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F-FDG摄取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红;王晓明;辛军;郭启勇

关键词:乳腺癌, 18F-FDG摄取, PET/CT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子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发生长因子受体(C-erbB-2)、p53抑癌基因(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 Ki67)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F-FDG摄取的影响.方法:37例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前18F-FDG PET/CT SUVmax与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直径≥2.5cm、肿瘤高分化(Ⅲ级)、淋巴结转移组平均SUVmax分别高于<2.5cm、低分化(Ⅰ-Ⅱ级)及淋巴结未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ER(-)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ER(+)组(P<0.05),Ki67(+)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Ki67(-)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C-erbB-2及p53对18F-FDG摄取影响不明显.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大小、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ER、Ki67的表达影响18F-FDG摄取,18F-FDG PET/CT鉴别诊断及初步分期时应引起重视.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siRNA沉默K-Cl协同转运子1基因的表达对肺腺癌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降低K-Cl协同转运子1(KCC1)基因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化疗药物顺铂(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KCC1特异性siRNA,转染A549细胞;RT-PCR检测RNA干扰后KCC1基因的表达改变;应用DDP处理后,MTT法测定细胞毒性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iRNA-KCC1能够抑制KCC1基因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而KCC1表达降低后,A549细胞的凋亡明显升高(P<0.05),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KCC1基因表达降低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A549细胞对化疗药物DDP的敏感性.

    作者:徐然;赵俊刚;石文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37例术后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病例资料,探讨术后辅助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37例术后TNB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临床特征、生存情况、治疗效果.结果:137例患者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时中位年龄50岁,为术后Ⅰ至Ⅲ期病人,浸润性导管癌131例(95.6%);肿瘤直径≥5cm者24例(17.5%);区域淋巴结阳性者70例(51.1%).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34-100个月).5年无病生存率(DFS)为59.1%.以蒽环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方案5年无病生存率(63.6%)高于CMF方案(37.5%)(P=0.038).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辅助化疗周期数、化疗方案与TNBC的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TNBC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其辅助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作者:赵真;段卫明;陶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老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2000-2010年手术治疗的111例老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病理类型、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是否为二次手术、是否存在甲状腺腺外侵袭以及腺外侵袭的程度、器官等因素进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全组5年累积生存率84.2%,10年累积生存率79.6%.Ⅳ期病例达58.97%(63/111),5年累积生存率50.4%.存在甲状腺腺外侵袭病例比例达52.25%(58/111),5年累积生存率68.5%.经Log-Rank检验甲状腺腺外侵袭(P=0.000)、肿瘤的侵袭程度(P=0.046)、气管食道侵犯(P=0.028)、喉返神经侵犯(P =0.046)、临床分期(P =0.009)均影响预后.原发灶数目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29),与甲状腺腺外侵袭无关(P=0.8).结论:老年甲状腺癌病变以腺外侵袭为主,预后差.晚期病例比例高,采用手术、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三维适形放疗、放射性核素的个体化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董慧蕾;李振东;李树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HIF-1α、VEGF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40例NSC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IF-1α、VEGF水平.结果:NSCLC患者血清HIF-1α水平(49.03±8.36)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7.69±3.33) ng/L(P<0.001);介入治疗前、治疗后1天及7天血清HIF-1α水平分别为:(49.03±8.36) ng/L、(53.46±7.66)ng/L、(60.83±9.43) n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NSCLC患者血清VEGF水平(742.71±113.09) 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92.81土71.01)pg/ml(P <0.001);介入治疗前、治疗后1天及7天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742.71±113.09) pg/ml、( 877.47±164.29) pg/ml、(1119.00±164.27) pg/m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1天及7天血清HIF-1α水平与血清VEGF水平均存在正相关性(r =0.506,P<0.01;r =0.406,P<0.01;r =0.525,P<0.01).结论:NSCLC患者血清HIF-1α及VEGF水平介入治疗后显著升高,且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作者:夏冬平;曾玉兰;宋松林;杨荣时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替吉奥联合腹腔内化疗治疗胃癌合并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替吉奥(S-1)联合腹腔内化疗治疗伴有恶性腹水的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3例晚期胃癌合并腹水患者,根据体表面积确定替吉奥初始剂量,体表面积<1.25m2,替吉奥40mg/次,2次/d;体表面积1.25-1.5m2,替吉奥50mg/次,2次/d;体表面积>1.5m2,替吉奥60mg/次,2次/d,早、晚饭后分别口服1次,连续服用14d,停药7d,21d为1周期.顺铂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腹腔内灌注,d1 90mg,d8 60mg,21d为1周期,2周期后行疗效评价.按照WHO标准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43例患者均可进行客观疗效及安全性评价,CR 3例,PR 18例,NC+ PD 22例,腹水有效控制率(CR+PR)为48.8% (21/43).临床受益反应为72.1% (31/43).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Ⅲ-Ⅳ度的白细胞减少占14.0%(6/43).结论:替吉奥胶囊联合DDP方案治疗胃癌合并腹水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毛丽伟;廖国清;王红梅;解国清;李仁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肺癌胸骨旁淋巴转移的初步观察及意义

    原发性肺癌的病程进展迅速,预后较差,70%以上的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其中淋巴结转移是常见和主要的转移途径之一,也是影响肺癌分期和顶后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肺癌胸内淋巴转移研究较多[1],但有关胸骨旁淋巴转移的观察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总结15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以TNM分期中淋巴转移归类(N)为单因素对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的初步观察结果及意义进行报道.

    作者:常立功;赵志华;王永鸽;杨静;郑薇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替莫唑胺与福莫司汀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替莫唑胺(TMZ)与福莫司汀(Fotemustine)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生存期及不良反应.方法:56例首次术后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TMZ组和福莫司汀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放疗,2Gy/d,5d/w,共持续6-7w,射线总剂量60-66Gy.放疗结束后1周开始化疗.TMZ组在放疗期间每日口服替莫唑胺75mg/m2,放疗结束后4周,继续口服TMZ(150-200)mg/(m2·d),5d/w,每5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3天,28天为1个治疗周期,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给药4-6个周期.福莫司汀组给予100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续3周,停药5周,维持期治疗每3周静脉注射1次,共4-6次.结果:TMZ组近期疗效(CR+PR)明显优于福莫司汀组(78.6%vs 50%,P<0.05);TMZ组1、2、3年生存率分别是71.4% (20/28)、39.3%( 11/28)、28.6% (8/28),中位生存期22个月.Fotemusfin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是57.1% (16/28)、32.1% (9/28)、17.9% (5/28),中位生存期12个月.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提高生存率的趋势.TMZ组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程度明显低于福莫司汀组(P<0.001),而急慢性脑损伤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MZ比福莫司汀可更明显地缩小肿瘤体积,提高近期疗效,有延长患者生存期的趋势,不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武新虎;朱锡旭;沈泽天;李兵;沈君姝;高淑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中国维汉族妇女宫颈病变中Survivin的表达及对比研究

    目的:探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对比Survivin的表达在维、汉族之间是否存在族群间差异.方法:收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炎(各30例)、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 Ⅰ各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Ⅲ各30例)及宫颈浸润性鳞癌(各3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共2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和(或)胞核内,表达强度随病变程度加重呈递增趋势,但CINⅡ-Ⅲ组与宫颈癌组的阳性率无差异(P>0.05),维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的表达在维、汉族之间不存在族群差异;Survivin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密切相关,实验证实Survivin的过表达出现在恶性转化的早期,促进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Survivin可能成为预测病情转归的指标及靶向治疗基因.

    作者:魏薇;周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FBXO31与CyclinD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FBXO31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D1( CyclinD1)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BXO31和CyclinD1在48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48例食管癌组织中FBXO31和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2% (15/48)和70.8%( 34/48),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表达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62.5%和25.0%,P<0.05),FBX031和CyclinD1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瘤体大小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相关性;FBX031和CyclinD1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8,P<0.05).结论:FBX031在食管癌中表达降低,CyclinD1蛋白在食管癌中高表达,二者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在食管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郭家龙;张军;季艳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Frat1与TCF4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目的:研究Frat1与TCF4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95例原发性NSCLC患者手术标本中Fratl和TCF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NSCLC中Frat1表达与肺癌组织的低分化、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TCF4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Frat1的表达与TCF4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Frat1和TCF4在NSCLC中与肺癌的侵袭和转移等恶性表型有关,Frat1和TCF4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有相关性.

    作者:张勇;曹红一;王恩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雷替曲塞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胸苷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催化脱氧尿苷通过甲基化转变成脱氧尿嘧啶单磷酸核苷( deoxythymidine monophosphate,dTMP),是细胞合成dTMP的限速酶.因此,TS成为生化研究及抗肿瘤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近10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各种新型胸苷酸合酶抑制剂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雷替曲塞做为新一代水溶性胸苷酸合酶抑制剂,通过特殊的转运与代谢方式达到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并取得显著的优势.本文就雷替曲塞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作者:应怀昌;叶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研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0-2010年间外科收治的21例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例,包括初发18例,复发3例.术前3例复发患者确诊,9例疑诊.16例患者行广泛切除,5例患者行单纯肿瘤切除或切缘不足2cm.13例因肿瘤切除后腹部缺损较大用人工补片行腹壁重建.8例患者术后行放射治疗.结果:术后获随访18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22.2%,其中切缘大于2cm的14例患者中复发1例,切缘不足2cm且未行放疗的3例全部复发.7例加用放疗者均未复发.补片修补患者无复发及切口疝发生.结论:侵袭性纤维瘤呈侵袭性生长,复发率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切缘阴性的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放疗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孟令勤;姚旭;刘源;王勇;刘金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射波刀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及影响疗效的因素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科切除,放疗是不能耐受或拒绝手术NSCLC患者的另一选择.射波刀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兼具放射外科和放射治疗两种功能.采用实时图像引导系统以及呼吸追踪系统,以其大剂量、高精度和周围受照射的正常组织或重要器官的范围小等优点,在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方面取得了与手术相似的疗效.但是对于早期NSCLC,尽管射波刀实施了有效的生物剂量,实时靶区追踪,但局部失效仍会发生.本文就射波刀在早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振;朱锡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癌中上皮型钙黏蛋白转录异常机制的研究现状

    上皮型钙黏蛋白的转录异常是一多因素参与并与癌的进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机制,深入探讨其中的分子和通路的相互调节及机制,对深入认识癌侵袭、进展的机制以及开展和优化临床靶向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恶性上皮性肿瘤即癌中上皮型钙黏蛋白转录调节异常机制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作者:范垂锋;王恩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左旋棉酚对裸鼠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左旋棉酚对裸鼠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裸鼠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将移植瘤裸鼠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分别为10.0mg/kg、5.0mg/kg、2.5ng/kg左旋棉酚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分析与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同时检测肿瘤组织内PCNA、bcl-2、caspase-3和caspase-8的表达.结果:左旋棉酚可使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荷瘤裸鼠存活率提高,肿瘤体积缩小,肿瘤组织坏死明显,PCNA与bcl-2表达减少,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增加,但高剂量左旋棉酚对PC-3荷瘤裸鼠肝脏和肠道有一定毒性.结论:当治疗剂量大于5.0mg/kg时,左旋棉酚可通过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明显抑制裸鼠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作者:顾顺利;黄晓峰;穆士杰;胡兴斌;安群星;刘志新;张献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nm23-H1转染对肺癌L9981细胞株整合素家族的影响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对肺癌细胞整合素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转染前后integrinβ1、integrinβ3基因的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integrinβ1、integrinβ3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转染后细胞株integrinβ1、integrinβ3 mRNA与蛋白表达下调.结论:nm23-H1基因对肺癌细胞株L9981 integrinβ1、integrinβ3 mRNA与蛋白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

    作者:郑海霞;陆红;申东兰;彭安;何艳玲;曹菊秀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肾脏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3岁男性,因间歇性血尿就诊.巨检:右肾中下部及肾盂处见一6cm×5cm×5cm肿块,切面灰白色,大部分实性质地中等、下极肾盂处部分呈乳头样质脆.镜检:实质性区域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条索状排列,片状坏死,瘤细胞Syn、ChgA和CD56均为阳性,Ki-67增殖指数达40%;乳头样结构处呈典型的尿路上皮乳头状癌图像.癌肿侵犯肾门脂肪组织伴肾门淋巴结转移.结论: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罕见肿瘤,伴尿路上皮癌更罕见,具有高侵袭性,转归顶后差,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申丽;姚敏;刘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Plk1与人类肿瘤生成

    人类肿瘤生成过程主要表现为细胞生长的失调控,而Plk1是细胞周期进行有丝分裂、胞质分裂及DNA损伤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通过对Plk1在中心体周期中作用的认识,推测在多种癌症中可检测到Plk1表达的失控,且与人类肿瘤生成有关.研究发现,Plk1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存在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肿瘤患者的细胞增殖及预后相关.应用不同方法下调Plk1的表达水平在体外细胞培养及活体动物实验中均被证实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凋亡的作用,但对正常细胞却无明显杀伤.因此,靶向作用于Plk1的治疗可能成为人类肿瘤治疗的新的很有潜力的方法.

    作者:孙威;陈爱山;闫兆鹏;曹献馗;刘宝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的细胞毒和诱导凋亡作用

    目的:探讨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的细胞毒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应用Iodogen方法将GMBP1与131I进行放射性标记,并检测其稳定性.应用MTT试验检测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ADR的细胞毒作用.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染色试剂盒检测131I-GMBP1诱导的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ADR的凋亡作用.结果:131I-GMBP1的放射性标记率为93%-98%,放射性比活度为906,5GBq/mmol.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ADR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能够显著抑制其增殖.在SGC7901/ADR与131I-GMBP1共孵育96h后,其IC50值为0.83μg/ml.SGC7901/ADR与不同浓度GMBP1、131I及131I-GMBP1共孵育60h后,131I-GMBP1处理过的SGC7901/ADR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呈药物浓度依赖性.131I-GMBP1高浓度时细胞凋亡率约34.1%.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的细胞毒及凋亡作用与131I-GMBP1的浓度及耐药细胞共孵育时间有关.结论: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毒及凋亡作用,可为进一步探讨131I-GMBP1单独或联合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胃癌多药耐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静;梁树辉;康建琴;林涛;王飚落;丁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16例,平均年龄57.2岁,接受恩度治疗同时联合NP、GP或EC方案的全身化疗及体部伽玛刀治疗,其中恩度治疗2-7个周期,平均3.3个周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化疗用NP、GP方案,小细胞癌患者用CE方案,每组患者均完成2-6个周期化疗,平均2.8个周期.体部伽玛刀治疗局部病灶3.3Gy-4.3Gy/次,共10-12次,靶区总剂量36Gy-46Gy.按照REC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Karnofsky评分标准(KPS)评价生活质量(QOL).结果:全组16例患者近期疗效:CR 3例,PR 9例,SD 3例,PD 1例.临床有效率( CR+PR)75% (12/16).疾病控制率(DCR) 94% (15/16).生活质量评价6例QOL改善,7例QOL稳定,3例患者出现QOL下降.毒副反应较轻,经对症处理均可缓解.结论:恩度与放化疗联合治疗肺癌疗效较好.具有协同作用,安全性亦较好,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作者:王斌;张丽萍;张军;吴苏冬;聂青;康静波;杨平;杨颖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