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肺癌外科治疗临床研究

许广照;沈飚;王健;陈赛华;陈铃丽;李兴慧;施民新;程克忠;毛清华

关键词:老年患者, 肺癌, 手术, 低氧血症
摘要:目的:对老年人肺癌外科治疗进行分析,探讨外科治疗老年肺癌的特殊性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1974-2009年收治60-82岁肺癌患者517例的临床资料.本组肺切除498例,其中全肺切除61例、肺叶切除428例、局限性肺切除9例、探查19例.结合老年人肺癌的临床特点,重点就术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结果:本组肺癌切除率为95.1%,手术死亡率1.2%.术后1年、3年、5年生存分别为398例、167例、108例,有18例患者已生存10年以上仍健在.单纯剖胸探查19例,1年生存5例,其余均于术后2年内死亡.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单纯年龄因素并非手术绝对禁忌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注重防治术后低氧血症等措施,是可以取得成功的,根治性肺叶切除术是高龄患者的首选方式.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增强CT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监测方面的价值

    目的:评价CT增强检查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监测中的作用.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的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2个月到7岁,平均3.1.5岁.分为术前组(10例)和术后组(34例).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行增强CT检查,对比分析化疗前后的CT图像.结果:CT增强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原发肿瘤的体积及肿块内钙化的变化,了解肿瘤推挤临近器官或包绕大血管的情况;帮助判断原发肿瘤部位有无复发、残留;明确有无远处转移及其变化.结论:无论是手术前还是手术后化疗,CT增强扫描均是帮助评价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疗效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艳霞;邹杰;陈丽英;刘颖;张锦华;闻德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PDCD5对胃癌SGC-7901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PDCD5蛋白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PDCD5蛋白对胃癌的作用.方法:培养胃癌细胞株SGC-7901.构建pEGFP-CI-PDCD5质粒并转染SGC-7901细胞,使其表达PDCD5蛋白.另外在SGC-7901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重组人PDCD5( rhPDCD5)蛋白直接作用.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周期蛋白的变化.结果:在以上两种作用方式下,SGC-7901的增殖均受到抑制,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P<O.05).经过两种作用方式处理后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Cyclin E明显下降(P<0.01).结论:转染PDCD5质粒与rhPDCD5蛋白均能够起到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周期阻滞的作用.且两种方式作用的效果和机制无明显差异.可以为临床胃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巍;张冰;王舰;赵成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悬吊式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悬吊式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我院行悬吊式腹腔镜与气腹腹腔镜手术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悬吊式腹腔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及住院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气腹腹腔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悬吊式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妇科微创手术方法,拓宽妇科腹腔镜手术适应证,与气腹腹腔镜手术形成了优势互补,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卫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中肿瘤干细胞样侧群细胞的分离

    目的:分离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 145中的侧群(side population, SP)细胞,并初步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类(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技术,从DU 145细胞中分离出侧群细胞,并检测其比例;继而培养于无血清培养基中,观察其生长特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技术检测侧群细胞中ABCG2的表达水平.结果:DU 145细胞中存在含量极少的侧群细胞,比例约1.1%;培养于无血清培养基中成簇生长.和对应的母系DU 145细胞相比,DU 145侧群细胞的ABCG2表达增高.结论: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 145中存在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的侧群细胞.

    作者:殷波;刘岗;张辉;李明;隋文印;宋永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氩氦刀辅助手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主因“胸背部疼痛1月”入院.患者于人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痛,呈持续性刺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可缓解,未向其他部位放射,伴头晕、全身乏力.查体:皮肤苍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肋骨、肩胛骨、四肢骨骼、骨盆、颅骨无压痛,胸椎下段棘突压痛明显,双下肢肌力、感觉、反射无异常.辅助检查:IgA 3.12g/L,IgG 20.2g/L,lgM1.56g/L;胸椎MRI示胸11椎体压缩性改变;骨盆CT示左髂骨翼骨质破坏;胸11椎体活检示浆细胞骨髓瘤.入院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入院后行VAD方案化疗.在化疗过程中患者诉左下胸壁疼痛剧烈,复查MRI显示胸11椎体压缩加重.遂决定手术治疗.

    作者:董泽;叶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癌中上皮型钙黏蛋白转录异常机制的研究现状

    上皮型钙黏蛋白的转录异常是一多因素参与并与癌的进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机制,深入探讨其中的分子和通路的相互调节及机制,对深入认识癌侵袭、进展的机制以及开展和优化临床靶向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恶性上皮性肿瘤即癌中上皮型钙黏蛋白转录调节异常机制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作者:范垂锋;王恩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F-FDG摄取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子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发生长因子受体(C-erbB-2)、p53抑癌基因(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 Ki67)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F-FDG摄取的影响.方法:37例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前18F-FDG PET/CT SUVmax与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直径≥2.5cm、肿瘤高分化(Ⅲ级)、淋巴结转移组平均SUVmax分别高于<2.5cm、低分化(Ⅰ-Ⅱ级)及淋巴结未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ER(-)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ER(+)组(P<0.05),Ki67(+)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Ki67(-)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C-erbB-2及p53对18F-FDG摄取影响不明显.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大小、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ER、Ki67的表达影响18F-FDG摄取,18F-FDG PET/CT鉴别诊断及初步分期时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红;王晓明;辛军;郭启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53与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与多药耐药基因P-gp、GST-π、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在3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53、P-gp、GST-π和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及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53、P-gp、GST-π和Topo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8% (20/34)、85.3%( 29/34)、88.2%(30/34)和17.6%(6/34).复发组涎腺腺样囊性癌p53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并且与P-gp的阳性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GST-π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p53、P-gp、GST-π和TopoⅡ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耐药过程.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参考.

    作者:贺维;陈永吉;刘彩云;倪小兵;陈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8氟-脱氧葡萄糖和11碳-乙酸PET显像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中国常见的致死性疾病.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xoxyglucose,18F-FDG) PET显像对HCC的诊断准确率欠佳,但它对HCC的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有很大作用.同时,对于HCC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检测,18F-FDG和11碳-乙酸(11C-acetate,11C-ACT)两种示踪剂联用比单示踪剂PET显像更具有优势.

    作者:胡裕效;朱虹;卢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8号和16号染色体杂合子丢失的研究

    目的:分析人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染色体8和16部分染色体片段的杂合子丢失及与临床病理关系,初步筛选HCC相关的抑癌基因,为HCC的早期诊断、预后预警提供可能的新分子标记物.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法分析45例HCC组织标本中分别位于染色体8和16上的具有高度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LOH)状态.结果:发生LOH的总频率为68.89% (31/45),其中D16S511位点的LOH发生率高为53.33% (24/45),其次是D8S261( 39.02%,16/41)和D8S499(34.88%,15/43).结论:染色体16q23、8p22-21.3及8p12区域的LOH发生频率高,可能存在与HCC发生发展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特定位点的遗传变异可能与HBV感染、临床病理恶性程度等预后因素相关.

    作者:周后龙;巩丽;张伟;杜云翔;张建宇;冯英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维泰醇和紫杉醇对U14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比较维泰醇和紫杉醇对宫颈癌U14细胞抗肿瘤的作用,及维泰醇抗宫颈癌作用的特点及机制.方法:采用MTT法、AO/EB染色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等观察、比较维泰醇及紫杉醇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能力.结果:二者均能显著抑制U14细胞的增殖,维泰醇抑制U14细胞增殖的能力低于紫杉醇.维泰醇、紫杉醇对U14细胞48h的IC50值分别为7.02μmol·L-、0.71 μmol·L-1.7μmol·L-1的维泰醇与0.7μmol·L-1的紫杉醇诱导宫颈癌U14细胞凋亡的能力相当.二者下调宫颈癌U14细胞内Bcl-2表达的能力相当,但7μmol·L-1维泰醇下调Bax表达的能力稍弱于0.7μmol· L-1紫杉醇.结论:维泰醇及紫杉醇均可抑制宫颈癌U1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而维泰醇因其较低的细胞毒性及成本低廉有望成为新的抗肿瘤药物.

    作者:宿星;巩平;刘文;杨鑫磊;郑秋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nm23-H1转染对肺癌L9981细胞株整合素家族的影响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对肺癌细胞整合素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转染前后integrinβ1、integrinβ3基因的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integrinβ1、integrinβ3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转染后细胞株integrinβ1、integrinβ3 mRNA与蛋白表达下调.结论:nm23-H1基因对肺癌细胞株L9981 integrinβ1、integrinβ3 mRNA与蛋白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

    作者:郑海霞;陆红;申东兰;彭安;何艳玲;曹菊秀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老年肺癌外科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对老年人肺癌外科治疗进行分析,探讨外科治疗老年肺癌的特殊性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1974-2009年收治60-82岁肺癌患者517例的临床资料.本组肺切除498例,其中全肺切除61例、肺叶切除428例、局限性肺切除9例、探查19例.结合老年人肺癌的临床特点,重点就术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结果:本组肺癌切除率为95.1%,手术死亡率1.2%.术后1年、3年、5年生存分别为398例、167例、108例,有18例患者已生存10年以上仍健在.单纯剖胸探查19例,1年生存5例,其余均于术后2年内死亡.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单纯年龄因素并非手术绝对禁忌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注重防治术后低氧血症等措施,是可以取得成功的,根治性肺叶切除术是高龄患者的首选方式.

    作者:许广照;沈飚;王健;陈赛华;陈铃丽;李兴慧;施民新;程克忠;毛清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双周多西紫杉联合FOLFOX4方案和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双周多西紫杉联合FOLFOX4方案和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3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7例,采用双周多西紫杉联合FOLFOX4方案化疗:多西紫杉50mg/m2,静脉滴注,d1;草酸铂85 mg/m2,静脉滴注2h,d1;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2h,d1、d2;氟尿嘧啶400mg/m2,静脉推注,dl、d2,氟尿嘧啶600mg/m2,持续静脉泵输注22h,d1、d2.每2周为1周期.B组26例,采用DCF方案化疗:多西紫杉75 mg/m2,静脉推注,d1;氟尿嘧啶750mg/m2,静脉滴注,d1-5;顺铂20mg/m2,静脉滴注,d1-3.每3周为1周期.对两组的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总生存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和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5.6%( 15/27)和53.8%(14/26),无显著性差异(P=0.9005).A组和B组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0月(1.9-12月)和5.1月(1-12月)(P=0.0414);中位生存时间10.5月(1-18月)和10.1月(1-17月)(P=0.7805).A组和B组的生活质量改善为74.1%( 20/27)和50.0% (13/26),无显著性差异(P =0.0707);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在Ⅳ度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恶心呕吐方面具有一定差异(P<0.05),腹泻、口腔炎、神经毒性、脱发、心脏毒性等指标无显西著性差异.结论:双周多紫杉联合FOLFOX4方案和DCF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较好,双周多西紫杉联合FOLFOx4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时间,在生活质量改善上似乎也有一定的优势.在重度白细胞减少以及相关的感染发生率上优于DCF方案.提示晚期胃癌患者对双周多西紫杉联合FOLFOX4方案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作者:王轶楠;刘卫东;马守东;岳海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乳腺癌患者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同顾性分析84例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的营养状况,为乳腺癌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提供指导.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每疗程化疗前后的人体测量指标、生化指标、血液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前后及化疗前后患者TP、ALB、HB、TLC及BMI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化疗均会造成乳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下降,但不同治疗时期表现营养状况下降的指标各有侧重.

    作者:姚聪;张瑞娟;王静;刘梅;王力;贾小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MPs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乳腺癌发病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PubMed、Springer期刊检索系统,以“乳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外基质、侵袭和转移”等为关键词,检索1997-2009年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100条.纳入标准:MMPs的分类,结构及一般特性;MMPs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MMPs在乳腺癌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符合分析的文献39篇.结果:在肿瘤发生的早期,MMPs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活化生长因子来促进肿瘤的发生进展,而在后期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来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MMPs因其作用的复杂性,目前研制的MMPs抑制剂均效果不佳.结论:MMPs及其抑制物在肿瘤发生发展各期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研究其各自的作用,开发特异性的抑制物将为乳腺癌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赵洁;郭宝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Frat1与TCF4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目的:研究Frat1与TCF4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95例原发性NSCLC患者手术标本中Fratl和TCF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NSCLC中Frat1表达与肺癌组织的低分化、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TCF4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Frat1的表达与TCF4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Frat1和TCF4在NSCLC中与肺癌的侵袭和转移等恶性表型有关,Frat1和TCF4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有相关性.

    作者:张勇;曹红一;王恩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CD15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研究进展

    CD151是近些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促癌基因,属于跨膜四蛋白超家族成员,它是第一个在人类中被证实的促癌基因.跨膜四蛋白被认为具有一系列广泛的细胞功能,包括在细胞增殖、融合,肿瘤的生长、迁移中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D151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康磊;刘绪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低场MRI在椎管内脊膜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对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膜瘤,观察其发病部位、边缘形态、信号特点、与邻近结构关系及增强表现.结果:23例患者中,男9例,女14例,年龄14-71岁,平均48岁.好发部位依次为上胸段、颈段、胸腰段,腰段,髓外硬膜下,髓外硬膜内外.22例肿瘤形态规则,呈半圆形,椭圆形,脊髓受压移位,可见“硬膜下”征;1例同时累及髓外硬膜内、外的脊膜瘤呈不规则形.18例平扫T1WI呈等、略低信号,5例呈等、低混杂信号,18例T2WI呈等、略高信号,5例呈等、高混杂信号.注射Gd-DTPA后18例呈较均匀强化,5例呈不均匀强化,22例可见“硬膜尾”征.结论:低场MRI能够对椎管内脊膜瘤较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对外科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崔胜宏;杨兴亮;张博;田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切缘厚度的保留肾单位手术对小肾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评估3种切缘厚度的保留肾单位手术对对侧肾脏正常的小肾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8例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切缘厚度分为肾部分切除术PN(>0.5cm),PN(< 0.5cm)和肿瘤核除术(SE)3组,采用t检验和生存率分析进行比较.结果:PN(>0.5cm)组(26例)、PN(<0.5cm)组(41例)和SE组(21例)病人的性别和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其肿瘤直径分别为2.9cm,2.8cm,1.7cm.与PN组相比,SE组的 偶发癌比例高,肿瘤直径小.3组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0.5cm)组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但切缘阳性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76个月,各组均无局部复发,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2%,97.6%和95.3%,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均为100%.结论:对于对侧肾脏正常的小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切缘厚度小者安全性更高.

    作者:姜元军;宫大鑫;杨春明;毕建斌;孔垂泽;孙志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