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钻;陈康文;俞晶;谢丽华;张娟;罗丽莉;郭光华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和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8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MP-2,COX-2的表达.结果: MMP-2及COX-2的阳性率分别为31.25%、41.25%.MMP-2及COX-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MMP-2和COX-2的阳性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MMP-2及COX-2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但可能不能作为重要的预后指标.
作者:王萍;张庆;王祖义;于东红;武士伍;承泽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FLIP、bcl-xS和caspase-3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57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C-FLIP、bcl-xS和caspase-3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癌周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c-FLIP呈过表达,其阳性率及半定量测定均明显高于癌周组织;c-FLIP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级之间有显著相关性,随组织分级增高表达升高.而bcl-xS和caspase-3低表达,其阳性率及半定量测定均明显低于癌周组织.随分级增高,bcl-xS表达下降,同时临床I期乳腺癌bcl-xS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Ⅱ期、Ⅲ期乳腺癌.结论:C-FLIP过表达、bcl-Xs和caspase-3低表达是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有望作为判断和监测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邱芳;彭松林;戴显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留置静脉导管并心包腔内化疗治疗癌性心包积液的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其毒性反应.方法:25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心包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引净心包积液后,经导管向心包腔内注入顺铂40m-60mg,足叶乙甙100mg,氟美松(DMX)10mg,嘱患者变换体位,以使药物均匀的弥散到整个心包腔,局部化疗同时全身水化和止吐处理.每周注射药物1次,当24h内心包引流量<50ml可考虑拔管.1-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可评价疗效病例25例,CR19例,PR4例,NC2例,RR92%.自开始治疗心包积液计,全组中位生存4.6个月,1年生存率23.6%,长1例生存时间27个月.毒性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均缓解.留置导管时间内无继发感染、凝管及导管脱落,无心前区疼痛、心力衰竭、肺水肿出现;随访中未出现缩窄性心包炎病例.结论:超声引导下心包腔内置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较好,安全可靠,不仅可明显提高生存质量,并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朱朝勇;李富秀;张宇;周文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水平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02年-2006年应用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方案对96例Ⅱb-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28天为1个周期,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2周期后采外周静脉血5ml,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CA15-3水平.结果: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47.9%(46/96),其中38例(39.6%)降低了临床分期,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9例,无疾病进展者.96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CA15-3阳性率为64.6%(62/96).CA15-3阳性组和阴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5.2%(28/62)、52.9%(18/34),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前血清CA15-3水平为45.8±6.3;化疗后为32.5±6.8,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临床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清CA15-3水平化疗后较化疗前均有一定程度下降(P<0.05);而病情稳定患者血清CA15-3水平较化疗前无显著下降(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水平变化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动态监测血清CA15-3可预测疗效.
作者:代志军;王西京;李步荣;陈磊;董济民;康华峰;刘小旭;薛锋杰;薛兴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bcl-l0和bcl-2蛋白在MALT淋巴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46例胃肠MALT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10和bcl-2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46例MALT淋巴瘤男女发病之比为1.87:1,平均年龄53岁.组织学以单核样B细胞克隆性增生为主,伴淋巴上皮病变,少数有大细胞转化.免疫组化bcl-10在不同临床分期,恶性度及复发转移组中胞核阳性的表达率分别为28.13%,70%,75%;72.5%,83.3%;33.33%,71.4%.其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cl-2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3%,60%,50%;77.5%,50%;77.78%,46.43%.除不同临床分期组外(P>0.05),其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MAL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淋巴瘤,具有特殊的病理组织学形态.MALT淋巴瘤中bcl-10胞核及bcl-2的表达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复发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曙;冷冬妮;施公胜;章建国;刘益飞;刘颖;黄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经皮氩氦超低温定向消融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无手术适应证的36例Ⅲ期和Ⅳ期肺癌患者,应用低温冷冻系统在CT引导下行经皮氩氦超低温定向消融治疗术.结果:患者术后早期多数出现一过性疼痛,无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治疗结束后肿瘤CT值明显下降,治疗后3个月多数患者肿瘤缩小、局部疼痛减轻、KPS评分改善.结论:CT引导下氩氦超低温经皮靶向治疗肺癌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近期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杨胜生;曾志勇;程先进;庄聪文;林金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 TSP-1)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法检测食管癌病人根治术切除标本的6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53、TSP-1的表达状况及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并对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p53、TSP-1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2.06$和66.18%,p53表达与TSP-1表达呈负相关(P<0.01),TSP-1蛋白阳性表达组与TSP-1蛋白阴性表达组的MVD值分别为(18.37±4.86),(29.80±6.35),两组MVD值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1与MVD呈负相关(P<0.0l);p53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结论:TSP-1的阳性表达有可能通过抑制食管癌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阻止浸润和转移.p53、TSP-1有可能成为判断食管癌恶性潜能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褚廷广;万里新;蔡政;陈沛;吴会芳;周文鹏;李琮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以及转移的关系.加入不同浓度丁酸钠后,观察SW620细胞中HMGB1的表达情况,以及不同药物浓度对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从而探讨HMGB1与大肠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0例大肠癌组织、70例癌旁组织、70例正常大肠组织HMGB1蛋白表达;培养SW620细胞,MTT法检测SW620细胞增殖情况,计算抑制率,绘制抑制率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MGB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MGB1在大肠癌中呈强阳性表达(80.0%),在癌旁组织中仅有微弱表达,正常大肠组织无表达;HMGB1的阳性率与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淋巴及血道转移呈正相关(P<0.01);加入不同浓度丁酸钠后,对SW620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丁酸钠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同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HMGB1的表达也有所下降.结论:HMGB1在大肠癌中呈强阳性表达,HMGB1与大肠癌的转移与增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作为大肠癌生长、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判定指标.
作者:宋舟;刘屹;包国强;何显力;马庆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在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中,与常规化疗模式相比,时辰化疗在疗效、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上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6年2月将NP方案以时辰给药方式治疗2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时辰组,给药方法如下: NVB l2.5mg/m2/d,自15:00至03:00,峰值在21:00,dl-d4;PDD 20mg/m 2 /d,自l0:00至22:00,峰值在16:00, dl-d4;同期常规化疗21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外周静脉输液, NVB25mg/m2, dl, d8;PDD 25mg/m2, d3-d5;两组均为21天为1周期,每个病人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疗.采用欧洲生命质量协作组癌症核心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 EORTC QLQ-C30)第三版和肺癌补充问卷QLQ-LC13对患者进行自我问卷调查,所有患者于化疗前1天,2周期化疗结束后1周进行2次评估.两个量表各项原始得分经线性公式转换成0-100,功能量表和整体生活质量量表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而症状量表及单项条目得分越高提示症状越明显,生活质量越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时辰组病人的中位TTP提高了1.3个月(6.2月:4.9月,P<0.05),一年生存率提高了13.25%(60.87% vs 47.62%,P<0.05),而中位生存期时辰组为13.8月,对照组为11.9月,时辰组有提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毒副反应:静脉炎(0 vs 66.67%,P<0.0001);恶心呕吐(21.74% vs 90.48%,P<0.001);贫血(17.39% vs38.1%.P<0.05);QLQ-C30量表显示:在对照组中,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两个条目上,化疗后得分显著高于化疗前(P<0.01),在角色功能、疲乏、便秘和总体生活质量得分上化疗前后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时辰组中,化疗后病人情感和认知功能得分显著高于化疗前,总体生活质量得分较化疗前高;QLQ-LC13量表显示: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咳嗽和胸痛,经过2个周期的时辰化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与常规给药模式相比,NP方案时辰给药具有更好的疗效、更低的毒副反应和化疗期间更好的生活质量,因此也更易为病人所接受,值得进一步扩大病例数,深入研究.
作者:蒋华;姜维美;刘燕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子的调节.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对策在目前肿瘤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的各种调节因子、抗血管生成的主要治疗靶标及研发现状作一综述,为肿瘤治疗的抗血管生成新靶标的设计研究提供信息.
作者:李慧瑾;夏海滨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AIs)在绝经后激素反应性乳腺癌妇女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和解救治疗效果优于三苯氧胺(tamoxifen, TAM).然而,随着药物治疗的深入,AIs的耐药也逐渐显现.近年研究发现: AIs的原发耐药可能与芳香化酶基因多态性有关,但具体的原理还不甚清楚.AIs的继发耐药可能与雌激素受体(ER)和多个生长因子通路的交叉通话相关.针对AIs的耐药,许多学者进行了逆转耐药的研究,本文就AIs的原发与继发耐药机制及逆转耐药的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陈蕊华;张凤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aveolin-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系Hs578T耐药株(Hs578T/Dox)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在乳腺癌细胞系Hs578T耐药株中转染caveolin-1基因,构建高表达caveolin-1蛋白的细胞系(Hs578T/Dox-cav), Western Blot方法证实转染成功.MTT法绘制转染前后细胞生长曲线,比较生长速度的差别;将两种细胞接种于软琼脂中,比较转染前后集落形成的区别,接种于裸鼠体内,比较成瘤情况.结果:转染caveolin-1后Hs578T耐药株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P<0.01),集落形成明显增多(P<0.01),裸鼠成瘤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caveolin-1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系Hs578T耐药株的生长和增殖.
作者:齐保聚;李非;郑亚民;孙海晨;刘爽;陈建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以下简称介入治疗)治疗Ⅱb, Ⅲa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Ⅱb或Ⅲa期患者42例,取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插管至双侧髂内动脉灌注抗肿瘤药物,然后超选至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明胶海绵.介入治疗后l0天左右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经介入治疗后近期不良反应轻.术后5年生存率52.4%.结论:Ⅱb, Ⅲa期宫颈癌的术前介入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殷建林;黄俊星;刘海日;顾友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核转录因子NF-κB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乳腺癌、20例乳腺增生症组织中NF-κB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结果:乳腺癌中NF-κB表达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症组织,NF-κB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级和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无关.乳腺癌中PTEN蛋白阳性率低于乳腺增生症组织,乳腺癌PTEN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腋淋巴结无明显相关性(P>0.05).NF-κB p65与PTE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355,P<0.05).结论:提示乳腺癌中NF-κB的高表达及PTEN缺失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邓元;张学斌;王鸿雁;张冠军;张群岭;王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糜性胸腹水尤其是假性乳糜性胸腹水临床上较少见,在诊断和治疗上均有一定困难,现将我院诊治1例并病因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梅;刘东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应用预激方案化疗,如一疗程未获缓解,可接受第二疗程治疗.监测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17例患者第一疗程获CR,2例第一疗程获PR,第二疗程获CR,7例无效,其中3例为MDS转化白血病,难治患者、复发患者各2例,总有效率达73%.中性粒细胞降至低时间平均12天(3-21天).所有病例均完成疗程,无1例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
作者:王苇;孙淼;刘春华;缪长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二维超声确定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等一般情况.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流分级,用频谱多普勒测量病灶内血流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峰值流速等并记录.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良性与恶性肿瘤在血流分级及多普勒峰值PI、RI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瑞霞;王晓慧;薛小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诱导培养及冻存方法和意义.方法:通过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抗原标本前处理、抗原的装载、实验分组、细胞冻存等,摸索出树突状细胞诱导扩增以及促进成熟的优化实验方案.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作为DC的来源,GM-CSF和IL-4可诱导其前体细胞向DC分化,添加促成熟细胞因子可以让细胞维持细胞生物活性.结论:人外周血DC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冻存具有重要意义.冷冻DC细胞保持了它的特性,但会因冻融过程生物特性有所减低,为此在应用冻存DC细胞时应考虑增加输入细胞量.
作者:方慧云;程伟民;季明芳;何洁冰;李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检测胸水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的含量,探讨其对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测定96例胸腔积液病人的胸水HYP,判断其性质属恶性胸腔积液或结核性胸腔积液.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HYP的含量为(58.11±15.34)μg/ml,恶性胸腔积液HYP的含量为(41.80±11.81)μg/ml,二者相比P<0.01;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的蛋白含量分别为(46.89±8.61)g/L和(37.42±8.39)g/L,P<0.01;包裹与未包裹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HYP对良恶性胸液诊断的灵敏度是84%,特异度是73.68%.结论:胸腔积液HYP的检测对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有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姜明来;张开基;李青云;李辉;邹志;李万成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主要表现35例,腹部包块6块,消化道出血26例;病变部位胃44例,小肠13例,结肠直肠6例.6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内镜以及影像学检查对GIST病变部位有重要作用.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作者:张振玉;汪志兵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