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全;陈碧茵
14-3-3蛋白在所有真核细胞中均表达,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酸性蛋白家族,新的研究在阐明14-3-3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凋亡、迁移和生长分化等方面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14-3-3蛋白能与超过200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几乎参与细胞所有的重要生理过程,研究14-3-3蛋白的功能,探讨其在肿瘤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对肿瘤及相关疾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曾妍;郑志红;杨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检测肢体平滑肌肉瘤组织中057及nm23的表达,分析p57及nm23对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3例平滑肌肉瘤组织中p57及nm23的表达,并对所有病例的5年存活情况进行随访.结果:63例平滑肌肉瘤患者中有23例(36.51%)p57表达阳性,31例(49.21%)nm23表达阳性,057及nm23的表达与平滑肌肉瘤的发生及患者的预后相关(P<0.01);nm23还与平滑肌肉瘤的转移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p57及nm23可作为两个新的指标,用于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李正民;张鸿彦;王玉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甲状腺髓样癌来源于分泌降钙素的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且多因RET基因突变引发,其发病、诊断和治疗等都独具特点,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甲状腺髓样癌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的进展.
作者:于洋;高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非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赖氨匹林对体外培养的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ERK信号转导通路活性以及Bcl-2、Bax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赖氨匹林对乳腺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p-ERK)、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10)mmol/L赖氨匹林作用24h、48h、72h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1、5和10)mmol/L赖氨匹林作用24h,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5.81%、10.52%、15.63%,对照组为0.27%.赖氨匹林可下调MDA-MB-231细胞p-ERK的表达水平,但不影响总ERK表达,同时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结论:赖氨匹林对MDA-MB-231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乳腺癌ERK信号通路、影响Bcl-2、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月林;叶云;李筱俊;祝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aveolin-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系Hs578T耐药株(Hs578T/Dox)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在乳腺癌细胞系Hs578T耐药株中转染caveolin-1基因,构建高表达caveolin-1蛋白的细胞系(Hs578T/Dox-cav), Western Blot方法证实转染成功.MTT法绘制转染前后细胞生长曲线,比较生长速度的差别;将两种细胞接种于软琼脂中,比较转染前后集落形成的区别,接种于裸鼠体内,比较成瘤情况.结果:转染caveolin-1后Hs578T耐药株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P<0.01),集落形成明显增多(P<0.01),裸鼠成瘤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caveolin-1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系Hs578T耐药株的生长和增殖.
作者:齐保聚;李非;郑亚民;孙海晨;刘爽;陈建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IF在细胞中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IF在29例胃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细胞株中(低分化胃癌细胞株MGC-803、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AIF的表达量高于上皮细胞株(胎儿胃上皮细胞株HFE-145、胃上皮永生细胞株GES-1);AIF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38%、10%,胃癌组织中AIF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AIF的表达量上调可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昌正;李英男;吴本俨;朱鸣;王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初步探索利用RP技术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人工活性骨替代物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RP技术SL法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多孔β-TCP支架,真空冻干吸附法复合BMP,制成定制化人工活性骨.以多孔β-TCP/BMP支架为实验组,单纯多孔β-TCP支架为对照组,进行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动物实验,分别在植入后2周、1月、3月、6月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测分析和组织学观察, Lane-Sandhu X线和组织学评分分析.结果:两组材料在植入后3月,均出现牢固的骨连接.植入后6月,实验组可见骨改建.结论:利用RP技术进行定制化人工活性骨的构建是可行的.多孔β-TCP支架和多孔β-TCP/BMP复合支架均可以终完成骨替代,达到临床骨修复的目的.
作者:何三虎;白岫峰;李刚;杜良智;李兴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健择+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到2005年6月,对60例晚期(Ⅲb期或Ⅳ期) NSCLC采用健择(GEM 1.0g/m2·d第1、8天)联合顺铂(CDDP 30mg/m2·d第1、2、3天)的方案化疗,21天重复,治疗两个周期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中,2例CR,13例PR,26例SD,19例PD,总有效率为(CR + PR)25.0%;鳞癌有效率35.3%,腺癌有效率23.1%;Ⅲb期有效率41.7%,Ⅳ期有效率22.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4.7月,1年生存率28.3%,中位生存时间9.2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白细胞下降至Ⅲ、Ⅳ度者达35.0%,血小板下降至Ⅲ、Ⅳ度者为10.0%,恶心呕吐发生程度达Ⅲ、Ⅳ度者为25.0%.结论:GP方案治疗晚期NSCLC临床效果较好,副作用较轻,适合晚期NSCLC患者使用.
作者:赵忠全;陈碧茵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经皮氩氦超低温定向消融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无手术适应证的36例Ⅲ期和Ⅳ期肺癌患者,应用低温冷冻系统在CT引导下行经皮氩氦超低温定向消融治疗术.结果:患者术后早期多数出现一过性疼痛,无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治疗结束后肿瘤CT值明显下降,治疗后3个月多数患者肿瘤缩小、局部疼痛减轻、KPS评分改善.结论:CT引导下氩氦超低温经皮靶向治疗肺癌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近期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杨胜生;曾志勇;程先进;庄聪文;林金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剂型顺铂针剂的细胞毒效应.方法:用含不同终浓度顺铂水针剂与粉针剂的培养液培养Hela细胞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顺铂的50%抑制浓度(IC50),分析比较两种不同顺铂剂型针剂在体外的细胞毒效应.结果:相对于顺铂粉针剂,相同终浓度顺铂水针剂作用的Hela细胞存活率较低,其IC50值分别为(14.0±0.07)μg·ml-1及(15.03±0.26)μg·ml-1(P=0.003).其中在(0.1、1、10)μg·ml-1组中细胞存活率存在差异.结论:顺铂水针剂较粉针剂体外细胞毒效应强.
作者:杨乐;刘文超;李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腹腔化疗是一种高选择性区域药物治疗的方法,在胃肠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和防止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腹腔化疗较静脉化疗具有明显的药代动力学优势.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发现早期胃癌(EGC)、评价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例资料,统计EGC检出率,并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2004年、2005年、2006年EGC分别占该院同期手术胃癌的5.26%,6.09%,11.11%.胃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2.73%.发病年龄高峰为50岁-59岁,男:女=1.9:1.0,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EGC主要病灶分布在胃窦,肉眼分型多为Ⅱc和Ⅲ型,直径多<2cm.病理分型以低分化腺癌为主,多数浸润黏膜层.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34%和36.36%.结论:EGC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内镜多点活检可明显提高EGC的诊断率.
作者:王跃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含双螺旋环的Id1(inhibitor of DNA binding or 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在器官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近年研究显示其高表达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了肾正常组织、肾良性囊肿和肾癌中Id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量与肾癌细胞分化类型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肾癌旁正常组织、38例肾细胞癌和10例肾良性囊肿组织中Id1的表达.用JD801形态图像分析系统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Id1蛋白在正常肾组织中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高表达;在肾良性囊肿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减少;在肾癌细胞中均阳性表达(38/38).颗粒细胞癌中Id1的表达水平高,其次为混合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表达量较少.结论:人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高表达Id1;良性囊肿组织中Id1表达减少;肾癌组织中Id1蛋白有广泛表达,且分化差的癌细胞类型表达量高,表明Id1与肾癌细胞的恶性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于小玲;尚芳芳;徐晓慧;姜长青;徐文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建立稳定高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并能连续传代的胰腺癌细胞株.方法:将携带EGFP基因的pEGFP-C1质粒体外转染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G418筛选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癌细胞荧光蛋白表达.结果:转染EGFP的胰腺癌细胞用G418筛选18天后,挑选克隆扩大培养,癌细胞几乎均见荧光蛋白表达并可连续稳定传至20代以上.结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EGFP的建立有助于构建理想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作者:刘文松;燕海姣;戴宗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以下简称介入治疗)治疗Ⅱb, Ⅲa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Ⅱb或Ⅲa期患者42例,取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插管至双侧髂内动脉灌注抗肿瘤药物,然后超选至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明胶海绵.介入治疗后l0天左右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经介入治疗后近期不良反应轻.术后5年生存率52.4%.结论:Ⅱb, Ⅲa期宫颈癌的术前介入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殷建林;黄俊星;刘海日;顾友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核转录因子NF-κB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乳腺癌、20例乳腺增生症组织中NF-κB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结果:乳腺癌中NF-κB表达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症组织,NF-κB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级和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无关.乳腺癌中PTEN蛋白阳性率低于乳腺增生症组织,乳腺癌PTEN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腋淋巴结无明显相关性(P>0.05).NF-κB p65与PTE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355,P<0.05).结论:提示乳腺癌中NF-κB的高表达及PTEN缺失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邓元;张学斌;王鸿雁;张冠军;张群岭;王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 (siRNA)对骨肉瘤细胞株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基因表达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细胞克隆技术,从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中分离培养出高表达CXCR4的骨肉瘤细胞株,设计合成针对CXCR4基因的siRNA,脂质体法转染骨肉瘤细胞株后用RT-PCR检测CXCR4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荧光检测转染效率,Transwell趋化侵袭实验观察转染后细胞株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效率约为43.82%, CXCR4编码基因序列特异性siRNA能有效下调CXCR4基因表达水平,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株穿过侵袭膜的细胞数也较转染前减少(P<0.05).结论:小分子干扰RNA技术能有效抑制骨肉瘤细胞株CXCR4基因的表达和体外侵袭能力.
作者:李康华;肖文峰;龙海涛;朱勇;罗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二维超声确定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等一般情况.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流分级,用频谱多普勒测量病灶内血流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峰值流速等并记录.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良性与恶性肿瘤在血流分级及多普勒峰值PI、RI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瑞霞;王晓慧;薛小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鼻咽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腮腺受照剂量与口腔干燥症发生的关系.方法:61例鼻咽癌接受立体定向放疗,照射靶区为鼻咽肿瘤、鼻咽区、咽旁间隙和颈部淋巴区,靶区处于95%剂量曲线内,总剂量30-42Gy/10-14次/20-30天.腮腺处于50%-60%剂量线内.复查时进行面对面访谈方式的口干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口腔干燥症的严重程度.结果:全组1年局控率95.08%(58/61),1、2、3年累积生存率为95.08%(58/61)、93.22%(57/61)、90.16%(55/61).左腮腺受照剂量l5.98Gy-31.06Gy(21.21±5.29).右腮腺受照剂量14.89Gy-26.69Gy(19.01±4.96),口腔干燥症的发生率为6.56%(4/61),中度发生率为3.28%(2/61),无重度发生.结论: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鼻咽癌可以保证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降低腮腺受照剂量,减少放疗后口腔干燥症.
作者:赵品婷;邵秋菊;齐宇红;周惠敏;梁昉;袁慧琴;袁灿亮;梁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报道并探讨喉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喉原发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就其临床特征进行讨论.结果:1例肿瘤位于声门上黏膜下,术后10月死于远处转移.另1例因病变弥漫,原发部位不好确定,随访4月未见复发.肿瘤细胞小,胞浆少核大深染,前例瘤体内同时伴有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示前者瘤细胞NSE(+),SyN(+)、EMA(+)、CK(+).后者瘤细胞CK(+),NSE(+),EMA(-).结论:喉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临床少见,恶性度较高,确诊需要特殊病理检查.
作者:权芳;张少强;任晓勇;闫利英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