IU/ml;抗CCP-Ab检测RA的特异度较RF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清RF和抗CCP-Ab是RA良好的诊断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观察.
作者:何霞;陈明霞;羊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红皮病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78例红皮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7%继发于原有的皮肤病,其他依次为:药物过敏、特发性、恶性肿瘤和感染,其中寻常型银屑病是常见的原发疾病,而不正规使用激素是常见的诱因;心脏受累、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常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43例治疗有效.结论 红皮病的病因、伴随症状,以及是否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采取正规治疗对红皮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周夕湲;陈学军;谢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及护理服务需求,为制定适合农村妇女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434例健康体检农村妇女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各种疾病患者371人,检出率85.48%;常见疾病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殖道感染193例(37.1%)、高血压112例(25.8%)、乳腺增生82例(18.9%)、子宫肌瘤68例(15.7%)、高血脂58例(13.3%)、糖尿病38例(8.9%)、HBsAg(+)28例(6.5%);护理服务总体需求得分为(3.58±0.74)分,其中健康促进方面得分高,为(3.94±0.71)分,前三位护理需求项目依次为:医护讲座、饮食营养指导、定期体检.结论 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差,护理服务需求高,应针对生殖保健、慢性病防治及传染病管理等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作者:胡希红;雷力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及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对218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进行12导静息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左室重量指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指标.结果 左室肥厚(LVH)组室性早搏及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56.73%和22.12%,明显高于左心室正常(非LVH)组(35.96%,7.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房性早搏和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56.73%和44.23%,明显高于非LVH组(46.49%,23.68%)(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LVH患者易发生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提示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逆转LVH以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血管事件发生.
作者:边晓菊;李兴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频电波刀对宫颈病变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宫颈疾病门诊初步诊断为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534例采用高频电波刀(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手术治疗,环形切除病变组织或行宫颈锥切,手术标本均送病理学检查;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痘的预防.结果 LEEP手术治疗宫颈病变一次性治愈率为97.75%,平均手术时间5.21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3.12 ml,术后出血发生率为4.86%(26/534),术后感染发生率为0.56%(3/534),无宫颈粘连及宫颈管狭窄;手术标本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结论 LEEP手术治疗各类宫颈病变操作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佳,且可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对宫颈疾病的确诊,尤其是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冷开容;宋建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白血病细胞起源、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患者年龄及其与药物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药效动力学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白血病细胞逗留的骨髓微环境.这些因素及决定这些因素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相互作用,决定每个白血病病例的治疗效应,而MRD就是这种综合效应的重要且具体反映这些分子生物学特征相互作用的指标.充分认识这点,对正确评估白血病患者预后,动态监控病程,早期发现复发及耐治病例,改进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并为深入研究耐药机制及新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极为重要.
作者:王耀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SYSMEX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尿沉渣仪的显微镜复查标准.方法 取新鲜尿液进行尿液干化学和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同时使用显微镜尿沉渣计数板定量计数尿沉渣白细胞/红细胞.结果 14.16%的尿干化学分析正常样本显微镜复查WBCRBC结果超出生物参考区间;尿沉渣自动分析与镜检符合率为96.58%,尿干化学分析与镜检符合率为85.84%.结论 单一尿干化学分析方法不能替代显微镜复查方法,对该类尿液常规分析有必要做显微镜复查;UF100尿沉渣分析仪测定结果在生物参考区间内的样本无需显微镜复查,超出生物参考区间的样本需显微镜复查.
作者:李焱鑫;熊志刚;钟亚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重大的突发事件,往往使医院短时间内患者数量猛增,而且患者病情复杂,伤势严重,加上患者以及家属情绪激动,无法接受应激.在这种情况下,护士如果缺乏指导性的统一安排,容易使抢救现场失控,造成现场混乱、工作无序,从而因忙乱而影响救护质量,甚至发生差错事故.
作者:代继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心动脉压(CAP),就个体而言与肱动脉血压平行.然而,外周肱动脉压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与CAP平行.近年来,一些前瞻性的临床随访研究证实,CAP升高与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及其并发症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心动脉的脉压增高是发生心血管危险的强的预报因子,而肱动脉不能完全替代CAP的作用.
作者:刘鹏;周晓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亲属供肾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特点.方法 对我院器官移植中心2007年8月至2009年4月41例亲属供肾肾移植患者采用系统、规范的循环系统、肾功能、生化指标等监测,遵照人体代谢所需的补液原则,维持稳定的内环境;坚持遵循器官移植中心伦理原则,针对性地对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排斥反应,合理用药指导等.结果 4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2~20月,仅1例于术后5月在院外发生严重肺部感染死亡,其余40例移植肾均存活良好.结论 规范系统的观察与护理是保证受者治疗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韦宏;邓小凡;刘惠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手术中机械缝合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直肠癌手术中机械缝合发生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发生吻合口并发症11例,其中术中并发症1例,吻合口漏5例,吻合口出血4例,吻合口狭窄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熟练掌握机械缝合技术,熟悉缝合器的性能,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器械并正确使用,是预防直肠癌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刘志武;何顺林;陈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相关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其孕期变化趋势,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糖代谢异常孕妇52例,其中妊娠期糖尿病(GDM)38例,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14例,同期孕周相匹配的正常糖代谢对照组40例,用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妊娠14~20周保存于-80℃的空腹血清脂联素浓度,其中52例孕妇(GDM19例、GIGT13例、对照20例)于孕24~32用行50 g葡萄糖负荷验(50 g glu-cose charge test,50 gGCT)或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hcose tolerance test,OGTT)时留取的血清1 ml,用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脂联素浓度.结果 孕14~20周脂联素:GDM组(4.61±1.31)ng/ml,G1GT组(6.38±1.38)ag/ml,对照组(9.06±1.80)ng/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孕24~32周脂联素:GDM组(3.00±1.03)ng/ml,GIGT组(4.50±1.42)ng/ml,对照组(5.70±1.60)ng/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脂联素水平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不同孕周脂联素均与孕妇体重指数(BMI)相关;92例孕妇中,孕14~20周BMI≥24的共37例(GDM 20例,GIGT 7例,对照10例),其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BMI<24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g GCT者服糖后1 h血糖水平与脂联素呈负相关(r=-0.505,P<0.001);OGTT0、1、2h血糖水平与脂联素呈负相关,而OGTF 3 h血糖水平则与脂联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发病前的血清脂联素浓度已经有显著性改变,推测该细胞因子变化可能影响IR,从而导致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随着孕周增长,所有孕妇血清脂联素浓度呈降低趋势,其中,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变化更为显著.孕妇BMI和孕期血糖水平是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影响因素.
作者:赵怿;杨慧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孕期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可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不同类型糖尿病对母几的影响存在差异,而且与孕期血糖控制密切相关.妊娠期血糖的控制主要以饮食以及胰岛素为主,但部分口服降糖药也陆续应用孕期,应客观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杨慧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非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7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2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6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瘤卒中3例.其中17例接受手术治疗证实.结果 19例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3例,植物生存2例,临床治愈14例.结论 开颅直视下手术清除血肿是自发性颅内血肿治疗的首选方法,微创穿刺引流不适用于非高血压性颅内出血.
作者:黄敬东;李咏梅;何竹;黄乐;谭定富;张林;肖月琴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