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董慧蕾;李振东;李树春

关键词:甲状腺癌, 老年,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2000-2010年手术治疗的111例老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病理类型、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是否为二次手术、是否存在甲状腺腺外侵袭以及腺外侵袭的程度、器官等因素进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全组5年累积生存率84.2%,10年累积生存率79.6%.Ⅳ期病例达58.97%(63/111),5年累积生存率50.4%.存在甲状腺腺外侵袭病例比例达52.25%(58/111),5年累积生存率68.5%.经Log-Rank检验甲状腺腺外侵袭(P=0.000)、肿瘤的侵袭程度(P=0.046)、气管食道侵犯(P=0.028)、喉返神经侵犯(P =0.046)、临床分期(P =0.009)均影响预后.原发灶数目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29),与甲状腺腺外侵袭无关(P=0.8).结论:老年甲状腺癌病变以腺外侵袭为主,预后差.晚期病例比例高,采用手术、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三维适形放疗、放射性核素的个体化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防治食管胃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研究进展

    单纯给予西药治疗食管胃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疗效不明显,中医药在此疾病治疗领域中有其独特的功效.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探讨中药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就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珞;于正洪;史兆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RRM1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通过分子标志物指导临床个体化化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趋势.本文综合介绍核苷酸还原酶亚基1( rebonucleotide reductase M 1,RRM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作者:卞荣荣;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目的:探讨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mFOLFOX-6方案治疗,B组31例,采用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治疗两个周期后进行评价,观察其近期有效率、QOL改善、KPS评分、骨髓抑制情况.结果: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外周神经毒性、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但均以Ⅰ-Ⅱ度为主,B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结论: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显著,贞芪扶正胶囊可预防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

    作者:张雯;李敏;张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射波刀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及影响疗效的因素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科切除,放疗是不能耐受或拒绝手术NSCLC患者的另一选择.射波刀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兼具放射外科和放射治疗两种功能.采用实时图像引导系统以及呼吸追踪系统,以其大剂量、高精度和周围受照射的正常组织或重要器官的范围小等优点,在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方面取得了与手术相似的疗效.但是对于早期NSCLC,尽管射波刀实施了有效的生物剂量,实时靶区追踪,但局部失效仍会发生.本文就射波刀在早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振;朱锡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肾脏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3岁男性,因间歇性血尿就诊.巨检:右肾中下部及肾盂处见一6cm×5cm×5cm肿块,切面灰白色,大部分实性质地中等、下极肾盂处部分呈乳头样质脆.镜检:实质性区域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条索状排列,片状坏死,瘤细胞Syn、ChgA和CD56均为阳性,Ki-67增殖指数达40%;乳头样结构处呈典型的尿路上皮乳头状癌图像.癌肿侵犯肾门脂肪组织伴肾门淋巴结转移.结论: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罕见肿瘤,伴尿路上皮癌更罕见,具有高侵袭性,转归顶后差,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申丽;姚敏;刘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CD15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研究进展

    CD151是近些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促癌基因,属于跨膜四蛋白超家族成员,它是第一个在人类中被证实的促癌基因.跨膜四蛋白被认为具有一系列广泛的细胞功能,包括在细胞增殖、融合,肿瘤的生长、迁移中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D151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康磊;刘绪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切缘厚度的保留肾单位手术对小肾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评估3种切缘厚度的保留肾单位手术对对侧肾脏正常的小肾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8例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切缘厚度分为肾部分切除术PN(>0.5cm),PN(< 0.5cm)和肿瘤核除术(SE)3组,采用t检验和生存率分析进行比较.结果:PN(>0.5cm)组(26例)、PN(<0.5cm)组(41例)和SE组(21例)病人的性别和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其肿瘤直径分别为2.9cm,2.8cm,1.7cm.与PN组相比,SE组的 偶发癌比例高,肿瘤直径小.3组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0.5cm)组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但切缘阳性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76个月,各组均无局部复发,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2%,97.6%和95.3%,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均为100%.结论:对于对侧肾脏正常的小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切缘厚度小者安全性更高.

    作者:姜元军;宫大鑫;杨春明;毕建斌;孔垂泽;孙志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约占整个尿路上皮肿瘤的5%[1],其中以移行细胞癌为常见,约占原发性输尿管癌的95%以上.由于输尿管尿路上皮肿瘤不易直接观察,不易进行局部治疗,发现时较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有更高的肿瘤分期[1-2],且输尿管肌层薄,而淋巴丰富,故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更早出现转移或更易穿透至输尿管周围,为常见的远处转移是肝脏、骨骼及肺[3],预后差,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何露;邹练;张晓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枸橼酸他莫昔芬对人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枸橼酸他莫昔芬(Tamoxifen Citrate)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0、1、5、10、12、14、15、16、18、20nmol/L)的枸橼酸他莫昔芬在不同的时间点(24、48、72h)对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分析不同浓度的枸橼酸他莫昔芬处理细胞24h和48h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枸橼酸他莫昔芬对SKOV-3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枸橼酸他莫昔芬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且凋亡率随着枸橼酸他莫昔芬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1).结论:枸橼酸他莫昔芬可显著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何剑;王丹;何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Plk1与人类肿瘤生成

    人类肿瘤生成过程主要表现为细胞生长的失调控,而Plk1是细胞周期进行有丝分裂、胞质分裂及DNA损伤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通过对Plk1在中心体周期中作用的认识,推测在多种癌症中可检测到Plk1表达的失控,且与人类肿瘤生成有关.研究发现,Plk1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存在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肿瘤患者的细胞增殖及预后相关.应用不同方法下调Plk1的表达水平在体外细胞培养及活体动物实验中均被证实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凋亡的作用,但对正常细胞却无明显杀伤.因此,靶向作用于Plk1的治疗可能成为人类肿瘤治疗的新的很有潜力的方法.

    作者:孙威;陈爱山;闫兆鹏;曹献馗;刘宝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研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0-2010年间外科收治的21例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例,包括初发18例,复发3例.术前3例复发患者确诊,9例疑诊.16例患者行广泛切除,5例患者行单纯肿瘤切除或切缘不足2cm.13例因肿瘤切除后腹部缺损较大用人工补片行腹壁重建.8例患者术后行放射治疗.结果:术后获随访18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22.2%,其中切缘大于2cm的14例患者中复发1例,切缘不足2cm且未行放疗的3例全部复发.7例加用放疗者均未复发.补片修补患者无复发及切口疝发生.结论:侵袭性纤维瘤呈侵袭性生长,复发率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切缘阴性的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放疗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孟令勤;姚旭;刘源;王勇;刘金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新进展

    脊柱转移瘸(spinal metastases)是常见的脊柱肿瘤.检测技术的提高使转移瘤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上升,系统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此外,新成像方式的发展和人使用,使临床医生更容易筛选和诊断脊柱转移瘤.选择适当的治疗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原发病灶组织学类型,全身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合并症,以前的治疗方式,患者年龄和身体状态,预期寿命等.本文综述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治疗方案,包括常规药物治疗,放疗,化疗,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MIS).

    作者:习勇;于东涛;支小卫;王海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MPs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乳腺癌发病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PubMed、Springer期刊检索系统,以“乳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外基质、侵袭和转移”等为关键词,检索1997-2009年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100条.纳入标准:MMPs的分类,结构及一般特性;MMPs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MMPs在乳腺癌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符合分析的文献39篇.结果:在肿瘤发生的早期,MMPs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活化生长因子来促进肿瘤的发生进展,而在后期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来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MMPs因其作用的复杂性,目前研制的MMPs抑制剂均效果不佳.结论:MMPs及其抑制物在肿瘤发生发展各期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研究其各自的作用,开发特异性的抑制物将为乳腺癌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赵洁;郭宝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ir-7上调增强肺腺癌对吉非替尼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索上调Mir-7的表达使肺腺癌A549细胞增强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及其机制.方法:用lipofectamine2000携带Mir-7对A549细胞进行瞬时转染.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组、吉非替尼组与联合组.MTT法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变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性,Real time PCR检测E-Cadherin及N-Cadherin的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他们的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上调A549细胞中Mir-7的表达与吉非替尼共同作用较单独吉非替尼作用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用Mir-7转染后,肺腺癌A549细胞的侵袭力下降.转染与吉非替尼联合组E-Cadherin的信使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小大,但N-Cadherin表达下降.结论:上调Mir-7的表达可以增强肺腺癌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过量表达的Mir-7抑制了IGF-1R信号通路及肿瘤上皮细胞间质化.

    作者:赵俊刚;鲁继斌;门万夫;张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siRNA沉默K-Cl协同转运子1基因的表达对肺腺癌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降低K-Cl协同转运子1(KCC1)基因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化疗药物顺铂(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KCC1特异性siRNA,转染A549细胞;RT-PCR检测RNA干扰后KCC1基因的表达改变;应用DDP处理后,MTT法测定细胞毒性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iRNA-KCC1能够抑制KCC1基因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而KCC1表达降低后,A549细胞的凋亡明显升高(P<0.05),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KCC1基因表达降低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A549细胞对化疗药物DDP的敏感性.

    作者:徐然;赵俊刚;石文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8号和16号染色体杂合子丢失的研究

    目的:分析人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染色体8和16部分染色体片段的杂合子丢失及与临床病理关系,初步筛选HCC相关的抑癌基因,为HCC的早期诊断、预后预警提供可能的新分子标记物.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法分析45例HCC组织标本中分别位于染色体8和16上的具有高度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LOH)状态.结果:发生LOH的总频率为68.89% (31/45),其中D16S511位点的LOH发生率高为53.33% (24/45),其次是D8S261( 39.02%,16/41)和D8S499(34.88%,15/43).结论:染色体16q23、8p22-21.3及8p12区域的LOH发生频率高,可能存在与HCC发生发展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特定位点的遗传变异可能与HBV感染、临床病理恶性程度等预后因素相关.

    作者:周后龙;巩丽;张伟;杜云翔;张建宇;冯英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8F-FDG PET/CT与增强CT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与增强CT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术中所见或临床综合及随访资料证实的胰腺癌病人18F-FDG PET/CT和增强CT影像资料,对比二者及二者联合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结果:74例病人中24例进行了手术,其中仅15例成功完整切除了肿瘤,另9例因术中发现不可切除因素而行姑息手术.余50例均经随访证实因多发转移而不可切除.以不可切除为阳性指标,18F-FDG PET/CT显像对不可切除评估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9.66%,86.67%和81.08%,增强CT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4.75%,93.33%和86.49%,二者差异无显著性.以其中一种方法阳性即认为不可切除,二者联合判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1.53%,86.67%和90.54%,显著优于单独PET/CT或增强CT.结论:18F-FDG PET/CT与增强CT均为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重要手段,二者价值相似,具有互补性,联合应用准确性更高.

    作者:于树鹏;辛军;徐微娜;王晓明;杨之光;张新;张彩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的细胞毒和诱导凋亡作用

    目的:探讨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的细胞毒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应用Iodogen方法将GMBP1与131I进行放射性标记,并检测其稳定性.应用MTT试验检测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ADR的细胞毒作用.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染色试剂盒检测131I-GMBP1诱导的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ADR的凋亡作用.结果:131I-GMBP1的放射性标记率为93%-98%,放射性比活度为906,5GBq/mmol.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ADR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能够显著抑制其增殖.在SGC7901/ADR与131I-GMBP1共孵育96h后,其IC50值为0.83μg/ml.SGC7901/ADR与不同浓度GMBP1、131I及131I-GMBP1共孵育60h后,131I-GMBP1处理过的SGC7901/ADR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呈药物浓度依赖性.131I-GMBP1高浓度时细胞凋亡率约34.1%.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的细胞毒及凋亡作用与131I-GMBP1的浓度及耐药细胞共孵育时间有关.结论: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毒及凋亡作用,可为进一步探讨131I-GMBP1单独或联合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胃癌多药耐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静;梁树辉;康建琴;林涛;王飚落;丁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康莱特注射液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02例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康莱特注射液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康莱特注射液治疗102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肿瘤疾病控制率、治疗进展时间、生活质量、中医临床症状及毒副反应.结果:疾病控制率为65.69%,治疗进展时间2.91±0.51个月,可改善中医临床症状(P<0.01),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康莱特注射液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宗艳;林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氩氦刀辅助手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主因“胸背部疼痛1月”入院.患者于人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痛,呈持续性刺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可缓解,未向其他部位放射,伴头晕、全身乏力.查体:皮肤苍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肋骨、肩胛骨、四肢骨骼、骨盆、颅骨无压痛,胸椎下段棘突压痛明显,双下肢肌力、感觉、反射无异常.辅助检查:IgA 3.12g/L,IgG 20.2g/L,lgM1.56g/L;胸椎MRI示胸11椎体压缩性改变;骨盆CT示左髂骨翼骨质破坏;胸11椎体活检示浆细胞骨髓瘤.入院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入院后行VAD方案化疗.在化疗过程中患者诉左下胸壁疼痛剧烈,复查MRI显示胸11椎体压缩加重.遂决定手术治疗.

    作者:董泽;叶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