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中华;张学新;张锐;李瑞岩
恶性胸水是癌症晚期的常见症状.大量的胸腔积液造成病人严重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本文对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法及近年的治疗新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沈倩雯;金冶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15、MDM2、MMP-2与胶质瘤发生及临床病理分级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30例胶质瘤标本中p15、MDM2、MMP-2的表达,同时取6例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结合临床资料,分析p15、MDM2、MMP-2阳性表达与胶质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胶质瘤表达中的相关性.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示MDM2蛋白表达量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成正比,与p15成反比,与MMP-2正相关.结论:p15、MDM2、MMP-2蛋白在胶质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其检测有助于判断神经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肿瘤的预后.
作者:吕中华;张学新;张锐;李瑞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和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8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MP-2,COX-2的表达.结果: MMP-2及COX-2的阳性率分别为31.25%、41.25%.MMP-2及COX-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MMP-2和COX-2的阳性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MMP-2及COX-2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但可能不能作为重要的预后指标.
作者:王萍;张庆;王祖义;于东红;武士伍;承泽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报道小肠组织细胞肉瘤1例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小肠组织细胞肉瘤光镜、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为单形或多形性,胞浆丰富,嗜伊红性.瘤细胞体积大,圆或卵圆,部分梭形.核圆或卵圆、可多核型,泡状核,轻到中度异型,核仁明显.免疫表型:肿瘤细胞LCA、CD45R0胞浆阳性,CD68、CD163、S-100、CD117、LYS、HLA-DP、-ATI阳性,SMA、CD1a灶状阳性,ACT、NSE、CD21、CD35、DES、CD23、HLA-DR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44%.结论:组织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并结合免疫表型.
作者:陈玲;余璐;杨守京;马世荣;付欣;王映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IF在细胞中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IF在29例胃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细胞株中(低分化胃癌细胞株MGC-803、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AIF的表达量高于上皮细胞株(胎儿胃上皮细胞株HFE-145、胃上皮永生细胞株GES-1);AIF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38%、10%,胃癌组织中AIF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AIF的表达量上调可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昌正;李英男;吴本俨;朱鸣;王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AIs)在绝经后激素反应性乳腺癌妇女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和解救治疗效果优于三苯氧胺(tamoxifen, TAM).然而,随着药物治疗的深入,AIs的耐药也逐渐显现.近年研究发现: AIs的原发耐药可能与芳香化酶基因多态性有关,但具体的原理还不甚清楚.AIs的继发耐药可能与雌激素受体(ER)和多个生长因子通路的交叉通话相关.针对AIs的耐药,许多学者进行了逆转耐药的研究,本文就AIs的原发与继发耐药机制及逆转耐药的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陈蕊华;张凤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1(STK1),探讨其早期诊断、复发转移和治疗疗效的预测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增强发光(ECL)点印迹法定量检测20例术前及术后化疗期结直肠癌患者STK1;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结直肠癌患者20例,STK1浓度为1.935±2.068pM;健康人群15例,浓度为0.59±0.29 pM;P=0.009,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结直肠癌全组中STK1阳性率40%(8/20),健康人群中0%(0/10),P=0.005,有统计学意义;STK1灵敏性40%,特异性100%,阳性预测价值100%.结直肠癌术前患者中STK1阳性率66.67%(6/9),与健康人群比较,P=0.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与结直肠癌Ⅳ期正在化疗期患者18.18%(2/11)比较,P=0.028,有统计学差异;与术前患者CEA 0%(0/9)比较,P=0.031,有统计学差异.20例结直肠癌全组中,CEA阳性率20%(4/20),低于STK1阳性率(40%).结论:STK1浓度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其阳性率在术前患者中高,化疗期患者中较低;提示STK1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复发转移以及治疗疗效的预测方面可能较CEA更有优势.
作者:农巧红;何艳玲;彭安;申东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IDE基因家族与脂肪肉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脂肪组织、20例脂肪瘤和21例脂肪肉瘤组织中CIDEA、CIDEB和CIDE3的表达情况.结果:CIDEA和CIDE3在30例正常脂肪组织、20例脂肪瘤和8例高分化脂肪肉瘤中均高表达,在2例去分化、6例黏液型及5例多形型脂肪肉瘤中,仅在成熟的脂肪细胞或有脂母细胞分化的细胞中表达,而去分化的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则不表达;且CIDEA和CIDE3的表达一致;CIDEB在所有正常脂肪组织、脂肪瘤及脂肪肉瘤中均呈阴性.结论: CIDEA和CIDE3均与脂肪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二者的表达缺失可能与脂肪肉瘤的发生和进展有关,但CIDEB与脂肪肉瘤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作者:王淑芳;李青;程红;姚丽;李繁烦;张静;陈广生;赵大庆;闵婕;李南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胃镜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早期胃癌者胃镜下病变特征,包括病变部位、胃镜下分型和病理类型,以及患者的相关临床特征.结果:早期胃癌占胃癌总数12.73%,胃镜下分类Ⅱc型40例,占48.19%,胃内分布以胃窦多,42例(50.6%),其中表现有非特异症状者54例,占65.06%.结论:对胃癌可疑人群进行规范化胃镜筛查,可以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作者:严志刚;邓彬;丁岩冰;吴健;肖炜明;包云;杨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应用预激方案化疗,如一疗程未获缓解,可接受第二疗程治疗.监测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17例患者第一疗程获CR,2例第一疗程获PR,第二疗程获CR,7例无效,其中3例为MDS转化白血病,难治患者、复发患者各2例,总有效率达73%.中性粒细胞降至低时间平均12天(3-21天).所有病例均完成疗程,无1例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
作者:王苇;孙淼;刘春华;缪长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初步探索利用RP技术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人工活性骨替代物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RP技术SL法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多孔β-TCP支架,真空冻干吸附法复合BMP,制成定制化人工活性骨.以多孔β-TCP/BMP支架为实验组,单纯多孔β-TCP支架为对照组,进行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动物实验,分别在植入后2周、1月、3月、6月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测分析和组织学观察, Lane-Sandhu X线和组织学评分分析.结果:两组材料在植入后3月,均出现牢固的骨连接.植入后6月,实验组可见骨改建.结论:利用RP技术进行定制化人工活性骨的构建是可行的.多孔β-TCP支架和多孔β-TCP/BMP复合支架均可以终完成骨替代,达到临床骨修复的目的.
作者:何三虎;白岫峰;李刚;杜良智;李兴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p27和CyclinD1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以及3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p16、p27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p16、p27和CyclinD1三种蛋白在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70.0%和62.5%;p16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的大小及包膜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Cye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的包膜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p16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s = -0.283);p27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s = -0.279).结论: p16、p27和CyclinD1三种蛋白的异常表达共同参与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判断分化型甲状腺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赵雪松;贾金良;陈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比较腹膜活检和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及临床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评价腹膜活检在腹膜转移癌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实用价值.方法:76例腹膜活检诊断为腹膜转移癌者,经8超检查均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腹膜增厚,采用超声穿刺探头引导下经皮于增厚的腹膜处进行活检,组织石蜡包埋,HE染色后作病理学诊断,所有的患者均行腹水脱落细胞学、内窥镜、8超、CT、x线等检查寻找肿瘤可能的原发病灶.结果:76例腹膜转移癌均由腹膜活检证实,同步细胞学检查发现瘤细胞者23例,阳性率为30.3%,内窥镜发现胃肠道肿瘤病灶者32例,阳性率为42.1%,超声/CT发现腹部病灶者29例,阳性率为38.2%,内窥镜加超声发现腹膜转移癌总的阳性率为80.3%.结论:不明原因的腹水,当临床高度疑诊腹膜转移癌时,尤其当临床无创性检查没发现肿瘤病灶时,腹膜穿刺活检是有用的检查手段.
作者:赵梅芬;张艳梅;刘东屏;王学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腹腔化疗是一种高选择性区域药物治疗的方法,在胃肠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和防止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腹腔化疗较静脉化疗具有明显的药代动力学优势.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检查和分析浆膜腔积液中恶性细胞,讨论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抽取浆膜腔积液立即送检,离心,行HE染色,镜检.结果:1466例浆膜腔积液中,胸腔积液为973例(66.4%),腹水373例(25.4%),心包积液120例(8.2%).其中细胞学检测到恶性肿瘤274例,阳性率为18.7%.恶性积液中,腺癌231例(84.3%),鳞癌癌9例(1.6%),恶性淋巴瘤7例(1.3%),未分化癌4例(0.7%),恶性间皮瘤4例(0.7%).结论: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何远春;李俊;陈振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发现早期胃癌(EGC)、评价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例资料,统计EGC检出率,并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2004年、2005年、2006年EGC分别占该院同期手术胃癌的5.26%,6.09%,11.11%.胃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2.73%.发病年龄高峰为50岁-59岁,男:女=1.9:1.0,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EGC主要病灶分布在胃窦,肉眼分型多为Ⅱc和Ⅲ型,直径多<2cm.病理分型以低分化腺癌为主,多数浸润黏膜层.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34%和36.36%.结论:EGC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内镜多点活检可明显提高EGC的诊断率.
作者:王跃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留置静脉导管并心包腔内化疗治疗癌性心包积液的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其毒性反应.方法:25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心包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引净心包积液后,经导管向心包腔内注入顺铂40m-60mg,足叶乙甙100mg,氟美松(DMX)10mg,嘱患者变换体位,以使药物均匀的弥散到整个心包腔,局部化疗同时全身水化和止吐处理.每周注射药物1次,当24h内心包引流量<50ml可考虑拔管.1-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可评价疗效病例25例,CR19例,PR4例,NC2例,RR92%.自开始治疗心包积液计,全组中位生存4.6个月,1年生存率23.6%,长1例生存时间27个月.毒性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均缓解.留置导管时间内无继发感染、凝管及导管脱落,无心前区疼痛、心力衰竭、肺水肿出现;随访中未出现缩窄性心包炎病例.结论:超声引导下心包腔内置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较好,安全可靠,不仅可明显提高生存质量,并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朱朝勇;李富秀;张宇;周文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诱导培养及冻存方法和意义.方法:通过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抗原标本前处理、抗原的装载、实验分组、细胞冻存等,摸索出树突状细胞诱导扩增以及促进成熟的优化实验方案.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作为DC的来源,GM-CSF和IL-4可诱导其前体细胞向DC分化,添加促成熟细胞因子可以让细胞维持细胞生物活性.结论:人外周血DC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冻存具有重要意义.冷冻DC细胞保持了它的特性,但会因冻融过程生物特性有所减低,为此在应用冻存DC细胞时应考虑增加输入细胞量.
作者:方慧云;程伟民;季明芳;何洁冰;李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子的调节.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对策在目前肿瘤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的各种调节因子、抗血管生成的主要治疗靶标及研发现状作一综述,为肿瘤治疗的抗血管生成新靶标的设计研究提供信息.
作者:李慧瑾;夏海滨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二维超声确定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等一般情况.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流分级,用频谱多普勒测量病灶内血流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峰值流速等并记录.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良性与恶性肿瘤在血流分级及多普勒峰值PI、RI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瑞霞;王晓慧;薛小宁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