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宇锋;唐金海;秦建伟
目的:探讨保妇康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42例妇科恶性肿瘤妇女泌尿道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加用保妇康栓,B组20例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在用抗菌素时间、治愈率的差异.结果:A组泌尿系感染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抗菌素的使用时间 A组明显短于B组.结论:保妇康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泌尿系感染疗效满意.
作者:王晓敏;康宁;白文佩;王宏伟;雷金梅;陈桂梅;张玉敏;王智云;阎立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多药耐药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1990 - 2010)及MEDLINE(1990 - 2010),纳入有关MDR1/P-gp表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组,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分,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76篇,经过层层筛选,有8个符合标准的研究被纳入,合计3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MDR1/P-gp(+)与MDR1/P-gp(-)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相 比,MDR1/P-gp(+)可降低化疗疗效,其OR为0.16(95%CI 0.05 - 0.4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而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研究质量评分≥8分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优势比OR=0.11(95%CI 0.02-0.78),P=0.03;研究质量评分<8分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优势比OR=0.18(95%CI 0.08-0.38),P<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研究表明MDR1/P-gp表达阳性患者的化疗疗效优于MDR1/P-gp表达阴性的患者.
作者:韩冰;马列;赵明静;毛世涛;王笑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是一组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预后良好.其早期诊断、治疗方法、预后及随访与卵巢上皮良性及恶性肿瘤不同且一直存有争议.现将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侯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体部伽玛刀联合化疗治疗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局部晚期(WHO分期Ⅲa、Ⅲb)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06年8月到2009年2月期间,我院治疗的11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体部伽玛刀加化疗.体部伽玛刀治疗:单次处方剂量50%等剂量曲线为350cGy-400cGy,每天一次,共12-14次,总剂量49Gy-56Gy.化疗:采用紫杉醇+顺铂方案,于伽玛刀治疗后1周左右开始,平均4个周期.对照组:常规放射治疗加化疗.采用60Co体外照射,放射剂量为50Gy-54Gy,180cGy-200cGy/次,每周5次,5-6周完成,化疗方案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1.94%,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5.28%、47.22%,放射性肺炎发生率3.57%.对照组:有效率为63.16 %,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 39.47%、23.68%,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部伽玛刀联合化疗对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有效,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李昌林;李崇国;唐汉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膀胱癌细胞株EJ细胞的增殖作用;以及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抑制剂Genistein对bFGF诱导的EJ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bFGF刺激EJ细胞,再对由bFGF引起的细胞增殖施加不同浓度的Genistein;以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程度,原位凋亡细胞检测(TUNEL)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Genistein对EJ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bFGF可以使EJ细胞增殖比明显上升,Genistein可引起细胞增殖比明显下降,其程度均随浓度增高而增强;Genistein可以促进EJ细胞的凋亡,使细胞阻滞于G2/M期.结论:bFGF可以诱导EJ细胞的增殖,Genistein可以诱导EJ细胞凋亡,对bFGF诱导的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可能为膀胱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卜仁戈;宋永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腹腔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76例有腹痛腹胀、发热或腹部肿块怀疑腹腔肿瘤的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结果:腹腔镜手术探查76例均得到明确诊断.结论:腹腔镜探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通过镜下观察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可基本明确病因,有效指导手术治疗.
作者:夏婷婷;史冬涛;毛忠琦;许春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Hyper-CVAD/MA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5 例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用Hyper-CVAD /MA方案治疗:Hyper-CVAD方案:环磷酰胺300 mg/m2 静脉注射,每日两次,d1-d3;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注射,d4、d11;吡柔比星50mg/m2,静脉输注,d4;地塞米松40mg,静脉滴注d1-d4、d11-d14.MA方案:氨甲喋呤1.0g/m2,持续静脉滴注24h,d1;阿糖胞苷1.0g/m2,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d2-3.结果:15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73.3%,其中CR 7例(46.7%),PR 4例(26.6%),随访1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66.7%,1年总生存率(OS)为80.0%.不良反应主要为化疗相关的骨髓抑制.结论:Hyper-CVAD/MA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近期疗效满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易于控制.
作者:曹永峰;宋诸臣;徐小红;杨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比较榄香烯和顺铂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依照入选标准,选择各种恶性肿瘤所致胸腔积液患者50例.榄香烯组:尽量放尽胸水后,胸腔内注入榄香烯,每次300-400mg,同时注入利多卡因200mg,庆大霉素8万U,每周1次,治疗4周;顺铂组:方法同上,胸腔内注射顺铂80-100mg,同时静脉水化,每周1次,治疗4周.用药后每周复查彩超、肝、肾功能、血常规一次,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50例均可评价疗效.榄香烯组完全缓解10例(41.67%),部分缓解11例(45.83%),无效3例(12.5%),有效率87.5 %;顺铂组完全缓解6例( 23.08% ),部分缓解 10例(38.46%),无效10例(38.46%),有效率61.54%.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未发现肝、肾功能、血常规有异常改变.结论:榄香烯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顺铂组的61.54%(P<0.05).榄香烯对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无不良反应,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顺铂,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齐瑾;郑玉军;王明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检测鼻咽癌放疗不规则低熔点铅挡块的制作是否符合临床治疗计划要求,分析挡块产生偏差的原因,完善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法.方法:患者在模拟定位机下面罩固定定位并拍摄模拟定位片,物理师根据医生勾画的形状制作不规则低熔点铅挡块,而后把固定好的铅档块在模拟机下拍摄模拟验证片.通过与定位片的对比,观察挡铅的范围与医生所勾画的挡铅轮廓是否一致,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偏差.结果:随机选取252块挡块进行分析,通过模拟定位机验证,有220块合格,合格率达87.3%;另有32块挡块不合格,偏差率为12.7%.结论:用低熔点铅制作的不规则挡块方便、准确、偏差率较低,能提高挡块的质量.它不仅符合临床治疗计划设计要求,而且提高了放射治疗的精确性,是一种目前鼻咽癌常规放疗中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作者:吴云来;闻素玲;赵家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构建白细胞介素7(IL-7)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共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感染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目的基因IL-7克隆到含有报告基因EGFP的穿梭质粒中,然后再将构建的重组穿梭质粒转移至pAdxsi载体中,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继而在H293细胞中扩增,纯化后测定病毒滴度.结果:pShuttle-EGFP-mIL7重组穿梭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0.5kb和5.1kb 2条带;pAdxsi-EGFP-mIL7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14K、11.8K、3.1kb、2.66kb、2.47K、1.45K、0.6K 7条带;TCID50法测定纯化后的病毒滴度为2×1010pfu/ml.结论:pAdxsi-EGFP-mIL7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
作者:宁昌;余长林;李建军;胡锴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不同类型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中国抗癌协会肝癌委员会标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60例资料完整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无门脉主干瘤栓56例,有门脉主干瘤栓4例;富血供肿瘤50例,中等血供者10例.肿瘤栓塞范围>80% 6例;50-79% 43例;<50% 11例.对60例患者平均随访了2个月至5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结果:术前、术后AST和ALT的变化率各CT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生存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Cox回归,发现碘油沉积率和CT分级与生存时间关系密切,且CT分级Ⅰ级与Ⅳ级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碘油沉积率、肝硬化CT分级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
作者:韦勇;涂蓉;邓丹琼;陈忠明;陈业春;林竹强;何立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NHE1反义基因磁性纳米微粒对胃癌细胞NHE1蛋白表达及裸鼠成瘤力的影响,探索胃癌基因治疗新方法.方法:构建NHE1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和NHE1反义基因磁性纳米微粒,将NHE1反义基因转染至SGC-7901胃癌细胞中,通过免疫组织细胞化学SP法检测NHE1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观察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及转染前后生长曲线的变化.电镜水平比较观察转染与未转染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观察裸鼠成瘤能力的改变.结果: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成功地将NHE1反义基因转染至SGC-7901胃癌细胞中,转染NHE1反义基因的SGC-7901胃癌细胞NHE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生长速度减慢、体外生长增殖能力降低,透射电镜下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内质网扩张,核偏向一侧,极性增强,裸鼠成瘤能力下降.结论:NHE1反义基因磁性纳米微粒能使SGC-7901胃癌细胞的NHE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裸鼠成瘤能力降低,NHE1蛋白在胃癌细胞生长中起重要作用,NHE1 基因可能成为基因治疗胃癌的一个理想靶点.
作者:滕小春;刘海峰;陈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作为含铂类药物治疗失败的进展期胃癌二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既往接受FP或者FOLFOX4方案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36例,采用TX方案化疗,紫杉醇145mg/m2静脉滴注3h,d1;卡培他滨2000mg/m2,分2 次口服,d1-14,21 天为一个周期,随访观察疗效,不良反应,进展时间和生存期.结果:36例患者共接受142个周期的化疗,中位化疗周期数4个.全组36例患者中有35例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其中8例部分缓解,有效率为22.8%(95%CI:8.2%-37.5%).中位进展时间和生存时间分别为4.8个月(95%CI:2.9-6.2)和8.1个月(95%CI:6.4-12.7).Ⅲ/Ⅳ度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及脱发.结论: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方案二线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尤其对老年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章烨;邬晓敏;徐敏;朱为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CD44v6)蛋白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48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及1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sCD44v6蛋白的含量.结果:48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CD44v6蛋白的含量为(546.45±63.79)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7.32±50.06ng/ml,P<0.01.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sCD44v6蛋白的含量明显下 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低龄(≤35岁)密切相关.结论:sCD44v6水平可作为诊断、治疗乳腺癌及预测乳腺癌患者转移复发风险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王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影响TACE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120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再用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的有治疗次数、肿瘤类型、门脉癌栓、碘油沉积类型、肿瘤缩小率、肝癌分期(BCLC);多因素分析与预后相关的有显著意义的因素变量为治疗次数、肿瘤类型、门脉癌栓、肿瘤缩小率.结论:肝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多次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小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结节型、块型及巨块型;门脉癌栓为预后危险性因素,门脉主干癌栓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降低;PR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作者:商春雨;苏洪英;刘静;韩向军;徐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VEGF、p53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微转移检测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方法:ELISA法检测6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及p53的含量,用50例健康人血清作对照.结果:NHL患者血清VEGF及p53浓度的平均数较健康对照者的明显增高(t=8.23,P<0.001;t=5.141,P<0.001);合并白血病或骨髓浸润的NHL患者的VEGF及p53水平明显高于未有骨髓浸润者;临床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后VEGF及p53浓度的平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 VEGF及p53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和性别均无相关性;而惰性淋巴瘤的VEGF、p53水平比侵袭性和高侵袭性的淋巴瘤水平低(P<0.05);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VEGF、p53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p53在NH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对临床分期、病理恶性程度、肿瘤侵犯程度有一定指导意义;VEGF、p53的检测对NHL治疗反应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有望成为判断NHL预后的新指标.
作者:孔俊;周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及CD105的表达情况,分析CEACAM1和CD105标记的MVD与乙肝相关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表达阳性率为71.60%(58/81),CD105 在本组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81/81),CEACAM1及CD105-MVD分别与肿瘤直径、包膜浸润、门静脉侵袭、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其中CEACAM1阳性组MVD值与阴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88,P=0.001),CEACAM1阴性组MVD值较高.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中CEACAM1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肿瘤微血管生成,提高其侵袭及转移能力.
作者:许刚柱;赵慧;徐莉;徐锐;姚杨;任婷婷;刘凯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检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4q和8p两个区域上相关的9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频率,探讨杂合性丢失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信息性肝癌标本,提取组织DNA,并检测浓度,然后进行PCR扩增,后将产物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并观察目的条带有无密度减少或丢失.结果:45 例信息性肝癌病例的9个微卫星位点总染合性 缺失率为66.7%.其中D8S552的LOH率高为41.9%,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得到该位点在性别(P=0.023),血清AFP(P=0.004),有无肝内转移(P=0.023)中均有统计学差异.D4S415为22.5%,D4S3331为22.3%,D8S1810为18.8%,D4S2954为15.4%,D4S3030为15.4%; D8S1725为12.5%,D8S1827为9.8%,D8S1754为6.3%.结论:染色体4q和8p上D4S415 、D4S3331、D8S552位点杂合性丢失是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事件,提示其临近部位可能存在潜在的抑癌基因;为其他肝癌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任拼;巩丽;李艳红;刘小艳;兰淼;姚丽;朱少君;韩秀娟;张义灵;张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比较抗失巢凋亡及正常贴壁生长肺腺癌A549细胞基因组表达差异,从中筛选肺癌抗失巢凋亡相关基因,并探讨C8orf4基因的高表达及其对失巢凋亡的正性调剂作用意义.方法:建立抗失巢凋亡肺癌A549细胞系;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与正常贴壁生长A549细胞的差异基因,利用NCBI Pubmed数据库筛选出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相关的基因,找出差异表达倍数大的基因,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蛋白质印迹技术测定其表达.结果:共检测到表达差异的基因745个,筛选出63个与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相关的基因,C8orf4基因差异表达倍数大,在脱落培养A549细胞中C8orF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贴壁培养A549细胞,P<0.02.结论:基因芯片技术为筛选肺癌抗失巢凋亡相关基因提供了有效方法,C8ORF4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过程.
作者:李文海;胡运生;王小平;雷杰;苏凯;李小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及治疗患者1,男,75岁,2010年8月17日临床确诊为贲门溃疡型中分化腺癌Ⅳ期,双肺、肝脏、腹壁转移,并伴有左侧锁骨上淋巴结及腹腔淋巴结转移.根据NCCN指南,于2010年8月19日-2010年10月18日在我科行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4个周期,2010年11月3日经影像学检查并根据RECISIT标准行疗效评价为病情进展.
作者:肖敏;刘宝瑞;邹征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