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BD)为主综合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30例

崔林;刘建军;陈高阳;何学军;吴兴军;刘兴祥

关键词:恶性胆道梗阻, PTBD, 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以PTBD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对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3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PTBD治疗再行抗肿瘤治疗.结果:30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胆红素、ALT均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临床症状部分缓解,黄疸消退,体能状况KPS提高10-30分不等.结论:对不能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以PTBD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钼靶簇状钙化点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附60例患者影像病理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簇状钙化点特征与临床活检病理结果间的关系.方法:运用Le Gal分型方法分析60例病例中6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簇状钙化点病灶特征.结果:60例患者实际活检标本数64个,其中恶性病变27例(占42.19%).乳腺钼靶摄片发现的簇状钙化点按Le Gal标准分型,其中Ⅱ型18例,术后病理证实恶性l例(5.56%);Ⅲ型12例,恶性1例(8.33%);Ⅳ型14例,恶性6例(42.86%);V型20例,恶性19例(95%).结论:Le Gal分型与病理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乳腺钼靶的簇状钙化点Le Gal分型可为临床诊断乳腺癌提供较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胡俊艳;沈卫达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肿瘤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来随着基础免疫研究的深入,肿瘤疫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肿瘤疫苗的研发在继续不断的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本文就几类重要肿瘤瘤苗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杜娟;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内皮素-1促肿瘤血管新生机制

    内皮素(ET)是一种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生物活性肽,有3种异构体(ET-1,ET-2,ET-3),目前研究多也清楚的是ET-1,在正常组织中它通过与其受体(ETR)发挥强大的缩血管及促有丝分裂作用.近年的研究证实,ET-1及ETR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分泌和表达,并起到促进肿瘤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

    作者:贾刚;张为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骨转移癌放射治疗止痛疗效分析(附52例报告)

    目的:观察不同分割放射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52例各种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进行不同分割方式和剂量的体外放射治疗.200cGY/次,5次/周,总DT40GY/20次;300cGY/次,5次/周,总DT30GY/10次,;500cGY/次,3次/周,总DT30GY/6次.结果:不同分割方式的放射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6%.结论:不同分割放射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缓解疗效相似,治疗效果肯定.常规分割更安全、可靠.

    作者:刘粉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神经母细胞瘤原代培养及细胞类型意义的研究

    目的:应用骨髓转移标本及原发肿瘤建立神经母细胞瘤原代培养细胞并鉴别N、S和I型细胞,根据细胞集落形成及特征经过提示不同种类细胞与神经母细胞瘤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体外原代培养技术对8例骨髓转移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骨髓液及4例神经母细胞瘤手术切除肿瘤进行原代细胞培养,观察培养细胞形态学特点,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以区分N、S和I型细胞,并应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不同类型细胞所致集落形成情况,结合临床治疗及预后结果来评价N、S和I型细胞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不同作用及对预后的指示作用.结果:N型细胞呈现聚集生长、核浆比例增大,轴突生长;S型细胞呈单层生长、胞体大而扁平,无轴突突起;I型细胞兼有以上两种细胞特点.I型细胞形成集落的数鼍高于N型细胞,而s型细胞并未形成集落.临床预后中N型及I型临床进展快,预后差,3年生存率为1/5及0(0/4);而s型临床有自发消退逆转迹象,预后良好,3年生存率为3/3.结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类型包括N、S及I型,I型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点,可同时表达N及S型细胞的特异标志物且具有较强形成集落的能力,临床提示预后极差.N型细胞形成集落能力较I型细胞弱,且临床预后不良,而S型细胞无集落形成,临床预后良好.

    作者:王弘;杨威;郝良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人α1抗胰蛋白酶(α1-AT)基因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人α1抗胰蛋白酶基因的cDNA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以人胚肾细胞系HEK293的m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得到人α1-AT基因的cDNA,克隆至载体pUC19中,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人α1-AT基因的cDNA和重组质粒pUC19-AT,DNA序列分析证实获得的α1-AT基因cDNA,其序列和文献报道一致.结论:采用基因克隆的方法得到人α1-AT基因cDNA,为进一步进行其结构和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尹小青;黄立军;李斌;王占明;黄志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葡萄球菌肠毒素A体内诱导小鼠T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葡萄球菌肠毒素A(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A,SEA)体内对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规律.方法:采用SEA不同的注射方式和注射剂量,对小鼠脾T淋巴细胞进行体内单次诱导,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的表达和测定胞内、外IL-2水平.结果:四种注射方式均能刺激体内T细胞的增殖,但静脉和腹腔注射对T细胞的影响显著.根据对T细胞刺激程度和效力维持时间,选择腹腔注射为佳注射途径.SEA剂量在5-15μg范围内均能促进CD3表达显著上升,佳剂量为10μg.SEA体内注射后能诱导IL-2的大量合成和释放,促进T细胞的增殖.结论:体内SEA刺激对T细胞具有强大的促增殖作用,并且受SEA注射途径和剂量的影响.

    作者:黄杨;YIN Wen;尹文;张秀敏;司少艳;葛伟;LI Xia;胡沛臻;李侠;隋延仿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原发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特点.方法:cT动态灌注扫描技术,对32例肝癌病灶及非病灶肝叶的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比剂到达时间(IRF To)、肝动脉分数(HAF)和时间-密度曲线进行检测,以评价原发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规律性.结果:非癌肝组织BF、BV、MTT、PS、HAF及IRF To的平均值分别为(104.90±40.83)ml·min-1·1OOg-1、(17.20±8.18)ml/100g、(12.37±4.56)s、(31.48±18.14)ml·min-1·100g-1、(0.19±0.11)及(4.32±2.65)s;原发性肝癌BF、BV、MTT、PS、HAF及IRF To的平均值分别为(213.60±149.02)ml·min-1·100g-1、(20.82±16.22)ml/100g、(8.21±2.63)s、(41.71±15.26)ml·min-1·100g-1、(0.69±0.18)及(2.15±1.46)s;与非癌爿十组织比较,原发性肝癌的肝血流量、肝血容量、渗透表面积通透性和肝动脉分数显著增高,平均通过时间及对比剂到达时间显著降低.肝癌与非癌性肝组织的TDC形态不同.结论:原发性肝癌组织与非癌性肝组织在MSCT血流灌注参数BF、MTT、PS、HAF及IRF To存在着显著差异,MSCT灌注参数可反映原发性肝癌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作者:刘剑仑;苏丹柯;王彩红;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岁-70岁,平均58岁,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肝门区胆管细胞癌,5例病变位于肝总管,4例位于左主肝管,3例位于右主肝管,致相应肝内胆管扩张.肿瘤组织于T1W呈稍低信号强度,T2W呈略高信号强度,增强扫描3例显示早期强化明显,9例早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延迟扫描12例均有中等程度的强化,表现为肿块团块状强化,受累胆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并环行强化,2例梗阻区腔内可见到软组织肿块,4例观察到病变远近端胆管内播散结节.结论:肝门区胆管细胞癌于T2W显示伴随高信号的扩张胆管有略高信号的肿块影,动态增强扫描肿块早期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扫描呈持续性强化是其MRI表现特点.

    作者:勾素华;李丹萍;申大光;胡臣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PTEN、PI3K和mTOR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PTEN、PI3K和mTOR的表达,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EN、PI3K和mTOR在60例鼻咽癌组织与23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60例NPC中,PI3K表达的阳性率为86.7%(52/60),mTOR为93.3%(56/60),明显高于鼻咽部慢性炎症组60.9%(14/23),69.6%(16/23)(P<0.05);60例NPC中,PTEN的表达率为41.7%(25/60),明显低于鼻咽部慢性炎症组65.2%(15/23)(P<0.01);60例NPC中,FIEN的表达与mTOR、PI3K的表达强度呈负(P<0.05),mTOR与PI3K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相关(P<0.05).结论: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与PTEN的抑制,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英杰;刘健;陶雅君;贾心善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进展性前列腺癌中Fas和Survivin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凋亡相关蛋白Fas、Survivin在进展性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探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指导进展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Fas、Sur-vivin在59例前列腺癌及3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59例前列腺癌标本中,Fas、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5.8%(27/59)、44.1%(26/59);35例BPH标本中,Fas、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8.6%(24/35)、22.9%(8/35),前列腺癌与BPH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列腺癌中Sur-vivin表达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5).前列腺癌中Fas与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r=0.302,P<0.05).结论:Fas和Survivin在进展性前列腺癌中发生异常表达;联合检测Fas和Survivin蛋白,有助于对进展性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力作出正确评价,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许学文;宋彦;由凯;宋永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Ley抗原与其在肿瘤诊治中的作用

    细胞表面存在糖链是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糖类和蛋白质或脂类共价结合形成糖复合物.研究发现,细胞恶变过程中表面膜的糖链发生明显变化,肿瘤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糖蛋白,其糖链结构亦发生类似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差别已成为新一代肿瘤标志.

    作者:刁斌;林蓓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葫芦素B在体内外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体内外观察葫芦素B(cucurbitacin B)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用浓度分别为0.001、0.01、0.1、1、10以及100μmoL/L的葫芦素B处理MCF-7细胞,24、48和72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用O.1和10μmol/L的葫芦素B处理MCF-7细胞24h,之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并用倒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建立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葫芦素B的体内抑瘤作用.结果:MTT结果显示葫芦素B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随着葫芦素B浓度增高,处于S期和G2/M期细胞的比例逐渐升高,同时伴随G0/G1期细胞的减少以及细胞凋亡率的逐渐升高.统计学分析提示,各实验组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

    作者:张美侠;张洪亮;孙春艳;刘亭彦;杨晓临;李岭;邓意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体外射频透热配合放射治疗对癌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高频透热治疗配合常规放疗治疗癌性心包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恶性心包积液,男性35例,女性47例;年龄38-72岁,中位年龄64.5岁.所有原发肿瘤经病理学确诊,其中肺癌38例、乳腺癌35例、恶性淋巴瘤7例、胸腺恶性肿瘤2例.34例进行了高频透热治疗配合常规放疗,采用电容式HG-2000型体外高频热疗机,频率13.56MHz,大输出功率600W,加热靶区温度42℃-43℃,治疗时间30-50min,每周2-3次,治疗8-12次,中位次数10次.放疗在热疗后20-120分钟进行,每天2Gy、每周5次,总剂量30-46Gy,中位剂量42Gy.单独放疗48例,采用常规照射方式进行,每天2Gy、每周5次,总剂量34-56Gy,中位剂量46Gy.所有病例在治疗后观察2-4个月,并定期随访.结果:治疗效果:体外高频透热治疗配合体外放疗组:CR 6例,PR19例,NC9例,有效率73.53%(25/34).单独放疗组:CR 3例,PR 20例,NC 25例,有效率47.92%(23/48),P<0.05.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高频透热治疗配合放疗组,改善率79.41%(27/34).单独放疗组,改善率54.16%(26/48),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个月及5个月.结论:恶性心包积液用射频透热治疗配合放射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刘跃;张国桥;王永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血管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肿瘤血管的抑制在抗肿瘤治疗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并生产出大批抗血管制剂,有的已应用于临床治疗.这些新研发的抗血管制剂与传统的针对实体瘤的细胞毒性药物作用机理截然不同.根据作用机理及对血管抑制的阶段不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分为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抗血管新生制剂旨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新生过程,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则通过快速而有选择性地损坏或阻塞已构建完成的肿瘤血管,使肿瘤血供受阻引起肿瘤坏死.两者区别主要在作用靶点、肿瘤类型及治疗时机不同.本文对近年来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学元;马巍;任国文;王振汉;张党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肿瘤干细胞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是一群未分化、具有自我更新、多系分化潜能的细胞.现有的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分化、转移、致瘤性受到Wnt、Notch、Hedgehog、CXCR4-SDF-1轴、PTEN等多种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而肿瘤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构成肿瘤的上皮部分与间质部分,它们之间可能也存在着相互调控.深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调控机制,对于开发以肿瘤干细胞为靶点的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终根除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叔陈;张凤春;张雁云;徐迎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T灌注诊断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局部肿瘤生长的研究

    目的:探讨CT灌注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病灶局部肿瘤生长的能力.方法:选择TACE治疗后CT平扫不能明确有无局部肿瘤生长的病例30例,行CT灌注和DSA检查.以术后1个月为界分成2组,以DSA结果为标准,分析CT灌注对局部肿瘤生长的显示和确认情况.结果:A、B组:CT灌注的敏感性为90.9%、80.0%,特异性为6.7%、71.4%,准确性为40.7%、77.3%.结论:CT灌注对判断TACE术后病灶的局部肿瘤生长有较好的敏感性,术后1个月内不宜应用CT灌注;2个月后可以应用CT灌注进一步判断.

    作者:赵立峰;徐克;苏洪英;张妍芬;任克;黄崑;高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Survivin及p1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相关性

    Survivin是迄今发现的作用强的凋亡抑制因子,p16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的抑制因子.Survivin和p16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思.本文综述survivin及p1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意义与相关性.

    作者:甄生华;杨志雄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疗效.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2例,分为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组30例(治疗组)及单纯化疗组32例(对照组).两组化疗采用NP方案,完成2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53.30%,对照组为43.8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疗效,能有效改善l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新权;鲍英春;张洪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男性乳腺癌SPECT全身骨扫描显像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男性乳腺癌病人的SPECT全身骨扫描分析,了解骨转移病灶分布特点.方法:给8例病人注射99mTc-MDP显像剂,2-3小时后,行全身SPECT骨扫描.结果:男性乳腺癌病人大部分发生多发性骨转移.结论:男性乳腺癌病人易发生多发性骨转移,常规行SPECT全身骨扫描是必要的.

    作者:童畅江;刘康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