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前列腺癌组织中解脲支原体的检测

李强;程伟;张洁;马龙安

关键词:前列腺癌, 解脲支原体, 感染
摘要:目的:检测人前列腺癌组织中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情况,探讨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前列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解脲支原体PCR检测试剂盒对115例不同前列腺组织标本中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其中前列腺癌50例,癌旁正常组织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35例.结果:前列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解脲支原体的感染率分别为46%、16.7%和8.6%,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列腺癌组织的解脲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癌旁正常组织,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解脲支原体感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解脲支原体感染率较高,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紫杉醇诱导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紫杉醇对胆管癌QBC939细胞作用的敏感性并研究紫杉醇对胆管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紫杉醇诱导胆管癌细胞发生凋亡的机制,为胆管癌的临床治疗寻找新的治疗药物.方法:体外培养胆管癌细胞QBC939,采用不同浓度紫杉醇予以干预,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和MTT实验,初步研究紫杉醇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敏感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紫杉醇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同时对细胞周期的变化和动力学予以检测.结果:各浓度紫杉醇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胆管癌细胞被紫杉醇明显阻滞在S期及G2/M期,且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结论:紫杉醇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紫杉醇能诱导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唐朝晖;钟德玝;李海燕;李毓琴;丁思娟;江拥军;卿伯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新型抗癌药埃坡霉素类似物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埃坡霉素类似物(BMS-247550)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以埃坡霉素类似物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12例.埃坡霉素类似物40mg/m2,静滴,持续3h以上,第1天;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2次/日,连用14天,21天为1周期.本组中位化疗周期数为6个(2-10周期).结果:12例均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完全缓解(CR)0例(0%),部分缓解(PR)8例(66.7%),稳定(SD)4例(33.3%),进展(PD)0例(0%),总有效率(CR+PR)66.7%.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6.5个月,1年生存率75.0%.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黏膜炎、腹泻、恶心、呕吐、便秘、手足综合征、神经毒性.结论:埃坡霉素类似物和卡培他滨联合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较好,使用方便,毒性反应可以耐受,是晚期乳腺癌的有效解救治疗方案.

    作者:薛妍;斯晓明;杨静悦;陈衍;尤向辉;刘文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拍片验证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拍片验证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运用OPTIVUETM(平板电子射野验证成像设备)对第一次放射治疗或每周位置精度验证的病人进行拍片.结果:在113个腹部肿瘤的病人进行的放射治疗期间所拍的500张的验证片与RTT图象(CT扫描合成的参考图象)对比,在200张的调强放射治疗验证片中误差>3mm占7%(14/200);在300张的适型放射治疗验证片中误差>5mm占9%(27/300);在113个腹部肿瘤的病人中因肿瘤部位不同造成的摆位误差:上腹部肿瘤39个病人摆位误差的平均值2.15mm;中腹部肿瘤27个病人摆位误差的平均值 2.89mm;下腹部肿瘤40个病人摆位误差的平均值 1.42mm.结论:验证拍片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有帮助.

    作者:王勇;傅深;邱梅;刘殳;张志红;董霞敏;王美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和总结Dixon手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以提高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远期疗效. 方法: 收集我院从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行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患者114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114例中有13例(11.4%,13/114)确诊了Dixon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复发首次确诊时间为6-21个月(平均11个月).其中男性患者10例(14.71%,10/68),年龄>60岁者3例(4.84%,3/62),肿瘤距肛缘距离≤6cm者9例(21.95%,9/41),远切缘≤2cm者4例(36.36%,4/11),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者2例(5.56%,2/36),术后行辅助下化疗者7例(8.24%,7/85),肿瘤恶性度高者7 例(14.29%,7/49),Duck's分期中A、B期者1例(2.86%,1/35)、C、D期者12例(15.19%,12/79). 结论: 男性患者、年龄≤60岁、肿瘤距肛缘距离≤6cm、远切缘≤2cm、未行全系膜切除、术后未行辅助化疗、病理分型恶性度高者及Duck's分期为C、D期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比例显著增高.

    作者:郭志刚;陈宏;周载平;孙强;胡泽民;余元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外科治疗(附10例报告)

    目的:讨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总结10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预后情况.结果:10例中女6例,男4例,平均年龄59岁,平均病程10个月.7例甲状腺蛋白抗体和(或)微粒体抗体升高;病理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MALT型)3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伴大细胞转化型(MALT伴大细胞转化型)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型)4例,4例伴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ⅠE期4例,ⅡE期2例,ⅢE 期2例,ⅣE期2例.本组2例行手术切取活检术,8例行甲状腺腺体切除术,1例同时行气管切开造口术.8例术后明确行CHOP方案化疗等治疗.10例平均随诊30个月, 10例平均存活36个月.结论:对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例,应积极处理其迅速出现的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肿大的情况.对于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手术主要起明确诊断的作用,放、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MALT型、Ⅰ-Ⅱ期病例预后较好.

    作者:高峰;丁宝忠;贾宗师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放射性131碘治疗对甲状腺癌患者白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放射性131碘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时,辐射对患者白细胞的影响.方法: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40例健康人、80例分化型甲癌患者131I治疗前、治疗后7天、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进行检测并分析研究.结果:各组131I治疗后7天白细胞均升高(P<0.05),其中粒细胞明显升高(P<0.01),淋巴细胞降低(P<0.05),单核细胞略降低(P>0.05);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均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辐射对患者白细胞有一定影响,治疗后7天白细胞升高,其中粒细胞明显升高,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略降低;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均接近正常.

    作者:张王峰;袁梦晖;蒋仁晶;徐文斌;卢受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XELOX与FOLFOX4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XELOX)与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FOLFOX4)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XELOX组28例,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2次/日,第1-14天;奥沙利铂135mg/m2,静脉点滴,第1天,21天为1个周期.FOLFOX4组26例,奥沙利铂85mg/m2,静脉点滴,第1天;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2h后予氟尿嘧啶400mg/m2,推注,后续600mg/m2持续静滴2h,第1、2天,每2周重复,4周为1周期.两组均治疗4周期以上.结果:XELOX组有效率53.57%,中位TTP 5.8个月,MST 10个月,FOLFOX4组有效率46.15%,中位TTP 5.7个月,MST 9.8个月.两组近期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比较,手足综合征以XELOX组显著(P<0.05),III/IV级恶心呕吐发生率以FOLFOX4组显著(P<0.05),其余不良反应除腹泻外发生率以FOLFOX4组稍高,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XELOX方案与FOLFOX4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能耐受,两组近期疗效相似,不良反应以XELOX组更易耐受,尤其对一般情况欠佳及老年的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王海忠;王湘辉;吕志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双启动子调控的条件复制腺病毒制备及其体外抑瘤作用

    目的:构建并制备survivin及hTERT双启动子调控的条件复制腺病毒,探讨其特异性溶瘤作用.方法:PCR方法分别扩增肿瘤特异性survivin及hTERT启动子,分别克隆入腺病毒载体pXC1的两个复制必需基因E1A和E1B序列上游启动子区,构建出双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的条件复制腺病毒载体pXC1-SP-TP;脂质体法与pBHGE3骨架质粒共转染293E细胞进行重组腺病毒包装,稀释法测定腺病毒滴度;应用MTT、活细胞计数等方法观察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特异性溶瘤作用并以正常人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作为对照.结果:测序及双酶切鉴定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双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控复制腺病毒载体;在293E细胞中获得了重组腺病毒Ad-SP-TP,滴度测定显示病毒滴度达到3.9×1010TCID50/ml;MTT结果显示,Ad-SP-TP可有效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而对正常细胞无增殖抑制作用;活细胞计数及细胞形态观察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在肝癌细胞中选择性复制并发挥溶细胞作用.结论:双启动子调控的腺病毒具有显著的溶瘤作用但对正常人血管内皮细胞不发挥溶细胞作用,实验结果为肝癌靶向治疗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条件复制型病毒载体及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任继鸿;龙敏;温志远;刘昕阳;陈曦;成诗银;张惠中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通过分析胃间质瘤(GST)64层螺旋CT的影像特点,旨在探讨其对胃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GST的影像表现,包括常规扫描、横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重组(MPR)图像.结果:该组病例中病变主要位于胃体8例、胃窦4例、胃底3例.其中良性4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7例.良性直径多<5cm,边界清楚,恶性直径多>5cm,边缘分叶.病理示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100%,CD34(+)80%. 结论:64层螺旋CT对GST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作者:高慧;刘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Runx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Runx3蛋白在宫颈正常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Runx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unx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减少,在正常宫颈、CIN、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66.7%和26.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是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结论:Runx3蛋白的表达异常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杨潇;周洁晶;辛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半乳凝素-9与肿瘤

    半乳凝素-9(Galectin-9)是Galectin家族一员,广泛分布于细胞内外,Galectin-9能够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并且引导肿瘤逃离免疫监视,同时在肿瘤的致瘤性转化,肿瘤细胞的存活,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转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向江东;席晓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食管癌个体化化疗进展

    铂类药物和氟尿嘧啶是食管癌的常用化疗药.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作为肿瘤患者新的治疗平台受到广泛关注并使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化疗成为可能.本文阐述了食管癌铂类药物和氟尿嘧啶相关基因在指导个体化化疗方面的作用.

    作者:张颖;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克隆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组织内及整个病变的克隆性组成及意义.方法:选PSH患者手术切除标本29例,全部为女性.石蜡切片HE染色,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获取PSH组织中多角形细胞和表面立方细胞,分别提取基因组DNA,用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HhaⅠ消化,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X染色体连锁的雄激素受体(AR)基因.AR基因产物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示其长度多态性.结果:光镜下可见29例PSH均表现其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主要由实性、乳头状和血窦所构成,其中实性区细胞大小基本一致.高倍镜下可见实性区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呈嗜酸性或略呈透明状,核分裂罕见;乳头状结构表面均被覆单层立方上皮.克隆性检测结果表明有23例显示AR基因位点具有多态性.经HhaI酶切后,所有具有多态性的标本2个条带中有1个条带的密度明显减弱或消失,而另一个条带保留,证明其均为肿瘤性增生.结论:PSH 组织中的多角形细胞和表面立方细胞具有相同的单克隆增生模式,提示二者可能均为肿瘤的实质细胞.

    作者:张丽;巩丽;李艳红;任凯夕;姚丽;兰淼;朱少君;韩秀娟;王军;张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丁丙诺啡复合咪唑安定用于宫颈癌根治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丁丙诺啡-咪唑安定用于宫颈癌根治术时对应激反应的影响,及其镇静和消除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6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B组(丁丙诺啡0.15mg+咪唑安定4mg为1U)和F组(芬太尼0.1mg+咪唑安定4mg为1U),每组30例.手术开始前5min静脉缓慢注射辅助药物3/4-1U.在病人入室后和用药后10、30 min分别抽静脉血查皮质醇、血糖.观察并记录用药时和用药后5、10、30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患者镇静程度、术中发生的牵拉反应.结果:两组病人在用药后10min 血浆皮质醇升高,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 ;F组病人在麻醉后30min 血浆皮质醇升高,与B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血糖在用药后10min、30min 均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B组镇静和消除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明显强于F组(P<0.05);两组对循环及呼吸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丁丙诺啡-咪唑安定能安全地辅助用于宫颈癌根治术,术中应激反应较芬太尼轻,且能有效地增强镇静和消除内脏牵拉反应,对呼吸和循环无明显影响.

    作者:赵新京;单东海;张义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分析

    目的: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状况.方法: 对129例NHL患者乙肝五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HBsAg阳性患者的比率.随机选取同期住院129例初诊的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除外)及 12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NHL患者组HBsAg阳性率(22.5%)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组(12.4%)和健康体检者组(9.3%),男性NHL患者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不同病理及不同分期的NHL患者HBsAg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NHL患者HBsAg阳性率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除外)及普通人群.

    作者:张兰胜;陈冬波;王保庆;张世强;凌桂琴;韩正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ERBD治疗恶性胆道梗阻2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ERBD (内镜下逆行胆道内引流术) 治疗难以手术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方法:通过十二指肠镜对20例由6 种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施行逆行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全部获成功.结果:18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余2 例下降了约50%.结论:ERBD 能明显减轻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黄疸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艳丽;常廷民;韩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意义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其转移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及检测方法的掌握对于合理开展缩小手术至关重要.运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不仅可以了解淋巴结站的转移特点、规律,而且可以发现微转移,从而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而选择合理术式,避免标准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和扩大的手术方式对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陈原;姚德茂;陈国政;陈佳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平消胶囊减轻乳腺癌术后化疗的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平消胶囊对乳腺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的减缓作用.方法:2006年3月-2009年3月我科对11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FEC方案化疗,治疗组58例,加用平消胶囊口服;对照组52例,单独化疗,不口服平消胶囊.结果:口服平消胶囊(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患者化疗后第2周白细胞恢复至正常范围,而对照组白细胞第3周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平消胶囊能有效减轻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的骨髓抑制.

    作者:常庆龙;冯爱强;贾国丛;张彦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8例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内镜下腺管开口类型与病理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染色内镜下LST腺管开口类型和病理检查结果的对应关系,评估内镜下判定LST腺管开口类型对治疗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所有68例病例均应用染色内镜技术检出LST,后进行内镜下LST切除,同时回收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LST发生在直肠的28例,乙状结肠12例,降结肠6例,横结肠5例,升结肠9例,盲肠8例.病理分型和内镜肉眼所见对比分析,24例腺瘤型LST中,肉眼所见颗粒均一型占70.83%,结节混合型8.33%,平坦隆起型20.83%,假凹陷型为0%;37例绒毛管状腺瘤中肉眼见结节混合型占54.05%,颗粒均一型占43.24%,平坦隆起型2.7%,凹陷状为0%;7例黏膜内癌中颗粒均一型为28.57%,结节混合型71.43%,平坦隆起型和假凹陷型为0.内镜肉眼所见颗粒均一型的腺管开口分型依次为ⅢL型占45.71%,Ⅳ型占37.14%,ⅤI型占5.71%,结节混合型以Ⅳ为主占59.26%,平坦隆起型以ⅢL型为主 83.33%.内镜下病理分型腺瘤型的LST中腺管开口类型以ⅢL型为主占87.5%,绒毛管状腺瘤型的腺管开口以Ⅳ为主占72.97%,黏膜内癌以ⅤI型开口为主占71.43%. 结论: LST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腺管开口类型和病变的组织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尤其是腺管开口VI型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判定LST腺管开口类型对指导内镜下的病理活检部位和数量,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汪旭;谢莹;周环;刘东屏;孙明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及MCP-1基因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MCP-1)基因的表达与肾细胞癌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RCC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分别取血液和肾癌组织标本.对照组30例为非肿瘤患者,男20例,女10例,取血液标本,ELISA方法测定血浆中MCP-1定量.癌旁组织标本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CP-1表达情况.实时RT-PCR定量检测MCP-1表达.分析RCC临床特点与MCP-1表达的关系.结果:肾癌组患者血浆中MCP-1(203.5±155.8)pg/ml较非肿瘤组(92.1±35.2)pg/ml高(P<0.05).免疫组化显示肾癌组织中MCP-1表达阳性率为73.3%(22/30),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40.0%(12/30),肾癌组织中MCP-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发现肾癌组织中MCP-1的阳性强度(++)-(+++)也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肾癌组织MCP-1总RNA和mRNA水平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P-1基因表达上调可能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侯四川;白鑫;高健刚;孙小庆;朱磊一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