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端粒酶活性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研究

王勇;胡杰贵;江丰收;胡冰

关键词:端粒酶活性, 肺癌, 诊断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肺癌患者、良性肺病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的端粒酶活性(TA),探讨其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CR-TRAP-ELISA法检测42例肺癌患者、20例良性肺病患者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A表达.结果:肺癌组29例TA阳性(69.05%),OD值为0.45±0.37,良性肺病组2例TA呈阳性,OD值为0.11±0.06,而15例正常人全部呈阴性,OD值为0.08±0.03.血白细胞计数与TA检测结果无相关性.该法检测肺癌组TA特异度达90%,灵敏度为69.05%,TA表达的高低与临床分期呈明显正相关(r=0.585),与病理类型无相关性.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A阳性率高,可应用于肺癌的诊断,指导肺癌的治疗、预后判断等.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道间质瘤6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主要表现35例,腹部包块6块,消化道出血26例;病变部位胃44例,小肠13例,结肠直肠6例.6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内镜以及影像学检查对GIST病变部位有重要作用.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作者:张振玉;汪志兵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凋亡诱导因子(AIF)在胃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IF在细胞中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IF在29例胃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细胞株中(低分化胃癌细胞株MGC-803、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AIF的表达量高于上皮细胞株(胎儿胃上皮细胞株HFE-145、胃上皮永生细胞株GES-1);AIF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38%、10%,胃癌组织中AIF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AIF的表达量上调可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昌正;李英男;吴本俨;朱鸣;王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植入放射性碘粒子在预防局部复发中的作用(附25例报告)

    目的:探讨放射性碘粒子在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放射性碘粒子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植入到局部靶组织以及乳腺癌根治术后可能发生转移的径路中(选取位置同外放射治疗位置).25例中共计植入放射性碘粒子775粒,平均每例植入31粒.对已行碘粒子植入3年以上的2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与同期行外放射性治疗的31例病例进行局部复发的对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进行3年以上的术后随访,25例中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4%.行外放射治疗的31例病例中也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3.23%.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行组织间放疗和术后行外放射治疗,在预防乳腺癌局部复发中的疗效无明显区别.但由于观察的例数较少,放射性碘粒子在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作者:沈卫达;王励;陈泓;金薇;胡俊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76例腹膜转移癌的临床检查方法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腹膜活检和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及临床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评价腹膜活检在腹膜转移癌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实用价值.方法:76例腹膜活检诊断为腹膜转移癌者,经8超检查均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腹膜增厚,采用超声穿刺探头引导下经皮于增厚的腹膜处进行活检,组织石蜡包埋,HE染色后作病理学诊断,所有的患者均行腹水脱落细胞学、内窥镜、8超、CT、x线等检查寻找肿瘤可能的原发病灶.结果:76例腹膜转移癌均由腹膜活检证实,同步细胞学检查发现瘤细胞者23例,阳性率为30.3%,内窥镜发现胃肠道肿瘤病灶者32例,阳性率为42.1%,超声/CT发现腹部病灶者29例,阳性率为38.2%,内窥镜加超声发现腹膜转移癌总的阳性率为80.3%.结论:不明原因的腹水,当临床高度疑诊腹膜转移癌时,尤其当临床无创性检查没发现肿瘤病灶时,腹膜穿刺活检是有用的检查手段.

    作者:赵梅芬;张艳梅;刘东屏;王学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NP方案时辰给药治疗23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在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中,与常规化疗模式相比,时辰化疗在疗效、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上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6年2月将NP方案以时辰给药方式治疗2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时辰组,给药方法如下: NVB l2.5mg/m2/d,自15:00至03:00,峰值在21:00,dl-d4;PDD 20mg/m 2 /d,自l0:00至22:00,峰值在16:00, dl-d4;同期常规化疗21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外周静脉输液, NVB25mg/m2, dl, d8;PDD 25mg/m2, d3-d5;两组均为21天为1周期,每个病人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疗.采用欧洲生命质量协作组癌症核心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 EORTC QLQ-C30)第三版和肺癌补充问卷QLQ-LC13对患者进行自我问卷调查,所有患者于化疗前1天,2周期化疗结束后1周进行2次评估.两个量表各项原始得分经线性公式转换成0-100,功能量表和整体生活质量量表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而症状量表及单项条目得分越高提示症状越明显,生活质量越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时辰组病人的中位TTP提高了1.3个月(6.2月:4.9月,P<0.05),一年生存率提高了13.25%(60.87% vs 47.62%,P<0.05),而中位生存期时辰组为13.8月,对照组为11.9月,时辰组有提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毒副反应:静脉炎(0 vs 66.67%,P<0.0001);恶心呕吐(21.74% vs 90.48%,P<0.001);贫血(17.39% vs38.1%.P<0.05);QLQ-C30量表显示:在对照组中,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两个条目上,化疗后得分显著高于化疗前(P<0.01),在角色功能、疲乏、便秘和总体生活质量得分上化疗前后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时辰组中,化疗后病人情感和认知功能得分显著高于化疗前,总体生活质量得分较化疗前高;QLQ-LC13量表显示: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咳嗽和胸痛,经过2个周期的时辰化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与常规给药模式相比,NP方案时辰给药具有更好的疗效、更低的毒副反应和化疗期间更好的生活质量,因此也更易为病人所接受,值得进一步扩大病例数,深入研究.

    作者:蒋华;姜维美;刘燕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Ez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Ez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和乳腺纤维腺瘤、腺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zrin表达与IDC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淋巴结转移以及ER、PR、C-erbB-2、MMP-2、MMP-9、E-cadherin等的表达情况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构建乳腺病变的组织芯片,其中包括IDC101例,乳腺纤维腺瘤29例,腺病8例;采用EnVsion两步法进行Ezrin、ER、PR、c-erbB-2、MMP-2、MMP-9、E-cadherin免疫组化标记;统计分析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分析Ezrin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相应标记间的关系.结果:在91.89%(34/37)乳腺纤维腺瘤和腺病中,Ezrin表达于导管管腔内缘;而在75.25%(76/101) IDC中,却示细胞质内弥漫着色,无一例管腔内缘着色.在IDC组织中,Ezrin表达与肿瘤大小(r=0.277,P=0.005)、TNM分期(r=0.334,P=0.001)、淋巴结转移(r=0.323,P=0.001)、间质细胞内MMP-9(r=0.246,P=0.013)表达呈正相关.而与年龄、分化程度以及癌细胞内ER、PR、C-erbB-2、MMP-2、MMP-9、E-cadherin的表达和间质细胞内MMP-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Ezrin蛋白在乳腺良性病变和癌组织内的定位有明显差异,可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Ezrin的表达水平增高提示癌组织具有更高的浸润侵袭能力和淋巴结转移风险.

    作者:樊祥山;余慧萍;孟凡青;周强;吴鸿雁;周祀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CIDEs家族在脂肪细胞肿瘤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CIDE基因家族与脂肪肉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脂肪组织、20例脂肪瘤和21例脂肪肉瘤组织中CIDEA、CIDEB和CIDE3的表达情况.结果:CIDEA和CIDE3在30例正常脂肪组织、20例脂肪瘤和8例高分化脂肪肉瘤中均高表达,在2例去分化、6例黏液型及5例多形型脂肪肉瘤中,仅在成熟的脂肪细胞或有脂母细胞分化的细胞中表达,而去分化的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则不表达;且CIDEA和CIDE3的表达一致;CIDEB在所有正常脂肪组织、脂肪瘤及脂肪肉瘤中均呈阴性.结论: CIDEA和CIDE3均与脂肪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二者的表达缺失可能与脂肪肉瘤的发生和进展有关,但CIDEB与脂肪肉瘤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作者:王淑芳;李青;程红;姚丽;李繁烦;张静;陈广生;赵大庆;闵婕;李南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赖氨匹林对乳腺癌ERK信号通路活性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非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赖氨匹林对体外培养的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ERK信号转导通路活性以及Bcl-2、Bax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赖氨匹林对乳腺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p-ERK)、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10)mmol/L赖氨匹林作用24h、48h、72h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1、5和10)mmol/L赖氨匹林作用24h,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5.81%、10.52%、15.63%,对照组为0.27%.赖氨匹林可下调MDA-MB-231细胞p-ERK的表达水平,但不影响总ERK表达,同时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结论:赖氨匹林对MDA-MB-231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乳腺癌ERK信号通路、影响Bcl-2、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月林;叶云;李筱俊;祝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p57及nm23在肢体平滑肌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肢体平滑肌肉瘤组织中057及nm23的表达,分析p57及nm23对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3例平滑肌肉瘤组织中p57及nm23的表达,并对所有病例的5年存活情况进行随访.结果:63例平滑肌肉瘤患者中有23例(36.51%)p57表达阳性,31例(49.21%)nm23表达阳性,057及nm23的表达与平滑肌肉瘤的发生及患者的预后相关(P<0.01);nm23还与平滑肌肉瘤的转移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p57及nm23可作为两个新的指标,用于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李正民;张鸿彦;王玉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应用预激方案化疗,如一疗程未获缓解,可接受第二疗程治疗.监测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17例患者第一疗程获CR,2例第一疗程获PR,第二疗程获CR,7例无效,其中3例为MDS转化白血病,难治患者、复发患者各2例,总有效率达73%.中性粒细胞降至低时间平均12天(3-21天).所有病例均完成疗程,无1例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

    作者:王苇;孙淼;刘春华;缪长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5-氟尿嘧啶联合干扰素α对胃癌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与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首先MTT法测出不同浓度干扰素α(IFN)和5-氟尿嘧啶(5-FU)对胃癌细胞的抑制率,根据公式求出5-FU的半抑制浓度,然后用此浓度的5-FU与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α配伍作用于胃癌细胞,用MTT法检测抑制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干扰素α、5-FU和干扰素α+5-Fu作用组的p53、p27、PCNA、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TT检测结果未发现干扰素α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5-Fu有抑制肿瘤增殖作用,且有浓度相关性;与5-FU作用组相比干扰素α+5-FU作用组的抑制率大于单纯5-FU组,且与配伍的干扰素浓度呈正相关性.之后的免疫组化试验发现IFNα+5FU组p53、p27、Fas-L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高于单纯的5-Fu组的阳性率,更明显高于IFN组的阳性率,而PCNA蛋白则相反.结论:5-FU对SGC7901胃癌细胞有明显的抗增殖作用,IFNα未见明显的抗增殖作用,但这两药物联合应用时,IFNα明显增强5-Fu的抗增殖作用;联合用药组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阳性率与5-FU组明显不同,IFNα增强5-FU的抗肿瘤增殖作用可能是由凋亡途径参与作用的.

    作者:李建;李宁;费哲为;欧敬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siRNA对卵巢上皮癌细胞HMGA1基因表达抑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小分子干扰RNA对卵巢上皮癌细胞中高迁移率蛋白家族A1 (Hish mobility group A1, HMGA1)基因表达的影响,了解HMGA1基因在卵巢上皮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HMGA1 siRNA,分为两组,实验组以不同浓度[(1.0,2.5,5.0)μg/L,下同]的HMGA1 siRNA转染HMGA1基因高表达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OVCAR细胞,对照组以等量阴性对照siRNA转染OVCAR细胞,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转染后OVCAR细胞中HMGA1 mRNA的表达, HMGA1 mRNA的表达以PCR循环数阈值(Ct值)表示;蛋白印迹法测定OVCAR细胞中HMGA1蛋白的表达;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转染后存活的OVCAR细胞数.结果: HMGA1 siRNA转染OVCAR细胞后,明显下调OVCAR细胞中HMG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组不同浓度HMGA1 siRNA转染后, OVCAR细胞的Ct值分别为(19.62±0.02),(20.46±0.02),(20.57±0.03)个循环数,与对照组[分别为(19.30±0.02),(19.45±0.01),(19.58±0.03)个循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浓度转染后,实验组OVCAR细胞的HMGA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75±0.02,0.56±0.02,0.19±0.03)分别与对照组(分别为1.92±0.25,1.80±0.29,1.15±0.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OCAR细胞生长较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 HMGA1 siRNA可以下调HMGA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细胞生长,提示HMGA1基因在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柳英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血清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1(STK1),探讨其早期诊断、复发转移和治疗疗效的预测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增强发光(ECL)点印迹法定量检测20例术前及术后化疗期结直肠癌患者STK1;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结直肠癌患者20例,STK1浓度为1.935±2.068pM;健康人群15例,浓度为0.59±0.29 pM;P=0.009,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结直肠癌全组中STK1阳性率40%(8/20),健康人群中0%(0/10),P=0.005,有统计学意义;STK1灵敏性40%,特异性100%,阳性预测价值100%.结直肠癌术前患者中STK1阳性率66.67%(6/9),与健康人群比较,P=0.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与结直肠癌Ⅳ期正在化疗期患者18.18%(2/11)比较,P=0.028,有统计学差异;与术前患者CEA 0%(0/9)比较,P=0.031,有统计学差异.20例结直肠癌全组中,CEA阳性率20%(4/20),低于STK1阳性率(40%).结论:STK1浓度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其阳性率在术前患者中高,化疗期患者中较低;提示STK1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复发转移以及治疗疗效的预测方面可能较CEA更有优势.

    作者:农巧红;何艳玲;彭安;申东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定制化人工活性骨的研制和体内成骨研究

    目的:初步探索利用RP技术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人工活性骨替代物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RP技术SL法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多孔β-TCP支架,真空冻干吸附法复合BMP,制成定制化人工活性骨.以多孔β-TCP/BMP支架为实验组,单纯多孔β-TCP支架为对照组,进行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动物实验,分别在植入后2周、1月、3月、6月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测分析和组织学观察, Lane-Sandhu X线和组织学评分分析.结果:两组材料在植入后3月,均出现牢固的骨连接.植入后6月,实验组可见骨改建.结论:利用RP技术进行定制化人工活性骨的构建是可行的.多孔β-TCP支架和多孔β-TCP/BMP复合支架均可以终完成骨替代,达到临床骨修复的目的.

    作者:何三虎;白岫峰;李刚;杜良智;李兴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加局部化疗治疗恶性胸水

    目的: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引净胸水后灌注丝裂霉素、顺铂,并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方法:本组58例,按病种分成2组,治疗组29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引净胸水后灌注丝裂霉素、顺铂;对照组29例,常规抽水后灌注丝裂霉素、顺铂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7%,对照组有效率65.5%(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术加局部化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胸穿加局部化疗,值得推广.

    作者:薛玉保;周学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三氧化二砷抑制小鼠H22肝癌移植瘤血管生长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组织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小鼠H22肝癌移植瘤模型,腹腔应用As2O3治疗后,通过瘤体体积及瘤重的比较,病理观察血管分布,VEGF及bF-GF免疫组化检测,反映As2O3对小鼠H22肝癌组织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As2O3高剂量及低剂量组均有效地抑制荷瘤鼠皮下肿瘤的体积及瘤重,瘤重抑瘤率分别为39.32%、44.89%,病理观察发现As2O3治疗组的肿瘤血供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为As2O3治疗组肿瘤细胞的VEGF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VEGF阳性细胞数,As2O3治疗组bFGF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As2O3对小鼠肝癌移植瘤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治疗肝癌的潜在价值.

    作者:唐印华;王玺;博挽澜;刘铁夫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Id1在肾细胞癌中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含双螺旋环的Id1(inhibitor of DNA binding or 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在器官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近年研究显示其高表达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了肾正常组织、肾良性囊肿和肾癌中Id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量与肾癌细胞分化类型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肾癌旁正常组织、38例肾细胞癌和10例肾良性囊肿组织中Id1的表达.用JD801形态图像分析系统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Id1蛋白在正常肾组织中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高表达;在肾良性囊肿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减少;在肾癌细胞中均阳性表达(38/38).颗粒细胞癌中Id1的表达水平高,其次为混合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表达量较少.结论:人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高表达Id1;良性囊肿组织中Id1表达减少;肾癌组织中Id1蛋白有广泛表达,且分化差的癌细胞类型表达量高,表明Id1与肾癌细胞的恶性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于小玲;尚芳芳;徐晓慧;姜长青;徐文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下留置静脉导管并腔内化疗治疗癌性心包积液的效果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留置静脉导管并心包腔内化疗治疗癌性心包积液的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其毒性反应.方法:25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心包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引净心包积液后,经导管向心包腔内注入顺铂40m-60mg,足叶乙甙100mg,氟美松(DMX)10mg,嘱患者变换体位,以使药物均匀的弥散到整个心包腔,局部化疗同时全身水化和止吐处理.每周注射药物1次,当24h内心包引流量<50ml可考虑拔管.1-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可评价疗效病例25例,CR19例,PR4例,NC2例,RR92%.自开始治疗心包积液计,全组中位生存4.6个月,1年生存率23.6%,长1例生存时间27个月.毒性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均缓解.留置导管时间内无继发感染、凝管及导管脱落,无心前区疼痛、心力衰竭、肺水肿出现;随访中未出现缩窄性心包炎病例.结论:超声引导下心包腔内置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较好,安全可靠,不仅可明显提高生存质量,并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朱朝勇;李富秀;张宇;周文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乳腺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κB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核转录因子NF-κB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乳腺癌、20例乳腺增生症组织中NF-κB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结果:乳腺癌中NF-κB表达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症组织,NF-κB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级和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无关.乳腺癌中PTEN蛋白阳性率低于乳腺增生症组织,乳腺癌PTEN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腋淋巴结无明显相关性(P>0.05).NF-κB p65与PTE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355,P<0.05).结论:提示乳腺癌中NF-κB的高表达及PTEN缺失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邓元;张学斌;王鸿雁;张冠军;张群岭;王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乳癌术后使用义乳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随着乳腺癌发病的日趋年轻化,患者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上升到第一位.[1]然而由于乳房重建术尚未广泛开展[2],因此,义乳就成为许多患者术后弥补躯体缺陷、改善外在形象的较为理想选择[3].

    作者:王雁;岳会英;谭敏;杨敏;丁艳妮;刘海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