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多山;孙昆昆;陈云新
目的:探讨lupeol及其结构改造后衍生/修饰物对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对lupeol进行化学结构修饰,然后应用MTT方法检测lupeol及其衍生/修饰物对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MTT数据显示,lupeol及其衍生/修饰物均能抑制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Lupeol、H1、T1和T2的IC50分别为40 μmol/L -50 μmol/L、约120 μmol/L、约50 μmol/L和70 μmol/L -80 μmol/L.结论:lupeol结构改造后,并没有提高其对肝细胞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芬;何艳;李云森;朱永明;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用药途径的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腺癌的疗效,寻找更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 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58例经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腺癌,根据新辅助化疗方式不同分为新辅助动脉化疗(neoadjuvant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NAIC)28例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30例.NAIC组采用紫杉醇脂质体、博来霉素、顺铂方案,NACT组采用紫杉醇脂质体、顺铂方案化疗,两组均1-2个疗程后行手术,对比两组化疗后肿瘤退缩及术后病理情况.结果:两组化疗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NAIC组组织学痊愈率明显高于NACT组(P<0.05).NAIC组在宫旁浸润和脉管癌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ACT组(P<0.05); NAIC组淋巴结阳性率低于NACT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无阴道切缘阳性病例.两组化疗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新辅助动脉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腺癌产生的组织学痊愈率明显高于静脉化疗,可以减少宫旁浸润和脉管癌栓的发生率,是值得推广的新辅助化疗方式.
作者:李桑;谢榕;林玉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保妇康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42例妇科恶性肿瘤妇女泌尿道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加用保妇康栓,B组20例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在用抗菌素时间、治愈率的差异.结果:A组泌尿系感染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抗菌素的使用时间 A组明显短于B组.结论:保妇康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泌尿系感染疗效满意.
作者:王晓敏;康宁;白文佩;王宏伟;雷金梅;陈桂梅;张玉敏;王智云;阎立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综合治疗过程中脂质代谢紊乱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根据乳腺癌综合治疗过程中的血脂水平监测,将乳腺癌患者分为血脂异常组、血脂改善组和血脂正常组,随访比较各组之间的无复发生存期.结果:血脂改善组和血脂正常组的无复发中位生存期均长于血脂异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血脂改善组(64.2±0.7)月,血脂正常组(67.7±1.1)月,血脂异常组(57.6±1.8)月.结论:脂质代谢紊乱可能促进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应采取措施及时干预血脂异常.
作者:姚宇锋;唐金海;秦建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比较榄香烯和顺铂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依照入选标准,选择各种恶性肿瘤所致胸腔积液患者50例.榄香烯组:尽量放尽胸水后,胸腔内注入榄香烯,每次300-400mg,同时注入利多卡因200mg,庆大霉素8万U,每周1次,治疗4周;顺铂组:方法同上,胸腔内注射顺铂80-100mg,同时静脉水化,每周1次,治疗4周.用药后每周复查彩超、肝、肾功能、血常规一次,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50例均可评价疗效.榄香烯组完全缓解10例(41.67%),部分缓解11例(45.83%),无效3例(12.5%),有效率87.5 %;顺铂组完全缓解6例( 23.08% ),部分缓解 10例(38.46%),无效10例(38.46%),有效率61.54%.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未发现肝、肾功能、血常规有异常改变.结论:榄香烯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顺铂组的61.54%(P<0.05).榄香烯对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无不良反应,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顺铂,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齐瑾;郑玉军;王明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并比较FLAG方案与C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于我院接受化疗的复发、难治性AML患者74例,按治疗方案分成FLAG组和CAG组,对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FLAG组完全缓解
作者:李佳;胡荣;廖爱军;杨莹;杨威;刘卓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以门冬酰胺酶(AS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时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25例儿童和45例成人ALL/LBL共接受118疗程含ASP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监测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肝功能、血脂和血糖.临床或血液检查怀疑胰腺炎时行超声或CT检查.怀疑血栓形成时进行相应血管超声检查.结果:ASP相关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静脉血栓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1.7%、1.7%和2.5%.这些并发症均导致治疗中断或原计划的治疗方案推迟2周-3周.另有因脑出血致死亡一例.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38.99%、41.5%、5.6%和6.1%.比较儿童和成人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别.结论:ASP治疗过程中可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少数可致死,需密切监测,早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于亚平;史平;刘海宁;翟勇平;宋萍;李峰;周晓刚;安志明;唐玉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microRNA-24(miRNA-24)对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arcinoma,LSCC)Hep2细胞侵袭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miRanda和RNA22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miR-24的靶基因及其结合位点,根据预测结果通过转染miR-24前体上调其在Hep2细胞中的表达,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iR-24过表达对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8,S100A8)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S100A8抗体阻断方法,检测转染miR-24前体后Hep2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S100A8 3′非翻译区(3′-untranslation region,3′UTR)含有一个miR-24结合位点,而且该位点与大鼠的同源性高达95%;miR-24基因转染的Hep2细胞中miR-24 的表达显著升高,S100A8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而S100A8 mRNA表达变化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与未阻断组相比,miR-24前体转染能明显降低阻断S100A8组的Hep2细胞侵袭能力,(P<0.05).结论:LSCC Hep2细胞中,miR-24可结合到S100A8基因的3′UTR,在转录后水平上负性调控S100A8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Hep2细胞侵袭.
作者:郭艳;富伟能;陈洪;尚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膀胱癌细胞株EJ细胞的增殖作用;以及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抑制剂Genistein对bFGF诱导的EJ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bFGF刺激EJ细胞,再对由bFGF引起的细胞增殖施加不同浓度的Genistein;以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程度,原位凋亡细胞检测(TUNEL)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Genistein对EJ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bFGF可以使EJ细胞增殖比明显上升,Genistein可引起细胞增殖比明显下降,其程度均随浓度增高而增强;Genistein可以促进EJ细胞的凋亡,使细胞阻滞于G2/M期.结论:bFGF可以诱导EJ细胞的增殖,Genistein可以诱导EJ细胞凋亡,对bFGF诱导的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可能为膀胱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卜仁戈;宋永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VEGF、p53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微转移检测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方法:ELISA法检测6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及p53的含量,用50例健康人血清作对照.结果:NHL患者血清VEGF及p53浓度的平均数较健康对照者的明显增高(t=8.23,P<0.001;t=5.141,P<0.001);合并白血病或骨髓浸润的NHL患者的VEGF及p53水平明显高于未有骨髓浸润者;临床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后VEGF及p53浓度的平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 VEGF及p53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和性别均无相关性;而惰性淋巴瘤的VEGF、p53水平比侵袭性和高侵袭性的淋巴瘤水平低(P<0.05);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VEGF、p53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p53在NH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对临床分期、病理恶性程度、肿瘤侵犯程度有一定指导意义;VEGF、p53的检测对NHL治疗反应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有望成为判断NHL预后的新指标.
作者:孔俊;周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运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阻断结肠癌细胞系LOVO中livin基因的表达,并研究livin基因沉默后对LOVO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产生的影响.方法:用真核转录载体pSilencerTM4.1-CMV neo构建针对livin基因的重组RNAi真核转录载体pSilencer4.1-L1和pSilencer4.1-L2,脂质体法转染结肠癌细胞系LOVO,通过RT-PCR、免疫印迹实验检测livin的表达变化,并用克隆形成实验、MTT法检测转染后LOVO细胞在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等方面的变化.结果:重组载体pSilencer4.1-L1有效地阻断了LOVO细胞中livin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P<0.01).pSilencer4.1-L1转染LOVO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其细胞数在72h时与对照组相比减少约30%;克隆形成率仅为15%,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约70%.结论:成功构建了可有效沉默livin基因的RNAi干涉载体,初步证明livin基因在结肠癌细胞的分化增殖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阐明livin基因与结肠癌的关系以及以livin基因为靶点的结肠癌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邹爱民;高文香;朱文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腔内注入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3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先心包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行持续引流,待积液基本排尽后注入PA-MSHA 2-3ml和地塞米松5mg.夹闭引流管5-7天后复查B超,如效果不佳则再次引流后重复注射上述药物,反之则拔管.结果:共治疗23例,完全缓解14例(60.9%),部分缓解7例(30.4%),总有效率91.3%.心包腔内注药后有5例发热,2例胸痛.结论:PA-MSHA腔内注入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满意,不良反应不大.
作者:朱亚芳;魏金芝;顾洪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通路在肿瘤骨定向性迁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具体信号传导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探讨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在RANKL诱导的乳腺癌BT474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Western blot 检测BT-474细胞表面受体RANK蛋白的表达及RANKL刺激后细胞p-Src及c-Src的表达;Transwell法测定细胞迁移能力.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BT-474细胞表达RANK蛋白,RANKL诱导BT-474细胞迁移能力增强.应用RANKL的圈套受体OPG可阻断RANKL诱导的细胞迁移.RANKL刺激后BT-474细胞p-Src表达升高,应用c-Src激酶抑制剂PP2可显著抑制RANKL诱导的细胞迁移.结论:c-Src信号通路参与RANKL诱导的乳腺癌BT-474细胞迁移.
作者:张凌云;曲秀娟;刘云鹏;侯科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5例经病理学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年龄均大于65岁,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21天为一周期,连用两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5例患者中CR 10例,PR 9例,SD 5例,PD 21例,总有效率RR为42.2%,中位生存时间9.6个月.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纪媛媛;李军扩;王俊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索乳腺癌患者与健康人血清代谢组学差异,为乳腺癌的鉴定与诊断寻找血清潜在生物标志物,推测乳腺癌的发生机理.方法: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技术建立了乳腺癌血清代谢指纹图谱.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校正的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分析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结果: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结合质谱同位素分析和数据库检索筛选鉴定出了9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核苷代谢、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及皮质甾体激素代谢.结论:乳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在血清代谢水平上具有明显差异,差异代谢物的发现有助于为发现乳腺癌诊断的潜在标志物提供依据,推测哪些代谢通路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为乳腺癌发病机理研究与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黎莉;罗国安;卢传坚;尹芝南;韩凌;李莎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化疗对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对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TP化疗组,应用紫杉醇135mg/m2第1天静脉滴注,顺铂70 mg/m2第2天静脉滴注.B组:低分子肝素联合TP方案化疗组,在A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 皮下注射 12小时1次,共用5天.结果:低分子肝素组D二聚体化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化疗后明显低于化疗前水平(P<0.05).近期疗效肝素组(52.4%)高于对照组(42.8%),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分子肝素组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单纯化疗组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化疗能改善晚期乳腺癌高凝状态,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赵丽丽;刘力新;张秀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构建白细胞介素7(IL-7)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共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感染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目的基因IL-7克隆到含有报告基因EGFP的穿梭质粒中,然后再将构建的重组穿梭质粒转移至pAdxsi载体中,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继而在H293细胞中扩增,纯化后测定病毒滴度.结果:pShuttle-EGFP-mIL7重组穿梭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0.5kb和5.1kb 2条带;pAdxsi-EGFP-mIL7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14K、11.8K、3.1kb、2.66kb、2.47K、1.45K、0.6K 7条带;TCID50法测定纯化后的病毒滴度为2×1010pfu/ml.结论:pAdxsi-EGFP-mIL7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
作者:宁昌;余长林;李建军;胡锴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囊肿的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型.方法:收集2005年-2010年手术切除的23例肾上腺囊肿标本,10%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3例标本中,大直径2.5cm-8cm,上皮性囊肿2例占8.7%(2/23)、内皮性囊肿8例占34.8%(8/23),假性囊肿12例占52.2%(12/23),寄生虫性囊肿1例占4.3%(1/23).结论:肾上腺囊肿的病理分型以假性囊肿比例较高,其次为内皮性囊肿.影像学具有很高的诊断参考价值,但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作者:刘兰侠;刘杜先;姜少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负载MAGE-n表位肽QLVFGIEVV体外诱导特异性CTL 的能力及其抗肿瘤效应.方法:MAGE-n表位肽以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合成,并用HPLC进行纯化,质谱法(MS)鉴定,以流式细胞仪筛选HLA-A2+人外周血PBMC,连续贴壁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用成熟的DC负载MAGE-n表位肽QLVFGIEVV反复刺激活化诱导抗原特异性CTL,用51Cr 释放法检测CTL的杀伤活性,并用抗HLA-A2分子单抗进行杀伤抑制实验.结果:用DC负载MAGE-n表位肽QLVFGIEVV可诱导特异性CTL反应,对MAGE-n阳性表达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结论:DC负载抗原肽QLVFGIEVV在体外可诱发较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作者:张秀敏;郭风;林慧;曲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是一组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预后良好.其早期诊断、治疗方法、预后及随访与卵巢上皮良性及恶性肿瘤不同且一直存有争议.现将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侯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