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EACAM1表达与乙肝相关性肝癌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许刚柱;赵慧;徐莉;徐锐;姚杨;任婷婷;刘凯歌

关键词:乙肝相关性肝癌,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微血管密度, 微血管生成
摘要: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及CD105的表达情况,分析CEACAM1和CD105标记的MVD与乙肝相关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表达阳性率为71.60%(58/81),CD105 在本组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81/81),CEACAM1及CD105-MVD分别与肿瘤直径、包膜浸润、门静脉侵袭、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其中CEACAM1阳性组MVD值与阴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88,P=0.001),CEACAM1阴性组MVD值较高.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中CEACAM1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肿瘤微血管生成,提高其侵袭及转移能力.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原发癌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多原发癌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0例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中共收治恶性肿瘤患者3650例,其中多原发癌50例,占1.36%.发病年龄48岁-74岁,平均65.2岁.50例多原发癌中有46例为二重癌,4例为三重癌.同时性发生者10例,异时性发生者40例,间隔时间10-108个月,平均28.2个月.首发癌和二重癌均以消化系统常见,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和呼吸系统.外科手术及放化疗后3年生存率50%,5年生存率22%.结论:多原发癌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放疗、化疗等有关.如果能够早期诊断、正确及时的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杨建光;李晓霞;孔凡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白头翁醇提物抗荷瘤鼠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白头翁醇提物对昆明小鼠H22肝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建立鼠H22肝癌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白头翁醇提物灌胃治疗,连续用药10天后,观察用药后肿瘤的大小,计算瘤重抑制率并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20g/kg白头翁醇提物对小鼠H22细胞皮E移植瘤作用后瘤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0g/kg、20g/kg白头翁醇提物对小鼠H22细胞皮下移植瘤治疗后的微血管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7、0.01).结论:白头翁醇提物对荷瘤鼠H22肝癌移植瘤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有关.

    作者:朱丽晶;钱晓萍;李敏;胡静;刘宝瑞;禹立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CD44v6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CD44v6)蛋白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48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及1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sCD44v6蛋白的含量.结果:48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CD44v6蛋白的含量为(546.45±63.79)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7.32±50.06ng/ml,P<0.01.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sCD44v6蛋白的含量明显下 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低龄(≤35岁)密切相关.结论:sCD44v6水平可作为诊断、治疗乳腺癌及预测乳腺癌患者转移复发风险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王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CEACAM1表达与乙肝相关性肝癌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及CD105的表达情况,分析CEACAM1和CD105标记的MVD与乙肝相关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表达阳性率为71.60%(58/81),CD105 在本组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81/81),CEACAM1及CD105-MVD分别与肿瘤直径、包膜浸润、门静脉侵袭、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其中CEACAM1阳性组MVD值与阴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88,P=0.001),CEACAM1阴性组MVD值较高.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中CEACAM1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肿瘤微血管生成,提高其侵袭及转移能力.

    作者:许刚柱;赵慧;徐莉;徐锐;姚杨;任婷婷;刘凯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肺腺癌A549细胞抗失巢凋亡相关基因的确认及C8orf4基因的表达

    目的:比较抗失巢凋亡及正常贴壁生长肺腺癌A549细胞基因组表达差异,从中筛选肺癌抗失巢凋亡相关基因,并探讨C8orf4基因的高表达及其对失巢凋亡的正性调剂作用意义.方法:建立抗失巢凋亡肺癌A549细胞系;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与正常贴壁生长A549细胞的差异基因,利用NCBI Pubmed数据库筛选出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相关的基因,找出差异表达倍数大的基因,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蛋白质印迹技术测定其表达.结果:共检测到表达差异的基因745个,筛选出63个与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相关的基因,C8orf4基因差异表达倍数大,在脱落培养A549细胞中C8orF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贴壁培养A549细胞,P<0.02.结论:基因芯片技术为筛选肺癌抗失巢凋亡相关基因提供了有效方法,C8ORF4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过程.

    作者:李文海;胡运生;王小平;雷杰;苏凯;李小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术后复发性食管癌18FDG 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比研究18FDG PET/CT定位三维适形常规分割放疗术后复发性食管癌的疗效、副反应及失败原因.方法:对58例术后复发性食管鳞癌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18FDG 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组(PET/CT组)和普通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组(普通CT组).PET/CT组用PET/CT扫描定位,经PET/CT扫描后将扫描数据输入治疗计划系统,将PET图像和CT图像融合后进行靶区和重要脏器勾画、三维重建,制定治疗计划后进行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40Gy左右,然后适当缩野针对残存肿瘤病灶放疗至总剂量60Gy-70Gy;普通CT组用普通CT定位设野,三维适形放疗至相同剂量.结果:PET/CT组的平均GTV与PTV体积、左肺、右肺、心脏、胸胃、脊髓照射体积均比普通CT组小(P均<0.05);PET/CT组和普通CT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0%、59.9%、20.4%和86.7%、54.6%、20.9%(P均<0.01);PET/CT组早期气管、食管、胃肠道、肺的1、2级副反应均低于普通CT组(P均<0.05);卡氏评分高、进食情况良好、病变长度≤5cm、标准摄入值低的病变预后较好.结论: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术后复发性食管癌可以优化放疗计划,减轻正常组织的放射副反应,早期病变预后好.

    作者:任宝志;周玉霞;钟立松;袁建军;张仟仕;陶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基于UPLC/MS技术的乳腺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探索乳腺癌患者与健康人血清代谢组学差异,为乳腺癌的鉴定与诊断寻找血清潜在生物标志物,推测乳腺癌的发生机理.方法: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技术建立了乳腺癌血清代谢指纹图谱.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校正的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分析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结果: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结合质谱同位素分析和数据库检索筛选鉴定出了9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核苷代谢、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及皮质甾体激素代谢.结论:乳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在血清代谢水平上具有明显差异,差异代谢物的发现有助于为发现乳腺癌诊断的潜在标志物提供依据,推测哪些代谢通路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为乳腺癌发病机理研究与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黎莉;罗国安;卢传坚;尹芝南;韩凌;李莎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5例经病理学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年龄均大于65岁,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21天为一周期,连用两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5例患者中CR 10例,PR 9例,SD 5例,PD 21例,总有效率RR为42.2%,中位生存时间9.6个月.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纪媛媛;李军扩;王俊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局部晚期胰腺癌吉西他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生存期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32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应用吉西他滨1000mg/m2,加生理盐水500ml,静滴30分钟,每周1次,连用2周,休息2周,再连用2周;同时行三维适形放疗,常规分割1.8-2.0Gy/次/天,5次/周,总剂量DT 55Gy-65Gy.结果:所有患者疼痛感评分均降低,疼痛缓解中位时间160天,近期疗效CR 9例,PR 18例,NC 4例,PD 1例,总有效率(CR+PR) 84.4%.1年生存率78%(15/23),2年生存率46.9%(15/32),至今仍有8例生存.急性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1-3度血液毒性反应和1-2度胃肠道反应,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治疗.结论:吉西他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局部晚期胰腺癌不良反应小,可耐受,较普通单纯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期.

    作者:张鼎儒;李鸿波;陈剑;郭宇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恶性肿瘤肝转移致顽固性低血糖症3例并文献复习

    1 临床资料及治疗患者1,男,75岁,2010年8月17日临床确诊为贲门溃疡型中分化腺癌Ⅳ期,双肺、肝脏、腹壁转移,并伴有左侧锁骨上淋巴结及腹腔淋巴结转移.根据NCCN指南,于2010年8月19日-2010年10月18日在我科行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4个周期,2010年11月3日经影像学检查并根据RECISIT标准行疗效评价为病情进展.

    作者:肖敏;刘宝瑞;邹征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康艾联合顺铂加长春瑞宾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地评价中药康艾注射液联合顺铂加长春瑞宾(Navelbine and Eisplatin,N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0年12月;同时辅助其他检索,纳入康艾联合顺铂加长春瑞宾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并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RCTs(64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NP化疗方案相比,康艾注射液联合NP化疗方案可以提高临床应答率,改善患者的近期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临床症状,在降低血液学毒性方面,对白细胞作用明显,同时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结论:康艾联合顺铂加长春瑞宾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NSCLC治疗的近期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骨髓抑制,并降低化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可以作为化疗的辅助用药.

    作者:何曦冉;王权;姜雷;田金徽;顾静;曹慧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体部伽玛刀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体部伽玛刀联合化疗治疗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局部晚期(WHO分期Ⅲa、Ⅲb)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06年8月到2009年2月期间,我院治疗的11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体部伽玛刀加化疗.体部伽玛刀治疗:单次处方剂量50%等剂量曲线为350cGy-400cGy,每天一次,共12-14次,总剂量49Gy-56Gy.化疗:采用紫杉醇+顺铂方案,于伽玛刀治疗后1周左右开始,平均4个周期.对照组:常规放射治疗加化疗.采用60Co体外照射,放射剂量为50Gy-54Gy,180cGy-200cGy/次,每周5次,5-6周完成,化疗方案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1.94%,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5.28%、47.22%,放射性肺炎发生率3.57%.对照组:有效率为63.16 %,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 39.47%、23.68%,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部伽玛刀联合化疗对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有效,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李昌林;李崇国;唐汉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脊索瘤治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

    脊索瘤作为一种罕见的恶性骨肿瘤,对于传统的放化疗均不敏感,而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病人术后的多次复发是脊索瘤的主要临床特点.目前针对脊索瘤的临床以及基础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为脊索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了希望,本文就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晓祥;姬振伟;马云雷;范清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榄香烯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榄香烯和顺铂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依照入选标准,选择各种恶性肿瘤所致胸腔积液患者50例.榄香烯组:尽量放尽胸水后,胸腔内注入榄香烯,每次300-400mg,同时注入利多卡因200mg,庆大霉素8万U,每周1次,治疗4周;顺铂组:方法同上,胸腔内注射顺铂80-100mg,同时静脉水化,每周1次,治疗4周.用药后每周复查彩超、肝、肾功能、血常规一次,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50例均可评价疗效.榄香烯组完全缓解10例(41.67%),部分缓解11例(45.83%),无效3例(12.5%),有效率87.5 %;顺铂组完全缓解6例( 23.08% ),部分缓解 10例(38.46%),无效10例(38.46%),有效率61.54%.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未发现肝、肾功能、血常规有异常改变.结论:榄香烯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顺铂组的61.54%(P<0.05).榄香烯对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无不良反应,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顺铂,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齐瑾;郑玉军;王明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门冬酰胺酶治疗成人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不良反应比较及处理

    目的:研究以门冬酰胺酶(AS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时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25例儿童和45例成人ALL/LBL共接受118疗程含ASP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监测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肝功能、血脂和血糖.临床或血液检查怀疑胰腺炎时行超声或CT检查.怀疑血栓形成时进行相应血管超声检查.结果:ASP相关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静脉血栓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1.7%、1.7%和2.5%.这些并发症均导致治疗中断或原计划的治疗方案推迟2周-3周.另有因脑出血致死亡一例.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38.99%、41.5%、5.6%和6.1%.比较儿童和成人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别.结论:ASP治疗过程中可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少数可致死,需密切监测,早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于亚平;史平;刘海宁;翟勇平;宋萍;李峰;周晓刚;安志明;唐玉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预后多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TACE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120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再用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的有治疗次数、肿瘤类型、门脉癌栓、碘油沉积类型、肿瘤缩小率、肝癌分期(BCLC);多因素分析与预后相关的有显著意义的因素变量为治疗次数、肿瘤类型、门脉癌栓、肿瘤缩小率.结论:肝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多次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小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结节型、块型及巨块型;门脉癌栓为预后危险性因素,门脉主干癌栓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降低;PR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作者:商春雨;苏洪英;刘静;韩向军;徐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FGF-2在早期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成纤维生长因子-2 (FGF-2)的表达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GF-2在早期宫颈癌、CIN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微淋巴管密度(LVD),微淋巴管采用D2-40标记.结果:FGF-2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LVD均显著高于CIN及慢性宫颈炎组织(P<0.05);两者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早期宫颈癌组织中FGF-2的表达与LVD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749(P<0.05),FGF-2阳性组LVD较FGF-2阴性组LVD显著增高(P<0.05).结论:FGF-2在早期宫颈癌呈高表达且与LVD呈正相关,其可能通过诱导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可作为指导宫颈癌诊治及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宫颈癌治疗的靶点之一.

    作者:黄伟;彭先高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miRNA-24下调S100A8蛋白表达能够抑制人喉鳞癌Hep2细胞侵袭

    目的:探讨microRNA-24(miRNA-24)对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arcinoma,LSCC)Hep2细胞侵袭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miRanda和RNA22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miR-24的靶基因及其结合位点,根据预测结果通过转染miR-24前体上调其在Hep2细胞中的表达,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iR-24过表达对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8,S100A8)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S100A8抗体阻断方法,检测转染miR-24前体后Hep2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S100A8 3′非翻译区(3′-untranslation region,3′UTR)含有一个miR-24结合位点,而且该位点与大鼠的同源性高达95%;miR-24基因转染的Hep2细胞中miR-24 的表达显著升高,S100A8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而S100A8 mRNA表达变化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与未阻断组相比,miR-24前体转染能明显降低阻断S100A8组的Hep2细胞侵袭能力,(P<0.05).结论:LSCC Hep2细胞中,miR-24可结合到S100A8基因的3′UTR,在转录后水平上负性调控S100A8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Hep2细胞侵袭.

    作者:郭艳;富伟能;陈洪;尚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VEGF、p53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探讨VEGF、p53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微转移检测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方法:ELISA法检测6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及p53的含量,用50例健康人血清作对照.结果:NHL患者血清VEGF及p53浓度的平均数较健康对照者的明显增高(t=8.23,P<0.001;t=5.141,P<0.001);合并白血病或骨髓浸润的NHL患者的VEGF及p53水平明显高于未有骨髓浸润者;临床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后VEGF及p53浓度的平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 VEGF及p53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和性别均无相关性;而惰性淋巴瘤的VEGF、p53水平比侵袭性和高侵袭性的淋巴瘤水平低(P<0.05);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VEGF、p53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p53在NH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对临床分期、病理恶性程度、肿瘤侵犯程度有一定指导意义;VEGF、p53的检测对NHL治疗反应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有望成为判断NHL预后的新指标.

    作者:孔俊;周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RT-PCR法检测尿脱落细胞中XIAP的表达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比较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XIAP表达的RT-PCR检测法和常规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PCR) 检测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XIAP-mRNA的表达,同时行常规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测,20例非肿瘤人员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51例尿脱落细胞XIAP-mRNA RT-PCR检测阳性27例(53%),尿脱落细胞学病理学检测阳性12例(24%),对照组20例尿脱落细胞XIAP-mRNA检测阳性1例(5.0%),对照组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测阳性0例(0%).实验组RT-PCR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XIAP表达的敏感性高于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测,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RT-PCR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中XIAP表达的敏感性显著高于非肿瘤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XIAP表达的RT-PCR检测法较常规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测更敏感,临床上作为膀胱癌的筛选方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光天;赵海岩;温峰;杨晋;刘毅;方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