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刘虎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喉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01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选取11个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评价喉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治疗喉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6.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声带活动度,临床分型,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对3年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示声带活动度,肿瘤T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声带活动度,肿瘤T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手术治疗喉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文妍;任晓勇;许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分析胃间质瘤(GST)64层螺旋CT的影像特点,旨在探讨其对胃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GST的影像表现,包括常规扫描、横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重组(MPR)图像.结果:该组病例中病变主要位于胃体8例、胃窦4例、胃底3例.其中良性4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7例.良性直径多<5cm,边界清楚,恶性直径多>5cm,边缘分叶.病理示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100%,CD34(+)80%. 结论:64层螺旋CT对GST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作者:高慧;刘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肝癌的动物模型是肝癌的主要实验研究材料.兔VX2肝移植瘤模型是建立在较大型动物体内的肝癌动物模型,其制作相对简便易行,价格较低廉,实验周期较短;以肝动脉供血为主,为巨块型实体瘤,浸润性生长,血供丰富,类似于人类巨块型肝癌,是较理想的用于肝癌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
作者:康军;陈毓秀;李广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康莱特(KLT)注射液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2例腹膜后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6MV-X线局部三维适形放疗DT 5000cGy/25次;实验组在局部放疗同时,每日静脉滴注康莱特注射液100ml,连用21天,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有50例患者完成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8.6%和59.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实验组达82.1%,与对照组54.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皆比较高,但对照组Ⅲ、Ⅳ度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达36.4%,而实验组仅为7.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白细胞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及下降程度皆较对照组轻.结论:KLT联合局部放疗较单纯放疗在控制肿瘤的近期疗效及缓解患者疼痛方面表现出协同治疗的优势,可降低恶心呕吐的反应程度,保护骨髓的造血功能.
作者:刘洪明;杨波;姜迎宵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半乳凝素-9(Galectin-9)是Galectin家族一员,广泛分布于细胞内外,Galectin-9能够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并且引导肿瘤逃离免疫监视,同时在肿瘤的致瘤性转化,肿瘤细胞的存活,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转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向江东;席晓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顺铂(DDP)、5-氟尿嘧啶(5-FU)在体外联合用药对SGC-7901胃癌细胞及胃癌耐药细胞株 SGC-7901/5-FU细胞增殖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在小剂量DDP、5-FU联合用药前后SGC-7901与SGC-7901/5-FU存活率的差异,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GC-7901与SGC-7901/5-FU中p53、Fas/Fas L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DDP与5-FU均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且有浓度相关性;尤以DDP联合5-FU后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明显高于两种药物的单独使用(P<0.01),小剂量DDP联合应用5-FU时效果明显,但对SGC-7901/5-FU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小于SHC-7901;小剂量联合DDP+5-FU,p53、Fas L 基因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的5-FU组或DDP组 (P<0.01),而Fas基因表达则相反.结论:小剂量DDP联合5-FU对胃癌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耐药株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效果弱于非耐药株.p53、Fas/Fas L基因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有重要作用,在小剂量DDP联合5-FU比各单药应用组基因的改变更明显(P<0.01).
作者:季梦遥;谭诗云;张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局麻与全麻下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利弊.方法:自1999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39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实施了VATS,其中8例采用全麻,31例在局麻下进行.对局麻及全麻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手术时间、疗效、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全组经术前胸穿及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均为转移癌性胸水,行VATS-滑石粉喷洒胸膜固定术.局麻平均手术时间20min.手术期间病人的心率较术前平均升高10-20次/min,血压平均升高5-10mmHg,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术后住院时间7-10天.随访1-8个月,平均5个月,胸腔积液均得到控制,未见复发.与控制积液有关的费用较全麻降低了50%.无死亡病例.结论:局麻下VATS治疗恶性胸腔积安全、有效,较全麻下更经济、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对术后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
作者:李俊海;鲁鸣;刘宏涛;白国栋;梁英平;刘晓栋;薛峰;王鹏国;郭小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总结乳腺癌手术中保留胸前神经(ATN)和肋间臂神经(ICBN)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间乳腺癌行保乳术及改根术共982例患者病历资料,保留ATN及ICBN者799例,切断ATN及ICBN183例,术后随访观察胸大小肌萎缩情况和患侧腋窝、上臂内侧的感觉异常情况.结果:保留ATN及ICBN患者患侧腋部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正常占81.1%(648/799),感觉异常18.9% (151/799)且多在2-3个月内恢复,术后3个月胸肌无明显萎缩,外形良好,患肢负重运动良好;而切断ATN及ICBN183例患者仅36例(19.7%)感觉正常,147例(80.3%)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主要表现患侧腋窝、上臂内侧及肩胛下部位的疼痛、麻木、酸胀、蚁行感和烧灼感等,术后3个月患侧胸肌不同程度萎缩及上肢活动障碍、功能减退.结论:乳腺癌手术中保留ATN及ICBN是可行的,可以有效减少患侧腋部及上肢感觉异常和胸肌萎缩的发生率,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李金茂;鲁建国;何显力;贾国战;蔡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UPA,PAI-1在结直肠癌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作为肿瘤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LISA方法测定20名健康人群血浆UPA,PAI-1浓度,以及48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浆UPA,PAI-1浓度(其中22例追踪测定术后血样浓度).同时期测定血清CEA浓度.结果:UPA、PAI-1在48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追踪22例患者根治术前后血浆UPA、PAI-1浓度变化,其浓度显著下降.血浆UPA在Dukes C、D期,以及转移的患者中浓度较高.而PAI-1在Dukes D期患者中明显升高 .血浆UPA,PAI-1浓度有微弱的相关(r=0.523).在早期诊断中,UPA、PAI-1的敏感性分别为78.17%、39.58%.特异度分别为90%、95%.多个指标联合检测时敏感度明显上升,其中UPA和CEA联合检测效果佳,敏感度 83.33%.结论: UPA、PAI-1在结直肠肿瘤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早期诊断指标,UPA好于CEA和 PAI-1.联合检测UPA与CEA,准确性更好.
作者:沈倩雯;金冶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拍片验证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运用OPTIVUETM(平板电子射野验证成像设备)对第一次放射治疗或每周位置精度验证的病人进行拍片.结果:在113个腹部肿瘤的病人进行的放射治疗期间所拍的500张的验证片与RTT图象(CT扫描合成的参考图象)对比,在200张的调强放射治疗验证片中误差>3mm占7%(14/200);在300张的适型放射治疗验证片中误差>5mm占9%(27/300);在113个腹部肿瘤的病人中因肿瘤部位不同造成的摆位误差:上腹部肿瘤39个病人摆位误差的平均值2.15mm;中腹部肿瘤27个病人摆位误差的平均值 2.89mm;下腹部肿瘤40个病人摆位误差的平均值 1.42mm.结论:验证拍片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有帮助.
作者:王勇;傅深;邱梅;刘殳;张志红;董霞敏;王美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丁丙诺啡-咪唑安定用于宫颈癌根治术时对应激反应的影响,及其镇静和消除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6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B组(丁丙诺啡0.15mg+咪唑安定4mg为1U)和F组(芬太尼0.1mg+咪唑安定4mg为1U),每组30例.手术开始前5min静脉缓慢注射辅助药物3/4-1U.在病人入室后和用药后10、30 min分别抽静脉血查皮质醇、血糖.观察并记录用药时和用药后5、10、30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患者镇静程度、术中发生的牵拉反应.结果:两组病人在用药后10min 血浆皮质醇升高,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 ;F组病人在麻醉后30min 血浆皮质醇升高,与B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血糖在用药后10min、30min 均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B组镇静和消除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明显强于F组(P<0.05);两组对循环及呼吸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丁丙诺啡-咪唑安定能安全地辅助用于宫颈癌根治术,术中应激反应较芬太尼轻,且能有效地增强镇静和消除内脏牵拉反应,对呼吸和循环无明显影响.
作者:赵新京;单东海;张义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初步评价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hypofractionated 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HFCRT)对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18例曾接受HFCRT的局部晚期(T4期)前列腺癌病例资料.9例单纯HFCRT,40-56Gy/10-16次/2.5-4周;另9例先全盆腔照射36-40Gy/18-20次/3.5-4周,再以HFCRT加量16-20Gy/4-5次/2-3周.分析放疗的生物效应剂量、肿瘤局控效果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肿瘤平均生物效应剂量约(125±9.8)Gy(α/β值取2.6Gy).肿瘤局部疗效CR 8例,PR 10例.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无≥Ⅲ级放射损伤 (RGOT和EORTC毒性标准).结论:HFCRT对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高分次剂量可能是重要的有利因素之一.
作者:夏火生;韩守云;李月敏;张玉海;解放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CT模拟定位在三维调强适形放疗(IMRT)中应用的总结研究.方法: 对386例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采用螺旋CT模拟定位,经PACS网系统将扫描图像传输到TPS计划系统中,使用OTP计划系统进行设计,并将重建出的实际射野的图像与加速器下所拍摄的机下验证(EPID)片进行对照.结果: 371例误差小于2mm,12例误差3-5mm因摆位而产生,5例误差达5-18mm因人为失误所致.即全部CT模拟定位资料均获得满意的结果.结论: CT模拟定位是开展IMRT技术的必要条件,CT模拟是否准确规范是IMRT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之一.
作者:张梅芳;黄家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子宫颈癌前病变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疾病之一,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控制子宫颈癌发生的重要环节,物理治疗、冷刀锥切术、LEEP、全子宫切除术这些不同治疗方法各有利弊,需要合理应用.本文就宫颈癌前病变的各种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进行简述.
作者:金敏;洪颖;申茹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性激素及人雌激素硫酸基转移酶在子宫肌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30例子宫肌瘤患者和30例同年龄段健康女性血清及组织匀浆中E2、P、T含量.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ULT1E1蛋白的表达.结果:肌瘤组血清E2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女性组(P<0.05),其T含量则明显高于健康女性组(P<0.05),P含量各组无显著差异;肌瘤组织匀浆中E2含量显著高于肌瘤包膜外肌层组织(P<0.01),其P、T含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肌瘤组织中SULT1E1蛋白表达与肌瘤包膜外肌层组织比较差异显著(P<0.05),肌瘤组织与肌瘤包膜外肌层组织中SULT1E1蛋白定量表达与相应组织匀浆中E2含量分别呈负相关(r=-0.533,r=-0.498,P<0.01).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子宫肌瘤组织局部SULT1E1酶活性降低有关.
作者:王敏;董珂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检测Runx3蛋白在宫颈正常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Runx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unx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减少,在正常宫颈、CIN、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66.7%和26.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是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结论:Runx3蛋白的表达异常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杨潇;周洁晶;辛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构建并制备survivin及hTERT双启动子调控的条件复制腺病毒,探讨其特异性溶瘤作用.方法:PCR方法分别扩增肿瘤特异性survivin及hTERT启动子,分别克隆入腺病毒载体pXC1的两个复制必需基因E1A和E1B序列上游启动子区,构建出双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的条件复制腺病毒载体pXC1-SP-TP;脂质体法与pBHGE3骨架质粒共转染293E细胞进行重组腺病毒包装,稀释法测定腺病毒滴度;应用MTT、活细胞计数等方法观察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特异性溶瘤作用并以正常人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作为对照.结果:测序及双酶切鉴定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双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控复制腺病毒载体;在293E细胞中获得了重组腺病毒Ad-SP-TP,滴度测定显示病毒滴度达到3.9×1010TCID50/ml;MTT结果显示,Ad-SP-TP可有效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而对正常细胞无增殖抑制作用;活细胞计数及细胞形态观察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在肝癌细胞中选择性复制并发挥溶细胞作用.结论:双启动子调控的腺病毒具有显著的溶瘤作用但对正常人血管内皮细胞不发挥溶细胞作用,实验结果为肝癌靶向治疗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条件复制型病毒载体及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任继鸿;龙敏;温志远;刘昕阳;陈曦;成诗银;张惠中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程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口服希罗达治疗局部晚期及术后复发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直肠癌病人48例及术后复发的直肠癌43例共计91例,其中59例进行了全程3DCRT,并同时口服希罗达2周期化疗;另外32例仅行单纯3DCRT治疗.结果: 近期疗效评价,3DCRT+ 希罗达同步治疗组与单纯3DCRT组的 CR分别为17%(10/59)、15.6%(5/32);PR分别为72.9%(43/59)、53%(17/32),NC分别为5.1%(3/59)、12.5%(4/32);PD分别为5.1%(3/59)、18.9%(6/32),RR分别为89.8%、68.8%,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2.4%(48/59)、71.4%(23/32).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放射性直肠炎、膀胱炎,对症处理后多能缓解.结论: 全程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口服希罗达是治疗局部晚期及术后复发直肠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杜伟;雷勇;李爽;苏小岩;徐云华;童涛;罗斐;杨继元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奥沙利铂(L-OHP)联合5-FU/LV与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5-FU/LV两种不同辅助化疗方案对可切除胃癌术后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85例Ⅰ-Ⅳ期胃癌术后(R0切除)患者接受治疗,其中奥沙利铂组(L-OHP组)43例,羟基喜树碱组(HCPT组)42例,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和生存率.结果:不良反应两组血小板减少、外周神经毒性及腹泻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L-OHP组及HCPT 组1、3、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 95.4%、67.4%、18.6%和92.9%、64.3%、21.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 -OHP组及HCPT组1、3、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83.7%、41.9%、9.3%和80.5%、45.2%、19.1%,随着时间延长,HCPT组5年DFS似有升高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化疗方案均可作为胃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
作者:陈晓秋;刘楠楠;申东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方法:82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化疗,B组采用顺铂+5-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化疗,观察其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有效率为54.55%,B组有效率为28.95%,P<0.0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且A组的胃肠道反应明显减轻.其他相关不良反应能耐受.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能够耐受,可在晚期胃癌病人中应用.
作者:蒋代文;蔡君;李爽;李晶晶;付国权;柯庆华;边耀武;杨继元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