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防治食管胃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研究进展

张珞;于正洪;史兆荣

关键词:中医药, 食管反流, 食管胃癌术后
摘要:单纯给予西药治疗食管胃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疗效不明显,中医药在此疾病治疗领域中有其独特的功效.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探讨中药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就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癌中上皮型钙黏蛋白转录异常机制的研究现状

    上皮型钙黏蛋白的转录异常是一多因素参与并与癌的进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机制,深入探讨其中的分子和通路的相互调节及机制,对深入认识癌侵袭、进展的机制以及开展和优化临床靶向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恶性上皮性肿瘤即癌中上皮型钙黏蛋白转录调节异常机制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作者:范垂锋;王恩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53与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与多药耐药基因P-gp、GST-π、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在3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53、P-gp、GST-π和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及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53、P-gp、GST-π和Topo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8% (20/34)、85.3%( 29/34)、88.2%(30/34)和17.6%(6/34).复发组涎腺腺样囊性癌p53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并且与P-gp的阳性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GST-π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p53、P-gp、GST-π和TopoⅡ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耐药过程.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参考.

    作者:贺维;陈永吉;刘彩云;倪小兵;陈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e-flow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增强型血流成像技术(e-flow)在显示卵巢肿瘤血流状态方面的效果以及对卵巢肿瘤良恶性诊断的价值.方法:临床拟诊卵巢肿瘤患者102例,行二维超声检查后,对于同一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彩色多普勒(CDFI)和e-floW成像的血流检查,以CDFI作为参照组,以e-flow作为研究组,分别显示 肿瘤周边及内部血管数量、分布、形态、走行等;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良、恶性卵巢肿瘤血流状态有 较明显差别,e-flow对于恶性卵巢肿瘤内部低速血流有较高的敏感性,显示效果较CDFI满意.结论:卵巢肿瘤的血流状态可为判断其性质提供有价值参考信息.e-flow对于恶性卵巢肿瘤血流状态显示可进一 步提供有价值信息.

    作者:刘翔宇;王义成;温德惠;马姝颖;杨瑞敏;王欣业;李朝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37例术后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病例资料,探讨术后辅助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37例术后TNB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临床特征、生存情况、治疗效果.结果:137例患者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时中位年龄50岁,为术后Ⅰ至Ⅲ期病人,浸润性导管癌131例(95.6%);肿瘤直径≥5cm者24例(17.5%);区域淋巴结阳性者70例(51.1%).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34-100个月).5年无病生存率(DFS)为59.1%.以蒽环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方案5年无病生存率(63.6%)高于CMF方案(37.5%)(P=0.038).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辅助化疗周期数、化疗方案与TNBC的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TNBC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其辅助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作者:赵真;段卫明;陶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老年肺癌外科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对老年人肺癌外科治疗进行分析,探讨外科治疗老年肺癌的特殊性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1974-2009年收治60-82岁肺癌患者517例的临床资料.本组肺切除498例,其中全肺切除61例、肺叶切除428例、局限性肺切除9例、探查19例.结合老年人肺癌的临床特点,重点就术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结果:本组肺癌切除率为95.1%,手术死亡率1.2%.术后1年、3年、5年生存分别为398例、167例、108例,有18例患者已生存10年以上仍健在.单纯剖胸探查19例,1年生存5例,其余均于术后2年内死亡.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单纯年龄因素并非手术绝对禁忌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注重防治术后低氧血症等措施,是可以取得成功的,根治性肺叶切除术是高龄患者的首选方式.

    作者:许广照;沈飚;王健;陈赛华;陈铃丽;李兴慧;施民新;程克忠;毛清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黄芩素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12-脂氧合酶(12-lipoxygenase,12-LOX)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的表达,以及选择性12-LOX抑制剂黄芩素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12-LOX的蛋白质和mRNA在SMMC-7721中的表达.应用MTT、流式细胞术及TUNEL检测细胞生长及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分析Caspase-3,Bcl-2,Bax,phospho-ERK1/2,ERK1/2和β-actin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12-LOX蛋白表达于SMMC-7721细胞质.RT-PCR检测到黄芩素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地抑制12-LOX mRNA表达.采用黄芩素小同浓度或不同时间段干预细胞SMMC-7721,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呈剂量、时问依赖性的下降.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及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12-LOX抑制剂诱导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黄芩素干预后,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和Bax蛋白轻微上升,细胞凋亡蛋白酶-3活性水平与黄芩素浓度正相关,黄芩素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被12 (S)-HETE逆转,12(5)-HETE可能激活ERK1/2磷酸化.结论: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存在12-LOX的表达,12-LOX抑制剂黄芩素可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向淼;徐细明;邓君健;杨姣;陈彪;张一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卵巢癌的治疗现状回顾

    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位居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因其深居盆腔,发现时约70%患者已达晚期,成为严重威胁妇科肿瘤患者生命的恶性疾病,五年生存率仅为20% - 30%,虽然在过去30年显著提高诊断和治疗手段,诊断为患有卵巢癌的妇女5年生存率仍低于50%[1],本文就对卵巢癌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璟;黄学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患者采用动脉介入灌注5-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ADM)、丝裂霉素(MMC)等化疗药物,并用医用明胶海绵栓塞病变供血动脉,观察临床疗效、生存时间及毒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达62.86%,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7.14%、51.43%、20.00%.主要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结论: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对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有较好疗效,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邵志雄;易峰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射波刀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及影响疗效的因素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科切除,放疗是不能耐受或拒绝手术NSCLC患者的另一选择.射波刀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兼具放射外科和放射治疗两种功能.采用实时图像引导系统以及呼吸追踪系统,以其大剂量、高精度和周围受照射的正常组织或重要器官的范围小等优点,在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方面取得了与手术相似的疗效.但是对于早期NSCLC,尽管射波刀实施了有效的生物剂量,实时靶区追踪,但局部失效仍会发生.本文就射波刀在早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振;朱锡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雷帕霉素联合多西紫杉醇诱导肺癌95D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联合多西紫杉醇( docetaxel,DTX)对肺癌95D细胞系凋亡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雷帕霉素及联合多西紫杉醇对95D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基因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和多西紫杉醇单独处理组均能促进肺癌细胞的凋亡,下调凋亡基因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联合应用雷帕霉素和多西紫杉醇促凋亡作用更强,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降更明显.结论:雷帕霉素联合多西紫杉可以降低survivin的表达,从而起到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为临床寻找新型抗肿瘤药物及治疗肺癌的新化学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者:牛慧彦;姜洪芳;王佳贺;阚亮;何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16例,平均年龄57.2岁,接受恩度治疗同时联合NP、GP或EC方案的全身化疗及体部伽玛刀治疗,其中恩度治疗2-7个周期,平均3.3个周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化疗用NP、GP方案,小细胞癌患者用CE方案,每组患者均完成2-6个周期化疗,平均2.8个周期.体部伽玛刀治疗局部病灶3.3Gy-4.3Gy/次,共10-12次,靶区总剂量36Gy-46Gy.按照REC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Karnofsky评分标准(KPS)评价生活质量(QOL).结果:全组16例患者近期疗效:CR 3例,PR 9例,SD 3例,PD 1例.临床有效率( CR+PR)75% (12/16).疾病控制率(DCR) 94% (15/16).生活质量评价6例QOL改善,7例QOL稳定,3例患者出现QOL下降.毒副反应较轻,经对症处理均可缓解.结论:恩度与放化疗联合治疗肺癌疗效较好.具有协同作用,安全性亦较好,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作者:王斌;张丽萍;张军;吴苏冬;聂青;康静波;杨平;杨颖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枸橼酸他莫昔芬对人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枸橼酸他莫昔芬(Tamoxifen Citrate)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0、1、5、10、12、14、15、16、18、20nmol/L)的枸橼酸他莫昔芬在不同的时间点(24、48、72h)对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分析不同浓度的枸橼酸他莫昔芬处理细胞24h和48h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枸橼酸他莫昔芬对SKOV-3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枸橼酸他莫昔芬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且凋亡率随着枸橼酸他莫昔芬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1).结论:枸橼酸他莫昔芬可显著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何剑;王丹;何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Embelin对HL-60细胞MMP-9 mRNA、NF-κB及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Embelin对人类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株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NF-κB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检测MMP-9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及NF-κB的表达.结果:Embelin可以抑制NF-κB、MMP-9 mRNA及VEGF的表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Embelin可通过抑制NF-κB降低MMP-9 mRNA及VEGF表达,从而可能降低白血病细胞的侵袭性.

    作者:胡荣;杨莹;李佳;苗苗;朱珂;张继红;廖爱军;杨威;刘卓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F-FDG摄取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子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发生长因子受体(C-erbB-2)、p53抑癌基因(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 Ki67)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F-FDG摄取的影响.方法:37例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前18F-FDG PET/CT SUVmax与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直径≥2.5cm、肿瘤高分化(Ⅲ级)、淋巴结转移组平均SUVmax分别高于<2.5cm、低分化(Ⅰ-Ⅱ级)及淋巴结未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ER(-)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ER(+)组(P<0.05),Ki67(+)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Ki67(-)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C-erbB-2及p53对18F-FDG摄取影响不明显.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大小、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ER、Ki67的表达影响18F-FDG摄取,18F-FDG PET/CT鉴别诊断及初步分期时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红;王晓明;辛军;郭启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MPs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乳腺癌发病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PubMed、Springer期刊检索系统,以“乳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外基质、侵袭和转移”等为关键词,检索1997-2009年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100条.纳入标准:MMPs的分类,结构及一般特性;MMPs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MMPs在乳腺癌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符合分析的文献39篇.结果:在肿瘤发生的早期,MMPs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活化生长因子来促进肿瘤的发生进展,而在后期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来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MMPs因其作用的复杂性,目前研制的MMPs抑制剂均效果不佳.结论:MMPs及其抑制物在肿瘤发生发展各期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研究其各自的作用,开发特异性的抑制物将为乳腺癌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赵洁;郭宝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肾脏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3岁男性,因间歇性血尿就诊.巨检:右肾中下部及肾盂处见一6cm×5cm×5cm肿块,切面灰白色,大部分实性质地中等、下极肾盂处部分呈乳头样质脆.镜检:实质性区域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条索状排列,片状坏死,瘤细胞Syn、ChgA和CD56均为阳性,Ki-67增殖指数达40%;乳头样结构处呈典型的尿路上皮乳头状癌图像.癌肿侵犯肾门脂肪组织伴肾门淋巴结转移.结论: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罕见肿瘤,伴尿路上皮癌更罕见,具有高侵袭性,转归顶后差,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申丽;姚敏;刘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切缘厚度的保留肾单位手术对小肾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评估3种切缘厚度的保留肾单位手术对对侧肾脏正常的小肾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8例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切缘厚度分为肾部分切除术PN(>0.5cm),PN(< 0.5cm)和肿瘤核除术(SE)3组,采用t检验和生存率分析进行比较.结果:PN(>0.5cm)组(26例)、PN(<0.5cm)组(41例)和SE组(21例)病人的性别和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其肿瘤直径分别为2.9cm,2.8cm,1.7cm.与PN组相比,SE组的 偶发癌比例高,肿瘤直径小.3组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0.5cm)组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但切缘阳性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76个月,各组均无局部复发,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2%,97.6%和95.3%,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均为100%.结论:对于对侧肾脏正常的小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切缘厚度小者安全性更高.

    作者:姜元军;宫大鑫;杨春明;毕建斌;孔垂泽;孙志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siRNA沉默K-Cl协同转运子1基因的表达对肺腺癌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降低K-Cl协同转运子1(KCC1)基因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化疗药物顺铂(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KCC1特异性siRNA,转染A549细胞;RT-PCR检测RNA干扰后KCC1基因的表达改变;应用DDP处理后,MTT法测定细胞毒性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iRNA-KCC1能够抑制KCC1基因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而KCC1表达降低后,A549细胞的凋亡明显升高(P<0.05),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KCC1基因表达降低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A549细胞对化疗药物DDP的敏感性.

    作者:徐然;赵俊刚;石文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联合检测食管鳞癌放疗前后血清SCC,VEGF、CYFRA21-1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食管鳞癌患者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 CYFRA21-1)对放疗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或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测定80例食管鳞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SCC、VEGF、CYFRA21-1水平,并以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结果:食管鳞癌组血清SCC、VEGF、CYFRA21-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食管鳞癌组血清SCC、VEGF、CYFRA21-1对放疗后有效者(CR+ PR)均明显低于放疗前(P<0.05).结论:血清SCC、VEGF、CYFRA21-1联合检测食管鳞癌放疗疗效和预后判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阳晨;高飞;周绍兵;叶宏勋;赵莺;尹小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晚期食管癌2种化疗方案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DF/TP方案化疗晚期食管癌疗效.方法:按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予DF(DDP 20mg/m2,d1-5;5-FU 0.5g/m2,d1-5)化疗,有效者(CR/PR)共3-4个周期,化疗2周期未达PR改用TP方案化疗2周期;B组予TP( TAX 175mg/m2,d1,DDP 30mg/m2,d1,2,3)方案化疗,有效者(CR/PR)共3-4个周期、化疗2周期未达PR改用其他治疗方案.结果:两组有效率相近(P>0.05),无显著差异;恶心、呕吐、胆红素、转氧酶毒性无显著差异(P>0.05);白细胞与血红蛋白毒性、脱发、神经毒性有显著差异(P<0.05);TP方案对DF方案化疗进展或无效者有效率21.05%;DF方案中位进展期3个月,TP方案中位进展期4个月.结论:TP方案二线使用更有优势.

    作者:陈卓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