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松;贾金良;陈征
腹腔化疗是一种高选择性区域药物治疗的方法,在胃肠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和防止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腹腔化疗较静脉化疗具有明显的药代动力学优势.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技术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目前已作为乳腺癌保乳术后、晚期乳腺癌乳腺及胸壁放射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这客观要求有一种比较成熟的能够适应它的定位技术.为此,各家医院在工作实践中,对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技术的相应定位技术不断摸索和不断完善.
作者:周桂娥;陈龙;韦汉荣;梁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报道小肠组织细胞肉瘤1例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小肠组织细胞肉瘤光镜、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为单形或多形性,胞浆丰富,嗜伊红性.瘤细胞体积大,圆或卵圆,部分梭形.核圆或卵圆、可多核型,泡状核,轻到中度异型,核仁明显.免疫表型:肿瘤细胞LCA、CD45R0胞浆阳性,CD68、CD163、S-100、CD117、LYS、HLA-DP、-ATI阳性,SMA、CD1a灶状阳性,ACT、NSE、CD21、CD35、DES、CD23、HLA-DR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44%.结论:组织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并结合免疫表型.
作者:陈玲;余璐;杨守京;马世荣;付欣;王映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引净胸水后灌注丝裂霉素、顺铂,并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方法:本组58例,按病种分成2组,治疗组29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引净胸水后灌注丝裂霉素、顺铂;对照组29例,常规抽水后灌注丝裂霉素、顺铂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7%,对照组有效率65.5%(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术加局部化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胸穿加局部化疗,值得推广.
作者:薛玉保;周学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 TSP-1)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法检测食管癌病人根治术切除标本的6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53、TSP-1的表达状况及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并对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p53、TSP-1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2.06$和66.18%,p53表达与TSP-1表达呈负相关(P<0.01),TSP-1蛋白阳性表达组与TSP-1蛋白阴性表达组的MVD值分别为(18.37±4.86),(29.80±6.35),两组MVD值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1与MVD呈负相关(P<0.0l);p53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结论:TSP-1的阳性表达有可能通过抑制食管癌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阻止浸润和转移.p53、TSP-1有可能成为判断食管癌恶性潜能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褚廷广;万里新;蔡政;陈沛;吴会芳;周文鹏;李琮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检测肢体平滑肌肉瘤组织中057及nm23的表达,分析p57及nm23对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3例平滑肌肉瘤组织中p57及nm23的表达,并对所有病例的5年存活情况进行随访.结果:63例平滑肌肉瘤患者中有23例(36.51%)p57表达阳性,31例(49.21%)nm23表达阳性,057及nm23的表达与平滑肌肉瘤的发生及患者的预后相关(P<0.01);nm23还与平滑肌肉瘤的转移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p57及nm23可作为两个新的指标,用于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李正民;张鸿彦;王玉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针吸活检术对肺周围肿块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6年l2月经胸部X线片或胸部CT片示肺周围肿块,靠近胸膜壁层约2cm处的肿块,经其它方法检查亦不能确诊的37例病例,采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针吸活检术.结果:37例患者中34例获得组织标本,明确定性诊断,成功率91.89%.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针吸活检术对难以定性诊断的肺周边部肿块病变,早期诊断率高、痛苦小、并发症少、经济安全.
作者:唐云兰;高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CT/ALT)比值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61例肝细胞癌、49例慢性肝炎、45例肝硬化和51名健康体检者血清OCT/ALT比值和AFP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评价.结果:肝细胞癌组血清OCT/ALT和AFP水平高于对照组、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OCT/ALT和AF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和0.758.OCT/ALT的优截断点约为3.2,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8.3%和90.3%.AFP的优截断点约为400n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7%和80.0%.结论:通过ROC曲线评价,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中,血清0CT/ALT和AFP联合检测优于两项指标的单独检测.
作者:梁彬;程大也;孔虹;解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健择+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到2005年6月,对60例晚期(Ⅲb期或Ⅳ期) NSCLC采用健择(GEM 1.0g/m2·d第1、8天)联合顺铂(CDDP 30mg/m2·d第1、2、3天)的方案化疗,21天重复,治疗两个周期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中,2例CR,13例PR,26例SD,19例PD,总有效率为(CR + PR)25.0%;鳞癌有效率35.3%,腺癌有效率23.1%;Ⅲb期有效率41.7%,Ⅳ期有效率22.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4.7月,1年生存率28.3%,中位生存时间9.2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白细胞下降至Ⅲ、Ⅳ度者达35.0%,血小板下降至Ⅲ、Ⅳ度者为10.0%,恶心呕吐发生程度达Ⅲ、Ⅳ度者为25.0%.结论:GP方案治疗晚期NSCLC临床效果较好,副作用较轻,适合晚期NSCLC患者使用.
作者:赵忠全;陈碧茵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紫杉醇加顺铂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的作用.方法:6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组(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其中配合化疗组30例,采用紫杉醇135mg/m2+生理盐水500ml静滴3小时以上,第1天,后予顺铂30mg/m2静滴,第1-3天方案化疗,化疗时常规行抗过敏预处理及止吐处理,化疗当天静滴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1次/日,连用10天-14天,每21天为1周期.对照组30例化疗方案同配合化疗组,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组总有效率(53.3%)较单纯化疗组(46.6%)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性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紫杉醇加顺铂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可提高化疗疗效,减轻化疗毒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福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以及转移的关系.加入不同浓度丁酸钠后,观察SW620细胞中HMGB1的表达情况,以及不同药物浓度对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从而探讨HMGB1与大肠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0例大肠癌组织、70例癌旁组织、70例正常大肠组织HMGB1蛋白表达;培养SW620细胞,MTT法检测SW620细胞增殖情况,计算抑制率,绘制抑制率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MGB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MGB1在大肠癌中呈强阳性表达(80.0%),在癌旁组织中仅有微弱表达,正常大肠组织无表达;HMGB1的阳性率与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淋巴及血道转移呈正相关(P<0.01);加入不同浓度丁酸钠后,对SW620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丁酸钠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同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HMGB1的表达也有所下降.结论:HMGB1在大肠癌中呈强阳性表达,HMGB1与大肠癌的转移与增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作为大肠癌生长、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判定指标.
作者:宋舟;刘屹;包国强;何显力;马庆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bcl-l0和bcl-2蛋白在MALT淋巴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46例胃肠MALT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10和bcl-2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46例MALT淋巴瘤男女发病之比为1.87:1,平均年龄53岁.组织学以单核样B细胞克隆性增生为主,伴淋巴上皮病变,少数有大细胞转化.免疫组化bcl-10在不同临床分期,恶性度及复发转移组中胞核阳性的表达率分别为28.13%,70%,75%;72.5%,83.3%;33.33%,71.4%.其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cl-2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3%,60%,50%;77.5%,50%;77.78%,46.43%.除不同临床分期组外(P>0.05),其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MAL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淋巴瘤,具有特殊的病理组织学形态.MALT淋巴瘤中bcl-10胞核及bcl-2的表达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复发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曙;冷冬妮;施公胜;章建国;刘益飞;刘颖;黄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诺维本(NVB)与热疗联合对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快速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确定诺维本的工作浓度,并以该浓度进行化疗或与热疗联合,计算24h细胞生存率,根据Veleriote法判断热化疗联合24h的作用效果;24h流式细胞仪检测A549细胞的凋亡和周期情况.结果:以24h时IC10-IC20的药物浓度作为试验的工作浓度,确定NVB对细胞系的工作浓度为10μg/ml.42℃单独热疗和单独化疗均对该株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P<0.05);42℃热疗与药物联合抑制作用强于单独化疗组和单独热疗组(P<0.01);细胞周期分析发现42℃热疗降低了S期细胞比例;单独诺维本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与单独化疗组相比热化疗组的S期细胞比例减少,G2/M期细胞增多;对照组、热疗组、化疗组、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7.9%、13.9%、29.1%.结论:42℃温热可以明显增强化疗药诺维本的毒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扰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康艳霞;张贺龙;冯英明;王宏玫;张荣庆;张东伟;冯燕国;胡玲;杨纪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检测胸水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的含量,探讨其对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测定96例胸腔积液病人的胸水HYP,判断其性质属恶性胸腔积液或结核性胸腔积液.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HYP的含量为(58.11±15.34)μg/ml,恶性胸腔积液HYP的含量为(41.80±11.81)μg/ml,二者相比P<0.01;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的蛋白含量分别为(46.89±8.61)g/L和(37.42±8.39)g/L,P<0.01;包裹与未包裹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HYP对良恶性胸液诊断的灵敏度是84%,特异度是73.68%.结论:胸腔积液HYP的检测对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有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姜明来;张开基;李青云;李辉;邹志;李万成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比较腹膜活检和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及临床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评价腹膜活检在腹膜转移癌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实用价值.方法:76例腹膜活检诊断为腹膜转移癌者,经8超检查均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腹膜增厚,采用超声穿刺探头引导下经皮于增厚的腹膜处进行活检,组织石蜡包埋,HE染色后作病理学诊断,所有的患者均行腹水脱落细胞学、内窥镜、8超、CT、x线等检查寻找肿瘤可能的原发病灶.结果:76例腹膜转移癌均由腹膜活检证实,同步细胞学检查发现瘤细胞者23例,阳性率为30.3%,内窥镜发现胃肠道肿瘤病灶者32例,阳性率为42.1%,超声/CT发现腹部病灶者29例,阳性率为38.2%,内窥镜加超声发现腹膜转移癌总的阳性率为80.3%.结论:不明原因的腹水,当临床高度疑诊腹膜转移癌时,尤其当临床无创性检查没发现肿瘤病灶时,腹膜穿刺活检是有用的检查手段.
作者:赵梅芬;张艳梅;刘东屏;王学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IDE基因家族与脂肪肉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脂肪组织、20例脂肪瘤和21例脂肪肉瘤组织中CIDEA、CIDEB和CIDE3的表达情况.结果:CIDEA和CIDE3在30例正常脂肪组织、20例脂肪瘤和8例高分化脂肪肉瘤中均高表达,在2例去分化、6例黏液型及5例多形型脂肪肉瘤中,仅在成熟的脂肪细胞或有脂母细胞分化的细胞中表达,而去分化的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则不表达;且CIDEA和CIDE3的表达一致;CIDEB在所有正常脂肪组织、脂肪瘤及脂肪肉瘤中均呈阴性.结论: CIDEA和CIDE3均与脂肪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二者的表达缺失可能与脂肪肉瘤的发生和进展有关,但CIDEB与脂肪肉瘤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作者:王淑芳;李青;程红;姚丽;李繁烦;张静;陈广生;赵大庆;闵婕;李南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碘粒子在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放射性碘粒子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植入到局部靶组织以及乳腺癌根治术后可能发生转移的径路中(选取位置同外放射治疗位置).25例中共计植入放射性碘粒子775粒,平均每例植入31粒.对已行碘粒子植入3年以上的2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与同期行外放射性治疗的31例病例进行局部复发的对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进行3年以上的术后随访,25例中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4%.行外放射治疗的31例病例中也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3.23%.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行组织间放疗和术后行外放射治疗,在预防乳腺癌局部复发中的疗效无明显区别.但由于观察的例数较少,放射性碘粒子在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作者:沈卫达;王励;陈泓;金薇;胡俊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热疗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0例满足入组条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放疗,60-65 Gy/30-33 F-6-6.5W,放疗前接受NP方案化疗2周期,放疗后再接受1-4周期化疗;治疗组放化疗同对照组,放疗后1h内接受热疗,共6次-l3次(中位热疗次数9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和1年局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 VS 53.3%,P<0.05;83.3% Vs 56.7%,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相似,患者均可耐受.结论:热疗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蔚亮;李小瑞;张清琴;花勤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和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8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MP-2,COX-2的表达.结果: MMP-2及COX-2的阳性率分别为31.25%、41.25%.MMP-2及COX-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MMP-2和COX-2的阳性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MMP-2及COX-2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但可能不能作为重要的预后指标.
作者:王萍;张庆;王祖义;于东红;武士伍;承泽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Ez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和乳腺纤维腺瘤、腺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zrin表达与IDC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淋巴结转移以及ER、PR、C-erbB-2、MMP-2、MMP-9、E-cadherin等的表达情况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构建乳腺病变的组织芯片,其中包括IDC101例,乳腺纤维腺瘤29例,腺病8例;采用EnVsion两步法进行Ezrin、ER、PR、c-erbB-2、MMP-2、MMP-9、E-cadherin免疫组化标记;统计分析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分析Ezrin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相应标记间的关系.结果:在91.89%(34/37)乳腺纤维腺瘤和腺病中,Ezrin表达于导管管腔内缘;而在75.25%(76/101) IDC中,却示细胞质内弥漫着色,无一例管腔内缘着色.在IDC组织中,Ezrin表达与肿瘤大小(r=0.277,P=0.005)、TNM分期(r=0.334,P=0.001)、淋巴结转移(r=0.323,P=0.001)、间质细胞内MMP-9(r=0.246,P=0.013)表达呈正相关.而与年龄、分化程度以及癌细胞内ER、PR、C-erbB-2、MMP-2、MMP-9、E-cadherin的表达和间质细胞内MMP-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Ezrin蛋白在乳腺良性病变和癌组织内的定位有明显差异,可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Ezrin的表达水平增高提示癌组织具有更高的浸润侵袭能力和淋巴结转移风险.
作者:樊祥山;余慧萍;孟凡青;周强;吴鸿雁;周祀乔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