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梅;窦东梅;李博
目的 评估临床用血电子评估监控系统对规范临床合理用血的成效.方法 本院自2013年1月推行用血前后电子评估监控系统,2015年1月推行输血过程监控系统.统计分析2012-2015年手术量,围手术期用血情况,2013-2015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012-2015年手术量持续增长,但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却呈下降趋势,2013-2015年血液出库至输血开始间隔平均时间分别为34.38±11.15,35.35±10.56和28.21±5.262 min;2015年间隔时间较前2年显著缩短,P<0.05;2013-2015年2h内输血反馈率分别为41.2%,43.5%和72.3%,2015年较前2年反馈及时率明显升高,P<0.05;2013-2015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8%,1.21%及0.81%,2015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 建立信息化输血管理系统,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提高用血安全.
作者:蒋璐茜;张伟慧;谢一唯;梅梦寒;陈秉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OCS)不仅避免输血相关风险,减少血液浪费,且方便、快速,节省开支,其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担心羊水栓塞及同种免疫反应发生,IOCS在产科的应用存在较大争议.已有研究证实加用白细胞滤器可有效滤过回收血液中的羊水成分,增加安全性,且抗-D免疫球蛋白也可阻止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目前欧美国家已将IOCS作为成功挽救妊娠妇女生命的应急措施,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报道.本文将IOCS在产科患者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容晓莹;郭向阳;曾鸿;王军;王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RhD阴性献血人群中Rh表型的分布情况及不同表型与D变异型的相关性.方法 用间接抗球方法(IAT)确认检验科初筛RHD阴性个体的Rh(D)血型,用血型分型卡确定Rh系统表型.结果 3795例初筛阴性标本中ccee 2139例(56.36%)、Ccee 1045例(27.54%)、ccEe 334例(8.80%)、CCee 157例(4.14%)、CcEe106例(2.79%)、ccEE 12例(0.32%)、CCEe 2例(0.05%);其中D变异型144例,各表型D变异型例数及占各自总数的比例为eeee 6例(0.28%)、Ccee 21例(2.01%)、ccEe 92例(27.54%)、CCee 14例(8.91%)、CcEe 9例(8.49%)、ccEE 2例(16.67%),CCEe 0例.结论 北京市RhD阴性献血者以ccee为主,含有E抗原的初筛Rh阴性个体为D变异型的可能性高于其他表型的个体.
作者:闫芳;张磊;张烨;刘素芳;刘亚庆;苗天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储存红细胞在体外保存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形态、功能、新陈代谢的改变.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输注保 存期长的红细胞会导致多种临床不良预后事件,如感染风险增加、肾衰竭、呼吸衰竭、多器官衰竭、深静脉血栓、死亡等,尤其是生理功能受累患者更易发生不良预后事件,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FHb对NO的清除作用、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免疫细胞功能抑制及铁超载等理论,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储存红细胞在体外长时间保存后对机体造成损伤的可能机制.
作者:樊凤艳;汪德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新鲜冰冻血浆(fresh-frozen plasma,FFP)是目前临床应用多的一种血浆制品.作为临床输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鲜冰冻血浆的研究一直在向前推进.本文结合新研究成果,综述了新鲜冰冻血浆的特性、解冻和保存的方法以及在临床的应用范围,指出了临床中不恰当的应用和输注的副作用,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使用FFP.
作者:王亚杰;杜春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次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部分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连续2年捐献机采血小板且每年捐献16次以上的献血者54例,每献血3次取样1次,共12次,比较其献血前的外周血象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比较血小板(Plt)、红细胞计数(RBC)和红细胞比容(Hct),多次献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b)多次献血后和初次献血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可以使献血者血红蛋白降低.
作者:叶盛;郑珊峡;傅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载血小板复合生长因子明胶缓释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检测其体外缓释效果.方法 以明胶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聚合法制备明胶微球,以微球粒径为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明胶微球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对其大小结构形貌等一般特性进行表征;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含量为代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其含量,计算微球吸附生长因子率、载生长因子量,测定体外缓释效果.结果 当明胶溶液浓度为15%、Span8加入量为1.5 mL,搅拌速度为(750-855) r/min时可获得优的明胶微球制备方案,获得的明胶微球平均粒径为15.95±3.79 μm,其中7-20.5 μm的微球占88.23%.制备的PG上清中VEGF的含量为(694.45±1.13) pg/mL,微球吸附生长因子率为87.7%,载VEGF量为6.09 pg/mg,体外缓释7d累计释放量占总载药率的75.73%.结论 制备的明胶缓释微球外观圆整,粒径均匀,分散度良好,吸附生长因子率、载生长因子量及体外缓释效果良好,初步实现了载血小板复合生长因子明胶缓释微球冻干制品的研制.
作者:王玲;单桂秋;张卫;马静;施琳颖;魏淑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本市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方法 对2013-2015年本市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和非互助献血者的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做对比分析,同时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比例及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本市机采互助献血者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高于非互助献血者,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机采互助献血者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构成比顺序分别为:抗-HCV(0.39%)、HBsAg(0.37%)、抗-HIV(0.30%)、ALT(0.12%)、TP(0.10%),且其绝大部分为初次献血者(84.98%),而初次献血者不合格率高于重复献血者(P<0.05).结论 机采互助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低于非互助献血者,血液安全风险较高,不宜作为今后的招募方向,要建立低危固定的自愿无偿机采血小板队伍,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作者:陈乐丹;陈李;郑盈盈;陈晓义;林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鉴定并确认HLA新等位基因HLA-B* 15∶179∶02,分析其核苷酸序列.方法 使用磁珠法抽提标本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PCR-SSOP)进行HLA高分辨分型常规检测,发现1个与HLA-B* 15∶179相关的异常等位基因,使用DNA测序分型技术(PCR-SBT)及使用组特异性GSSP引物Z74,直接测定其基因序列,分析其相关核苷酸序列差异.结果 新等位基因与所有已知的HLA-B序列均不相同,与同源性高HLA-B* 15∶179∶01基因序列相比在第3外显子486位碱基发生突变(C>G).结论 发现1个新的HLA-B等位基因,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 15∶179∶02.
作者:吕蓉;邢昕;於娟;李素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住院期间输血情况,评估不同血液制品输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入院的72名AIHA患者的血清学特征,按照接受交叉配血相合或者小不相合的血制品、输注的血制品种类评估输注的疗效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72名患者中46名患者接受共计131次输血治疗,无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输血疗效可评估的89次,总有效率56.2%,部分有效率37.1%,无效率6.7%.按照交叉配血结果分为相合输注组与小不相合输注组,其中相合输注组有效率54.5%,部分有效率41%,无效率4.5%,小不相合输注组有效率56.7%,部分有效率35.8%,无效率7.5%,2组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按输注的红细胞成分分为洗涤与非洗涤组,洗涤组有效率62.5%,部分有效率31.3%,无效率6.2%,非洗涤组有效率54.8%,部分有效率38.4%,无效率6.8%,2组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IHA患者出现严重贫血症状,在临床药物起效前,应及时进行输血治疗.采用同型非洗涤红细胞或同型洗涤细胞输注都是相对安全的,不需等待洗涤红细胞悬液耽误抢救.另外,在无法鉴定同种抗体但需要紧急输血的情况下,输注小不相合的血制品也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王立新;陈春霞;魏曾珍;谭金哲;吴秋月;秦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构建血液标本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以实现临床用血全程血液标本质量和安全智能路径信息化实时控制.方法 依据临床用血全程血液标本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用智能路径信息化实时控制手段对血液标本的操作和运行路径轨迹进行全程闭环构建.结果 1)通过对血液标本的路径生成、信息识别与核查核对、精确定位保存、有效期与免疫学状态、输血相容性检测状态与结果等操作和运行轨迹的信息智能检索与比对、操作提示与授权的路径化实时控制,实现了血液标本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质量和安全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涵盖了供者和患者血液标本;2)血液标本全程闭环路径与临床输血、血液制剂、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等路径间无缝对接,实现了全程信息智能共享,具备路径轨迹全程闭环性、实时性、溯源性、智能控制性及质量持续改进等特点,实现了输血检测项目和血液标本免疫学状态实时控制的智能路径化、标准化;3)输血相关项目检测率和血液标本时限符合率的持续改进成效显著(P<0.001).结论 血液标本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能有效保障临床用血全程血液标本质量和安全的实时控制,提升了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及其智能信息化水平.
作者:黄雯;刘威;曹磊;李建林;龚剑国;李劲波;向军;熊伟;范时海;乐爱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统计宁夏血液中心2011-2015年全血及成分血液供应数量、种类及逐年变化情况,为成分血制备、临床合理用血提供资料.方法 搜集2011-2015年宁夏血液中心全血及成分血供应数据,分析各年度供血总量、全血及各种成分血的用量及增长比例.结果 2011-2015年供血总量逐年递增,供全血量比例明显少于成分血,且呈递减趋势,各类成分血供应量递增,5年平均成分输血率达到了99.83%,2015年成分输血率达到峰值,为99.98%.结论 成分输血理念深入临床,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安全性、有效性、节约性日益突出,成分输血已经成为银川地区输血基本模式.
作者:柳芳梅;梁社玲;段彩红;李萍艳;巫芳;崔秀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本院骨科膝关节手术用血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上半年在本院行膝关节手术接受输血的1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成分血及自体血使用情况,及对输血相关因素如性别、血型、年龄、凝血指标和住院天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1例患者女性较多为141例,AB型患者少,不同性别和血型与平均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输血量与手术类型和年龄有显著相关性(P<0.05),双膝置换较单膝手术用血量大,50-70岁年龄段平均输血量大.备自体血患者输血后RBC、Hb和Hct值较输血前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未输血浆患者术后凝血指标均正常,随着输血总量的增加,平均住院天数增多.结论 年龄和手术类型与平均输血量有明显的相关性,我们应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选择安全节约的用血方式.
作者:罗圆圆;陈麟凤;马春娅;张晓娟;付丽辉;王可;封彦楠;汪德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采用透明质酸材料的三维培养方法将人胚胎干细胞(hESCs)来源造血干/祖细胞向红系细胞诱导分化的效果.方法 将hESCs与小鼠主动脉-性腺-中肾基质细胞(AGM-S3)共培养(37℃、5% CO2) 12 d的细胞(1.0×106)分别种植进海藻酸钠水凝胶、胶原蛋白水凝胶、透明质酸水凝胶内,并以悬浮法培养hESCs作对照.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比较不同材料建立的三维培养的优劣,优化红系诱导分化的三维培养体系.结果 海藻酸钠组内细胞培养10 d的GPA+细胞为2.3%,GPA+ CD36+细胞仅为0.9%而悬浮培养分别为15.8%和6.1%.胶原蛋白组内细胞培养10 d的GPA+细胞为11.1%,GPA+ CD36+细胞为5.2%,而悬浮培养分别为35.7%和27.7%.透明质酸组内红系细胞GPA+细胞量和比率分别为2.06×105个和19.6%,而悬浮培养的红系细胞GPA+细胞量和比率分别为1.62×105个和15.7%,透明质酸组是悬浮培养的1.27倍,其中悬浮培养GPA+CD36-为9.7%,而透明质酸水凝胶为GPA+ CD36-为13.1%.结论 与悬浮培养相比,海藻酸钠水凝胶和胶原蛋白水凝胶未表现出明显的扩增红系细胞的效果.透明质酸凝胶建立的三维培养方法利于红系细胞生长,该培养方法诱导分化hESCs得到的红系细胞成熟度提高.
作者:曾宪波;毛斌;赖默温;潘旭;孙文翠;周琼秀;马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弓形虫(TOX)感染现状.方法 随机采集重庆市血液中心2015年3-8月半年间该地区的健康献血人群血清样本1001(人)份,采用ELISA法检测单份血清标本的TOX抗体,对比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献血者TOX阳性率.结果 本组重庆健康献血人群TOX抗体阳性率8.49%(85/1 001).其中检出TOX-IgG抗体阳性78例,阳性率7.80%(78/1 001);TOX-IgM抗体阳性7例,阳性率为0.7%(7/1001).不同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间的献血人群中TOX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重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中存在一定的TOX感染率;应加强对献血者弓形虫感染的监测,对免疫缺陷等特殊受血者宜开展相应项目的血液筛查,以降低弓形虫感染可能引起的输血风险.
作者:徐敏;毛伟;何涛;张春红;卫昱燕;高瞻;张玉;何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团队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及管理工作的总结,探讨团队无偿献血招募的现状和新趋势.方法 分析和总结近年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团队招募工作采取的措施.结果 乌鲁木齐市无偿献血工作坚持以宣传为导向,以团队招募为目的,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创新深化各种机制.群众无效献血知晓率不断提高.结论 为更好地为献血者服务,本中心在稳固现有无偿献血者队伍的同时,在无偿献血招募方式中开辟了团队招募的献血形式,并收到明显成效.
作者:万建华;张洪斌;陈羽;赵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统计分析2005-2014年江门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淘汰情况,并分析年龄与性别之间淘汰的差异性.以便更好地进行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方法 对本市10年间无偿献血者血液的每年检测不合格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对不同年龄段与性别之间的血液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淘汰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市2005-2014年无偿献血者因ALT,HBsAg,抗-HCV,抗-TP淘汰的情况总体呈递减趋势,而抗-HIV不合格呈上升趋势.血液检测5项项目淘汰的情况由高至低依次是ALT(5.72%),HBsAg(0.73%),抗-TP(0.41%),抗-HCV(0.28%),抗-HIV(0.01%).从构成比看,2005-2014年无偿献血者主力军的年龄段是18-34岁,而25-34岁男性献血者血液淘汰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献血者.结论 从低危人群中进行无偿献血招募工作,加强献血前征询,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血液检测淘汰率,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真正做到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
作者:廖惠容;翁远桥;古锦萍;陈日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广州地区3种主要无偿献血来源及其合格率的变化趋势,为优化采血来源,提高血液采集质量提供对策.方法 收集广州地区2010-2015年自愿无偿献血者全部献血资料,采用Joinpoint回归进行不同献血来源占献血总例的比例及其检测合格率的趋势分析.结果 2010-2015年广州地区自愿无偿献血中,互助献血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0.67%上升至2015年的5.22%,年均变化率(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50.6%(95%CI:0.3%-126%);个人献血比例显著下降,由56.53%降至46.4%,年均变化率为-4.4%(95% CI:-5.0%--3.7%);团体献血比例有所上升,但年均变化率未达显著水平(APC=1.3%,P=0.441).血液质量方面,团体献血与个人献血的合格率呈逐年上升,分别由2010年的95.65%、94.41%上升至2015年的97.3%和96.65%,合格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互助献血的合格率在90.69%-98.08%之间波动,无明显变化趋势.结论 近年来广州地区团体和个人献血者的检测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但是献血人次增长缓慢,特别是个人献血者逐年减少导致采供血矛盾突出,亟需采取相应措施增加血液供应.
作者:杜荣松;王淏;黄伯泉;姜津;李仲平;梁浩坚;郑优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noglobulin-like receptors,KIRs)在无关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供患者的NK细胞上的分布差异.方法 用第一代测序(sequenced-base typing,SBT)的方法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患者进行HLA分型,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对46组HLA全相合的供、患者进行KIR分型.结果 KIR基因型在46对供患者中都存在,16个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供患者分布无显著差异,KIR单体型中,AA的频率是29.34%,AB的频率是23.91%,BB的频率是46.75%,在供患者间的分布亦无差异.KIR-HLA错配11例,占24%.结论 KIR基因型在供患者中的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在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供患者间的KIR-HLA错配几率低.
作者:王东梅;王中梅;李冬妹;敬媛媛;王洁;倪蕾;单晓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江苏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上CD36抗原表达的差异.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江苏地区140位汉族献血者血小板上CD36抗原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量.结果 本组江苏汉族献血者中,血小板上CD36抗原表达缺失型占比2.86%(4/140);非缺失型占比97.14%(136/140),其中低表达29例、中表达93例,高表达14例,三者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1 821.4±21.8 vs 3 920.4±10.0 vs 8 787.4±63.7(P <0.05).在CD36抗原表达的非缺失型中,男性127例、女性9例,其血小板上CD36抗原的MFI分别为3 678.36±13.5 vs5 296.0±314.4.结论 江苏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CD36抗原表达具有多样性.
作者:庄云龙;段志敏;陈蓉;蔡莉;肖建宇;黄成垠;李岷;陈青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