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凤艳;汪德清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RhD阴性献血人群中Rh表型的分布情况及不同表型与D变异型的相关性.方法 用间接抗球方法(IAT)确认检验科初筛RHD阴性个体的Rh(D)血型,用血型分型卡确定Rh系统表型.结果 3795例初筛阴性标本中ccee 2139例(56.36%)、Ccee 1045例(27.54%)、ccEe 334例(8.80%)、CCee 157例(4.14%)、CcEe106例(2.79%)、ccEE 12例(0.32%)、CCEe 2例(0.05%);其中D变异型144例,各表型D变异型例数及占各自总数的比例为eeee 6例(0.28%)、Ccee 21例(2.01%)、ccEe 92例(27.54%)、CCee 14例(8.91%)、CcEe 9例(8.49%)、ccEE 2例(16.67%),CCEe 0例.结论 北京市RhD阴性献血者以ccee为主,含有E抗原的初筛Rh阴性个体为D变异型的可能性高于其他表型的个体.
作者:闫芳;张磊;张烨;刘素芳;刘亚庆;苗天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Lewis血型系统抗体在备血患者中的检出率及分布情况.方法 对抗体筛选阳性的标本做抗体鉴定.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及盐水介质试管法;抗体鉴定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抗原鉴定采用试管法;并回顾分析本院Lewis血型系统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4例存在Lewis血型系统抗体患者中,抗-Lea89例,抗-Leb4例,抗-Lea+Leb1例,检出率分别是5.69×10-4、0.26×10-4、0.06× 10-4;Lewis血型均为Le(a-b-);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患者(P<0.01);妊娠期患者多见,共35例,占37.2%.17例输血患者,无1例发生溶血反应.结论 Lewis血型系统抗体意义值得探讨,盐水介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抗球蛋白2种方法同时配血,可加强输血安全.
作者:吴思梦;王秋实;何燕京;海亚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 观察96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临床出血情况,监测出血时血小板计数、化疗前白细胞计数.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疾病缓解状态的出血发生率;分析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白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 9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28例(ALL4例,AML(非M3型)16例,NHL1例,MM2例,HL1例,MDS4例),出血发生率为29.2%;≥55岁组出血发生率为44.2%(23/52),明显高于<55岁组(11.4%,5/44)(x2=12.462,P<0.05),而不同性别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为15.21%;未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42.0%,较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x2=8.318,P<0.05).出血患者均有血小板减少,1-2级出血组和3-4级出血组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8,P<0.01).白细胞计数≥50× 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患者3-4级的出血发生率高于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06,P<0.05).结论 年龄≥55岁、恶性血液病未缓解可能为出血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50× 109/L可能为急性白血病患者3-4级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小板减少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出血相关,血小板<20× 109/L时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徐金格;陈令松;张秋荣;张桂华;刘凯歌;吴进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2013-2015年输血科拒收的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总结,提出方案,不断持续改进,为临床提供安全的血液输注.方法 分别列出2013-2015年各项拒收不合格标本原因,计算各拒收原因占百分数比例,统计x2值与P值,对拒收不合格标本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实施持续改进方案.结果 2013-2015年不合格标本数分别为251例(占2.53%)、185例(占1.39%)、157例(占0.91%),x22=11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分别为非医护人员送血标本、血标本采集管用错、血标本采集管无标签或填写不清、血标本量<3 mL(儿科除外)、血标本被稀释、血标本溶血(溶血疾病除外)、血标本经肝素或大分子物质治疗过、申请单血型漏填或填错、申请单输血史及妊娠史漏填或填错、申请单Hb、Hct及输血前4项漏填或填错、申请单血液品种及血量漏填或填错、申请单预定用血日期漏填或填错、申请单两级医师签字漏填或填错.总共13项原因,前11项原因百分比都有逐年下降趋势,只有后两项百分比却逐年上升.结论 重视输血科标本接受核对问题,增强对护理人员“输血采集血标本的管理制度”的培训,输血科工作人员及临床送检标本人员严格执行“输血标本验收核对制度”,从而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作者:徐荣华;秦雯;熊春花;赵惠菊;邢亚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本市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方法 对2013-2015年本市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和非互助献血者的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做对比分析,同时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比例及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本市机采互助献血者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高于非互助献血者,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机采互助献血者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构成比顺序分别为:抗-HCV(0.39%)、HBsAg(0.37%)、抗-HIV(0.30%)、ALT(0.12%)、TP(0.10%),且其绝大部分为初次献血者(84.98%),而初次献血者不合格率高于重复献血者(P<0.05).结论 机采互助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低于非互助献血者,血液安全风险较高,不宜作为今后的招募方向,要建立低危固定的自愿无偿机采血小板队伍,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作者:陈乐丹;陈李;郑盈盈;陈晓义;林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鉴定并确认HLA新等位基因HLA-B* 15∶179∶02,分析其核苷酸序列.方法 使用磁珠法抽提标本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PCR-SSOP)进行HLA高分辨分型常规检测,发现1个与HLA-B* 15∶179相关的异常等位基因,使用DNA测序分型技术(PCR-SBT)及使用组特异性GSSP引物Z74,直接测定其基因序列,分析其相关核苷酸序列差异.结果 新等位基因与所有已知的HLA-B序列均不相同,与同源性高HLA-B* 15∶179∶01基因序列相比在第3外显子486位碱基发生突变(C>G).结论 发现1个新的HLA-B等位基因,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 15∶179∶02.
作者:吕蓉;邢昕;於娟;李素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新鲜冰冻血浆(fresh-frozen plasma,FFP)是目前临床应用多的一种血浆制品.作为临床输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鲜冰冻血浆的研究一直在向前推进.本文结合新研究成果,综述了新鲜冰冻血浆的特性、解冻和保存的方法以及在临床的应用范围,指出了临床中不恰当的应用和输注的副作用,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使用FFP.
作者:王亚杰;杜春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的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构建,以建立科学化、标准化、全程闭环路径智能化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依据我国现行输血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的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按照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临床转归,全程质量和安全实时控制,做我所写、写我所做、质量持续改进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采用NET框架的B/S/S和C/S/S相结合的模式,应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和SOA服务技术对临床用血的设备、人员、材料、环境、法则等要素进行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构建.结果 1)成功构建了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信息化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涵盖了临床用血全过程,包括了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异体输血、自体输血与用血数据库,血液标本,血液制剂,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等,实现了路径间无缝对接,信息智能共享,全程实时控制及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3)该路径具备了路径轨迹闭环化、过程溯源循证化、功能智能集成化、质量和安全实时控制化及质量持续改进的功能特点.结论 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能有效实现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提升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为医疗机构和行政部门输血管理决策提供循证依据,同时亦为探索单病种个体化精准输血治疗和大数据临床输血循证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作者:刘威;曹磊;李建林;龚剑国;李劲波;向军;熊伟;范时海;乐爱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本院骨科膝关节手术用血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上半年在本院行膝关节手术接受输血的1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成分血及自体血使用情况,及对输血相关因素如性别、血型、年龄、凝血指标和住院天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1例患者女性较多为141例,AB型患者少,不同性别和血型与平均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输血量与手术类型和年龄有显著相关性(P<0.05),双膝置换较单膝手术用血量大,50-70岁年龄段平均输血量大.备自体血患者输血后RBC、Hb和Hct值较输血前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未输血浆患者术后凝血指标均正常,随着输血总量的增加,平均住院天数增多.结论 年龄和手术类型与平均输血量有明显的相关性,我们应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选择安全节约的用血方式.
作者:罗圆圆;陈麟凤;马春娅;张晓娟;付丽辉;王可;封彦楠;汪德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广州地区3种主要无偿献血来源及其合格率的变化趋势,为优化采血来源,提高血液采集质量提供对策.方法 收集广州地区2010-2015年自愿无偿献血者全部献血资料,采用Joinpoint回归进行不同献血来源占献血总例的比例及其检测合格率的趋势分析.结果 2010-2015年广州地区自愿无偿献血中,互助献血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0.67%上升至2015年的5.22%,年均变化率(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50.6%(95%CI:0.3%-126%);个人献血比例显著下降,由56.53%降至46.4%,年均变化率为-4.4%(95% CI:-5.0%--3.7%);团体献血比例有所上升,但年均变化率未达显著水平(APC=1.3%,P=0.441).血液质量方面,团体献血与个人献血的合格率呈逐年上升,分别由2010年的95.65%、94.41%上升至2015年的97.3%和96.65%,合格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互助献血的合格率在90.69%-98.08%之间波动,无明显变化趋势.结论 近年来广州地区团体和个人献血者的检测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但是献血人次增长缓慢,特别是个人献血者逐年减少导致采供血矛盾突出,亟需采取相应措施增加血液供应.
作者:杜荣松;王淏;黄伯泉;姜津;李仲平;梁浩坚;郑优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手术患者术前用血计划与术中实际输血量符合率,为术前制订科学合理有效的用血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0日本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3年间用血量比较大的手术用血情况,以全髋关节置换术为例统计计划量与实际用血量的差异,采用t检验方法分析评价其符合性.结果 1)手术输血患者占手术患者比例逐年降低,手术患者人均红细胞输注量逐年降低.2)用血比例较大的几类手术3年间手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3)超计划输血占总手术用血人次的16.3%,超计划用血患者计划血量与实际用血量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4)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其他髋关节病变所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红细胞术前计划量与术中实际用血量分别为:2.97±1.01 U,4.77±2.33 U;3.26±0.99 U,5.42±3.91 U;3.16±1.07 U,6.08±4.80 U,计划量与实际输注量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制订有效的用血计划非常必要,对保障输血安全、手术安全意义重大,应尽量避免超计划用血,杜绝无计划用血,在综合评估患者个体情况下,术前红细胞用血计划可参考该类手术近3年平均用血量.
作者:孙福廷;冀宝军;王立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统计宁夏血液中心2011-2015年全血及成分血液供应数量、种类及逐年变化情况,为成分血制备、临床合理用血提供资料.方法 搜集2011-2015年宁夏血液中心全血及成分血供应数据,分析各年度供血总量、全血及各种成分血的用量及增长比例.结果 2011-2015年供血总量逐年递增,供全血量比例明显少于成分血,且呈递减趋势,各类成分血供应量递增,5年平均成分输血率达到了99.83%,2015年成分输血率达到峰值,为99.98%.结论 成分输血理念深入临床,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安全性、有效性、节约性日益突出,成分输血已经成为银川地区输血基本模式.
作者:柳芳梅;梁社玲;段彩红;李萍艳;巫芳;崔秀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弓形虫(TOX)感染现状.方法 随机采集重庆市血液中心2015年3-8月半年间该地区的健康献血人群血清样本1001(人)份,采用ELISA法检测单份血清标本的TOX抗体,对比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献血者TOX阳性率.结果 本组重庆健康献血人群TOX抗体阳性率8.49%(85/1 001).其中检出TOX-IgG抗体阳性78例,阳性率7.80%(78/1 001);TOX-IgM抗体阳性7例,阳性率为0.7%(7/1001).不同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间的献血人群中TOX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重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中存在一定的TOX感染率;应加强对献血者弓形虫感染的监测,对免疫缺陷等特殊受血者宜开展相应项目的血液筛查,以降低弓形虫感染可能引起的输血风险.
作者:徐敏;毛伟;何涛;张春红;卫昱燕;高瞻;张玉;何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OCS)不仅避免输血相关风险,减少血液浪费,且方便、快速,节省开支,其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担心羊水栓塞及同种免疫反应发生,IOCS在产科的应用存在较大争议.已有研究证实加用白细胞滤器可有效滤过回收血液中的羊水成分,增加安全性,且抗-D免疫球蛋白也可阻止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目前欧美国家已将IOCS作为成功挽救妊娠妇女生命的应急措施,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报道.本文将IOCS在产科患者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容晓莹;郭向阳;曾鸿;王军;王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PC)保存期质量变化.方法 对86例(份)(400 mL/份)新鲜全血采用白膜法制备PC,按相同血型汇集,汇集后血小板数>2.7× 1011个/治疗量,并经白细胞滤器系统(含混合PC保存袋)过滤,于滤后0、3、5d观察血小板存活率、pH、PO2、PCO2、GLU、Lac、HSR、聚集率及CD62p表达率.结果 13份混合PC保存0和5d的血小板计数(×1011个)为2.88±0.28 vs2.66±0.27(P>0.05),保存5d的PC血小板存活率达89.46%;0和3d的GLU (mmol/L)为18.75±0.47 vs 17.52±0.54,Lac(mmol/L)为4.30±0.46 vs 7.59±1.22,CD62p(%)为10.90±5.93 vs 32.74±8.12和AGG(%)为91.38±3.10 vs 52.42±21.68(P<0.01);0和5d的pH为7.01±0.13 vs 6.90±0.13(P>0.05);3和5d的AGG(%)为52.42±21.68 vs 36.29±27.46(P>0.05).结论 混合PC保存袋保存的混合PC质量在保存期存在下降趋势,但在保存5d仍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供临床输用.
作者:王世春;易中梅;张强;刁荣华;王泽蓉;赵树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江苏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上CD36抗原表达的差异.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江苏地区140位汉族献血者血小板上CD36抗原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量.结果 本组江苏汉族献血者中,血小板上CD36抗原表达缺失型占比2.86%(4/140);非缺失型占比97.14%(136/140),其中低表达29例、中表达93例,高表达14例,三者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1 821.4±21.8 vs 3 920.4±10.0 vs 8 787.4±63.7(P <0.05).在CD36抗原表达的非缺失型中,男性127例、女性9例,其血小板上CD36抗原的MFI分别为3 678.36±13.5 vs5 296.0±314.4.结论 江苏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CD36抗原表达具有多样性.
作者:庄云龙;段志敏;陈蓉;蔡莉;肖建宇;黄成垠;李岷;陈青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在校本科生无偿献血行为及其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为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11月,在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随机抽取参加过无偿献血的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相关数据.共发放问卷236份,有效回收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93.6%.结果 参加过无偿献血的221名本科生中,首次献血者158名(71.5%),再次献血者63名(25.8%).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有:性别、专业、年级、无偿献血知识、无偿献血动机、朋友影响、无偿献血宣传是否到位及宣传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级、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得分和朋友影响是本科生再次献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形成良好的无偿献血氛围,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无偿献血的认知水平能对在校本科生参加无偿献血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王艳梅;窦东梅;李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构建血液标本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以实现临床用血全程血液标本质量和安全智能路径信息化实时控制.方法 依据临床用血全程血液标本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用智能路径信息化实时控制手段对血液标本的操作和运行路径轨迹进行全程闭环构建.结果 1)通过对血液标本的路径生成、信息识别与核查核对、精确定位保存、有效期与免疫学状态、输血相容性检测状态与结果等操作和运行轨迹的信息智能检索与比对、操作提示与授权的路径化实时控制,实现了血液标本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质量和安全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涵盖了供者和患者血液标本;2)血液标本全程闭环路径与临床输血、血液制剂、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等路径间无缝对接,实现了全程信息智能共享,具备路径轨迹全程闭环性、实时性、溯源性、智能控制性及质量持续改进等特点,实现了输血检测项目和血液标本免疫学状态实时控制的智能路径化、标准化;3)输血相关项目检测率和血液标本时限符合率的持续改进成效显著(P<0.001).结论 血液标本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能有效保障临床用血全程血液标本质量和安全的实时控制,提升了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及其智能信息化水平.
作者:黄雯;刘威;曹磊;李建林;龚剑国;李劲波;向军;熊伟;范时海;乐爱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载血小板复合生长因子明胶缓释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检测其体外缓释效果.方法 以明胶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聚合法制备明胶微球,以微球粒径为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明胶微球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对其大小结构形貌等一般特性进行表征;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含量为代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其含量,计算微球吸附生长因子率、载生长因子量,测定体外缓释效果.结果 当明胶溶液浓度为15%、Span8加入量为1.5 mL,搅拌速度为(750-855) r/min时可获得优的明胶微球制备方案,获得的明胶微球平均粒径为15.95±3.79 μm,其中7-20.5 μm的微球占88.23%.制备的PG上清中VEGF的含量为(694.45±1.13) pg/mL,微球吸附生长因子率为87.7%,载VEGF量为6.09 pg/mg,体外缓释7d累计释放量占总载药率的75.73%.结论 制备的明胶缓释微球外观圆整,粒径均匀,分散度良好,吸附生长因子率、载生长因子量及体外缓释效果良好,初步实现了载血小板复合生长因子明胶缓释微球冻干制品的研制.
作者:王玲;单桂秋;张卫;马静;施琳颖;魏淑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住院期间输血情况,评估不同血液制品输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入院的72名AIHA患者的血清学特征,按照接受交叉配血相合或者小不相合的血制品、输注的血制品种类评估输注的疗效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72名患者中46名患者接受共计131次输血治疗,无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输血疗效可评估的89次,总有效率56.2%,部分有效率37.1%,无效率6.7%.按照交叉配血结果分为相合输注组与小不相合输注组,其中相合输注组有效率54.5%,部分有效率41%,无效率4.5%,小不相合输注组有效率56.7%,部分有效率35.8%,无效率7.5%,2组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按输注的红细胞成分分为洗涤与非洗涤组,洗涤组有效率62.5%,部分有效率31.3%,无效率6.2%,非洗涤组有效率54.8%,部分有效率38.4%,无效率6.8%,2组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IHA患者出现严重贫血症状,在临床药物起效前,应及时进行输血治疗.采用同型非洗涤红细胞或同型洗涤细胞输注都是相对安全的,不需等待洗涤红细胞悬液耽误抢救.另外,在无法鉴定同种抗体但需要紧急输血的情况下,输注小不相合的血制品也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王立新;陈春霞;魏曾珍;谭金哲;吴秋月;秦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