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源
患者男,54岁,因左耳听力下降偶伴耳痛2年余,耳痛加重入院.CT见左侧咽旁、颞下窝肿块,边界欠清,左侧颞骨鳞部、蝶骨大翼及翼突内外侧颅板骨质可见侵蚀性改变,左侧鼓室及乳突窦、乳突气房可见高密度影(图1A).肿块在MRI表现为不规则团片状长T1短T2信号,内可见多发不规则囊状长T2信号,病灶边缘可见短T2信号(图1B),DWI未见明显弥散受限.增强后左侧颞下间隙异常信号呈不均匀强化,病变边界不清(图1C).术前影像学综合诊断:左侧颞下窝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左侧分泌性乳突炎.行左侧颞下窝肿物切除术.术中见瘤体呈棕黄色,邻近骨质明显破坏.病理:镜下见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伴含铁血黄素沉积,符合(图1D);免疫组化:P63(部分+),SMA(部分+),CD68(+),SATB2(部分+),CD207(部分+).病理诊断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diffuse-type tenosyno vial giant cell tumor,D-TGCT.
作者:孙囡;任翠萍;李飞;王姗;王乾;程敬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极速成像技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颈动脉僵硬度的价值.方法 48例COPD患者(COPD组)和45名志愿者(对照组)接受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后,应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测量颈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ufPWV),包括收缩期起始时PWV值(PWV-BS)及收缩期结束时PWV值(PWV-E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PWV-BS值和PWV-ES值均升高(P<0.05);COPD患者ufPWV值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呈负相关(PWV-BS:r=-0.40,P<0.01;PWV-ES:r=-0.41,P<0.01).结论 极速成像技术可早期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王艳秋;刘爽;张立敏;杨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MRI观察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大脑局部神经活动和灰质结构的改变特点.方法 对21例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病例组)和2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结构与功能MR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及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分析大脑灰质结构和体积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右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ReHo值增高(P<0.05),右眶部额中回和三角部额下回、左侧额中回和角回及小脑蚓部ReHo值降低(P<0.05),右颞中回和双侧额上回灰质体积缩小(P<0.01).病例组右侧颞中回ReHo值与耳鸣残疾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604,P=0.005).结论 主观性耳鸣患者在听觉和非听觉不同脑区存在脑功能活动和灰质体积的改变,为寻找神经影像学标记提供了参考基础.
作者:韩祺;冯亚瑾;刘代洪;尹训涛;左智炜;王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评估宫腔粘连患者内膜容受性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宫腔镜确诊为宫腔粘连患者43例,并于排卵日进行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宫腔镜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粘连组(n=17)、中度粘连组(n=18)、重度粘连组(n=8),比较3组间内膜厚度(ED)、内膜体积(EV)、内膜区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指数(VFI)的差异.结果3 组间E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粘连组和重度粘连组、中度粘连组和重度粘连组间ED、VI、V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及其内膜区血流参数为宫腔粘连患者评估内膜容受性提供了一个安全、无创的新途径,EV对子宫内膜容受性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马云飞;杜联芳;李宏波;吴意赟;张玫玫;强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过程中子宫内膜区域不均质回声对妊娠概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IVF/ICSI治疗患者334例,根据IVF/ICSI促排卵过程中B超结果,分为不均质回声组(n=88)和正常回声组(n-246),比较两组患者妊娠情况.结果 正常回声组妊娠概率高于不均质回声组[78.86%(194/246) vs68.18%(60/88),P=0.01],正常回声组异位妊娠率低于不均质回声组[1.03%(2/194) vs 5.00%(3/60),P=0.01].不均质回声组和正常回声组内膜增厚患者妊娠率高于无增厚患者(P均<0.05).结论 不孕症患者合并内膜区域不均质回声时,妊娠成功率明显降低,异位妊娠率明显增高;但子宫内膜厚度大于10 mm依然有利于妊娠.
作者:贺方方;丁利军;朱颖春;周建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超声、钼靶、CT、MRI)在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中具有重要价值,对病灶定性诊断具有较高敏感度及准确率.基于医学影像学的三维重建技术及三维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可为术者提供更直观、精确的病变位置、空间解剖结构及形态、容积等信息,为制定手术方案、术后个体化重建及评估化疗效果等提供帮助.本文对基于医学影像学的三维重建及打印技术在乳腺占位性病变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鲁媛媛;李俊来;宋丹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儿男,1岁7个月,2个月前因阴囊右侧红肿在当地医院就诊,超声检查示“右侧睾丸增大,内部见等回声肿块,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超声提示:右侧睾丸炎性病变可能”.临床诊断“急性睾丸附睾炎”,经抗感染治疗2周,效果不佳.于我院进一步诊治查体:阴茎发育正常,右侧阴囊红肿.无明显触痛,透光试验阴性.
作者:宋建;雷琳;张文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常见的儿童期恶性肿瘤,随着个体化化疗的应用,治愈率日渐提高.但由于儿童时期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化疗药物可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患儿神经认知功能,且作用方式复杂.本文对儿童期急性淋巴细胞化疗相关认知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神经功能、MRI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玲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单侧右肺动脉异常起源(AORPA)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确诊为AORPA的患儿26例,分析其TTE特征.结果 AORPA的TTE表现为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和左肺动脉正常显示.26例患儿TTE均明确诊断为AORPA,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中9例合并Berry综合征,1例合并主动脉缩窄,2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3例合并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25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TTE对各合并结构异常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 (26/26)、100% (26/26)、96.15% (25/26)、92.31% (24/26)、100% (26/26).结论 TTE可早期、准确诊断AORPA,对其他心内伴随畸形诊断准确率高,多切面扫查有助于减少漏、误诊,可作为AORPA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王莉;刘特长;虢艳;于明华;李健茹;陆叶;梁小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因此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其心脏大小和功能值可随其生长发育而变化,但既往评价标准忽略了儿童生长发育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临床客观评价药物疗效及患者预后.将超声心动图测值经体表面积校正后转化为Z值进行表述可克服上述因素影响.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研究将Z值联合超声新技术评估扩张型心肌病患儿的左、右心室心功能和预后.本文对Z值在扩张型心肌病患儿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肖丽苗;陈文娟;段星星;胡原;刘倩君;袁文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辅助化疗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恶性肿瘤,但化疗相关心脏毒性却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的重要因素.早期、准确预测心脏毒性十分重要.超声心动图因操作简便、经济及无创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评估心功能,其相关新技术可弥补常规超声心动图的不足、提高评估心功能的敏感度和准确率,使早期、准确评估心脏毒性成为可能.本文就超声心动图及其新技术评估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宇心;任建丽;王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脉压正常与脉压升高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 收集76例老年非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合并高脉压组(n=36;24 h脉压≥60 mmHg)和糖尿病合并正常脉压组(n=40);另选40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且24 h脉压正常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三维斑点追踪超声检查.结果 3组间左心室几何构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428,P=0.015),向心性重构和向心性肥厚在糖尿病合并高脉压组多见.糖尿病合并正常脉压组仅整体纵向应变较对照组降低(P<0.001),但糖尿病合并高脉压组所有方向的应变值均较对照组和正常脉压组降低(P均<0.05).结论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检测脉压正常和脉压升高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的亚临床异常.
作者:王庆庆;马雯妍;夏纪筑;李明星;范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女,61岁,主因“发现右大腿渐增性包块10余年”入院.体格检查:右大腿根部肿胀,可触及一5.0 cm×10.0 cm大小包块,质中,可活动,无压痛,皮温略高,无静脉曲张,按压包块时下肢远端无麻木感.患者无家族遗传病史,无外伤史.超声检查:右大腿内侧肌肉浅层探及范围约9.7 cm×4.2 cm×3.1cm的混合回声(图1A),形态规则,边界清,内可见数个无回声区,未探及血流信号(图1B).MRI:右侧股骨内侧肌旁见一团块状异常信号,边缘清晰,可见环状T2WI低信号,内见多发串珠状大小不一的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大小3.5 cm×3.6 cm×9.6 cm高信号(图1C),邻近未见明显水肿.
作者:王婷;董甜甜;聂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PET/CT和PET/MR在诊断宫颈癌原发灶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分别行PET/CT和PET/MR检查并进行评价.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及配对x2检验分别评价PET/CT和PET/MR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及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两者对盆腔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两者评价转移淋巴结的可见性及诊断自信度的差异.结果 PET/MR分期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显著高于PET/CT,二者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86,P=0.002);PET/CT和PET/MR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P>0.05);二者对转移淋巴结的可见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诊断自信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PET/CT和PET/MR对检出宫颈癌原发灶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PET/MR对宫颈癌分期及判定淋巴结转移有更大的诊断优势,PET/MR有望在综合评价宫颈恶性病变进展中成为替代PET/CT的一种新技术.
作者:尚靳;孙洪赞;辛军;郭启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利用Xper-CT与CT门静脉造影(CTPV)融合图像作为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分流术(TIPS)中三维路径图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门静脉高压症患者37例,其中21例接受常规TIPS术患者,另16例接受3D路径图下引导TIPS,采集动静脉期和门静脉期图像,对3D路径图下引导TIPS患者在肝脏部位行Xper-CT扫描,在三维工作站中利用“Multi-Modality Matching”功能进行两者图像融合,作为实时透视过程中的三维路径图.结果 Xper-CT与CTPV在融合过程中,骨性对位误差均<2.00 mm;术中门静脉CTPV图像与透视的图像的匹配误差稍大,其中15例上下误差>2.00 mm,1例左右误差>5.00 mm.结论 将Xper-CT与CTPV的融合图像作为TIPS的三维路径图,可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术中多角度观察穿刺针与门静脉的位置关系,提高穿刺的定位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手术时间.
作者:周建峰;靳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随着对CT辐射剂量及对比剂肾病认识的不断重视,近年来“双低”CTA扫描技术被逐步应用并成为研究热点.“双低”CTA技术旨在保证影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受检者X线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本文针对“双低”概念的提出、基本原理、扫描技术规范和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李岩;束敏;李坤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女,20岁,因“咳嗽、咳痰伴走路气急1月余”入院.患者1岁时曾发现心脏扩大,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未经特殊治疗,此后反复肺部感染,运动后胸闷气促,近几年病情加重.体格检查: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左肺纹理增多,右肺纹理稀疏,肺动脉段突出.
作者:俞金娜;徐宏伟;邱勇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女,37岁,因“右眼肿痛伴视物遮挡感1月余”就诊.体格检查:右眼眶压痛、眼球突出、眼睑轻度肿胀、结膜轻度水肿、运动轻度受限.CT:右眼眶内上方卵圆形等密度肿物,大小约2.28 cm×1.68 cm,CT值约30 HU,内见点状致密影,CT值约344 HU(图1A);肿物与右眼上直肌分界欠清,右眼眶上壁见骨质破坏(图1B),右眼球受压.CT未作出明确定性诊断.
作者:李晓欣;韩亮;董俊伊;苗延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当iCT管电流设置为17 mAs时,其他参数设置对低剂量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低剂量胸部CT筛查的200名志愿者,设定管电流为17 mAs,根据管电压及自动曝光控制(DoseRight)设置分为4组:A组为120 kV,DoseRight扫描;B组为100 kV,DoseRight扫描;C组为120 kV,固定管电流扫描;D组为100 kV,固定管电流扫描.对所有扫描图像分别采用混合迭代重建(iDose4)和全模型迭代重建(IMR)进行肺窗及纵隔窗算法重建.比较4组的有效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 4组肺窗、纵隔窗的iDose4、IMR重建图像质量评分及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组图像质量均较C组图像质量好(P均<0.05),与其余3组比较D组图像质量差(P均<0.05);C组纵隔窗及D组肺窗、纵隔窗的iDose4重建图像质量评分较低;A、B、C、D组SNR值依次降低(P均<o.01);A组有效剂量高(P均<0.01),D组有效剂量低(P均<0.01),B组和C组间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结论iCT管电流为17 mAs时,采用100 kV管电压、DoseRight扫描及IMR重建方式可获得较满意的图像质量和较低的辐射剂量.
作者:冉姗姗;綦维维;张淼;张卓璐;陈雷;洪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I)分析胸部爆震对左心室功能和心肌应变的影响.方法 将50只雌雄不限的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成4组,其中未爆震实验兔作为正常组(n=5),将剩余实验兔置于特定的半封闭爆破环境中,用瞬发电雷管按照不同的距离爆炸,制作轻、中及重度胸部爆震伤的动物模型,标记为A、B、C组(每组15只).对各组实验兔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检测左心室功能变化,采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测量左心室各节段的纵向应变(L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实验兔爆震伤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左心室前壁、前间隔及侧壁LS较正常组减低(P均<0.05);B、C组左心室EF、FS及各节段LS均低于正常组相应指标(P均<0.05).C组EF、FS及各节段LS均低于A组(P均<0.05);B、C组比较EF、FS无明显差异,但C组基底段和中间段的前壁、侧壁及心尖段的侧壁LS低于B组(P均<0.05).结论 胸部爆震伤后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更早、更敏感地反映实验兔心脏各节段功能的变化情况.
作者:曾欣;邓旦;梁诗敏;刘先梅;李茜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